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典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经常会提到有关金属赏赐、贡献、馈赠、战利、运输与铸造的相关内容。其中,一些指称金属或者金属原料的术语开始出现,比如“吉金”、“白金”、“鎛铝”、“钅膚 铝”、“赤钅膚 ”、“玄鏐”等。清代以来,考据之风兴盛,这些专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不过其中许多名称从未在后世文献以及文学作品中有过记载,以至于它们的确切含义仍不清楚。
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名称是“玄鏐”。在周代的兵器、乐器、容器等器物的铭文中,都会出现这个名字。比如在著名的叔夷钟镈上,就有“玄镠锛铝”的铭文。这组青铜钟和镈为春秋齐灵公时所铸,在宋代就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宣和博古图》等书有过著录,最为突出的是组器共载有铭文492字,可谓皇皇巨著。
《宣和博古图》中载录叔夷钟
另有1870年山西荣河县后土祠附近出土的郘黛(本字写为上启戈下黑,本文以“黛”暂代)钟,正面两侧铸铭文9行86字,各器自成一篇,文句完全相同,也有“玄鏐钅膚鋁,大钟八聿”的铭文。
郘黛钟拓片
还有几例。诸如邾公牼钟:“邾公牼择其吉金。玄镠膚(钅膚)吕(铝),用铸其龢钟。”邾公华钟:“邾公华择其吉金。玄镠赤钅膚,用铸其龢钟。” 配儿钩鑺: “择其吉金,铉 (玄)镠钅膚铝,自作钩鑺。”
邾公牼钟拓片
配儿钩鑺
少虡剑
此外,更有著名的晋国宝剑“少虡”,同名铜剑至少存世四件,其中1923年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铜剑现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铭文为“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鎛铝。朕余名之,谓之少虡”。而1991年在山西原平发现的一柄则前锋残断,铭文则少“吉日”与“鎛铝”几字,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三把少虡剑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而第四把则藏于Robert Tang家族,曾由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展出。
不过,更为集中出现“玄鏐”铭文的还是戈、戟一类的兵器。戈是中国古代商代至汉代使用的一种兵器。它由一把匕首形的刀刃组成,其柄部安装在一根垂直的木轴上。而戟将矛与戈合成一体,既可刺又可横击。关于“玄鏐”的相关辞例,可见“玄鏐赤钅膚之用戈”;“玄翏夫鋁之吉用”;“玄鏐之用戟”;“玄翏之用戈”;“玄翏”等。上举铭文有“玄翏”等内容,字数多则七字,少则二字,如“玄翏”等,容庚先生曾指出“翏”即“鏐”,因此“玄翏”就是“玄鏐”。
迄今为止,具有明确考古学信息的玄鏐戈至少在全国各地的十四处遗址中出现。比如湖南长沙、常德,河南郑州、新乡、南阳,河北保定、邢台,湖北随州、荆州、襄阳,山西忻州,陕西商洛等地。这些遗址几乎都分布在中原地区,年代属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金饰是玄鏐戈或玄鏐戟的共同特征,铭文往往都以错金工艺呈现。因此,玄鏐戈被认为是贵族阶层的高级祭祀武器。此外,同一墓葬出土的玄鏐戈或玄鏐戟,其形制、大小总是相近,比如河南淅川徐家岭十号墓出土的六把玄鏐戟,器型相当统一,很可能是同一批次的产品。
各地出土的玄鏐戈
Nelson-Atkins博物馆官网上关于少虡剑的介绍
