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收徒看八字 奇门八字终身局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学界数十年来的重要课题;向中国传统文化探求管理智慧,更为企业管理者所乐见。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管理相融?如何更好地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为己所用?答案众议纷纷。

北京邮电大学的赵玉平老师,在管理学解读、普及领域可谓见解独到。他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等栏目主讲人,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国学专家”,常以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为喻体,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解读管理学。“管理大家说”第5期对话赵玉平,一起听听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领略的管理学感悟。

口 述:赵玉平 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九思书院创办人

采访:王夏苇

整理:王夏苇

来 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奇门收徒看八字

01、为什么向国学学管理?

正和岛:您研究的一个领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当前也有很多商界、学界人士热衷于从国学中挖掘管理智慧。您怎么定义国学?

赵玉平:清末民初很多大家都对国学进行过阐述。那个时代的背景是“西学东渐”,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后来胡适等人还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大家在反思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要研究国学、整理国学、复兴国学。

国学简单地讲就是字面意思——中国的学术体系。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讲了几个组成部分,包括经学、哲学(诸子学)、文学以及史学、小学等,大概就是经、史、子、集四个模块,这是狭义的理解。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国学应该囊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最优秀的那部分精神文明成果,那部分生产智慧、生活智慧、斗争智慧,我认为这些都算国学。

所以对于国学,有狭义的理解,有广义的理解,很多人偏重狭义的理解,我自己更偏重广义的理解。有人问我研究什么,我会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国学倒不多,因为谈到国学的时候,很多人理解的范畴比较窄,甚至会理解为儒家的一些主流思想、经典书籍,这是片面的。

长江再长也只是一条江,黄河再黄也只是一条河,国学博大精深,各家各派、各种主张之间并没有贵贱高低之分,而是一个整体。我们学习国学、振兴国学,应该有宽广的眼光、宏观的概念、一定的高度。

这个时代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将国学复兴起来,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环节。因为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有两个阶段,一个叫“既往”,一个叫“开来”,不知过去,就无以图将来,如果在“既往”上做得不充分,那么在“开来”上也很难做到位。

这就是我关于国学的一些理解。

正和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国学是个相当宽广的概念,易学可以归类其中,那么由易学衍生出的易理占测也可以算作国学吗?您拜师研究过梅花易数,您认为易理占测等带有神秘色彩的技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有辅助作用吗?

赵玉平:国学流派很多,内容繁杂,确实有一些玄学层面的内容。

回过头看中国传统文化,最值得学的是四种特别宝贵、特别闪光的东西:第一,人和人的关系;第二,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三,人和规则的关系;第四,人和自我的关系。

仔细想来,儒家比较关注人和人的关系,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人跟人打交道的方法。法家比较关注人和规则的关系,怎么树立权威,怎么影响大众,怎么制定规矩、使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约束别人。道家比较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认为人跟自然的关系要依据规律、符合节奏,反之,如果关系不好,身体就会崩溃,出现一系列重大疾病,《道德经》里类似的表述也很多。至于人和自我的关系,佛家特别是禅宗有很多主张,能够帮我们解决自我认知的障碍,寻求所谓解脱、自在;不少人有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问题,或者白天精神不振,晚上精神亢奋、难以入眠,很大程度上是内心出现了危机,需要调理心性。

四大流派各有侧重,但都有各自主要面对的关系。学习传统文化,就可以学习四大流派处理四种关系的方法、策略、理念。

所谓梅花易数,主要源自道家和阴阳家,两个流派主要探寻的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多么浩瀚,生命多么渺小,地球在太阳系里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但就在这一粒沙子上面,承载着我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千秋霸业,万里江山,春暖花开、冬雪飘零,确实如佛法所说,“一沙一世界”。

