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现在很多国人似乎都没有明白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国魂之战”。
笼统一点概括来说:在近代历史开端之时跌倒的中国人民,通过这场战役,才真正“站”了起来,才真正有了立国之威,让真正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内涵。
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朝鲜战争之前的一百多年里,中国曾经被英国的军舰火炮打开国门,被八国联军入侵背景火烧圆明园,被日本占领了大半国土致使民族危亡……即使是在二战中获得了胜利,成为新的主权国家,中国人也依然没有在国际上真正抬起头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新生政权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战火下的一片废墟,周边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反动势力残余威胁,落后的农业主体,工业萎靡不振……而当时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面对的是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二战中几乎战无不胜的美国军队,以及其背后的十五个国家共同组成的“联合国军”,这一战,注定是绝对劣势,是一路逆行,但同时也是逆天改命,绝处逢生。
战士们战前宣誓
开国元帅彭德怀说:“抗美援朝雄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上甘岭英雄阵地在武器装备、军队人数、火力支援统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想要打赢这样一场艰难的战役,靠的是什么?
仅仅拥有信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严密精确的作战战略,用战术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朝鲜战争中大大小小的关键战役何其之多,不得不提的却还是上甘岭一役。
这场战役持续43天,双方反复争夺阵地,猛攻对上顽抗。联军召集6万兵力,总共发射了190万炮弹,弹药5530吨,算下来日均消耗128吨,炮火的密程度已经超越了二战时期的最高水平,激烈程度前所罕见;而志愿军方面4万3千余人,所发射的40余万发炮弹仅占联军的1/4。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双方共计伤亡40600人,志愿军所守阵地山头被削低了2米,高地被连番轰炸沦为一片焦土,大量防御用的岩石坑道比起战前被炸短了3~4米。
上甘岭英雄阵地
这些岩石坑道在战役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志愿军抵御猛烈炮火的坚固防御工事。劣势装备的军队为了保存战斗力,消耗敌人的炮火抵御猛烈的进攻势头,往往会利用山地地形,修建坑道作为防御工事,对敌军进行持久的钳制。这就是军事中常见的一种作战方法,名为“坑道战”。
志愿军战士研究战法
坑道战术曾经被运用于多次大规模的战役之中。比如清朝末年的中法战争、第一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二战法国修建的马奇诺防线、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等等。
细心观察历史就会发现,坑道战虽然防御力强,极为难缠,但它的缺点也相当明显: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难以再次进行战术转变,所以坑道战的运用往往都是迫不得已,且效果的理想程度不高。
就拿距离抗美援朝时间最近的硫磺岛战役来说,日军总指挥官粟林忠道决定在硫磺岛建立坚固的防御工事,把折钵山作为核心阵地,基本把山体都掏空了,建立了多个地下坑道。这些坑道工事极大地提高了日军的生存能力,在隐蔽自己的同时对美军造成大面积杀伤,使硫磺岛战役成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次登陆作战。
美海军陆战队被压制在硫磺岛滩头
虽然日军算是打了一场硬仗,但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日本惨败,再加上奉行“玉碎”的作战信念,硫磺岛上日军的防守部队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但到了上甘岭,同样的坑道战,同样的敌人,同样的劣势防守,为何志愿军能够守住阵地最终获胜呢?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也能引发更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思考。
志愿军战士用石头攻击敌人
抗美援朝实为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连美军都认定中国不敢出兵,那么抗美援朝为何非打不可?若是不明白它的动机,这也就难以体会它所带来的巨大意义。
