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带着孩子在小区玩,有个13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满地走了,而且速度很快,步伐很稳。很多家长看到这个孩子,就议论起来:这个孩子走路这么早,就是聪明啊。
孩子的奶奶听了,脸上充满了喜悦,也跟着夸起自家孩子:确实啊,孩子爸爸就是12个月会走路的,现在在大公司做高管,确实走路早聪明!
走路早的孩子聪明,走路晚的就笨吗?让我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将孩子的"智力水平"与"走路早晚"相挂钩,说到底,其实是父母"虚荣心"以及"求同性"在作祟。
求同性
心理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人类对于跟自己不一样的个体,会抱着"本能的偏见",不论对方身份如何。因此,"合群"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个人技能。
正常孩子1岁左右基本都会走路了,自己家孩子还不会走,这就是"怪异",而怪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中,所以家长比孩子还急。
虚荣心
也许是知识水平的限制,凡是孩子表现得略微突出的,无论是哪一方面,人们都能将其与"智力"挂钩,送上"天才"、"神童"的称号,而父母也以此为荣。
虽然孩子"走路的早晚",确实跟大脑有关,但人脑中并非所有的部位都跟智力挂钩,走路早就意味着孩子智商高?对此,专家笑谈:从他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这说法不对,也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是这么介绍孩子智力的。
正常孩子学会行走,基本发育标准孩子从不能动到跑,中间过程其实很多,要经历趴、抬头、抬胸、坐、爬、扶站、扶走、独站、独走等步骤,一些孩子因为体质或者其它未知因素,也许会跳过其中某些步骤,这就是他们更快行走的原因。
5个月左右的时候,一般孩子已经完成了从趴到坐之间的全部步骤,此时孩子迫切希望自己坐起来,不过家长不能主动将孩子背靠墙坐着,其实在此时,孩子的脊椎还没有发育完全,可以短时间坐着,但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孩子脊椎正常发育了。
到了7-8个月的时候,不少孩子已经可以扶着东西自己尝试站起来,一些进展快的,甚至已经可以自己行走。
9-10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可以学习慢慢自己蹲下来,别小看这动作,它的难度往往比孩子自己扶东西站起来还高,这意味着孩子脑中的平衡系统正在逐渐完善。
11月大的宝宝,不少已经可以自己走几步了,不过无论是步伐稳定性还是走路姿势,都存在问题,以外八字居多。
12-13个月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可以自己走路了,少数孩子可能会慢一些,也是正常现象,家长不需要太过担心,甚至有孩子到了16个月才能正常行走,这样的案例现实中也不在少数,各人体质不同,走路时间确实存在差异。
其实早几个月走路,还是晚几个月走路,从广义的角度去分析,都在合理范围内,跟智力完全没关系。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调查,他们从不同肤色人群中抽检了50个孩子,发现黑人宝宝学会走路时间平均值明显小于黄种人与白人,提前了4周,这一数据有力打击了"走路时间决定智商"的言论。
走路只是走路,他属于一种运动,跟大脑有关,跟智力关系却不大。
影响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1、环境因素
美国女孩伊莎贝尔,一位个子高挑、长相美丽的姑娘,没人能想象,在她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个不穿衣服、全身长毛的"怪物",其实伊莎贝尔是一位狼娃,从小被一只母狼收养。人们将其带回人类世界时,伊莎贝尔不会行走,喜欢吃生肉,曾经有4位科学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且进行各种人性研究。
10岁的伊莎贝尔不会行走,这足以说明,人直立行走这件事情,并非铭刻在基因上的本能,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确教导,宝宝并不能很好的站起来走路。
从科学角度分析,直立行走虽然确实可以帮助大脑发育,但相对于"四肢着地",它对脊椎的伤害更大。
所以说,如果家长能耐心地不断指导孩子,确实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学会自己走路。
2、营养物质
"站起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牵扯的东西非常多,包括平衡感、骨骼强度、肌肉力量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骨骼与肌肉。