因此道家、阴阳家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必须跟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那么,该怎样去了解神奇的大自然?没有科学,可以用哲学;没有技术,可以用巫术,这就是古人的思路。传统医学就是靠哲学治病,比如感冒分成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不是所有感冒都能吃板蓝根。怎么区分风寒和风热?很简单,伸出舌头看舌苔,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小现象透视大本质,高手正是这样,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所以道家、阴阳家就衍生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天地万物关系的哲学智慧——从小现象看本质、看规律、看未来,由这种哲学智慧又衍生出林林总总的易理占测法门,比如奇门遁甲、大六壬、梅花易,等等。这种哲学智慧在实在没有资源、没有方法的时候,也能起到一种凭据的作用,它可能一时看起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未来说不定也能发现其中的科学依据,即使它真的找不出科学依据,那它至少也是一种建立在客观事实上的大样本统计回归,也是符合统计学理论的。

因此,学习这些占测,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对自然加深理解、对生活加深理解的,也能让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心里有更多的底气。

比如说,《易经》里讲,地在天上叫泰卦,天在地上就是否卦,否卦不太好,泰卦就很好。可是按常理来理解,天是高高在上,地是低低在下的。这其中是包含了对自然的独特解读的。

以一个企业为例,天就代表管理者,地代表员工,如果管理者低低在下,把员工捧上去,让员工做主人翁,让员工持股,给员工足够的支持和荣誉,那么这个企业自然就和谐;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员工低低在下,上下脱节,那大概率就要出问题了。

通过这种解读,能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规律、探索社会规律时拥有一些独特的哲学原则。我觉得学一学这些东西,能开启内心的智慧,能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能帮助人去认知规律、把握不确定性,能起到很好的心理建设作用。

有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越是人生波折、坎坷的人,越是关注这些易理占测或者其他神秘主义的东西,我想这是一个人进入对生命体悟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在这种体悟中,他放松了心态,做好了心理建设;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跟运争,不跟命争。在这种心态下,他反而能生活得更好。所以退一万步说,至少从心理建设角度、心理暗示角度来讲,学一学占测也是有好处的。

正和岛:根据您的解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也是可以归入国学范畴的。您经常用这两部名著来解说管理理论,选择它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赵玉平:从狭义上来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文学作品,文学也是国学的一部分;从广义上来说更没有问题了,四大名著毫无疑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国学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会讲《三国》《水浒》?

第一,它有普及性,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如果要讲管理思想,用某个企业的百年发展史当案例,光背景可能就得讲半天,太浪费时间。但是如果拿《三国》《水浒》里的人物当例子,曹操、刘备、孔明、宋江,只要一提名字,大家就都知道相关事迹,交流效率比较高。

第二,它有代表性,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一两个文学人物身上可能凝聚一代人甚至一个世纪的时代特色、人文特色、历史特色,哪怕是满篇神鬼妖狐的《西游记》,一样会折射现实。比如唐僧师徒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很多小妖都是土生土长的,而很多妖王、魔头都是天庭或者西天来的,换句话说,它们是从集团公司总部来的,当过菩萨、大仙的坐骑、童子,就像大领导身边的司机、秘书、助理,借助特殊身份到基层去把持资源、拦路作恶。所以《西游记》就是以神喻人,提醒大领导要管好身边人,四大名著当中这样的细节非常之多。

第三,它有趣味性,这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重要。在大众的惯有认知里,讲解传统文化就是老先生正襟危坐、之乎者也、抑扬顿挫,现在跟90后、00后讲成这样,他们会听吗?如今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都已经饱和过载了,要让受众接受传统文化的理念、主张、观点,就要先松土后播种,讲一个生动的故事,打开受众的情绪,然后再植入道理,道理好讲,故事难找,而《三国》《水浒》这些名著中正有很多生动有趣、家喻户晓的故事。

比如要讲维护人际关系,不用讲很多抽象道理,只要看四大名著,《三国》有结义,《水浒》有聚义,《西游记》有收徒,《红楼梦》有认亲,四本书说了同一件事,就是和谁在一起的问题。幸福的生活不是你怎么过,而是你和谁一起过;成功的道路不是你怎么走,而是你和谁一起走。打理好人际关系,你才能够创造人生,创造幸福,创造辉煌。所以一个人应该结交一些良师益友,抱团闯江湖,携手打天下。这样讲给受众,他自然会理解得更透彻。

