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乏笑声的时代,丰富多元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搞笑段子,每天都有新鲜的快乐源泉。
人类需要笑声,所以有了喜剧。百年前当电影这种新奇的艺术形式进入到大众视野时,人们的激动和欣喜也因为最初的喜剧电影。
人们的生活多了很多的笑声,很多的欢乐,而有一种笑声属于卓别林。
提到卓别林,你会想到什么?是那个戴着圆礼帽,穿着肥裤子的经典形象。是那些让人捧腹滑稽的搞笑喜剧场面。还是那个一去不返,属于墨边的黄金时代。
查理·卓别林
认识他,或许可以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开始。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在剧院演出,因演出失误,台下的观众开始起哄,场面一度混乱。
母亲被赶下台后,小卓别林见状,自告奋勇地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观众纷纷鼓掌喝彩。
面对观众不怯场,有着超强的表演欲,以及对舞台的迷恋,这一切似乎已经昭示了卓别林未来要走的路。
卓别林是幸运的,从小登台表演,后来加入卡诺剧团去美国巡演。
在后来被喜剧大亨迈克塞瑞特发掘进入电影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全世界知名的电影明星。看起来顺风顺水,无懈可击。
但他又是不幸的,父亲终日酗酒直至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同母异父的哥哥希德尼。生活一贫如洗。
后又因母亲精神有问题,卓别林和希德尼不得已被送往救济院。卓别林十四岁之前的人生是灰暗的,母亲后来被送去精神病院,哥哥出海当水手,自己干着各种各样的小工。
你很难说之后那个为卓别林赢得名利的流浪汉形象,不是从他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物。
礼帽西服和皮鞋,地道的英国伦敦味儿,但肥大的裤子和明显不合脚的鞋子,让这位优雅的绅士稍显局促。
外八字的步子一迈,糟了,破功了,原来是个流浪汉。
那一年卓别林二十四岁,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个形象将成为他此生的标志。
毕竟连他自己都说,自己并不是精心设计,而是在化妆间匆忙准备中误打误撞赶出来了。
放到卓别林的整个演艺生涯,这只是一个开始。
当年麦克塞纳特中心以一百五十美元聘请卓别林表演,卓别林抓住机会迅速窜红。
一九一五年成名后的卓别林被埃斯纳电影公司挖走,埃斯纳公司给他开出了一年一千两百五十美元外加一万美元红利的条件。
卓别林不仅在财富上实现了自由,创作上也更加自由,可以在电影里尽情挥洒创意。
那时的电影都是黑白默片,没有角色之间的对话,全靠演员的肢体语言叙事,这正是卓别林的拿手好戏。
他能将肢体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灵活运用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造销量,而且创意不重复,非常有意思。
一九一六年,哥哥西德尼成为卓别林的经纪人,随后为他打点电影之外的事。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一七年和第一国家公司签订的百万美元合同。二十八岁的卓别林摇身一变成了年轻的百万富翁。
有钱了怎么花,当然是搞创作。
卓别林一门心思扑在电影上,自己建了摄影棚,开始自编自导自演,在创作上有了主导权。
如果说之前的作品是在摸索和实验,那么这之后的卓别林开始有意识的去往艺术性的方向探讨,不再是纯靠简单的打打闹闹逗乐观众,而是加入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也不再是以量取胜的短片形式,而是更注重故事性的长篇创作。比如一九一八年的《从军记》,讲述的是一战时期一个流浪汉在军营里的生活。
他因俘获大批敌军,误打误撞成为英雄,衣锦还乡,被人们夹道欢迎。然而结尾却来了个反转,原来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当然是一战拍摄期间与战争期间是重合的。
很多人劝他不要在敏感时期拍这样一部电影,但卓别林还是坚持要拍,最终《从军记》成为一战期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不过影片上映后没多久就停战了,所以对提振士气没起到多大的帮助。反向的士兵们却很喜欢,认为影片以幽默戏剧的手法展现了战争的荒谬。以梦境为叙事主题,强化了反战内核。
为什么说卓别林是伟大的喜剧演员?为什么卓别林的喜剧至今还不过时?
高级的喜剧是观众笑过之后会与电影中的人物共情,会明白一切的快乐都是有代价的。而卓别林的喜剧就是最早从简单喜剧中超脱出来的高级喜剧。
以一九二一年的《寻子遇仙记》为分界线,之后的卓别林电影都贯彻了一创作理念。
寻子遇仙记里仍然有所给您标志性的包袱走路流浪汉从一心要低调弃婴到两人相依为命,一唱一和的双簧表演令人捧腹。
但剧情发展到后来,悲剧的内核显现出来,孩子要被送走,流浪汉发疯似地追回这一幕令哪个观众不为之动容?
