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水木火土五行不流通 八字五行只有水木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下文称天人合一思想)发展由来已久,内涵十分丰富,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当代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源流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强调天人关系的统一性。其发展大致经历先秦、西汉和宋明三个阶段。

殷商时期天人关系是神人关系,人对神无所作为、盲目屈从。《礼记》所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表明殷人尊崇神灵而轻视礼仪,认为神主宰万事万物、具有至上权威。西周时期天人关系依然是神人关系,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具有“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东周时期天人关系表现为:儒家人与义理之天合一和道家人与自然之天合一。孔子认为天有意志,是道德权威性的根据。诚如孔子所言“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以仁为道德核心,并认为孝悌之类感情是“为仁之本”。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性本善,且人之善性乃“天之所与”,并为人所固有,因此天人合一;“恻隐之心”或“仁”的本体论根据在于“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没有人伦道德意蕴,因此贬抑人为,主张勿以人灭天。老子强调与“道”为一,以“无为”至“无不为”。庄子主张: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天人合一本体根源是同质(气),同源(道);尊重天然,避免人为。

西汉时期董仲为强化中央皇权,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创制天人交相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间吉凶赏罚,人应遵循“天”意;天的喜怒哀乐,能为人感应;天能决定人,人能影响天;天与人同类,所以天人合一。董仲舒性三品说认为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且君主教化对人民为善起决定作用。三纲说主张三纲取诸阴阳之道,可求之于天。

宋明时期思想家们将孔孟“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朴素论断,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将孔孟差等之爱思想,推至博爱思想,再到博爱与差等之爱的统一。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张载提出“民胞物与”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人民彼此是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以“理”或“天理”作为宇宙本体,认为天理、人性、心是同一的。程颢主张“万物一体”说,是对孟子和张载思想更具体的发挥,足以代表宋明理学“仁”本体论。程颐认为万物本根为事先之理,人禀受形而上之理并以之为性,所以理人相通,天人合一。陆王心学强调“心即是理”,王阳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心与万物一体相通,一气流通,原是一体,所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靠“心之仁”才可能,此即“一体之仁”;“一体之仁”使“大人者”“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一体之仁”,使人皆有怵惕恻隐、悯恤顾惜之心;人皆有善良本心,皆有成圣潜质,“满街都是圣人”。平等博爱的同时,王阳明还强调“差等之爱”,主张对人对物之爱、至亲路人之爱要有厚薄之分。

明清之际,“天人合一”思想趋于式微,清代学朴学兴起,重在考据。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特征

结合天人合一思想历史发展,我们可从道德意义和非道德意义理解天人合一思想。非道德意义看,天不具有道德属性,如殷商及其之前神人关系,以及道家强调的人与自然之天合一。道德意义看,天有人伦道德,如天人相副和天人相通的思想。从历史源流及其内涵看,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如下理论特征: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主客体统一性的追求。“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天人之间、主客之间关系的反思,天人合一比较强调天人、主客之间的统一性。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生存秩序的和谐,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时能达到秩序和谐。

第二,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有神学和形而上学属性。发挥了形而上学和意识形态功能,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们顺从天意、倡导德性。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八字水木火土五行不流通 八字五行只有水木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鲜明的民族性,彰显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民族特色。天人合一思想关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处理,反映了中华文化特征。比如,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统一,关注人与自然协调相处,这便与我国的历史国情密切相关,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人们对自然怀有敬畏。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强调统一性,也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综合性的特点。

第四,天人合一思想的长期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特征。综观天人合一思想自先秦以来萌发,至宋明时期臻于成熟,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中,其思想横向意义的时代问题指向和纵向意义思想观点的扬弃,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鲜明的历史性特点,针对历史性问题,沿着思想史逻辑在时空维度上嬗变。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世界观强调万物系统性,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过深远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统一性的探索和实践,对当代社会文明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能够给当代社会建设带来积极启示。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与社会相协调的当代价值。比如,“民胞物与”“万物一体”观念,能增进我们体认社会和谐;博爱万物与差等之爱,对我们灵活和谐地处理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关系;尊天帝、顺天道、重天理等观念,提醒我们探索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合人”特点,促使“顺天”和“修身”,能强化人们主体性,敦促人们做好自己事情。

第二,天人合一思想民族性对于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其丰富的民族特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蕴含着中国智慧,让我们深切体会中华文化优秀本质、历史价值及其穿越时空的当代意义。诚如李约瑟说过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就思维方式而言,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表现……挽救西方文化衰落的方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八字水木火土五行不流通 八字五行只有水木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镜鉴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天人合一思想当代意义,我们要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相分”和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积极价值。天人合一思想中对“人”的限制,弱化人的价值和能动性,存在“不明天人之分,难以制天命而用”局限性。荀子提出“天人相分”,主张应“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在认识和尊重规律前提下发挥主体能动性。西方主客二分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与人彼此外在,并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通过对客体本质的认识和实践实现主、客体统一。冯友兰先生曾说到:“认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从一定意义看,主客二分思想是西方近现代哲学认识论和科学技术形成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当代社会建设应重视科学思维和科学技术。(作者:张伟 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