第四,它有多样性,四大名著里的生动故事综合、浓缩地展示了事业、生活和生命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通过这些文字和故事,我们可以为人生遭遇的大多数问题找到参考答案。

比如刘备,他一辈子五易其主,四弃妻子,十三次大败逃亡,四十五岁还一事无成,在创业道路上败得太惨了,但是仍然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在事业上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说当代人多少也会遇到。

所以我认为,传播管理理念也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好,不应该离开传统文学名著。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做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

02、中国式领导力,围绕人心做文章

正和岛:您在解读《易经》时谈到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关系的问题,您认为学习国学对于企业家提升领导力有什么帮助?

赵玉平:当领导带队伍,第一要善于激励,第二要顺畅沟通,第三要树立威信,第四要会选人用人。这些工作简单地依靠个人经验是不行的,靠师带徒、父教子、一步一步传也不行,必须要学习更多的方法、更多的思路。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史子集、二十五史、四大名著,里面有大量的案例、人物、故事,可以从中系统地学习激励、沟通、立威、用人。

中国传统文化在展示领导行为、领导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丰富的素材,如果站在今天的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人力资源、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去研究、提炼、解读,真的是可圈可点、异彩纷呈。但遗憾的是,多数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是从文学、历史、哲学角度出发的,讲国学往往变成讲字词,像是引导大家查《新华字典》,而不是学规律、学思想、学人生。

所以,今天复兴国学,需要有更高的层次、更多的角度和更深入的眼光,使用管理学、心理学和博弈论,站在现代生活上,回头整理、总结规律,用这些规律帮助我们找到出路、抓住未来。

如果我们经常回头,内心就会更加笃定,走向未来的脚步就会更加有力。因此当领导、带队伍,一定得认认真真地学习传统文化,读点国学经典。

正和岛:您所表达的这种以古喻今的国学研究视角,被一些管理学家称为阐释性的研究。您认为从国学中提炼出的管理理论,与西方管理理论相比有什么特点?

赵玉平:曹德旺先生出了一本书叫《心若菩提》,书名不讲输赢,不讲奋斗,更不讲营销,不讲品牌,而是透出传统文化的味道。可以说,中国当下的知识分子、企业家、老百姓,心里都还有传统文化的底子与情怀,中国人都是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西方那些管理学理论的确不一样。

西方管理学的起点是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写出《科学管理原理》,书中讲了动作研究、计件工作、生产运作等等。后来有马克斯·韦伯研究官僚组织、科层制,再到后来有人文主义大师马斯洛、哈佛大学的梅奥,再后来有彼得·德鲁克等人。这些西方管理学家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可以归纳为两个字——规范,无论是研究数量标准,还是研究流程衔接,都是围绕规范做文章。

对比来看,中国的先贤圣哲、历代帝王、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各种主张、各种感悟、各种经验,浓缩在一起是什么?也是两个字——人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围绕人心做文章。

所以如果跟一个西方人谈领导力,他会问规范在哪里、流程是什么。但是如果跟一个中国本土的资深管理者谈领导工作,他常常聊人心、人际关系、人的需求。

来自人,为了人,通过人,借助人;管人管事,做人做事;如果离开了人,就什么也没有了。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管理学跟西方管理学最大的区别。

很多人可能会追问,东西方哪种模式更好。其实,在管理实践上不存在简单的好或不好,重要的是合适不合适,合适了才叫好,没有必要凭空制造它们之间的冲突。

我认为,对于简单任务、简单团队,西方管理模式比较好;如果是复杂任务、复杂团队,还是中国管理模式比较好。举个例子,带100个工人垒一堵砖墙,定规范,立标准,早请示,晚汇报,计件工资,这些就很好。但是,如果要带领100个博士研究登陆火星的问题,还搞这种讲究规范的考核,那领导要自己想办法上火星了。在复杂环境中,领导者应该走群众路线,和群众打成一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扁平化组织,工作上充分授权,有了这一系列人本手段,一个团队的人心、人性、人际关系就搞好了。

