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八字出现在不同城市,为什么八字相同地方不同命运不同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在全方位搜集整理自贡地名的基础上,考察自贡市地名用字总体情况、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盐”文化相关地名用字以及地名用字谐音现象,揭示自贡地名用字的整体面貌和特色:自贡地名用字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稳固性、形义贴切性”特点;记录了自贡地区多山湾平坝的自然地貌和盐业发展的历史人文面貌;部分地名用字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本地方言的影响。

关键词:自贡;地名用字;通名用字;历史文化;方言

一、自贡简况

自贡市乃四川省辖地级市,下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个区和荣县、富顺两个县。据2014年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自贡有乡镇级政区地名108个,其中,街道12个,镇75个,乡21个;有村社地名1417个,其中,行政村1128个,城镇社区289个。2016年户籍人口327万。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东邻隆昌、泸县,南界宜宾、江安、南溪,西与犍为、井研毗邻,北靠内江、威远,面积4373平方千米。地形以浅丘为主,丘陵面积约占80%,低山面积约占17%,平坝约占3%。河流以沱江水系为主,主要河流有釜溪河、旭水河、威远河、越溪河、茫溪河、长滩河、镇溪河等。自贡1939年建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产井盐而名闻天下。自贡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特点孕育了具有自贡特色的地名。本文旨在通过对自贡地名的系统梳理,揭示自贡地名用字的整体面貌和特色。

二、自贡地名用字概况

本文研究以字料来源、文献资料为主,田野调查为辅。

文献资料主要以上世纪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后印行的市、县《地名录》为主,辅以市、区、县新旧《方志》《年鉴》;相关政府部门印行的专门《志》,如《自贡市盐业志》《自贡灯会志》《自贡市交通志》等;相关地名词典、地图册,家谱族谱、文史资料、文学作品、期刊杂志等文献资料;相关的地名地图网站等。本文力图全面系统地搜集完整的自贡地名数据,必要的时候进行田野调查,弥补文献资料的缺漏,核校文献资料的疑误。

我们总共搜集到11270条自贡市地名。经统计,自贡市地名用字总字次32949字次,地名用字字种数共1426个不同汉字。出现字次在300以上的地名用字共有19个:家、湾、子、山、坝、大、冲、沟、石、桥、塆、房、岩、新、龙、咀、塘、水、林;它们以1.33%的字数占到总字次的35.29%。其中,字次在1000以上的有3个汉字:“家”(出现1724次,占总字次的5.23%);“湾”(1223,占3.71%);“子”(1009,占3.06%)。字次在300-399的有8个汉字,共占总字次的8.34%。字次在600-699的有2个汉字:“大”(670)、“冲”(629),共占总字次的3.94%。字次在400-499的有3个汉字:“石”(476)、“桥”(414)、“塆”(405),共占总字次的3.93%。字次在900-999、800-899、500-599的各有1个汉字,分别是:“山”(975,2.96%)、“坝”(853,2.59%)、“沟”(502,1.52%)。

这19个地名用字有一半是记录自然地理特征的汉字。其中与山地有关的汉字共占总字次的11.22%;与水域有关的共占6.19%。这和自贡多低山河谷的地理特征相吻合,也体现出自贡地区的聚落多沿平坝山谷分布的地形特点。

三、自贡重要通名用字考察

经统计,自贡市地名通名用字总字次为10241字次,地名通名用字共186个;前者占自贡市地名用字总字次的31.08%,后者占地名用字字种总数的13.04%。

基于已搜集整理的自贡地名用字情况,按照周文德对通名用字的分类,这里将自贡地名通名用字分为两类: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为行文方便,本文将所有多音节的通名用字看成一个整体,并以“个”计数;此外,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不计“市”“区”“县”“乡”“镇”“村”“社”“组”等现行行政区划、聚落通名用字。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主要是体现自然地理实体形貌特征的汉字,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则主要是体现人类的活动或人与自然的活动的汉字。自贡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字数共85个;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字数共101个。现对自贡重要的通名用字进行简述。

