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八字分析 林语堂白象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随着《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影视剧的热播,原著者张恨水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产量最高的作家,一生写了一百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三千余万字,就连鲁迅都曾主动为母亲购买他的小说。然而,张恨水也一直在遭受着误解,得不到正确评价,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认为,张恨水只描写旧社会的腐朽爱情,是“封建欲孽”,被划入“鸳鸯蝴蝶派”。

后来,虽有人试图给张恨水小说以肯定性评价,但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过度褒扬张恨水,给他涂上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的色彩。

直到现在,我们对张恨水都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其实,张恨水的小说中,一直蕴含着作者自己的身影,也一直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对民众生存现状的改善有一种期待,甚至便显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孔夫子旧书网特邀著名评论家,《张恨水传》作者解玺璋先生,为我们解读真实的张恨水,反思他作品里的价值与意义。

林语堂八字分析

解玺璋

祖籍山东,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自1983年以来,一直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曾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文艺周刊担任编辑和主编多年。2004年10月至2008年初任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北京日报高级编辑,现已退休。曾出版《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一个人的阅读史》《梁启超传》《君主立宪之殇》等多种专著。

张恨水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却遭到文学家的批判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有名望的作家。他一生写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大约两千万字。如果加上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他一生大概写作了有三千多万字。他自己曾经说过,他几乎是每天都在写作,每天都要写三千字,压力很大。

他的读者群也非常广泛,上至高官下至贩夫走卒。当时的国家总理,还专门跟张恨水讨论过小说当中的一些人物。

老舍说,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他的小说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以及多种的曲艺形式。

《啼笑因缘》这部小说,几乎被所有的艺术形式改编过。当时,这部小说刚刚在报纸上连载完结束,上海就有两家电影公司,因为改编权打官司,闹得沸沸扬扬,连章士钊这样的大律师都参与了。

林语堂八字分析

电视剧《啼笑因缘》海报

他的小说,虽然写了很多,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大,但是长期以来,评价却非常低。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金粉世家》在连载的时候评价相当高,甚至被评为当代的《红楼梦》,但是在文学界,评价非常低,甚至认为不能称为文学。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期,中国文坛上的新小说和旧小说不断竞争,张恨水被归纳到了旧小说的阵营。很多人把他称为“鸳鸯蝴蝶派”或者“礼拜六派”的小说家,新文学家都看不上他。

他早年在北京办《世界日报》和《世界晚报》,做副刊编辑,他有一个好朋友——后来的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两个人曾在上海的一个剧团里边一块演过戏,编过剧本。

林语堂八字分析

张恨水

刘半农很想帮助张恨水,他想约一些大家来给《世界日报》《世界晚报》的副刊写稿。当时他给钱玄同写过信,说你能不能给他们写稿。钱玄同给刘半农的回信就说,我不能给这种垃圾报纸写文章,我不能跟《春明外史》这样的东西放到一起。

对张恨水的评价从一开始就是两极化的。我们说,老百姓是用兜里的钱来投票,他这个小说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老百姓喜欢看他的小说,都等不及这个报纸送到报摊,就跑到印刷厂门口去排队,但是专家学者对张恨水的小说就评价非常低。

特别是新文化阵营里的学者、作家、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低。我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瞿秋白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主要活跃在文化阵线。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写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些文章就点名批评张恨水。

林语堂八字分析

瞿秋白

那个时期,新文学在发展不是很顺利。鲁迅是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我们现在还在读,但是鲁迅母亲并不看这些。他母亲在北京生活,她要看张恨水的小说。

在《鲁迅日记》里至少有七八次提到,他母亲来信让鲁迅买张恨水的小说。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一般的读者喜欢读张恨水的书,但不能被新文化人所接受。

实际上,张恨水在写《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的时候,新文化人对他的批评还没有指名道姓。

把张恨水当反面典型是从《啼笑因缘》开始。《啼笑因缘》使张恨水的名气,从北京、天津推进到了南方江浙、上海一带。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小报都找张恨水写连载小说,他几乎把上海的报纸连载给承包了。

再看作家茅盾。茅盾认为《啼笑因缘》是半封建的形式,感伤的气氛多,因而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就觉得远不如《红烧红莲寺》那样对劲了。

批评他的还有钱杏邨,他是共产党内的一个大理论家,他写过非常有名的《晚清小说史》。他对张恨水的批判就提的比较严重。他的这篇文章叫《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针对的是张恨水出版的一本书叫《弯弓集》。

林语堂八字分析

钱杏邨

当时,正赶上“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为了转移舆论压力,又在上海闹事,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