朝鲜半岛南北政权的对立,看似只是朝鲜民族的内部统一问题,实则是大国博弈与战后国际新局势的进一步确立。美国干预朝鲜战争,想要巩固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且越过三八线之后,烧至鸭绿江的战火已然逼近中国东北,成为威胁中国边境安全的一大隐患。
被炸毁的桥梁
1950年,面对中国政府不许越过“北纬38°线”的多次警告,美军总指挥官麦克·阿瑟不以为然。他当着全世界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自信与高傲。
为了守住东北,捍卫领土主权,这一仗中国打得很坚决。一个饱经战乱、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前去迎战,就没有想过失败的结局吗?纵观中国屈辱的近代战史,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任人宰割……“输”的滋味,中国人并非不知道,而是已经经历过太多次。
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老兵曹玉海说:“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敌人要剥夺我们的幸福,我不能有别的选择。”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正是因为了解失败会如何,才会更加拼了命想去争取,想要获得赢的机会。朝鲜与中国“唇亡齿寒”的道理国人不可能不明白,抗美援朝就是中国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一场伟大战争。
正是因为抗美援朝的胜利,1964年越南战争期间,仅仅因为中国政府的声明,美国陆军战队谨记“北纬17度线”之界,始终不敢越过“雷池”一步。
越战中的美军士兵
由地表到坑道:上甘岭的“无奈”上甘岭是朝鲜战争中无数战士心头最念念不忘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奋勇抵抗,挥洒了热血与汗水,见证了很多战友的壮举与牺牲,铸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魄与不朽的传奇。
拥有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并没有保持他们原先的优势,被死死困在三八线以南,距离最初攻陷朝鲜全境的战略目标相距甚远,反而是中国军队逐渐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
联合国军司令范弗里特对此采纳了代号为“摊牌行动”计划,由之前的小规模作战直接转为全线压迫与反击,将敌人全部驱除出山头的防守阵地。
夺取高地虽然是一项极为冒险的行为,但权衡利弊后,总指挥克拉克批准了这一提议。
克拉克
美军想要夺取的两个高地597.9和537.7也就是上甘岭,这个阵地很小,总面积3.7平方公里,是一条西北向东南衍生的狭长山脉地带,驻守此地的是志愿军15军两个连加一个排的兵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狭小阵地,在美军实行的“摊牌行动”下,弹药火炮如同雨林一般倾泻而下。战争打响的当日,美军就向志愿军阵地发射了30万枚炮弹,再加上空袭投下的500余枚航空炸弹。如此密集的火力算下来每秒便是6发炮弹。
美空军地勤人员在给战机装炸弹
尽管如此陆地沦为一片火海,志愿军守备部队在被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仍然苦苦坚守。但当时志愿军一度非常被动,对敌情的判断有所失误,虽然知道敌方会在上甘岭地区大规模进攻,但却分不清攻势重点,甚至认为敌人会选择从更为平坦的地区发起袭击;再加上猛烈的炮火打压,导致志愿军在白天战斗损失惨重,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阵地。
上甘岭阵地
15军军长秦基伟决定连夜组织反击,夺回战地。这期间就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白天美韩军攻势迅猛,夜晚则是志愿军的主战场,战况越来越惨烈,阵地却几度易主,失而复得,这也得益于志愿军运用坑道抵御炮火轰击。
本来,上甘岭是山地地势,易守难攻,再加上坑道战法,志愿军以为敌人的炮火不足以坚持太久,打不了多久会撤军,一度拼上了性命冲上去厮杀。
然而前一周内志愿军的伤亡过于惨重,战场行动也较为仓促,无力再组织大规模的反击作战,想要彻底守住表面阵地是不可能了。对此志愿军也明白,必须转变作战思想,稳扎稳打,做好和敌人进行持久对战的准备。
志愿军坑道中的图书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失去了表面阵地,志愿军也就只能被迫坚持坑道斗争。坑道作战极其艰难,美联军会想方设法破坏坑道口,持续的炮火轰炸导致不少坑道被炸塌。与此同时,敌军还对坑道部队后方的交通运输补给线进行严密的炮火封锁,导致坑道部队几度断粮缺水,重伤的坑道部队士兵也没有绷带和药物进行救治,因为大量珍贵的物资都在运输途中被敌军炸毁。
往上甘岭阵地运送补给的朝鲜群众
《一个苹果》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志愿军坑道部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好不容易得到了火线运输员送来的一个苹果,尽管干渴难耐,他们却舍不得吃掉。