(一)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

1

【湾】【塆】

“湾”,《广韵·删韵》:“湾,乌关切,水曲。”“湾”在各辞书中的意思差不多,都表示水流弯曲的地方。“塆”,《汉语大词典》:“塆,山沟;山坳。亦指山村。”《现代汉语词典》(下文简称《现汉》):“塆,山沟里的小块平地。”从构字理据来看,二字都从“弯”,“弯”既表音也表意,不同在于“湾”意义多与水流有关,如仙市镇“螺溪湾”因“村处小溪,弯曲似螺”而用“湾”字记录;“塆”的意思是山地弯曲之处,如农团乡“水井塆”因“地处山塆平坝”而用“塆”字。“湾”“塆”二字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存在混用现象,多为“湾”替代“塆”。如永年镇“水井湾”因“地处山塆”,福善镇“丁家湾”是因“此地山湾”,却都用了“湾”字来记录。

混用源自当年推行的“地名标准化”。周文德对“湾”“塆”二字在南方地名中的应用情况作过比较详细的论说,认为“湾”“塆”是两个汉字,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是两个地名通名。“湾”是水流弯曲的地方,“塆”是山沟里的小块平地。塆、湾,仅仅只是音同,这两个字的“形”不同,“义”亦有别,只是同音字而已,不是异体字。这个“塆”字“是相当契合中国人传统造字理据的,也符合中国人的造字理念,特别是对非平原地区的人而言。形、音、义三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见形便知音、义。这个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字,还反映了过去人们的聚居环境和对聚居地的选择理念。”“地名标准化不应牺牲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地名汉字”。

2

【坝】【坪】

“坝”“坪”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都表示平地之义。自贡以丘陵地形为主,人们出于生产生活的便利,多聚居于平坦或地势相对低缓的山间小坝子或沿河平坝地区。“坝”主要指山间平坝,也指沿河平坝。如来牟镇“山岭坝”因“此地山岭上有平坝”,古佛镇“上河坝”因“村居镇溪河上游的一平坝”。“坪”字记录的主要是山间平坝。如福善镇“大山坪”“因山顶平坦”而用“坪”。从二字在自贡地区的通用程度来看,“坝”的通用性更强,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坝子”“坝坝(儿)”指称和记录小块平地。

3

【坳】【垇】

“坳”,《说文·土部》:“坳,地不平也,从土幼声。”《康熙字典》:“坳,於交切,音凹,窊下也。”指低凹之地。《现汉》:“坳,山间平地”。“坳”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主要包含两种意思。①山口,多为穿过山岭的通道。如来牟镇“凉风坳”因“此地路口较高,又当风道”用“坳”。②山间低凹处的平地,也称山坳。这是“坳”字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最普遍的意义。“垇”,《现汉》:“垇,同‘坳’,多用于地名。”从文字学角度来看,二者为异体字,也都为形声字,其中“坳”的“幼”只表音,而“垇”的“凹”表音也表意。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垇”与“坳”意义相同,也是山口或山间低凹处的平地之义,后一意义使用更多。“坳”“垇”共存于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但它们不是平均或杂乱分布的,自贡四区和荣县地区的人们倾向于用“坳”字记录此类地形,富顺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用“垇”字记录。

4

【】【碥】

“”,自贡方音读作[]。古代字书未见收录该字,现代辞书虽都收有该字,但均解释为“用于地名”,并举一两例地名而再无其他。《中国地名通名集解》(下文简称《集解》):“piǎn,义同‘砭’,即傍山临沟较平缓的狭长地带。一般为山间小径所经处······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中、西南等地区。”经考察,该字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有两种含义。①《集解》所释含义,“傍山”的如永年镇“柏树”地处山;“临沟”也临河、临田,前者如“小河”“长河”等,后者如“长田”“大田”等。②缓坡地带,《四川方言词典》:“,面积较大而倾斜度不是很大的坡地。”如大安区“老鹰”“地处坡地,形似老鹰”。此外,自贡地区的人们一般用“”或“”指称或记录某一小区域的该类地形。