卓别林如此走心的表演,也许是因为他的童年和影片中的小孩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的父亲抛弃了他,他曾经也沦落街头,渴望父爱,他的母亲疯了。
他七岁时被迫送到救济院,没人比他更明白那种骨肉分离的糟心之痛。
卓别林的喜剧还具有时代性,他能从时代大事件中找到创作灵感。如果他来做自媒体,绝对是会找热点的优秀自媒体人。
一九二五年的《淘金记》就取材自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淘金热。当年浩浩荡荡的人群前往阿拉斯加淘金,是美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淘金记》是小人物与大时代碰撞的化学反应,流浪汉加入到淘金队伍,遇到了黑熊的尾随和暴风雪的袭击。
困在木屋的流浪汉和其他两位淘金者,三人在木屋中的周旋,为影片贡献了大量笑点。
而因饥饿产生的幻觉和织皮鞋的戏也堪称影史经典场面。
在拍流浪汉被攻击的那场戏时,本来打算找个替身演,但试来试去发现替身根本无法还原卓别林的步伐动作,卓别林只能亲自上场。
这也证明了卓别林在喜剧中的不可替代性,他的风格独一无二。
后来流浪汉遇到了心仪的女孩,为她准备新年晚宴。然而女生只是开了个玩笑,并没有认真看她一眼。
等不来女神的流浪汉苦中作乐,自顾自地用刀叉跳起了面包舞。那一刻,孤独心酸落寞,悲伤无以言表。
《淘金记》里,流浪汉最终收获了金钱和美元。
相比之下,一九二八年的《马戏团》里的流浪汉就窘迫得多。他不仅在《马戏团》为各种动物服务,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随他人而去,绕了一大圈,小丑还是小丑。
或许这更符合卓别林笔试的心境吧,拍《马戏团》时,卓别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不仅因为火灾使得剧组的道具都被烧毁了,而自己又经历了最惨烈难堪的离婚,弄得精神崩溃。
剧组不得已停机九个月,卓别林甚至在自传中都不愿提到这部电影。
当然,《马戏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卓别林完成《马戏团》的三天后,《爵士歌手》正式上映。
一场声音革命风暴席卷电影界,有声电影时代即将到来。
一九五二年九月的一天,卓别林和妻子携带一家老小登上前往伦敦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去参加新片舞台春秋的全球首映礼。
第二天,卓别林收到美国政府对他驱逐出境的命令。卓别林仿佛预知到了这一天的到来,从此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声名鹊起的自由国度。
随后一家人搬到了瑞士居住,1954年的夏天,在瑞士居住的卓别林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打电话的当时参加日内瓦会的一位中国的外交人员。
打电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他,周总理想邀请您及家人来吃个饭。这样一个邀请对六十五岁的卓别林来说,显然是件出乎意料的事。
此时的他及家人正承受着各种非议,因为拍了城市之光这部电影。
城市之光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个人认为是卓别林的悲喜剧巅峰,他有着浪漫的诗意,流浪汉和卖花女的故事,因为卖花女是盲人而有了戏剧性。
卖花女以为流浪汉是富豪,而流浪汉为卖花女手术默默付出。直到卖花女重见光明,却认不出流浪汉。
那种心酸,所有喜欢而不得的人,应该深有感触。
幸好卓别林给出了欣慰的结尾,卖花女终于认出流浪汉了。
一个眼神直击人心,足以让人落泪。
那种古典时期的爱情,瞬间超越了世俗,成为这座城市里的微光,闪闪发亮。
但当时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电影是荒谬的,就下命令封杀卓别林的电影。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到了周总理的邀请。卓别林怎么能不兴奋呢?他让妻子给他准备好常穿的黑色西服。
约几天后,应邀来到了位于日内瓦莱蒙湖畔的花山别墅。当汽车缓缓地停在了花山别墅时,随行的汽车司机告诉卓别林,站在最前面的这个十分高大的男人就是周恩来。
他居然亲自出来欢迎我,卓别林再三确认后才相信。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周围有过各类大人物,但没有人会站在门口迎接他。
毕竟在那些人眼里,任你名气再大,也不过是一个让观众开怀一笑的演员而已。
周恩来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卓别林的手,激动的说道:很早之前,我就在看电影的时候认识你了。
这是周恩来对卓别林说的第一句话。
一九一四年,在天津求学的周恩来就听说过卓别林的名字,只是那时候周总理还是一个穷学生,根本没机会走进影院看他的电影。
和卓别林握握手后,周恩来把他一家请进屋内,开始了长达七个小时的会见。
周恩来专门请来了国内许许多多的电影人,有演员,有导演。可是在卓别林面前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面对卓别林,年轻的中国电影人都不太敢说话,还是周恩来先打开了话匣子。
周恩来说我很喜欢先生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
周恩来一坐下就提这样一部电影,让卓别林的心里很是高兴。虽然说美国政府把我的电影封杀了,看来还是有人能够看懂的。接下来,卓别林跟周恩来相谈甚欢。
他问了周恩来两个问题,每一个都问得很直接。第一个问题是日内瓦会议进行的怎样?周恩来的回答是,一切都和平解决了,好一个云淡风轻的回答!