《尔雅·释器》说:“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郭璞注释说,“镠即紫磨金”。又《水经注·温水》:“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说文解字》中也能够分别找到“玄”与“鏐”二字的释意。“玄”字被解释为“黑而有赤色者”,其含义至今未变。但是“鏐”字则被解释为“黄金之美者”。据此,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在展出少虡剑时,对铭文“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鎛铝。朕余名之,谓之少虡”所做解释如下:“On the auspicious renwu day, made for righteous use. Pure gold covers the spine. I myself have named it Little X.”可见“玄鏐”的意思被认为是以“纯金覆脊”装饰剑身。这种观点与早期一些学者提出的“鏐”可能指表面镀金的观点相似。许多古代兵器爱好者也受到影响,将黄金甲径直称作“玄鏐甲”。
关于“玄鏐”的含义,许多中外学者都有过严肃的探讨。由于“玄鏐”出现在青铜器上,而青铜器又是铜锡铅三种金属按照一定配比得到的合金。因此,通常认为“玄鏐”所指应是制作青铜必不可缺的某类原料。总结起来,关于“玄鏐”大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和解释:
1.优质铜原料的名称,以郭沫若、唐兰、容庚等早期古文字学家为代表。
2.铜的某种合金,由黄盛璋提出,他认为:“镠”、“钅膚”、“铝”等字的区别应是铜与锡、铅配合与调剂成分多少不同。汉学家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也在《乐悬》一书中探讨青铜编钟的制作原料时附和了这一观点。
3.某种铅料的名称,以岑仲勉、杜迺松等人为代表。他们以《说文》中“铅,青金也”的解释为基础,并结合铅的性质认为“青金”的“青”有黑色的含义。而“玄鏐”之“玄”也为黑色,故将“鏐”与“铅”等同了起来。
4.某种锡料的名称,以华觉明、黄锡全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玄”字描述的色泽与锡料的色泽相近,因此解释为锡料最为合适。
5.某种锡矿的名称,以闻广为代表。此一观点区别了料与矿的概念,尤其将锡矿确定为锡石,而且特地突出了“玄”所形容的“黑而有赤”中的偏红色调。
统而言之,以往的推测主要还是依据古籍文献资料,并没有来自科学考证和研究的证据。当文字学研究陷入僵局的时候,研究者希望科学数据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不同观点。近年来勃兴的现代技术可以对古代青铜器进行一些创新和深刻的描述。笔者所在单位有幸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徐家岭墓地出土的玄鏐戈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分析,以期揭示“玄鏐”之谜。
玄鏐戈的后援部
首先,在玄鏐戈样品的两侧可以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而且援部正面有金线所错的精美纹饰,熠熠金光穿越两千余年依然明亮。考古出土青铜器的铜锈颜色纷杂各异,更多取决于埋藏环境中的土壤微环境。具体到这枚玄鏐戈的实际埋藏情况,可以推断器物上下两面接触到的微环境并不相同,这才会造成颜色一黑一绿的景象。由于“玄”字在古代汉语中总有“黑色”或“红黑”的意思,因此有人甚至推测玄鏐不是原料,而是二次加工的涂料或者是故意将器物变黑的一种工序。也就是说,玄鏐戈可能涂有黑色颜料或者经过人工腐蚀处理。其中一种更为具体的猜测便是黑铜。所谓黑铜,其实是铜的一种氧化物,一般为土状,它的晶体颗粒可呈现为灰色到黑色的一系列深色,乍然似乎符合玄鏐一词的描述。
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的检测,样品上的黑色物质其实是SnO2和CuO的混合物,并非纯然的黑铜。对于青铜器而言,如果含锡量超过15%,则相当容易产生黑色锈蚀产物。例如,在青铜镜上就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表面形成含有SnO2和CuO的高锡锈层。不过,这种高锡锈层的形成机制仍存争议。
模拟实验—青铜器的各种锈色