“碥”,自贡方音也读作[]。《玉篇·石部》:“碥,方显切。将登车履石也。亦作扁。”《正字通·石部》:“碥,补典切,音匾,将登车履石也,又水疾厓倾曰碥。”自贡地名通名用字“碥”字义基本同于“”,如“长田碥”“大河碥”“柏树碥”等中的“碥”都等同于相应的通名用字“”。

“”“碥”字音字义在文字学上不等同,表意部件在构字上也存在差异,自贡多山地丘陵地形、山石裸露,除地表的“土”外也有地方多见“石”这一地貌,所以人们在为此类地貌选取地名汉字时,选择了以上二字各表相应地貌。这也反映了地名汉字具有“形义贴切性”这一特征。

5

【冲】

《说文·水部》:“沖,涌摇也,从水从中,读若动。”《正字通·冫部》:“冲,昌中切,音充,虚也,湥也,又稚也。······又凿冰声······又垂饰貌······”。《字汇·冫部》除以上意思外,还有“冲,与沖同”。《中华字海》中还有“冲,<方>山间平地”义。《集解》:“冲,<方>山区的平地,三面环山的狭长地带。”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冲”的意思是两边或三面有山的狭长地带,地貌类似梯田状。如琵琶镇“全冲”因“该地山冲水田甚多,村建于冲下”而用“冲”字;乐德镇“大山冲”因“此地两边尖山、狭窄、冲长”而用“冲”。“冲”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所表示的意思一般比通名用字“坝”“坪”长、比通名用字“”“碥”宽。

6

【塝】

《正字通·土部》:“塝,俗字,旧注音棒,地畔。”《康熙字典》:“塝,地畔也。土之平阜曰塝,沟塍之畦畔处亦曰塝。”《现汉》:“塝,<方>田边土坡;沟渠或土埂的边(多用于地名)。”自贡地名通名用字“塝”的意思主要为“河、田、山的边上”,如李桥镇“江塝”坐落于河畔;新民镇“大田塝”是因冲侧有一块大田;兜山镇“千斤塝”“处一山塝”。在“某地形依傍地带”这一意思之下,“塝”字记录的地貌侧重面积宽广,“”“碥”字记录的地貌则倾向于形状相对狭长。

7

【凼】【窝】

“凼”,《中华字海》:“凼,音‘荡’,小坑,也泛指坑。”《现汉》:“凼,水坑;田地里沤肥的小坑。”《集解》:“凼,<方>水坑;池塘。”“凼”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多为水坑的意思,也有粪坑、泥坑之义,前者如五宝镇“大粪凼”;后者如石道乡“大水凼”,据传,“清代此地曾建过瓦窑,留下两个泥凼”。

“窝”,《康熙字典》:“窝,乌禾切,音倭。穴居也。本作䆧,或作窩。藏也,窟也。”《现汉》:“窝,像窝的东西,凹进去的东西。”《集解》:“窝,泛指鸟兽昆虫的处所;凹陷处;角落;拐弯处。”自贡地名通名用字“窝”主要指①动物处所,如联络镇“老鹳窝”是过去村旁大黄桷树上有老鹳窝。②像窝凹进去的东西,如度佳镇“仰天窝”因该地有一凹凼,如瓜瓢仰放。

自贡方言中二者可连用成“窝凼”,表示地面凹下去的小坑。

8

【沱】

《说文·水部》:“沱,江别流也。出㟭山东,别为沱,从水它声。”周文德认为,“沱”字反映了多山的西南地区江河水流所处的地形与水文特点,同时也如实记录了人们对这样的居住环境的喜好。江河水流在四川、重庆及西南境内,因其地形因素,在河水转折处往往形成一定的水湾,水湾里的水流往往较上游和下游的流速要平缓许多,有的水湾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有的还产生一定的回水湾流(出现河水倒流)。这样的水湾或回水湾流区域,西南方言称为“沱”或“回水沱”。作为通名,“沱”在南方比较常见。自贡地名通名用字“沱”共有三种含义。①水湾区域,如旭阳镇“响水沱”因“双河下有沱”而用“沱”字记录。②因沿沱江或为沱江支流,如兜山镇“白岩沱”处沱江河畔。③回水沱,如新桥镇“东子沱”因“河里有较多回水沱向东”而用“沱”字。