为什么有些企业家会说,定规矩就行、立标准就行、考核一下就行,不用那么复杂。这种情况说明,他的经营还比较简单,还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直白地说就是小老板不愿学大道理,没到那个境界,“夏虫不可以语冰”。但是有一天,他的公司人员过百了,收入过亿了,在行业中冲进前列了,他会突然发现原来那些套路不管用了,曾经导向成功的经验现在只能导向摔跟头了。这个时候,他就有了学习的动机,会回到传统文化中学习智慧。这也是为什么高级的、成功的、做大事业的人,往往都会关注、学习传统文化,这是走到一个阶段的必然。

正和岛:您很善于借助四大名著来讲解管理理论,那么像曹操、刘备这些《三国》中的领袖,您认为他们共同的领导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可以让当代企业家借鉴的?

赵玉平:第一点,领导者要会选人、用人。

你看刘备,白手起家,草根出身,五易其主,四弃妻子,十三次打败逃亡,最后终于能三分天下。他的转折点在哪里呢?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来,一个关键人物安排好,整个局面就打开了。再看孙权,19岁就接管江东,那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风雨飘摇,外有大敌,内部不稳,为什么整个三国阶段,年纪轻轻的孙权在位时间最长?江东政权为什么最后能发展壮大,在魏、蜀、吴三家里持续时间最久?根本原因就在于江东政权文臣武将代代迭出,常看《三国》的都知道,“群英会”的典故就出自江东。至于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荀攸、荀彧、郭嘉、贾诩等为谋士,诸曹夏侯、五子良将等为爪牙。

整个三国故事,现象特别复杂,规律极其简单,一句话可以点出魏蜀吴三国发展的核心:员工干活用能力,领导干活用能人。化繁为简,通过一个人管住天下人。领导艺术的本质就是调度人的艺术,看一个领导的水平,不看他做什么事,看他用什么人做事。

第二点,远见、前瞻性至关重要,要有大局观、方向感。

一个领导者如果远见不足、大局观不够,那就要崩盘。山雨欲来风满楼,合格的领导者能够提前嗅到变化的气息,而且马上采取行动。比如,孔明告诉刘备,要想事业做大,一定得跟孙权联盟,合力抗曹,这就叫大局观、方向感。第二名和第三名联合起来,与第一名进行斗争,小到市场博弈,大到国家对抗,但凡理智的三方博弈,都是遵循这个规律。

总结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远见、有大局观的人大致有四个特点

一是情绪稳定,不随便冲动。刘备情绪稳定的时候,孙刘联盟可以打败曹操,可是刘备一怒兴兵伐吴,就是火烧连营七百里。所以,情绪一来,智慧就走,做大事不能动小脾气,爱动脾气的人难成大事。

二是经得住诱惑,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容易吃大亏,被投资陷阱套住的人常常是为了贪几万元的利息,就把毕生财富积累拱手送给骗子。

三是提前做出风险预判,而不是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是在今年的春暖花开中为后年的风霜雨雪做准备,所以任正非常常讲华为的冬天,这就是留足提前量、提前作出风险预判,若非如此,根本扛不住美国几轮打压。

四是是为了长远的目标,可以受眼前的委屈。韩信尚有胯下之辱,张良尚有拾鞋之羞,如果韩信被人骑到胯下,一怒拔剑玩命,那就没有将来的十面埋伏了。

所以,从《三国》故事当中,从历史记载当中,企业家至少可以在选人、用人和远见、大局观的角度得到很多启迪。四大名著、二十五史留下的智慧足够丰富,没必要再发明轮子、重新找一条路,照猫画虎、灵活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就足够了,所有的进步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正和岛:很多企业家也在经营实践中磨炼出了优秀的选人、用人能力与远见、大局观,但这种智慧往往难以顺利传承给“企二代”,于是很多企业会面临着寻找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三国》里面“白帝城托孤”是一段有名的公案,类似于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里转向了职业经理人掌舵,您认为“白帝城托孤”对企业家有什么启示?

