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章丘王兵拆八字的词条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穿过向阳洞,横跨南河滩,飞跃老虎嘴,盘上十八盘”。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博山区原石门乡广泛流传的一句标语,描述了隧道、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影响。如今,得益于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小山村,不但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因为秀美风光和美丽传说而成为一只文旅“潜力股”。

章丘王兵拆八字

△从空中俯瞰石门村,民居都是沿河而建。

石门村的由来

2021年12月24日,淄博降下大雪。当天早上,当记者驱车前往原石门乡乡政府所在地石门村时,外面早已变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车子离开张博附线向西,沿着石沟河一直往山里走。在当年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冒着这么大的雪进山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很多深山里的村庄每年都有一段大雪封山的日子,这段时间村里和外界的交通联系几乎完全中断,如同孤岛一般。

根据明朝万历年间《高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高氏四世祖自东坡迁居石门庄”,据此推测石门村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石门村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县志中:清乾隆八年《续修淄川县志》载名“石门庄”;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名“石门峪”,后简称“石门”。2001年3月前,这里曾是公社与乡镇政府驻地。

章丘王兵拆八字

△石门村村名就来自这个两山夹峙的特殊地势。

2022年1月3日,记者再次来到石门村采访。为了解释石门村村名的来历,曾在乡政府工作过的村民殷宝侃带领记者来到了村南的机井房。石沟河与村民所称的南河在此交汇,河道东侧是名为东顶的山,河道西侧是一个小山坡。在很久以前,两侧的山壁几乎都是垂直的,进出村庄的小路沿着西侧山壁开凿出来,走到这里时就像进入了一处狭窄的石门,石门村因此得名。

因两山夹峙而得名的石门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描绘天门山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但时至今日,关隘变通途,如今的这座“石门”已经看不出来当年的险峻,平坦的水泥路已经被垫高、加宽了不少,路边还设有防护栏,即便是体型稍大的轻型货车也能顺利通过。

章丘王兵拆八字

△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向阳洞隧道。

淄博公路史上第一条隧道

石门村所处的山区位于博山区的西北角,是博山与淄川、莱芜、章丘等地的边界,属于博山西山片区。该片区里的村庄大都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石门村也不例外,民房都建在石沟河两侧的山脚下,村子呈东西狭长形,西高东低,005县道穿村而过。

在石门乡还存在的时候,005县道是青龙湾、珠宝峪等十多个自然村通往乡政府的要道,如今这些村子仍需要经由005县道与博山城区往来交通。对于这十几个自然村来说,这条县道十分重要。而就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条路还只能通到石门村,再往里走就只有河沟和山路了。煤炭等物资只能用扁担往山里挑,山里的农副产品也只能用扁担挑出来。这种情况随着1972年向阳洞打通得到了彻底改变。

向阳洞是005县道上的一条隧道,是淄博公路史上的第一条隧道,呈南北走向,洞长约90米、宽约7米、高约5米。据村民回忆,这条隧道从1970年动工,直到1972才正式竣工。

“施工还用上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风钻,但主要还是靠人力。先钻孔、放炸药,再一点点地挖。”村民殷宝侃说,修隧道那年他17岁,已经是家里的壮劳力。石门村有很多梯田都在村西的山上,春天挑粪,秋天挑粮,都必须走河沟和山路,十分不便,村民们都热切盼望着隧道能早日贯通。

章丘王兵拆八字

△向阳洞至今仍是一处交通要道。

“其实隧道1971年就挖通了,但里面很狭窄,只能一个人钻进钻出,而且里面没有加固,很危险。但我们村有几个年轻的就趁工地的人不注意偷偷溜进去,因为这条隧道太方便了。”殷宝侃说,与隧道差不多同时修建的还有两座桥,分别在隧道的两头,都是跨越石沟河的。

1972年隧道正式竣工的时候,村民们比过年还高兴。

记者穿越这条隧道时发现,隧道两头都砌了石块,中间部分都是裸露的山体,洞壁上还不时有水滴下来。当年的施工水平虽然看上去简陋了些,这条隧道对于山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直到现在,这条隧道依然在服务着山区人民。

