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来阅读外,还需掌握一些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通读让你断句的这个文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这是个前提。如果没有通读文段,领会意思,是没办法进行断句的。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当然,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其次,标点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在通读文段、领会意思以后,先断后点,也就是说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可按现代汉语加标点符号的方法与要求去实行。本文重点说说断句的问题。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还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 )”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 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
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例: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 (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特殊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三、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练习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3)翻译这段文字。】
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 ”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3)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 ”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 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 ”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 四、习惯句式掌握住
(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如: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一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5、惟……耳(只是……罢了!)
6、亦……哉(也真是……啊!)
(二)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
(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
(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
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三)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
4、奈……何5、若……何6、何……焉为
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
9、何以……?10、何所……? 11、何为……?
(四)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有何……”的到装)
2、何……为(何辞为 ?)3、不亦……乎(不亦说乎?)
4、无乃……乎(无乃不可乎?)5、得无……乎(得无异乎?)
6、其……乎/也/耶7、安……哉8、况……乎
(五)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六)被动句式
1、为……所…2、受……于……3、见……于……
五:固定结构莫拆散
固定词组,不要拆散,可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
六、借助修辞与骈句
借助文言文的两大特点来断句:
1、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
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⑴顶真: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例子中就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⑵对称: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散文中也有,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含有排比、对偶、反复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
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七、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八、根据句子结构成分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先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见(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对此句,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注意: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要注意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等。
九.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找出动词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十.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十一、.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十二、掌握文史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好、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少小”指“少年时代” “无事”,它是“没有必要”,“犯不上” “省记”是把它清楚地记在脑子里, “通籍”中了进士的人,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上。“学士”“直院”“权直”是宋代翰林的官制。
【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
【断句标志】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十三【为最根本方法】:
理解内容大意,联系前后文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