赵玉平:是的,说起“白帝城托孤”,刘备就是创业的董事长,诸葛亮是请来的职业经理人、总经理。再往前推,汉武帝这个董事长特别喜欢杀总经理,职业经理人没有几个能落个好下场。纵观中国历史,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斗争,有时所有权比较厉害,打压经营权,有时经营权比较厉害,还会打压所有权。

从今天的管理视角来看,企业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关键词去思考。

第一个关键词叫禀赋效应。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在为一件事情做估价的时候是受产权影响的。一套房子是你的,你会估价200万;同样一套房子是邻居的,180万卖掉,你会觉得邻居在坑人。这就是产权决定估价,也叫所有者自大,就是一旦人拥有了一个东西,就会倾向于夸大它的作用或价值。谁都觉得自家孩子好,谁都觉得自己的股票会涨,谁都觉得自己的房子更值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创始人一定要谦虚低调。领导者往往容易陷入自大倾向,而且看到的信息或有意或无意大多是被扭曲过的,所以自己谦虚一点,往往就能看到真相,谦虚不光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信息加工方式。

第二个关键词叫囚徒困境。举个博弈论的例子:单位买了一辆奥迪,我也买了一辆奥迪,两辆车同时开三年,三年后并排停在一起,大概率一眼就能看出哪辆是个人的,哪辆是单位的——崭新的肯定是个人的,开得快垮了的肯定是单位的。

为什么?单位的车没有明确产权。公共利益就是唐僧肉,妖精都想吃一口。所以,要克服囚徒困境、防止公共资源过度消耗,明确产权非常重要。有时候产权没法明确,就需要加强管制,具体到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上,就是应该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为了防止职业经理人跑冒滴漏、暗箱操作、利益输送,可以设计一个机制——如果在公司干得好,退休了可以获奖500万;如果万一有点异常,这500万就丢了。有了500万的未来预期,他就不会贪求眼前一两百万的短期利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管制措施模型。

第三个关键词叫权力制衡。大家都知道一个简单的游戏,杠子老虎鸡——鸡吃虫,虫克杠子,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没有哪个环节是不受制约的。在现代企业当中,也应该保证没有哪个环节的职业经理人是不受制约的,没有制约就可能崩盘。

白帝城托孤时候,刘备告诉孔明,我儿子管你叫爹,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例老大管二把手叫爹。刘备又告诉孔明,我儿子要不行,你就上,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多么大的荣誉。但是孔明真的从此一家独大吗?不是的。刘备同时托孤的还有李严,让李严做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一兵一卒都没交给孔明,而是让他管理政府、处理政事。那么,是不是李严就手握枪杆子,没人对抗得了?也不是的,御林军由赵云率领,驻扎在成都郊区,直接听命于刘禅。所以,刘备托孤也在寻求制衡。权力结构要想稳定,必须要有制衡;如果不受制衡,一家独大就失控。

正和岛:但是距离刘备去世仅仅8年,诸葛亮就废黜了李严,加上赵云是诸葛亮一系的,可以说,诸葛亮实现了大权在握。

赵玉平:刘备在托孤时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荣誉锁定,让诸葛亮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企业十大明星”,成为忠诚、正义、责任的榜样。诸葛亮什么反应?他跪下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不是用制度手段管理,而是用心理手段管理。堂堂孔明、卧龙先生,将来万一变节了是不是啪啪打脸?普通人无所谓,但孔明是大人物,他既有汉室情结,也有偶像包袱,不可能前后不一致。

所以领导者带队伍,用制度手段叫技术,用心理手段叫艺术;西方优秀管理者是技术专家,中国优秀管理者是艺术大师。带队伍的领导者有必要想想,如果真的制度、手段不起作用了,还有没有几个心理手段来管好队伍。

正和岛:关于白帝城托孤,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刘备一边向诸葛亮推心置腹托孤,一边埋伏500刀斧手,如果诸葛亮有异心就摔杯为号。您怎么看这个近乎阴谋论的传说?

