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招隐寺
历史上,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北方人口频频南移。特别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北宋末年的宗室南渡,不少北方世家大族率其家族、乡里、宾客、部曲(又称客,是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一种社会阶级。在魏晋南北朝时部曲主要指家兵、私兵。隋唐时期指介于奴婢与良人之间属于贱口的社会阶层。 )渡江南下,镇江便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有的最后就在镇江境内结庐落籍,繁衍生息。这些人口的迁播,自然也就带来了姓氏的增加。目前本市戴姓有29645人,占了全市在籍人口的1.1%。 招隐寺是东晋艺术家戴颙隐居的地方,留下了不少古迹。 1983年由镇江市地名委员会出版的“江苏省镇江市地名录”中可以查得我市以戴姓为地名的有:五洲山北麓的戴家门、京岘山西南麓的戴家湾、象山南麓的戴家村、镇扬公路东侧的戴家圩等地。其中戴家门是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1241-1252年),戴聪字公圣的定居地。父籍金坛,时年39岁,任来安县知县六年。任满后途经五洲山北麓,因见此处泉甘土肥,山明水秀,遂卜筑居此,改“乐亭舖”为“戴家门”,67岁病逝,葬于五洲山麓。润州戴家门、润西柴亭铺戴氏 世维堂 字辈:鸿文秉家道恒至正德厚高明 《丹徒县志》根据十年浩劫中“漏网”的部分宗谱记载,收录了部分姓氏迁来丹徒的时间、原因及其分迁的情况如下:宋高宗时,戴彪南渡而赘居马湾;其族祖戴浩然由金陵隐居五洲山,其后戴宏因遭元乱,与兄弟辈避居戴巷桥。明、清之际,有的迁居白兔、留村。谏壁《润东马湾戴氏家乘》民国二年修 谢庭树 6卷 收藏人 朱才荣 据镇江图书馆藏的上海图书馆家谱资料中与镇江戴氏有关的家谱目录有:京江赐礼堂戴氏家乘“京江赐礼堂戴氏家乘”六卷木字本、光绪31年的木刻本“迁润重修浦阳戴氏宗谱”、阳巷戴氏九修族谱(句容)、戴氏宗谱(句容)、句容戴氏继修族谱、阳巷戴氏八修宗谱(句容)、道光9 年“润东城湾戴氏重修族谱33卷首一卷”木字本(润州)。 润东城湾戴氏重修族谱: 三十三卷作者 (清)戴鸿主修,(清)戴鹏等纂修版本 清道光9年(1829), 木活字本居地 江苏, 镇江, 城湾戴,大路先祖/名人 始迁祖:[宋]戴德明摘要 始迁祖德明,宋室建炎南渡时自休宁隆阜迁至润东城湾。存卷为谱序、家训、源流记、传记等。(扬中戴氏为城湾戴氏分支,另见扬中戴氏家谱) 2002年12月出版的“丹徒诸氏述略”中指出:民国7 年的“辛丰戴氏宗谱后庄泉村3卷”木字本、民国2 年“谏壁马湾戴氏家乘”木字本。再据《大路镇志》载:大路地方戴姓来自大港镇光华村城弯戴村,戴氏祖籍安徽隆阜县,自明代迁移而来。清代戴氏子孙建祠东埝戴村,子孙繁衍分居西埝戴、东岳戴家、戴家湾、武桥等地。东西两戴宗祠中进大厅中间都悬挂有“注述名家”的匾额,就是“注礼堂”的代称。戴姓有“注礼堂”,这一堂号系因戴氏祖先戴德、戴圣叔侄编注了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的史实。其裔孙遂以“注礼”为堂号。 诗伯大宗祠修谱理事会顾问戴钟瑞教授珍藏有:谯国郡戴氏一统理事总会编“戴氏統谱”,浙南統谱。 南门大街“戴氏宗祠”之“京江赐礼堂戴氏家乘”6卷指出:戴氏出自子姓,见於春秋戴公后以为姓,…,其后散处诸郡邑及同里…。润州戴氏望族始祖万十四公系出自安徽新安婺源隆阜镇(公元280年—758年时称新安郡,即徽州,简称“徽”。