9

【咀】【嘴】【口】

“咀”,《说文·口部》:“咀,含味也,从口且声。”《广韵·鱼韵》:“咀,咀嚼,子與切,音苴。”古代字书中,“咀”多为咀嚼之意。《现汉》:“咀,‘嘴’俗作咀。”《集解》:“咀,同‘嘴’。山的延伸部分,突出像嘴的地方。”自贡地名通名用字“咀”,音[],意思有两类。①指地形似嘴部分。境内多“山咀”,如观山镇“牛头咀”“形若牛咀”。②指水流交汇处。如何市镇“大乡咀”为两冲汇合处,荣边镇“三河咀”是三条小溪的交汇处。“嘴”,《说文》无“嘴”有“觜”。《说文·角部》:“觜,鸱旧头上角觜也。一曰觜觿也。从角此声。”《类篇》:“嘴,祖委切。鸱旧头上角觜,或作。”《现汉》:“嘴,口的通称,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集解》:“嘴,地形边缘的突出部分。”“嘴”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基本都为山嘴之义。“口”,《集解》:“口,进出通道,关隘,港口,通商码头。”自贡地名通名用字“口”具体指①通道进出口。如成佳镇“下水口”为“程家下场下的水道出口”。②水流汇合处,如五宝镇“双河口”为两条小溪的汇合处。③关隘。如富世镇“关口”是“据传,早年该村曾设过关卡”而取该字记录。

“咀”“嘴”在多部字典中表明二者音义相同。但从自贡地名通名用字来看,“咀”出现的次数之所以是“嘴”的两倍,原因是“咀”的意义比“嘴”广,或还受人们的求简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

1

【桥】

“桥”共出现345次,占自贡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总字次的10.25%,居该类通名用字第一位。自贡河流形状为羽毛状或树枝状,这就在境内形成了众多的小溪、河沟等,且有些河流弯曲绵延,人们为了方便交通,不得不在同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方修筑数座小桥。如建于旭水河上(流经荣县旭阳镇)的“西门桥”“锁江桥”“南门桥”等。这些桥的材质(以石桥为主)、形状各异,前者如留佳镇“天星桥”记录的是一座石桥,复兴乡“马堰桥”为堰桥,观山镇“大板桥”为木板桥;后者如古佳乡“浮坪桥”记录的是木架的浮桥,旭阳镇“烟波桥”是一座单孔拱桥。

2

【寺】【庙】【庵】【宫】【殿】【阁】

这组通名用字主要与庙宇有关,通名用字为“寺”“庙”“庵”“宫”“殿”“阁”的大都记录的是佛教古刹,如来牟镇“普济寺”供有普贤菩萨;何市镇“瘟神庙”供奉瘟神菩萨;牛佛镇“顺寿庵”曾为尼姑庙宇;瓦市镇“文昌宫”因庙内曾塑有文昌菩萨;安溪镇“天佛殿”内有大佛菩萨;卫坪镇“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此外还有一些是记录家庙、祠堂或供奉非佛教成员的情况。如骑龙镇“江家寺”原系江姓所建祠堂;兴隆镇“王家庙”为王姓所建族庙;荣边镇“灵官殿”供奉道教王灵官。这组通名用字还记录了与井盐有关的情况:①与盐商有关。如“南华宫”“江西庙”等记录的是外地盐商所建的同乡会馆。②与行业有关。如“王爷庙”记录的是祭盐神之地。当时随着盐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为了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纷纷成立行帮组织。各行业都修建庙宇供奉自己的行业神,以祈求保护。因此,除以上庙宇外,其他行帮也都修建了各自的行业庙宇,这组地名通名用字记录了这一历史面貌。如“老君庙”记录的是铁匠行业;“桓侯宫”(供奉张飞,也称“张飞庙”)记录的屠沽行业。