赵玉平:我觉得暗藏刀斧手是不自信的表现,刘备不会这样做。

要知千年事,只需看今朝。我自己工作有个小团队,我有制度手段、情感手段,有当众承诺、荣誉锁定,那么,我还会不会去偷看团队成员的密码、翻成员的微信,一看不对劲就把人开除了?没必要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说明第一我不自信,第二以前的事我白办了。所以,我相信刘备没必要这样做,而且他谥号“昭烈”,人设就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光明正大。人格、品牌就是刘备的无形资产,他和孙权和曹操不一样,曹操是经营资源的,孙权是经营团队的,两人都是官二代,背景好、起点高。

所以延伸来说,为什么民间往往更喜欢刘备呢?因为他更像一个普通人,白手起家,草根出身,没有资源,只有朋友,只有一次次奋斗、失败、再奋斗。曹操、孙权可以狠、可以阴,刘备哪怕想阴也阴不了、想狠也狠不了,如果一折腾,仅有的机会也要丢掉,人格、名声、团队氛围对他至关重要。

而且刘备一生有很特别的一点:帮陶谦守徐州,得到了徐州;帮刘表守荆州,得到了荆州;帮刘璋守益州,得到了益州。这就是帮他人寻找出路,自己就有了出路,或者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不少职场人每天想的是拿,想的是上班又苦又累,自己能得到什么,而优秀的职场人或者领导者,每天想的是给,想的是能为团队带来什么,这就是境界的不一样。索取的路是越走越窄的,付出的路会越走越宽。格局高远的企业家一定是付出型的人,用付出守住团队、守住资源、守住荣华富贵。

03、论用人——让人人努力,而非人人竭力

正和岛:很多职场人的确压力很大,互联网上宣扬躺平、反抗内卷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力不再愿意成为资源,您怎么看待这种局面?

赵玉平:关于躺平的问题,可以思考一个心理学的理念——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讲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头小象被拴在桩子上,挣扎很多次都败得很惨,根本挣不开铁链。后来小象长成中象、长成大象、长成巨象,小小的木桩、细细的铁链也还能拴住它,即使轻轻用力就能挣脱,它也不会去做。为什么?因为以前的经验困住了它,心理定势锁住了它。

我认为,躺平的人进入了一种心理定势,就是做过很多努力却没戏,所以不再做无用功了,这就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所以对于躺平的人应该大力激励,帮他回顾过去的光荣和精彩,给他足够的心理支持,帮他重建自尊和自信。总是受家长打压、被领导指责的人很容易躺平,“我都干成这样了,你还骂我,干脆我不干了”。所以,对于躺平的态度,不要打压,不要控诉,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什么道理都懂,对他们不用多讲道理,只要以身作则,多支持,多温暖,少说废话,如果真想说,就讲几个生动的故事。

至于内卷,我觉得本质是资源有限、过度竞争,当竞争打破边界和秩序,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特别多,内卷就必然发生。我们要做的不是制止内卷,而是要让竞争变得可控和有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唐僧骑马,沙僧挑担,每个人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才好。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名扬天下,他战斗的地点叫什么名字?长坂坡,不叫短板坡。很多内卷的人就是在短板上互相折腾,理想状态是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什么叫幸福的人生?跟喜欢的人一起做擅长的事情就可以了,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就是三百六十条路,每一条路上都有成功和精彩。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自己有一个从容的心态,也需要团队和公司有稳定的制度、环境。

正和岛:很多公司也会标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表示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财富,但是客观地说,当下劳动市场的现实比较骨感,员工这个“企业财富”许多情况下是被使用而不是被保护的,在劳动市场上往往出于被动地位。您如何看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赵玉平:我讲两个思路。

第一种思路,《春秋》里提到一段故事,齐桓公特别喜欢驾马车,还找了个天下第一的驾车高手,能让马跑出飞一样的速度,就像现在有些领导喜欢豪车一样,自己不开,让司机开着满世界兜风。管仲问这位驾车高手:你有什么特殊之处?驾车高手说:我能让每一匹马都使最大的力气,玩命往前跑,车就能跑到最快。管仲就告诉齐桓公:这个人要开除,这车不能坐,不然十天之内必然出事。齐桓公说:咱俩打赌,十天之内要不出事,罚你半年工资给车夫。