这个时候,像张恨水这样一些在媒体当中工作的作家最为敏感。“一二八”事变一个多月后,张恨水就出了《弯弓集》。

张恨水在写作内容方面有很多第一,首先,他是写国难、抗日题材的第一人。《弯弓集》是文章的合集,其中的内容有古典诗词、新闻报道、特写、短篇小说,还有电影剧本,形式丰富。这个书出来以后,不到两个月,阿英就写了这篇批评的文章。阿英的文章写得很霸道,说张恨水写的东西很肤浅,很粗糙。

林语堂八字分析

《弯弓集》【1959年1版1印】

其实,张恨水是一个文人作家,他没有体验过战争,对战争没有了解,但是他有一种积极的情绪。

张恨水写小说目的明确:为赚钱养家不得不取悦读者

为什么那时候的左翼就会对他大肆的攻击呢?据说,当时还有一本杂志专门批判张恨水。原因就是他的影响太大了,左翼看着非常恐慌。

左翼人士觉得我们这么努力推进新文学,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可是对民众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他们用欧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一般老百姓看不懂。其实,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读不懂鲁迅的《狂人日记》。后来左翼作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提倡大众化。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提出来,文艺要走向民众,要去学习民众的语言。这是后来才意识到的问题,可当时没有这个概念。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批评者——夏征农。他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左翼文人,他对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有看法。他把张恨水归纳到一个旧的传统的封建的的范畴里边。

林语堂八字分析

夏征农

面对这些批评,张恨水是怎么回应的呢?张恨水一直把自己的姿态放得特别低,他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叫“卑之无甚高论”,他认为他自己没有通过文字去影响大众的愿望。

他写文章、小说,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挣钱养家,所以他管自己叫“文丐”。他是把自己放在这样的位置上来创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可能就是取悦于读者。

这个肯定是有抱负、有启蒙情节的文化人不能接受的。张恨水对于批评的态度,一直是不回应,我行我素。你没有看到张恨水写过任何一篇文章对这些批评进行驳斥。但是到了1944年 ,张恨水49岁的时候,他到了重庆。那个时候,抗战即将结束,大家都讲统一战线,左翼作家也就放弃了以前的观念,把一些大众通俗的作家拉到文艺队伍中来。左翼作家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们吸收了两个通俗的作家,一位是张恨水,还有一位是老舍。这样,张恨水就被拉到文学队伍当中来了。

他到了重庆,在《新民报》编了一个抗战副刊。当时,张恨水的创作、思想也有一些变化。到了1944年5月,大家都酝酿着给他过五十岁的生日,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都发表文章,都对他进行肯定。

林语堂八字分析

新民报

张恨水觉得没必要给自己过生日,他一般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张扬,所以他就跑到重庆的郊区去了。

张恨水为了报答大家对的热情,他写了一篇文章在报上刊载,叫《总答谢——并自我检讨》。他把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做了总结。其中讲到,我毫不讳言地,我曾受元初(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的影响,但我拿稿子送到报纸登载的时候,“鸳鸯蝴蝶派”已经没落。“礼拜六派”风行一时,现代人不知,以为鸳鸯蝴蝶派就是礼拜六派,其实那是一个绝大多错误。

其实,到了我拿小说卖钱的时候,已是民国八、九年。“礼拜六派”也因“五四”文化运动的巨浪而被吞没。我就算礼拜六派,也不是再传的孟子,而是三、四传的荀子了。二十年来,对我开玩笑的人,总以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的帽子给我戴上,我真是受之有愧。

小说被梁启超大幅度拔高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当时的人,为什么对张恨水的小说持批评态度的?这种情绪是哪来的?我们介绍一下清末和民初小说界的变化。

小说界分新小说、旧小说,应该是从梁启超开始。小说界革命就是梁启超最先发动的,他有一篇文章叫《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在他创办的这个《新小说》杂志创刊号上。

林语堂八字分析

《新小说》杂志

他把小说的地位提得很高。我们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说没有地位,《红楼梦》很伟大,但你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认识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这是新文化人理解小说功能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梁启超有一个特点或者毛病,他的文章比较夸张,包括谈小说的作用。他在叙述当中带着情感,缺少理性。他对小说弊端的分析,说得很到位,但是你能感觉到,他也有极端的倾向。后来我们说文学创作应该为大众服务,根子都是来自于梁启超。

到了“五四”时期,情况有点变化,新派文学不但认为旧小说的文章内容有问题,形式也有问题。传统的小说采用的是章回体,题目对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束缚。那个时候,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对现在的“四大名著”都表示不满。

1924年,张恨水开始连载《春明外史》,用的是章回体形式。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推广到全国了。在北京的报纸上,竟然还有作家用旧形式在写小说,新派作家肯定就会对他进行批判。