这样一个简单记录日常的英雄故事却无比令人动容,也是当时坑道战时期志愿军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
坑道部队并没有在绝境中消沉下去,他们依然发挥着夜间作战的优势,对美韩军发动奇袭,沉重打击了对方的火力攻势与军队士气。正是这一次次出其不意、兵行险招的有力反击,才让坑道部队得以喘息的机会,进行物资和人员的补充。这场持续数十日的激烈争夺战,最后以志愿军的胜利告终。
坑道中苦中作乐
战争性质与地势、支援的综合优势坑道战术增强了志愿军的防御能力,极大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有效抵御了美军猛烈的炮火轰击。那么为何上甘岭的坑道战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硫磺岛上打坑道战的日军却全军覆没了呢?战争的胜败其实有很多原因,坑道作战并不是所向无敌的。
首先,就战争性质来说,朝鲜战争是有限的,它本质是以战促谈,并非一战到底;而硫磺岛战役的美军有强烈的报仇意愿,全力以赴。
美国参与朝鲜战争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可以说无利可捞的战争美国不会轻易去打。
二战结束后,冷战拉开了序幕,苏联的对峙与欧洲的重要性导致美国不会把重点放到亚洲地区上来,仁川登陆的良好开头优势让美国政府产生了一定的侥幸心理。
仁川登陆示意图
但在这场战役中,美国始终在权衡利弊,若是战争无限扩大化,这势必加重美国在亚洲的资源投入,最终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美国愿意以战促谈,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就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反观硫磺岛战役的背景,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在先,美国势必想要一雪前耻,仇恨往往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加持。
攻占硫磺岛是势在必得,但打下上甘岭仅仅是想获得作战优势。再加上朝鲜战争中,美国有援军相助,自然也就无需如此拼命了。上甘岭战役初期美军的伤亡达到2000余人就把主要的正面进攻任务交给了韩2师,他们根本不愿意损失太多的战斗力。
蜷缩在路边的美联军士兵
其次,就拿坑道作战来说,二者的开战场地与坑道修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甘岭是狭长的山脉地带,地势险峻本就易守难攻,为了巩固防御工事,志愿军各部队极其坑道的修建,全线大规模地进行构筑。
在修筑过程中也制定了一套严格统一的标准,既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能打能防,既要能够作为战斗防线,又能够保证志愿军的日常生活,由此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坑道修筑体系。
而硫磺岛是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日军的坑道基本都是修建在山脚或者比较低的地方,缺乏地势的掩护。
硫磺岛战役
志愿军依托坑道进行坚守防御作战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的,比如表面阵地不要布置太过密集的兵力,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即使被敌军占领后,也可以暂且退守坑道,保存后续作战能力配合二线部队伺机发动反击。
虽然日军也采用了像志愿军一样的夜间渗透作战,但他们的反击时常过于仓促,很难及时撤退,甚至以“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为指令,损失了大部分有生力量。
工事掩体修筑
除此之外,虽然中日军队的意志都相当坚定,但志愿军的人员补充和后备资源更加丰富,一定的火力支援有效保护了坑道阵地,而日本在战争后期已是自顾不暇,硫磺岛上的日军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也断掉了后援,孤军奋战已是穷途末路。
志愿军在采用坑道战术时,上甘岭战役的形势是阵地相持阶段,这与硫磺岛上日军被重重围困而发展出来的坑道战完全不同。运用坑道作战看似是一场无法抵挡美军猛烈炮火的被动防御局面,但后备支援的补给线一直就没有断过。
也就是说,美军的炮弹并没有真正让志愿军陷入绝望的境地。面对密集的火力覆盖,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对前线阵地进行资源补给和人员输送,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达到了90%,甚至超过了前线作战的坑道部队。
冒着炮火运送补给
硫磺岛战役发生在1945年2月,已经是二战末期,日本基本上是后院起火,自顾不暇了。
当时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已在之前的菲律宾战役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硫磺岛作战时日军几乎已经没有海空支援了,成为一支死守岛屿的孤军。坑道战术即便是抵抗住了美军的炮火,被断绝任何补给形式的日军也无法再次翻身。