3

【屋基】【房】【台】

此组通名用字主要与房屋建筑有关。“屋基”记录的是房屋的地基,如长土镇“大屋基”是“清一乡绅所建家宅,后宅毁基存”。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屋基”还指房屋整体,如双石镇“童家屋基”是“童姓修建的房子”。在自贡,通名用字“屋基”大多记录其大小、新旧、高低为主:“大屋基”(共出现31次)、“小屋基”(23次)、“高屋基”(21次)、“新屋基”(19次)、“老屋基”(5次)、“旧屋基”(2次)、“矮屋基”(1次)。

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房”主要有两种含义。①房屋,主要记录其材质、整体特征;前者如“砖房”“瓦房”“石房”,后者如“新房”“楼房”“白房”等。②同“坊”,作坊。这一含义占到通名用字“房”总数近60%,如何市镇“老烧房”“原系考酒作坊”,莲花镇“面房”是此地“曾开过面条作坊”。

“台”,《说文·口部》:“说也。从口、声。”《段注》:“台说者、今之怡悦字。《说文》怡训和,无悦字。”“臺”,《说文·至部》:“臺,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字源》:“台,本义指用土筑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台’和‘臺’本是两个字。后‘臺’简化为‘台’。”自贡地名通名用字“台”有两种含义。①台阶,如仙市镇“高八台”是此山有八层台阶。②地形似台,如东兴镇“望乡台”是“此地山高顶微平,远视如看台”。

4

【铺】【店】【号】

这组通名用字主要与商业有关。“铺”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有三种含义。①店铺。如留佳镇“纸火铺”原开过纸火商店。②集市。如黄市镇“黄镇铺”为“集市,清代黄姓人多势大,名黄镇铺”。③古代驿站,十五里为一铺。如新店镇“新店铺”为清初传递公文的驿站。“店”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主要为商店、店铺之义。“号”在自贡地名通名用字中主要记录店铺商号,如永年镇“万德号”、富和乡“风水号”分别是万姓、张姓经营的商号名。

四、自贡地名用字中的“盐”文化

这里主要考察自贡地名用字中的专名用字情况。周文德指出:“专名的形成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专名的研究是极其耐人寻味的。”经整理统计,自贡市共有116组(每组地名用字分别记录一个地名,下文同)与“盐”文化相关的地名用字。我们按其记录内容分为:盐井、盐商(含盐商所建住宅、庙宇,所立商号名称)、盐业(含买盐、运盐、盐税)、盐厂几类地名用字。其中,盐井类的地名用字最多,其次是盐商类地名用字。

“盐井”类地名用字中,如大安区著名的“燊海井”,是世界上人工钻凿的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它标志着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成熟,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具有传奇故事的盐井,如一井通两井的“宝珠井”,能产“太医水”的“金海井”等等。如今这些盐井名称被保留在地名用字中。

“盐商”类地名用字如广东同乡会修建的“南华宫”、陕西盐商修建的“西秦会馆”(原名“陕西庙”)、福建人修建的“天后宫”等。他们借此联络同乡间的感情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们还在此建房造寨,如大安区的“三多寨”是盐商们经营盐业致富后的一个自我保护的建筑,其名称的寓意为“多福、多寿、多德”。这些历史文化信息都由地名用字记录了下来,反过来,这些地名用字也彰显了历史文化。

自贡从东汉开始井盐生产以来,先后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是中国和世界的井盐生产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自贡有关盐文化的地名用字数量并不多,这主要是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水淡卤竭,大部分井灶荒废,相关地名逐渐废弃,其地名用字也随之消失。

五、自贡地名用字谐音现象

考察地名用字谐音现象是指由于语流音变等因素,某些地名用字没有用本字而选择了其音同或音近字的现象。本文称这类地名用字为“谐音地名用字”。经统计,自贡共有198组谐音地名用字。我们把它们分为同音地名用字(共112组)、声母谐音地名用字(共40组)和韵母谐音地名用字(共56组)三类。

