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 杨救贫(寒信峡)的传说
杨救贫生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据《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径仑,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系杨救贫先生是也。”杨救贫到虔州后(赣州),长期活动在于都、兴国、赣县等地,广纳贤徒,著书立说,建立了赣派风水术,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1、“板凳定向”建祠的传说
在寒信峡杨公坝“管氏宗祠”內祖宗堂前面有两个小厅祠,左廊厅为“尚羲祠”,现祠内设有供桌、香炉等敬神用具,供奉杨救贫雕像和“敕封金紫光禄大夫杨公筠松先师”神位。原来祠堂是经风水祖师杨救贫指点朝向建造的,还留下了杨救贫“板凳定向”建祠的传说。
古时候,管姓人迁居芒筒坝后,逐渐兴旺起来,姓事活动,越来越多,于是姓中族绅聚众商议,决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伟业,务必选吉日择地,要请一个有名的风水地理先生来择址定向。当时,杨救贫住在兴国的三僚,做风水地理很有名气,所以管姓人派人请他到芒筒坝选址建祠堂,杨救贫到了以后,对该地进行了勘察,觉得只有河边(现祠堂所在地)是块佳地,对祠堂做什么方位,什么时候动工等有关事项交待后离开了,并表示动工之日,一定早来。
到了动工吉日,杨救贫早早来到工地,见管姓头人还没来,只有忙着做工的人,他顺势拉来一张板凳面朝梅江坐下,一边观察对岸山峦、梅江水的走势,一边调整所坐板凳的位置方向,直到认为心满意足后,才静下心来休息。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头人来,工地上的人忙着整地干活也没人理睬他,见没人理自己,就和来的时候一样悄悄地走了。管姓头人在家等杨救贫,直到快到吉时了,还没见人,到工地一问,众人都异口同声的说,没有看到,杨先生怎么会一个人跑到工地上来呀!其中一个人说:“只看见一个手拿竹杖,脚穿草鞋,身着褴褛长衫的老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看了一上午,坐了会儿,才走了”。头人才知道杨救贫早来工地了,就急忙派人分头去追,追上后,向杨救贫赔礼,并请他回芒筒坝来,杨救贫心平气和对管氏族人说:“走到这里我就不回去了,我已经给祠堂定好了向,刚才我坐的那张板凳的位置就是立大门的地方,坐的朝向就是大门的朝向,你们按照板凳的位向落基就可以了”。于是,管姓人按照板凳的方向将祠堂建起来了。后来,杨救贫路过去踏看,发现与他定的方位有偏差,但祠堂已建好,而且方位有促管姓人丁兴旺,也没有多说,只是感到很内疚,很不安。再后来因祠堂位于梅江河边,屡遭水患,又因土木结构,曾先后冲倒过几次,修复过几次,最后一次冲毁仅存基址,管姓人也感灰心。到康熙年间,管姓族绅仲清因杨救贫送梦要他牵头将祠堂重修,大家议后,决定在原址按原方位建祠,因水患这次就用石料修建管氏宗祠,自康熙丙戌始,戊子年全面竣工,这就是我们现见到的祠堂。管氏人为了纪念杨救贫,在祠堂内设其神位。现在祠堂中厅墙上还可看到这样一首诗,曰:“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2、杨救贫墓的传说
杨救贫墓葬寒信峡的杨公坝,《赣州府志》、《于都县志》( 卷十二·茔墓志:唐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为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公梦熊竖碑表之)、《管氏族谱》都有记载,在寒信峡至今还流传着杨救贫死于药口,墓葬杨公坝的传说。
相传,杨救贫为卢光稠卜得一块“天子地”卢光稠担心杨救贫为别人再卜佳地,遂于一日宴请杨救贫,并预先在阴阳酒壶中放置慢性毒药,杨救贫虽有防备,但眼见得卢光稠从中筛出酒来饮了,便放心饮了置于壶中的毒酒。宴毕,杨救贫匆匆离城,携带身边徒弟雇船溯贡水、梅江而上,欲往三僚去。不想,船到寒信峡,毒性发作,肚疼难忍,心想,肯定被卢光稠所害,便在寒信峡岸边稍远处一石头边屙屎,见便呈黑色,心知命不久矣,略作思考,遂将三样贴身宝贝“地理书、赶山鞭、神碗”放在一侧。与徒弟溯着梅江复向前行了数里后,对徒弟说:我的毒性发作了,你上岸去看看我屙的屎是黑色还是黄色的,若是黑色的我的命就没了,若是黄色的师傅的命就还有救。徒弟往回走了一段路便折了回来,佯作高兴地对杨说:师傅,师傅,你屙的屎是黄的,师傅有救了。杨问道:你没有见到我屙屎的旁边放的那几样宝贝?徒弟根本没去,自然没见着杨救贫故意留下的宝贝。杨长叹一声:无缘矣!徒弟重新再返,寻师傅屙屎处留下的三件宝,只遇三个小孩,问可见三样东西?小孩们说,我们捡了一支鞭,一挥动就地动山摇,捡了一只碗,一舀水河都干了,吓死人了,是妖物,我们赶快丢到河里去了。徒弟急问:还有一本书呢?小孩答:书上没写字,我们也丢到河里去了。徒弟急忙往下游寻去,只见江面上已无一物。杨救贫的三宝沉入寒信潭就这样失传了。
徒弟返程追上船时,船已到寒信峡药口,徒弟上船看到杨救贫躺在船舱内。杨救贫见徒弟问:此为何处?徒弟告之:药口。杨救贫唉声叹气:“完了,药已到口,我命休矣!”遂对徒弟交代后事,杨救贫知道这个徒弟一向跟自己扛拗肩,就生计交待徒弟用石棺石枕葬在这药口坝。杨救贫本是想让徒弟用铁棺或木棺下葬的,他料定日后的梅江会改道,他便可以待铁木腐败而再生。岂料,总是不听话的徒弟这回却认认真真照师傅的话去做了,结果,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的杨救贫,以致石锁沉江,被永远地埋在了梅江河底.
还传说杨救贫临终之际,留下了一首偈语:“头顶八字水,脚踏寒信嶂。那个做得到,代代出丞相。”
现在,时过境迁,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陷入河底,不知去处。明万历七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今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又名老鼠搬仓),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另外,清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二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救贫,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应手,并立碑纪念。现二块碑石存于于都县博物馆,而原立碑处于都县人民政府于1991年建了一块杨救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