硫磺岛滩头
坑道战法的创造性运用坑道工事加强了军队的防御力,在面对敌人源源不断的远程轰击时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仅仅依靠坑道战术也没有办法正面与联军对抗,所以志愿军对坑道战法进行了发展与改进,创造性地融合反斜面和棱线等战术。
美军的火力可以大致分为曲射、抛物线射击和直射打击,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榴弹炮和飞机投弹就是曲射与抛物线射击,像坦克、重型机枪之类的就是直线射击。
坑道防御工事可以很好的抵御曲线与抛物线打击,但若是在坑道口被美军的坦克与机枪等直射火力围堵,志愿军同样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美军炮兵部队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就构筑了许多反斜面阵地。反斜面坑道工事位于山体的倾斜地区,朝向与敌军阵地相背,山体本身就成为了绝佳的掩体,让美军大部分的的直线射击火力都作废了,采用曲线射击的武器其射程也是有死角的。
反斜面战术的关键就在于反斜面的那一侧不能被敌人所控制,否则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硫磺岛上美军对日军的顽固铁桶,岛屿四面都已经被美军包围,没有反斜面的衬托,日军就算是想到了反斜面战术也没有办法实施。
拿下滩头阵地的美军
以山顶为点两面都能看到的山顶轮廓的就叫做棱线,低处的棱线有利于军队在作战中进行隐蔽,实现火力埋伏;高处的棱线可以形成一定的死角,部队在进攻接近敌人时整个过程会更加隐蔽。
棱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军没有办法运用火力直击我军反斜面阵地时,就会想方设法集中火力争夺棱线。当志愿军失去对棱线的控制时,就会死死守住反斜面阵地,像最初进行表面阵地作战一样,在夜间突击作战夺回棱线的控制权,这些都是身处硫磺岛的日军所不具备的地形与战术优势。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出问题:若是换做志愿军在硫磺岛,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攻击是不是也会走向失败?
志愿军战士顽强阻敌
首先这个假设本身是没有意义,但若是要回答的话,答案还真不一定。纵观我军的作战历史就可以发现,我军的作战方式相当灵活,战术不拘一格,最重要是敢于放弃和变通,不会在战略上放置军队坚守“死地”。
在解放战争中,内战爆发不久我军就放弃了延安转移阵地,各个解放区也能够放弃中心城市,为的就是保持革命火种,伺机而行。
和平之前曾有人负重先行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空中没有一架中国的飞机,陆地上也没有一辆中国坦克参战的记录,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奢侈品,支援军炮火最猛烈的时候也不过是联军的四分之一。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从来不会在战争中有所抱怨,他们仅仅是竭尽全力去守护好每一个阵地。
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金刚川》中,导演运用见微知著的影视构思,将整体故事情节着眼于志愿军修筑通往决战场地金城的金刚川上的一座桥,并将影片的高潮放在了志愿军用有限的地面火力与美国空军的炮火进行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上。
志愿军防空火力
这座桥被美军几次三番轰炸,志愿军却趁着夜晚不厌其烦地将桥重新修好,甚至不惜顶着猛烈的空袭炮火,最终以血肉之躯搭建出一座坚不可摧的“人体桥梁”。这修桥的架势与志愿军当时冒着炮火拼命修筑坑道工事如出一辙,这股怎么也不服输的狠劲儿可见一斑。
上甘岭战役放到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来看,并不仅仅是士兵和将领打了一场胜仗,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在这一刻起,中国人民才算是真真正正地挺直了腰杆,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自信,让全世界都知道,新中国不是好惹的。
朝鲜民众欢送志愿军
结语历史也从不曾忘怀,那些保家卫国、负重前行的抗美援朝战士们,他们从来都不只是存在于文字和影像中的冰冷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留存于祖国与人民记忆中的民族英雄。
所谓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他们值得永垂不朽,经得起世人的一切歌颂与赞美。
“血雨腥风逝如尘,和平年代当爱珍”,我们这代人诞生于美好的和平年代,实为幸运。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明白,和平的背后曾经是千千万万伟大的战士们抵挡住了所有的枪林弹雨,在我们目所不及的地方,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