章丘王兵拆八字

△从空中俯瞰殷家大门,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

山村里的四合院

在石门村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姓、薛姓等大家族,但经过数百年的人口流动,这两个姓已经在村里消失了,目前村里以刘、殷、孙、赵、魏为大姓。根据当地流传的说法,薛氏家族搬离石门村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薛氏家族当初是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石门村的,逐渐发展成村里的大家族,拥有大量土地和房产。直到有一天,薛氏家族请人看风水,结果被告知他们家族的林地不吉利。薛氏家族的林地叫“温三峪”,看风水的人说“温”字会把“雪”(“薛”的谐音)给融化了。为此,薛氏家族举家搬离石门村,留下了几处宅院,后来就变成了殷家大院。

章丘王兵拆八字

△殷家大院里的二层石楼,建造工艺十分考究。

石门村的古民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17处,以殷家大门、殷家大院最具代表性。其中的殷家大门位于村庄中部,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殷家大门为一进上下两庭院,上院东西约15米,南北约25米,房屋14间;下院东西约14米,南北约20米,房屋12间。

这两处古宅,大部分保留了方石砌成的石头房,石墙厚0.5米,房顶用小黑瓦盖顶。方石、方砖雕刻工艺精细,有的刻有龙凤花草图案,有的刻有麒麟送子图案。房屋为四梁八柱建筑结构,石拱圆窗,既古朴庄重,又坚固耐久。

石门村还曾经有一处庙群,统称“石门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同治初年扩建,占地约1800平方米,有护庙耕地4亩。庙院东西约36米,南北约50米,东官厅、南官厅各三间,旧时为学堂等公用。庙宇内有观音阁、玉皇殿、龙王殿、石大夫殿、三官殿、白云殿等,颇具规模。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几乎已消失殆尽。

章丘王兵拆八字

△呈阶梯状的“夹谷台”。

“般阳二十四景”之一夹谷台

站在石门村开阔处向北眺望,视野中最显眼的是一座有三级“台阶”的大山——夹谷台,它呈东西走向,海拔约709米。通过无人机观察,说它是山,其实更像崮——四周陡峭、山顶平坦,它曾经是古代“般阳二十四景”之一,在有的史料中被记载为春秋时“齐鲁会盟”之处。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00年,齐景公想和近邻鲁国等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吴国的威胁,恢复齐桓公的霸业,于是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之处会盟。最终双方在夹谷会面,史称“夹谷会盟”,也叫“齐鲁会盟”。

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史书上有不同记载。明朝《一统志》记载:“夹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祝其,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明朝嘉靖、万历《淄川县志·山川》,清朝乾隆《淄川县志·般阳二十四景图》、《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等,都出现了类似说法。按照“淄川县西南三十里”这一说法来看,夹谷台是符合这一方位描述的。然而,在 《左传》《史记》中,夹谷都被记载为在“东海祝其县”;《莱芜县志》则称夹谷即县南三十里新泰县之夹谷峪。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恐怕还要等有心人作进一步的考证。

村民告诉记者,夹谷台上有洞穴30多处,人们以朝阳洞、大瓮洞、阁老洞等为其命名。夹谷台山顶还有古代石寨的断壁残垣、石屋。在夹谷台南麓山崖根,有一处被称为“饮马池”的泉水,相传是当年“齐鲁会盟”时饮马的地方。山上还有一处摩崖石刻,写着“古夹谷”三个字,落款为“康熙……”,其余的字迹已模糊不清。

章丘王兵拆八字

△在村南利用道路改造腾出的闲置土地修建的人工湖,湖边计划打造流苏林。

独特的风景、有趣的传说,让石门村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2021年上半年,域城镇和石门村把道路改造后腾出来的一片洼地建成了人工湖,准备围绕人工湖打造村级公园,相关的绿化、基础设施工程计划开春动工。目前石门村已订购了流苏树苗,准备在湖边打造30多亩的流苏林。

针对村里部分房屋闲置的情况,石门村计划吸引外来投资者把这些石屋打造成特色民居,再引入特色餐饮,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韩凯 王兵 通讯员 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