林语堂八字分析

《春明外史》

对章回体小说批评最激烈的一个作家是茅盾。茅盾26岁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他不主张现在人用章回体写小说,认为章回体小说既无思想价值也无文学价值。

直到几十年之后,茅盾才对章回体小说表示了一点肯定,1946年茅盾恰好50岁。人年纪大了以后,慢慢会对传统的东西有一些感觉。从上世纪30年代往后,左翼作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用什么方式才能跟大众沟通?于是,提出了大众文学的概念。

这个时候,茅盾开始反思。在一篇《关于<吕梁英雄传>》的书评当中,他提到:“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这可以说是茅盾先生对张恨水最高的评价了。

有一次,张恨水在京沪的火车上遇到了郑振铎先生,彼此聊起文学界的事。那时候《啼笑因缘》刚刚出版不久,张恨水赶紧表态,说上海新兴文艺界对这部书印象不大好,怀疑“礼拜六”派要返魂。

郑振铎喜欢用“有趣”两个字回答任何不愿意回答的问题。郑振铎笑着说,那是很有趣的。他接着说,对于技巧方面茅盾认为你有你的长处。

林语堂八字分析

郑振铎

张恨水创作的黄金期:1924年—1948年

下面我们具体谈张恨水的小说,他的章回体小说究竟有些什么特点?

他一生写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他创作小说时间长于他办报的时间。在苏州读书的时候,他向《小说月报》投过稿,当时恽铁樵做主编,没有给他发,而是给他回了信,对他进行鼓励。

从这个时候开始算,张恨水的初期创作时间一直到1920年,他为芜湖《工商日报》写了中篇小说《皖江潮》,这是试笔阶段。

《皖江潮》有一些影响,当时他在芜湖连载之后,当地的学生曾经把它改编成话剧,在当地上演。

第二期是从1924年为《世界晚报》撰写《春明外史》开始,到1935年在《立报》撰写《艺术之宫》为止,这是他小说创作的二期。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落霞孤鹜》等。

第三期是从1936年为《旅行》杂志写抗战小说《如此江山》开始,到1948年底为《新民报》连载完《五子登科》和《巴山夜雨》。

最后一个时期,是从1954年创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到1962年写作《凤求凰》。我说他这段时间其实是强弩之末,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当时,大陆已经不允许再印他的小说了。在“文革”之前,只印过一本《啼笑因缘》,随后就开始有人批判,把它归纳为黄色小说,不允许出版。

综合各种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张恨水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4年到1948年。这24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1924年到1935年,始于《春明外史》,止于《艺术之宫》。在这期间,他写国民题材,同时也写抗战题材。

比如,“九一八”事变后,他正在写《啼笑因缘》的续集。你可以感觉到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他在写这个小说的过程当中,读者有一些想法、意见反馈给他,他马上做出反映。他在小说当中就写了关家妇女,从北京跑到东北去抗战,参加义勇军,后来在战争当中牺牲了。

到了1935年以后,他开始写单独表现抗战内容的小说了。所以,我说他的第二阶段是从1936年开始,从《如此江山》到《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是他连载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新民报》上,到1949年初才连载完。

林语堂八字分析

《巴山夜雨》/ 北岳文艺出版社 / 1993-01

张恨水不仅写爱情小说 也写抗战题材

这两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故事取材多发生在北京。1928年以后,北京改为北平的人和事,以人物而论,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和群落。上至总统、总理、总长、总都、大帅、将军,下至戏子、妓女、商贩、跑堂、教师、学生、记者、作家、官僚、政客、议员、僧侣,以及落魄的文人,投机的商人,清朝的遗老遗少,和有钱人家的姨太太、少奶奶,直至拉车的、要饭的,可以说上至豪门贵胄,军阀政客,下至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中间则有新旧文人,遗老遗少,无所不包。

他写议会、豪门、剧场、妓院、公寓、会馆、庙宇、坟地、学校、客厅、名胜、公园、胡同、武场、茶室、大杂院、小住户、贫民窟、俱乐部、高级饭店、酒馆饭铺,清浊雅俗无所不包,犹如一幅民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典型的作品就是《春明外史》。

林语堂八字分析

民国初期老北京街景

第二个方面在风格上,接续清末民初以来的社会通俗小说传统(范伯群称之为“都市乡土小说”),叙事结构方式多取“晚清四大小说”与民国以来《歇浦潮》《上海春秋》《如此京华》《故都秘录》《十丈京尘》的路数,以宏观多线的叙述方式,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注重“怪现象”的揭露,人物众多但偏于流动展览方式,较少性格心理刻画。

张恨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在于为纠正以前的偏颇。张恨水通常以一个主要故事和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小说全部,以避免零碎;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声音,力避其肤浅和单薄;以言情为纵线,社会生活为横线的方式展开故事,突出了宏观视角和众声喧哗的特点,情节脉络复杂,揭示了社会的多重世相。