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青铜镜上的黑色铜锈有两种,一种平洁光亮且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被称为“黑漆古”;另一种表面不均,疏松粗糙,且无光泽,往往如同耐蚀性更弱。由于在玄鏐戈样品上没有观察到完全矿化层,因此可以断定黑色腐蚀不是“黑漆古”,而是普通的锈蚀产物。
前人的争论主要关于“黑漆古”是否受到人工处理的影响。至于常见的黑色锈蚀,比较主流的观点支持自然腐蚀机理,其中有两个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一者Sn含量应当足够高(超过15%)、潮湿酸性的埋藏条件。在这种环境下,青铜器中的铜先发生腐蚀,造成铜流失,锡沉淀下来,迅速形成 Sn(OH)4,迅速脱水后,形成 SnO2, 填补了流失的铜。需要指出的是,低锡青铜在特定情况下也可生成富Sn的锈蚀产物,但更高的锡含量始终是更有利的因素。此外,如果锈蚀是人为造成的,应当很难致使表面形成高锡锈层,目前的证据足可否定这种黑色锈蚀是人工故意所为。反视之前言及的黑铜,含锡量极少,更加难以产生这种高锡锈层。因此,可以排除玄鏐指称黑铜的观点。
铜镜上的黑漆古
此外,由于没有经过人为在表面施加涂剂的处理(没有发现类似的痕迹),在镶嵌铭文和图案时,玄鏐戈应该还是其本色。也就是说,在玄鏐戈表面逐渐发生锈蚀变黑之前,铭文已经制作完成保存其上,“玄”字自然不会描述锈蚀产物的颜色。
顺带一提,玄鏐戈的绿色腐蚀,它被确定为Cu2(OH)2CO3和Cu2O的混合物。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最常见的腐蚀产物。Cu2O呈现红色,但在样品表面似乎很难观察到,科学数据也证明其含量很低。此外,没有发现PbO和氯化物的踪迹,这意味着玄鏐戈的铅含量很低,埋藏环境中的贫氯。
金线的截面
金属工艺的进步,使得当时的青铜容器、饰物、配件和兵器可以采用复杂的金、银或是绿松石镶嵌工艺。玄鏐戈的精美也靠精湛的错金工艺得以体现。通过检测镶嵌在玄鏐戈上的金线的截面,可得元素组成大致为金92.5%,银7.5%,未发现铜。根据现有资料,先秦时期金器的含金量大多在90%以下,有些品质一般者金含量仅占70%,只有少数金制品的纯度较高。从这一点来看,玄鏐戈上镶嵌所用金线在当时属于最佳品级。金的外观颜色可以直观反映其中所含金的比例。很容易理解,金中夹杂的银多了就会变成淡黄色,而铜多了就会变红。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玄”几乎无法和黄金沾边。当然,“金”在古代的含义比较含糊,可以泛指许多金属,古人所谓的“玄金”就是指铁,和黄金毫无关联。因此,紧接“玄”字之后的“鏐”字,不能解释为金。
很有意思的是,所分析的玄鏐戈含铜73.3%,含锡24.2%,含铅2.5%,三元成分与西汉青铜镜的合金配比类似。这也是两者都能够形成前面提到的黑色锈蚀产物的共同因素。根据春秋末期编纂的科技经典著作《考工记》的记载,“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制作戈或戟时,铜与锡的比例应为三比一。玄鏐戈的合金比例很符合这一规定,说明它们可能是在统一的规定下制造的。与铜镜类似,玄鏐戈的铅含量虽然不高,但应该是出于降低熔点、减少气泡等铸造工艺上的考量而有意添加的。有学者怀疑“鏐”字指的是一种铅锡合金。不过,古代铅锡合金的比例并不稳定,如果用它作为铸造原料,最终的青铜成分就很难控制。由此可以排除这种解释。
古人已经认识到,提高锡含量铸造青铜器可以增加白度和提高硬度。玄鏐戈的合金配方反映出当时对该类器物的性能要求。令人惊异的是,古人对青铜合金的认识与现代技术的原理是一致的。锡和铜可以形成替代性固溶体和多种电子化合物。当锡含量较低时,合金主要以单相固溶体形式存在,其质量较软,颜色呈红黄色。当锡含量达到5%~7%时,合金中开始分离出以电子化合物为基础的固溶体,其质硬而脆,颜色呈蓝灰色。当锡含量达到18%~26%时,金属化合物Cu31Sn8占主要区域。此时合金更适合于抛光,且颜色发白,强度和硬度较高。
由于合金比例相当接近,根据保存完好的青铜镜,可以想象出玄鏐戈的原貌和材料特性。在金饰和铭文的映衬下,黄白相激,玄鏐戈显得光鲜亮丽。这种显著的特征与黑色或“鏐”字并无关联。可见,“玄鏐”应该不是指合金制品,而是指某种金属原料或金属半成品。在铜、锡、铅三种金属中,只有锡矿石或锡石的颜色为红褐色至黑色,完全可以用“鏐”字来形容。在青铜器铭文上,“玄鏐”一词常与固定短语“钅膚 铝”一起出现,后者的意思是铜锭(“钅膚 ”为铜,“铝”为锭),几乎没有争议。既然在相同语境中,铜已经有了一个特定的名称“钅膚 ”,那么“鏐”就不会暗指铜,它极有可能指的是青铜的另一个主要成分——锡。
