钱雪儿 陆林汉 畹町
非洲艺术和艺术家也将成为太空旅行史的一员。在加纳,艺术家阿莫阿科·博阿弗将为今秋发射的一艘火箭飞船绘制画作,他将成为最早把作品送向太空的黑人之一。在英国,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院长、“新生代”艺术雕塑家菲利普·金近日逝世,享年87岁。
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描绘园林之美,“延月梳风”作品展苏博对外展出;摄影师黄成江用镜头记录北大荒黑土、西域戈壁与胡杨;八十岁的画家王安安用画展“吉光片羽”慈善义卖帮扶他人。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加纳 | 艺术家阿莫阿科·博阿弗
创作“升天”三联画,让非裔进入太空旅行史
阿莫阿科·博阿弗
据《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等报道,加纳艺术家阿莫阿科·博阿弗(Amoako Boafo)受邀为新谢泼德火箭飞船绘制三块外板,该火箭将在今年秋天执行往返太空的任务。博阿弗以描绘黑人主体与自主性的明亮肖像著称,诸如《黑人大流散》(Black Diaspora)系列的作品挑战了对于黑人性过于简单的概念。
博阿弗绘制的作品名为《亚轨道三联画》,这些面板将被固定在火箭的顶端。飞向太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此前,收藏家前泽友作计划在2023年用马斯克的SpaceX火箭将超过6名的普通群众(最初计划都是艺术家)送上月球。
为了完成作品,博阿弗将于今年秋季前往得克萨斯,“我会用到特殊的颜料。对于材料,现阶段我还不能透露更多,但是快了!”博阿弗在采访中说道,“自己的作品能够迈入新的‘轨道’,这个想法让我着迷。这会进一步拓展我艺术实践的视野。我很荣幸成为将作品送向太空的最早一批黑人之一。从历史角度看,能够成为这一项目的一部分让我感到兴奋。非洲艺术和艺术家值得成为太空旅行史的一员。
与此同时,博阿弗想知道他的祖国如何看待空间探索。“加纳人很想了解并观察遥远的星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将其与地球联系在一起,解决本地问题。”(文/钱雪儿)
英国 |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前院长菲利普·金
87岁逝世,英国“新生代”艺术雕塑家
菲利普·金(1934-2021)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以俏皮、色彩鲜艳的形式协助建立战后新雕塑风格的著名英国艺术家菲利普·金(Phillip King)于7月27日去世,享年87岁,其代理画廊托马斯·戴恩画廊宣布了该消息。20世纪60年代,金作为英国“新世代”艺术家中最难以预测的成员出现,这群英国雕塑艺术家摆脱了媒介传统,抛弃基座,尝试使用工业材料、明亮颜色和抽象形状进行创作。
金出生于1934年,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英国人,他在突尼斯的迦太基附近长大,那里的阳光沙滩和伊斯兰建筑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在剑桥大学获得现代语言学位后,20世纪50年代,金在参观卢浮宫后对雕塑产生了兴趣,随后进入伦敦的圣马丁艺术学院,跟随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o)学习,并和卡罗一起协助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工作。金原本对抽象雕塑不感兴趣,但在一次去帕特农神庙的旅行中改变了主意。这座坐落在岩石上的大理石神庙让他重新思考大地和抽象之间的关系。从雅典回来后,金销毁了他之前的全部作品,重新开始。1962年创作的第一件彩绘雕塑《玫瑰花蕾》(Rosebud)代表了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始。
菲利普·金1970年雕塑作品Photograph: © Phillip King, courtesy of Thomas Dane Gallery
60年代中期,金与大卫·安内斯利(David Annesley)、威廉·塔克(William Tucker)和艾萨克·维特金(Isaac Witkin)等卡罗的学生一起参加了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举办的一系列展览,“新生代”艺术家由此得名。在这些展览中,艺术家们开创性地将他们的雕塑作品直接放在地上,他们大胆、轻松的风格风靡大西洋两岸。
金在1964年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并在1968年再次参展。同年,他和布里奇特·莱利(Bridget Riley)共同代表英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此外,金还从1999年至2004年担任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院长。2010年,他获得国际雕塑中心终身成就奖。(整理/畹町)
苏州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
“延月梳风”作品展苏博揭幕,拙政园边《与谁同坐》
画家丘挺
毗邻苏州博物馆的拙政园中有两扇门,一名“延月”,一名“梳风”。风月二字,本无关风月,却暗含中国艺术中的古今之喻——若月为今、风为古,书画之道,恰似今月古风。