第三,他在这期间,小说还是采用了传统章回体为主,只有少量非章回体的小说。大约出现在《啼笑因缘》引发的大围剿之后,最迟到1935年初写《平沪通车》已经采用分章的写法,但并未放弃章回体的写法。

林语堂八字分析

《啼笑因缘》剧照

第四,他喜欢在小说中穿插古文、骈文和诗词曲。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能与小说叙事融为一体,可以创造小说叙事中诗的意境,处理不好则显得累赘。这种方式以《春明外史》最突出,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写法。

妓女梨云死了以后,人们要把她埋了。张恨水作了一篇文章,有点像贾宝玉给晴雯作写《芙蓉诔》。他那篇写的非常精彩,从古文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美的一篇文章。

第五,变化表现在多方面:采用分章写法,不全用章回体了;小说中不再加入诗词;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有所变化,有了多样性的结构方式;特别是取材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如国难、抗战题材的创作多了,1934年西北考察归来,写了数部反映西北人民生活之苦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从达官名流、才子佳人,转向市井贫困人群,更多人文主义色彩,如《小西天》《燕归来》;小说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如历史小说《天明寨》,侠义小说《中原豪侠传》《剑胆琴心》等。

林语堂八字分析

《燕归来》电影

张恨水继承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 同时又有创新

第二阶段是从1936年到1948年。

这个阶段的第一个特点是开始直接描写抗战的作品。比如他的《巷战之夜》就写天津陷落之前,天津民众自发跟日本人进行巷战。《虎贲万岁》写抗战中由余程万师长领导的著名的“常德保卫战”;《大江东去》写南京城失陷以及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实录,接近于非虚构的战史小说;都超过前期的《太平花》《杨柳青青》(东北四连长)《热血之花》。

第二个特点就是写社会讽刺小说。代表作为《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纸醉金迷》《偶像》《魍魉世界》(牛马走),针对两类人物,一是有权有势的官场人物,一是削尖脑袋钻进官场的人物,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不良文人,写出了陪都重庆的社会百态,特别是战时一些人对“金钱”的膜拜与臣服。写这些人如何走后门,发国难财,如何成为暴发户,如何利欲熏心而放弃原则,丧失气节,如何惟利是图而贪赃枉法,写尽了“人心之贪”。

第三个特点是塑造了一批“举世皆浊我独清”式的传统文人形象,彰显其道德理想。代表人物有《巴山夜雨》中的李南泉、《傲霜花》中的教授唐子安、《魍魉世界》中的区老太爷等,都是安贫乐道,清廉自守等知识分子。如同前期作品中的杨杏园(《春明外史》)、梁寒山(《斯人记》)、冷清秋(《金粉世家》),都有作家形象的自我投射。

林语堂八字分析

《金粉世家》电视剧里的冷清秋

第四个特点是写作技巧,或艺术性方面,基本放弃了章回体的写法,而改用分章的写法,作品的传奇性、故事性、情节性大幅降低,渐渐趋于淡化。歌女与画家、车夫与戏子、才女与富家子等传统故事模式也不见了,大量增加了对人物生存状况和处境的精细描述,突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突出的作品有《巷战之夜》《巴山夜雨》《虎贲万岁》《魍魉世界》等,形成一种清新、平实的叙事风格,不同于前期的猎奇搜秘,或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写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巴山夜雨》是其小说写作的高峰。

我们前面都讲到很多,就是如何看待张恨水的小说写作。他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但是他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在张恨水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话说”这样的开头,也看不到“花开两朵单表一枝”这样的叙事习惯。

所以张恨水曾经说,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的手法,那意思也是试试看。在近十年来,除了文法上的组织,我简直不用旧章回小说的套子了。严格的说,也许这成了姜子牙骑的“四不像”。

当然,张恨水有他个人的兴趣,他特别热衷于写小说的对仗回目,《春明外史》一共八十多回,每一回对仗都是九个字对九个字。他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才华,《春明外史》的回目对仗,被认为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经典。

林语堂八字分析

安徽潜山张恨水故居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些北京老作家见到张恨水,还说你回目写得好。有一位老先生甚至可以把他八十多个回目全部背下来,一字不差,可见他这个东西对当时人的那种影响有多大。

用八字对八字这样的回目,古典小说当中是有的。但是,一般是分为三个字、五个字这样读。但是张恨水都用四个字的分节,这个在传统小说当中也是没有的,这也是他的独创。所以他在章回体小说的这个写作上,他确实是比较留恋旧的这种形式,但是他在旧的形式当中也做了很多改造,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