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辖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为黄山市,婺源隆阜镇位于休宁县东南二十五里东港水滨,南距屯溪镇五里)。南宋建都杭州,咸湻(chún ,古同“淳”)年间(公元1265-1275),始祖由新安徙居江南。始遷江甯之句曲(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句曲山華暢洞天,又名句容茅山。洞天是地上的仙山,历代建宫立观)。复迁润州之黄甸乡,定居后建立了戴氏宗祠,至今已传承了25世,740多年,有1456人(男599,女857)。实际上,从第二世起至第十三世之间,尚有戴氏始祖迁镇的传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在黄甸另立谱传,没有记录他们的后人。我族居黄甸乡数百年,以务农为业,自十三世祖清 新宇(永年)公迁居润城南长乐桥西,此在城之始。再传至康煕年间,15世祖遇文(士雄)公兄弟遂有志于功名,始令诸后辈习举子业,此后多有文武次弟登科。 宗祠在黄甸,名曰“安礼堂”。遇文公倣(仿效,照样做)黄甸安礼堂宗祠仪制,创建分祠于长乐桥东,东向由南坛山发脈。原名“崇礼堂”,道光六年重修分祠时,17世祖三锡公(四川總督、成都將軍、工部左侍郎、尚書銜,多次钦封、钦加),清政府赐祭葬镇江东山村留山。仙逝后,清政府赐大清通礼遂移匾於寝室,立匾曰“赐礼堂”,后门通南坛山巷。每岁清明冬至二祭。咸丰三年“赐礼堂”毁于粤兵火,房屋无存、祭器用物亦均遗失。七年镇城收复,经族众公议改建分祠于南门大街草巷口戴公三锡旧宅为祠堂,朝东大门,礼仪仍遵旧制。在南门大街祠堂设牌位于厅堂供奉。这就是幼时见过的位于南门大街,座西朝东的戴家祠堂。这间祠堂文革时曾是是镇江织带厂的厂址,现已拆除建为居民住宅楼。 戴氏五祠合譜六卷 查看点击 镇江(润州) 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戴廣國 一世祖为万十四公,元末迁居润州黄甸,为润州始祖。分佩礼堂,安礼堂,二礼堂,世礼堂,赐礼堂,佩礼堂戴家湾分支。本谱为镇江戴氏五祠合修谱。 本谱自二十世起统一字辈为“以、志、绍、之、克、昌、其、盛”八字。附各分支外迁名录:安礼堂 十三世永澄迁居周湾 十四世京相迁居四川 二十世以安迁居苏游世礼堂 十五世自有迁居四洲二礼堂 十一世从祖迁居杜村 十四世延琏迁居泰州 延福迁居扬州赐礼堂 十六世级迁居云南佩礼堂(含戴家湾支) 六世仁十三迁居宝塔湾、仁十四迁居镇江 十三世存国、存贵迁居扬州 存华迁居镇城 丹徒城湾戴氏纂修谱序
黄公山环众山中,挺然高峙,亦复蔚而深秀。相传汉夏黄公先生隐于此焉。余尝陟其巅,见夫大江横列,波涛浩渺,风帆奕奕如飞,真异境也。循其麓,屈曲萦绕如往而复。城湾盖绿此以名。其间屋庐木树,烟云杳霭。向疑古称桃花源谩语耳,乃今得之。戴氏告余曰:“自余先祖德明公肇居兹土后,复分迁于当沙、吴沙诸地,而谱牒悉统于所宗。今春,众议纂修之,敢以序请。”余闻戴氏由唐迄宋,世居徽郡之隆阜,代有显人。德明公以衣冠之胄,值高宗南渡,扈跸江上,忠藎之气不下于宗、韩诸公,盖前人之功德远矣。唐柳玭有言:门第高者一事坠,先型则愧甚于他人,是以修已不得不至。戴氏其勉之!抑又闻之,吾润诸山若长山,若高骊,若九华,若句曲之茅峰,其脉迢迢,千百馀里,悉来自徽之黄山,盖黄山为诸山之祖。兹之黄公亦其山之儿孙属欤?夫山积气而人积德,积之愈厚则发之愈远。戴氏之积德,殆如黄山之积气。故得以显其宗于黄公山之麓,绵延不朽,以遥与隆阜媲美也。是为序。时万历七年岁次己卯春二月既望金沙高玉振希成氏拜撰</p>另据金坛谱:七十世禄文迁徙丹徒西门七十七世明宝迁徙 丹徒八十一世斌迁徙镇江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