锡金属在自然界中很少以金属元素的形式存在,多以氧化矿物或硫化矿物的形式存在。自然界中含锡矿物有60多种,但锡石(SnO2)是最稳定的一种,通常是古代冶铸工业所用唯一的锡矿原料。锡石如果含有高纯度的二氧化锡,则呈白色,就像冶炼后生产的精炼锡和金属锡一样,类似生活中常用的锡箔纸。但是锡石往往由于存在其他杂质,呈现偏暗的色调。随着铁杂质含量的增加,锡石的颜色可从浅褐色而棕黄色再到棕黑色。此外,如果结晶度好,锡石还会产生金属光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特点无疑能够激起古人对锡石的欣赏,所以他们可以给锡石一个专属的称呼。
优质锡石
不仅如此,通过古人对锡石的开发利用,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对锡金属的认识。最为著名的一次锡器大发现来自西周时期的山西天马—曲村遗址,总共33件。而在春秋时期湖北当阳赵家湖的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锡含量超过95%的簋,证明当时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锡矿冶炼提纯技术。虽然锡矿普遍位于长江以南,但唐宋史料记载明确指出,中国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份的确也有锡矿存在。比如《新唐书·食货志四》载“开元十五年,初税伊阳五重山银、锡。”《新唐书·地理志二·河南道·都畿采访使》载:“长水……有锡。……伊阳……有太和山,有银、铜、锡,伊水有金。”《宋史·食货志下七·坑冶》载:“锡产河南、南康、虔、道、贺、潮、循七州,南安军,有九场。”
新近的地质勘查结果显示在河南南阳西北部的熊耳山地区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锡矿床。主要金属矿物为锡石,外观呈棕色至黑色,多呈半透明状。该地区的矿石多为氧化矿,松散易碎,因此锡石用重砂洗选即可获得,这为古人选辨和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地质调查证实的这一锡矿床,为中国古人在华中或华北地区开采锡矿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考虑到玄鏐戈出土于南阳淅川,很有可能冶铸所用的锡石就近来自熊耳山。
玄鏐之称姑且可下定论,那就是锡石。不过,玄鏐之源可又成新谜团了。
主要参考文献
Luo WG*, Song GD, Cui BX, Wang W, Chen D*. Ten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 special bronze material by multiple technological test on a xuan-liu dagger-axe from the Xujialing Site,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Hen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20(46), 304-312.
陈光祖.商代锡料来源初探.考古,2012(06):54-68+114.
刘薇,陈建立.古代青铜器表面高锡锈层研究综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05):146-16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 大象出版社, 2004.
曹锦炎. 鸟虫书通考.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李建西,李延祥.铜料名称“钅膚”考.江汉考古,2010(02):124-130.
易德生.金文“玄镠”新探.江汉论坛,2013(09):121-124.
责任编辑: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