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赵云八字 三国赵云扮演者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要是评选《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一身是胆的虎威将军赵云赵子龙,绝对可以位列三甲。但是在《三国志》中,赵云的地位却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之后。有史学家评论说:赵云资历深能力强,原本是可以早早封侯并就任四方将军的,但是他总是跟刘备唱反调,所以才被刘备雪藏十年,为的是留给后主刘禅使用。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刘禅刚刚继位,马上就封赵云为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熟悉汉朝官制和军功制度的都知道,中护军权力极大,赵云未立新功而封侯,也属于格外优待。

赵云是一位顾大局识大体的忠臣良将,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他两次跟刘备唱反调,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我们细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赵云和刘备的两次争论,第一次确实是赵云有理,第二次却可能是大错特错——他提出的八字战略构想,似乎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三国赵云八字

劝阻刘备瓜分蜀中有主和无主田宅,彰显了赵云的高风亮节——那是赵云第一次跟刘备唱反调。

赵云这次唱反调,无疑是完全正确的:“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赵云说得对,刘备虚心接受,这才保持了蜀中的稳定,如果刘备只图一时快活和满足有功将领的私欲,肯定会受到蜀中名门望族的强烈抵制,他去争夺汉中的时候,后院肯定起火。

刘备鸠占鹊巢夺取西川,一开始是很令蜀中各阶层反感的:“(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刘璋为了避免蜀中生灵涂炭,主动放下武器,他治下的文臣武将乃至士卒百姓,都心有不甘:“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三国赵云八字

如果刘备入主西川之后大肆搜刮,那就是火上浇油,幸好赵云都头一盆冷水泼下,刘备清醒了一些,然后赵云就被雪藏了:赵云不但没有像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那样每人得到“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他的杂号“翊军将军”,也是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寸步不进。

赵云在白身(无爵位)杂号将军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不但关羽张飞马超法正步步高升,就连后起之秀魏延(赵云之后的第二任牙门将军)也受封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地位比杂号翊军将军高出一大截。

按照汉朝的军功制度,得一城或杀千人即可封侯,而赵云的功绩,可不仅是只得一城只杀千人。

三国赵云八字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下巴东入巴郡,赵云独下两城,功劳居首:“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

汉中之战,赵云又立下大功——在突入重围救出黄忠之后,面对曹操主力大军的追击,赵云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边打边撤)。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杀出再复杀入)。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因功升任梓潼郡太守,再升广汉郡太守、蜀郡太守、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三国赵云八字

当时在刘备对赵云是十分赞赏的:"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口惠而实不至,当天兴高采烈地喝酒到天黑(作乐饮宴至暝),第二天醒了就只字不提了——他还记着赵云当众顶撞的事情呢。

瓜分田产之争,赵云无疑是正确的,但就是这种比主公还正确的意见,让赵云坐了十年冷板凳。

赵云虽然明知主公有所不满,但该说的话还是照说不误。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征东吴,诸葛亮保持缄默,秦宓提进了大牢,这时候只有赵云敢站出来当众唱反调:“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三国赵云八字

在三国正史中,找不到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的片言只字,事实上诸葛亮也不可能反对,其中理由有二:其一,作为丞相,诸葛亮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与皇帝刘备保持步调一致,如果诸葛亮公开反对,不但会打击军心士气,而且还会导致朝堂不稳;其二,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荆州益州是他“隆中对”的两个重要战略和支撑点,一个都丢不得,如果孙权在刘备的军事压力下吐出荆州部分城池,诸葛亮也乐见其成。

诸葛亮于公于私都不能反对刘备伐吴,因为刘备伐吴的必要性,连曹魏阵营的汉室宗亲刘晔都看出来了:“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三国赵云八字

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孙权已经欺负到头上了,刘备如果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他就不配称为一代枭雄了——那不但会寒了荆州派的心,也会让益州派认为他软弱可欺,小字辈的曹丕也会笑掉大牙。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孙权在大兵压境的时候屈服,交还叛徒并让出一两个郡,那么刘备就可以借坡下驴,就像建安二十年那样“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刘备就可以引军还江州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谁也没想到孙权第一次求和遭拒后起了鱼死网破的心思,宁肯向曹丕称臣也要跟刘备死磕(可能是刘备要价太高,自觉受辱的孙权失去了耐心),于是刘备夷陵惨败,证实了赵云的“先见之明”。

三国赵云八字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从战略角度来审视赵云的说法,似乎有很多地方站不住脚——刘备放着孙权不打去打曹丕,会不会败得更惨?

在汉末乱世,没有永远的盟友(姻亲也不行),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如果刘备专心伐魏,孙权是会帮刘备还是帮曹丕?读者诸君都知道,孙权早就对益州垂涎三尺了,要不是刘备派兵把守入川要道,孙权在建安十五年就打过去了。

读者诸君请试想一下:如果您是孙权,如果曹丕不猴急地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那么您会不会趁着刘备虚弱的时候,得陇望蜀?

三国赵云八字

笔者没有战略眼光,所以一直认为刘备一统三国,就应该先灭掉东吴来扩大地盘壮大力量,这样才有资格跟曹魏并争天下,以他益州和汉中之地与曹魏争锋,连半点获胜的希望都没有——诸葛亮后来打了八年,把个天府之国打成了老百姓面有菜色,却连曹魏一寸土地都没抢到,这就是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曹魏只要坚守不战,诸葛亮就耗不起。

赵云说的“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这八个字在笔者看起来就像空中楼阁,也是画饼充饥,但不知熟读三国并深通兵略的读者诸君,对此有何评价:以川蜀之力,能否灭掉曹魏?曹魏被灭掉了,孙权就有可能望风归顺吗?从战略大局着眼,如果您是刘备,会听从赵云的劝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