这么复杂的问题,周恩来回答的如此简单,还是为了卓别林着想。
因为这次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不仅一个是卓别林的故乡英国。另一个也是卓别林生活了很久的第二故乡美国。
两国代表都在会议上咄咄逼人,但周恩来却并没有在卓别林面前提这些就是对他的尊重。
卓别林于是问道第二个问题:”现如今中国还有那么’悲惨’吗?”
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因为1936年的时候卓别林来过一次中国。当年,为了《摩登时代》的宣传,他跟他的女友坐着游艇来到中国宣传。卓别林在上海短暂的停留了十几个小时,上海的艺术家们纷纷加入欢迎他的行列。
但当时的中国饱受战争的侵略,所以当时给卓别林留下了很悲惨的回忆。显然,卓别林之所以跟周恩来回忆起从前的中国,就是想听一听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
如果周恩来否认我们曾有过这样一段岁月,那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周恩来真诚的发出邀请,希望您再到中国看一看。
卓别林愉快的接受了邀请,他很欣赏周恩来的坦率,谈话一直持续到了午饭时,周恩来早早的备下了佳肴,其中让卓别林印象最深的是烤鸭。
席间,卓别林甚至当众为周恩来来表演了一段鸭子步。卓别林是极少在私人场合为人表演的,一方面,他对舞台意识要求极高,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在不化妆,没有伴舞的情况下表演。
另一方面,卓别林是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英国女皇曾经给他颁发爵士封号,当时的他也是挺直腰板没有表现出任何“媚态”。但是因为周恩来的谦逊有礼,让卓别林很是舒适。所以即兴表演一段。
就这样,本来一场简单的饭局一下子就成了一场盛大的聚会,当大伙都乐在其中时,桌别林看着满桌子的中国美食,说了一句:好可惜啊,我还有一个孩子没有来呢,看来他吃不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了。这茅台酒也好好喝啊!
因为当时环境很热闹,他旁边的翻译人员没有听到卓别林说的这句话。但在一旁的周恩来却听得很仔细。他叫过来工作人员让他们再准备一份。时间过得很快,临别时,周恩来提出要和卓别林拍张照,卓别林欣然同意。
卓别林上车前,周恩来让人把打包好的东方美食亲自交到了他手上,并且还有茅台酒。这让他十分感动。他紧紧握住了周恩来的手,说:我一定不会忘记今天这个日子的。再一次的,周恩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位十分出色的电影艺术家。
也因为对周恩来个人的欣赏,卓别林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一直默默支持着中国艺术。不久,卓别林先生走出了人生低谷。时间终会证明卓别林的伟大,那些欲加之罪也会被时间冲洗干净。
在卓别林被美国放逐的二十年后,美国开始怀念起这位伟大艺术家。奥斯卡向卓别林发起邀请,为他颁布奥斯卡特别荣誉奖励。那个晚上,几十年的恩怨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光影的回忆。
大荧幕上放映着卓别林喜剧的经典片段。那个勇敢乐观的流浪汉仿佛从未离开过,台下的嘉宾集体起立,为卓别林鼓掌。
一个演员最大的悲哀是没有观众。一个喜剧演员最大的悲哀是听不到观众的笑声。卓别林也有过这样的惶恐,是那部被称为卓别林自传的《舞台春秋》。
在里面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卓别林的一个恐惧,一个曾经大红大紫的喜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他用尽浑身解数逗观众。可放眼望去,台下空无一人,安静的很可怕。那是卓别林经常会做的噩梦。
卓别林不知道的是,他的观众一直在场,早年是舞台观众,影院观众。晚年还有家人们看他表演。所以卓别林一辈子都有观众在看他的表演。
一九七七年的圣诞节,卓别林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上帝需要笑声,所以带走了卓别林。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八十多部电影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欢乐和笑声。啪的一声,喜剧与悲剧交织,活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希望小伙伴们能够在评论区积极的讨论。看看你们最喜欢的是卓别林的哪部电影。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