8月8日起,“延月梳风——丘挺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举办,这是对丘挺50载艺术与人生的总结。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展览在苏博的现代艺术厅展出,三个“品”字形分布的展厅中,相对的两个厅分别以“山水清音”的山水作品和“静动爽借”的写生作品为主,居中的主厅则陈列“与谁同坐”和“心闲频得”这两个板块与园林相关的作品。
巧的是,贝聿铭先生在做建筑设计时为这个厅留下一面高通屋顶的窗,窗外是一片竹林,这次展览将打开这扇借景的窗,窗下是丘挺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手卷《延月梳风》,拙政园的风景将随着手卷在窗外的竹影下渐次展开。
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出版的专著及画册有《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历代名画技法评析——青卞隐居图》。
丘挺曾经说过:“图式新旧不是核心的东西,核心还是段位高低的问题。”丘挺画写生,往往是边描绘,边整理,“望文生义”,借题发挥,写生的过程既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无论是十多年前的《水泉院》,还是最新的《与谁同坐》,都是在实景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统筹、巧妙的布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经营位置。
丘挺《与谁同坐》
《与谁同坐》是丘挺最新的园林创作,也集中呈现了他近年来的山水风格。此画描绘的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但细细品位则会发现,艺术家并未一板一眼地按照对象进行写生,而是构造了一种全新的画面关系。作者可以随意进行空间的转换,将平地之上的庭轩置于山丘,原本的楼阁建筑也被重新安排,全然是一番新的景致。展览由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策展,持续至10月7日。(整理/畹町)
北京|摄影师黄成江
镜头记录北大荒黑土、西域戈壁与胡杨
黄成江
摄影师黄成江出生于黑龙江双鸭山,16岁“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滋养他成长的沃土,是他寻求艺术真谛的起点,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从不曾停息。他19岁与摄影结缘,早期作品采取现实主义手法,透过镜头表现了他青年时在北大荒的风土人情。
黄成江的作品多以黑白、强反差的语言,展现了三江平原广阔的天地和繁忙作业的人群。从1971年开始,他涉足摄影艺术领域,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摄影历程中,至今创作不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美术和摄影的贯通方面的尝试,乃是一种跨媒介的视觉艺术实验。1981年黄成江从北大荒调到北京。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和视野的宽阔,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艺术手法也逐渐融进浪漫主义的色彩。
黄成江 《气骨》 2014年 北京
7月30日,“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岀摄影作品111幅,是黄成江多年来创作的一部分,其中《大地》系列20幅、《树》系列20幅、《荷》系列30幅、《海角》系列41幅。作品创作主题从北大荒广漠肥沃的黑土到西域戈壁顽强的胡杨,从纯洁无瑕的荷莲到搏击浪涛的海鸥,视野由极目远望趋向俯身近观,从细微透视又返回广袤无垠。展览通过这些摄影作品,使观众窥视到艺术家心境的变化,以及其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展览将展出至11月7日。(整理/陆林汉)
上海 | 画家王安安
“吉光片羽”贺生辰,慈善画展帮扶他人
王安安
8月7日,一场慈善油画展暨捐赠活动“吉光片羽 王安安画·心愿”在南京东路朵云轩举办,展出40幅王安安油画。
王安安生于1941年,先后师从黄君璧、喻仲林、孙家勤、江兆申等名师。1990年代先后在台北、上海、香港举办个人书画展。
55岁那年,全心照顾家庭而从未有过工作经验的她,因婚姻变故只身一人回到上海定居,经历了小说般的奇迹——从一无所有到重新站稳脚跟,并收获了完全靠自己挣得的财富和尊严。不过,在物质面前,她从来更加珍视精神的财富和充盈的爱。她懂得感恩,乐观坚定。
今年的80岁生日,王安安为自己许下了一个“舍”的心愿,那就是身体力行地去帮助贫苦和单亲的家庭。方式之一,即展出自己的画作,通过慈善拍卖的形式把爱传递给需要的人。她为这个画展取名为“吉光片羽”。
这次展览的40幅油画是王安安多年来油画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她的画风以写实为主,但在取景、构图和色彩方面,却别有特点。作品以风景画为主,主要描绘了她生活过的上海、苏州、香港、台北、波士顿以及近年游历过的青海、西藏、漠河的景致。
王安安《苏州东山·太湖夕阳》(80cm×60cm)2017
王安安曾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上海郊区养老院老人捐助生活用品及各种设施。此次画展全部收入都将捐给上海慈善基金会和台北溪水旁关怀单亲家庭协会。展览持续到8月9日。(文/畹町)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