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大闸蟹肉满膏肥,正是品蟹的好时节。不过,消费者在购买螃蟹时,有时会发现螃蟹身上绑着粗绳子称重卖。这种现象被诟病为“一斤螃蟹半斤绳”,虽有夸张,但也反映出一种变相“短斤缺两”的情况。
图源IC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了规范上海市水产海鲜市场螃蟹绑绳、水产品使用塑料袋的建议。日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答复中透露,随着全国首个大闸蟹销售计量团体标准的实施,上海将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短斤缺两、将包装作为商品的称重计价依据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一斤螃蟹半斤绳”的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看似偌大市场中的一个小细节,要彻底解决,并不容易。比如,2004年就有媒体报道了青蟹带绳欺诈销售问题,监管部门表示,市场可以在零售时去除绳子,按净重销售;批发时则要严格控制绳子重量。水产市场方面则坦言,已经取消粗绳改用细绳,但为了保证青蟹存活率,彻底取消绳子还有一定难度。
如今,随着线上销售的蓬勃发展,对“蟹绳”潜规则(即连蟹绳一起称重)的监管,又有了新的挑战。消费者从下单到实际收货,有个时间差,有的不良商家就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维权成本高等因素,牟取不当利益。电商配货过程中需要给螃蟹捆绑绳子,但绳子当然不该计价。足斤足两、明白消费,应是底线。要维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诚信经营的市场秩序,“一斤螃蟹半斤绳”这道不算新的题目,有必要进一步解决。
据报道,已有网络销售平台提出“足斤足两”概念,消费者收到产品后,如果去绳称重,损耗高于行业标准以上(失水率超过7%),平台将会赔付。根据市市场监管局的答复,《中华绒螯蟹销售计量规范》这一团体标准已于今年8月起实施,还将严格查处短斤缺两等行为,通过投诉信息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等路径强化信用约束,倒逼企业诚信经营。
规范市场行为,打击不良商家,消费者才能放心花钱,不必担心遭遇潜规则。当然,这些应对之策,能否长效解决“一斤螃蟹半斤绳”问题,还需现实来检验。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