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意思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天气在小暑大暑之间。小暑小热,大暑大热,署近湿如蒸,热似开水烘。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节令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7月22日或23日交节。今年大暑的交节时间是7月22日,农历的六月十三,巧合的是农历的六月十三日也是月令,常言道:“节令见月令,一动不敢动”,那么是不是预示着大暑不敢热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节令就是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记时,以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定方位及农时,而衍生了二十四节气,斗柄指向南方,也就是天干丙和未的方位,丙在正南,未在西南偏南方位。
这就如同一年一样,年头与年尾相接,年复一年彼此循环,季节也如此,彼此循环。人们把太阳的运行轨迹称作“黄道”,当太阳运行到最南边,叫南回归线,当太阳太阳运行到最北边,叫北回归线。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圈,就是一个回归年。与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样的,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把黄道一圈平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就代表一个节气。然而,黄道一圈为360度等于365天,所以一个节气大约为十五天两个多小时,正因为多出来的两个多小时,才导致了每个节气交节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
月令这里所说的月令,虽然不是《礼记》中的一篇《月令》,但也不是民间算命先生看命运推八字的月令。咱们这里所说的“大暑遇月令实指的是按十二地支在月在日的一种称谓。
古人把十二属相对照十二个月,正月寅月、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已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十一月子月,十二月丑月。比如我们所说的六月是未月,那么未月未日就是六月的月令。六月为未月,六月十三是辛未,也就是说农历的六月十三日就是六月的月令。
古人认为令如军令,当兵的听从将军的,将军听从元帅的,令牌一出,就是必然的,因此,也就有了“节令见月令,一动不敢动”的说法。
由此看来,节令是管的大范围,四季的变化,而月令主管的是一个月中的规律变化。人们常把夏天称作“三夏”,也就是说夏天一共三个月,第一个月叫孟夏,第二个月叫仲夏,最后一个月叫季夏。一个节气十五天,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和大暑正是季夏。
在五行中,夏天属火,可到了季夏也是转秋天的时候,火生土,土生金。因此季夏属土。庄稼在土里生长需要水,因此人们推断并通过观测和总结,认为“月令”这一天如果下雨的话,就代表着下半个月雨水较多,会风调雨顺。如果“月令”这一天天气晴而炎热的话,就预示着下半个月的雨水就会比较少,该年的庄稼收成就不会太好。
总之,“节令见月令,一动不敢动”这句俗语,说明了人们对于季节的天气情况是相当重视的。在以前没有先进的气象预测的情况下,人们也只能够通过每年的观测和总结来这样预测天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