新生儿前3个月,不难发现,他们不仅骨头细而软,肌肉也完全没有力量,甚至连转头这么简单的动作都无力完成。而之后变得有力,不是因为孩子经过了锻炼,而是由于他们摄入了大量营养物质,身体各方面机能在不断自我完善。
身体强壮的关键在于"会吃",骨骼需要钙、肌肉需要锌、钾,还有各类蛋白质等等,吃得好,孩子才能更好的发育。
如果孩子营养不良,他们学会走路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自身免疫力也会变差,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
3、个性方面
有些孩子,家长带了非常省心,只要不饿不难受,他们能躺在那里一整天不闹腾,这样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往往比较长,他们天生不爱动,对于走路没什么欲望,喜静。
可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欢表现自己,没人陪着玩,躺在那里还喜欢一直蹬腿,3-4个月时候,他们就开始到处找东西扶着想站起来,这样的孩子,走路时间往往较早。
教孩子走路,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想要直立行走,关键在于"平衡感",训练孩子在这方面的感官非常重要。
1、按部就班
有句俗语叫做"没会爬就想跑?"寓意自不量力,孩子走路也是这样,在站起来之前,家长要教孩子如何正确爬行。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中,会慢慢掌握"如何把握重心",腿部肌肉在不断爬行中,也能得到锻炼,这都为未来"站起来"打好基础。
爬行适应了之后,孩子见到大人一直直立行走,会本能的找东西扶,试图站立。通常这一过程对于发育正常的孩子而言,并不困难,困难的在于如何抬起一只脚之后,还能靠手与剩下的那只脚保持平衡?重心与平衡感的配合,非常关键。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站稳之后,无法自己再坐下来,不敢松手,也不知道如何弯膝盖,这也需要父母指导。
2、协助孩子
对于膝盖不会弯曲的孩子,家长可以平时跟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比如从孩子的腋下环抱,将其拎起来,上下起伏,逐渐收力,帮助孩子找到膝盖弯曲的感觉。
孩子站稳之后,在孩子前面,伸手做要抱状,鼓励孩子慢慢向自己走来,之后逐渐拉长距离,当宝宝能自行行走3-8米时,就不需要家长继续诱导行走了。
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耐心与保护非常重要,不论孩子走的好不好,家长都不能着急,宝宝很敏感,他们虽然不懂事,却能感觉出父母的心态变化,如果家长表现得不耐烦,孩子也会难过。在孩子要摔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如果孩子多次在训练行走过程中摔跟头,就会对这件事情产生恐惧,他们会将行走与疼痛联系在一起,不敢继续。
3、外部辅助
有一个东西叫做学步车,在90后那一辈很多人使用,确实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习走路,但是不少专家认为,学步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孩子习惯了学步车,当真正自己站立的时候,腿部肌肉发力肯定不对,加上长时间绑带压迫,会让孩子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发育畸形。
而学步车另外一种"锻炼腿部肌肉"的作用,孩子通过爬行也能得到,所以学步车并不是孩子学习走路的最优选择。
在指导孩子走路过程中,家长容易犯的错误1、要鼓励不要批评
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家长要尽可能的鼓励孩子,而不是责备他们太笨了,也许那个年纪孩子听不懂父母的话,但是他们能感受到大人的想法,训斥只会带来自卑与胆怯。
2、并不是越早越好
部分家长急于求成,想要孩子早点学走路,证明他们的智商很高,甚至在5-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不断训练孩子走路,很显然这样是不对的。过早的训练孩子走路,只会加重腿部肌肉、脊椎、脚踝、膝盖等部位的负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留下暗伤。此外,太早走路还会让孩子长不高,所以说,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这才是最关键的。
总而言之,孩子的智力跟走路早晚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家长要端正心态,用科学的态度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加入J妈粉丝圈,点击加入,更多科学育儿知识在那里等你哦!
我是J妈,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每一个文章都是我的原创,如需转载,必须取得授权。 文内如果有错别字,请见谅。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