同音地名用字中,大多数的声调相同,部分的声调不同。声调相同的如“杜(独)快铺”中的“杜”在《广韵》中为全浊上声,到《中原音韵》和现代普通话时变成去声;“独”在《广韵》中为入声,在《中原音韵》时派入平声;二者声调在自贡方言中都按语音规律并入了去声;类似情况的还有“周易(一)坝”“世(石)平”等。

声调不同的如“白猫(毛)沟”“毛毛(猫猫)冲”,《广韵》中“猫”“毛”同属平声,在《中原音韵》时期声调出现“平分阴阳”的变化,此二字声母为浊声母,声调相应变为阳平,但“猫”是此变化规律中的少数存在。“毛(帽)合山”的“毛”“帽”在《广韵》中同为去声。

声母谐音地名用字中,涉及平/翘舌的如“知(资)觉寺”“踏紫(址)山”“朝胜(曹圣)”“郭丝(狮)坝”。这些汉字发音在普通话中存在明显平/翘舌之分,但在自贡方言中这些汉字的读音几乎都为平舌,如上面的改“资”为“知”、改“曹”为“朝”,不是它们在自贡读作翘舌,而是“知”“朝”在自贡方言中本身就读作平舌。

涉及声母边音[l]和鼻音[n]的如“内(累)口坡”“新农(隆)”“兰(楠)田”“农(龙)王”。在自贡方言中二者属同一音位,四川普遍存在这一语言现象。

涉及声母[f]-[x]的如“傅(胡)家林”“福(葫)禄”。自贡方言中,声母[f]、[x]与韵母[u]拼合时,二者都读作[fu],如户=富、呼=夫;它们与其他韵母拼合时,二者读音分明,如灰≠飞、花≠发。

韵母谐音地名用字主要涉及25个韵母。其中涉及前/后鼻音的有17组:[]→[in]如“三星(新)桥”“永新(兴)”“黄金(荆)坳”“银(迎)匠嘴”“白英(音)寺”“上滨(兵)塆”。[]→[en]:“白正(镇)庵”“懂政(镇)”“深(生)湾”。[]→[an]:“鸭子凼(蛋)”“大土坂(塝)”。自贡方言所有后鼻音(除[]、[]外)都读作前鼻音,这一现象在四川普遍存在。

[iɛn]-[yan]→[in]-[yn]的有5组:“全(钱)家湾”“老院(燕)子”“双堰(园)子”“代江堰(园)”“曹家堰(园)”。他们都属“山”摄,《广韵》中“全”“钱”同属“仙”韵,“院”属“线”韵,“燕”属“霰”韵,两韵本身可同用。后3组谐音地名用字中的“园”“堰”加上“李(吕)”中的“李”“吕”和“鸡(居)丝坝”中的“鸡”“居”都涉及[i]-[y]的音变情况,这主要是客家方言的遗留,客家方言读[y]为[i]的情况较为常见,《富顺县志》中就有此记载,其祖先多是清初迁入此地定居的一部分闽南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言已在自贡境内消失,今天自贡方言中的[i]-[y]仍界限分明。

六、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自贡市地名用字总体情况、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盐”文化相关地名用字以及地名用字谐音现象的情况。

自贡地名用字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稳固性、形义贴切性”特点;同时,自贡地区多缓丘、平坝、水湾的自然地理特征,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习惯,繁荣的盐业历史以及内部方言差异,都是构成自贡地名用字现有面貌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地名用字与其他普通汉字不能等同。

此外,“盐”文化相关的地名用字的数量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盐业的衰落和当地习俗的影响。地名用字谐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自贡地名用字更加丰富,也使这类地名用字中蕴含的古音和方音特点得到了显现。但有些地名用字经谐音后改变了原意,所记录的地名意义便无法准确体现。今后在记录新地区名称时,地名用字仍需如实记录地名,使地名和地名用字都朝着规范化的道路发展。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

作者:周文德 罗琳

选稿:甄艺涵

编辑:袁云

校对:刘言

审定:张纯瑜

责编:吴雪菲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