结果,不到十天,这个马车大白天在闹市就翻了,车损人亡。齐桓公问管仲:你怎么知道他要出事?管仲说:我听说马要休息、要放松、要照顾小马驹,如果让它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玩命地拉车狂奔,它身体扛不住,精神更扛不住,肯定会翻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人人努力,而不是人人竭力,努力造就精彩,竭力带来灾难。很多领导者都有认知误区,会要求每个下属都竭力为公司工作,这是杀鸡取卵。从长期视角来讲,培养了三五年的人才早早退出了岗位,是职场人力资源的过度损耗。从管理视角来讲,万一有人在职期间累出意外,公司能扛得住吗?

所以我认为,能让人人努力,而非人人竭力,这才是高水平的领导。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到八成就可以,至少要留下两成精力,一成照顾家人,一成锻炼身体、学习知识。

还有一种思路,有些牧人养羊会养一条牧羊犬,追在羊群后面赶羊,特别尽职尽责,但只有牧羊犬还不够,羊群前面得有一头领头羊。领头羊来领路,牧羊犬来追赶,羊群才能安安稳稳出去,安安稳稳回来。

牧羊犬的作用是推,领头羊的作用是拉,好的团队管理要推拉结合,推就是考核、奖罚、绩效,拉就是引导、示范、传授、培养。现在很多公司管理上是推过度,拉不足,越推越散,结果就是羊看见漫山遍野都跑了。

归根结底,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关键还是理念问题。理念比方法更重要,有了正确的理念,会自动产生方法。很多领导者是理念不清楚,方法特别多,动不动作妖。那么,正确的理念从哪儿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大量的理念可以借鉴,要想做得大,先要学文化。

正和岛:您提到“让人人努力,而非人人竭力”,的确切中时弊。在人力资源范畴,很多企业还经常面对人岗错位、派系对立等问题,导致人力、团队不能最大化发挥效能。《三国》里军阀连年混战,各种派系、各种山头数不胜数,有无相关的得失案例可供当代企业参考?

赵玉平:刘备取益州时候就有相似的例子。

比如法正,原本是刘璋的属下,但是不受重视,还受人排挤,就投奔了刘备。这就像现代所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如今职场上的年轻人倾向忠于事业,而不是忠于职业,忠于领域,而不是忠于公司;公司能让我好好干,我就跟着干,不能让我好好干,我就换家。

法正转投刘备,折射出刘璋统领益州既有领导力问题,也有制度问题。刘璋暗弱,看人的眼光不行,而且制度又不公平,于是引发了法正跳槽,法正再跟孟达结合,引狼入室,刘备遂得益州,可以说,刘璋失一人而失天下。

比如张松,要把西川地理图献给曹操。曹操一生有两次离一统天下最近的机会,第一次是赤壁之战,第二次就是张松献图,只要他拿到西川地理图,得了西川、汉中,天下就在囊中了。但在这两次机会面前,曹操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栽了同样的跟头,就是自大。在赤壁时候,曹操瞧不起孙刘联军,不做防备,结果中了火攻;见张松的时候,曹操更瞧不起张松,觉得他形象不好,行为怪异,对他不搭不理。

张松在曹操面前受了委屈,你瞧不起我,我干嘛还献图给你,于是就去见刘备。刘备对张松是远接近迎,礼贤下士,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张松原来不打算把地理图给刘备,结果被感动了,向刘备献图,刘备就打开了进入西川的大门。

从张松的经历来看,可以说刘璋是糊涂的,没有选贤任能的机制,没有用人的眼光;曹操也是糊涂的,没有谦虚低调的理性。相比之下,刘备至少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

所以,法正和张松的例子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制度要到位。一个组织要真正建立公平公正、选贤任能的制度。

第二,文化要到位。制度从哪里来?制度是文化的产物,所以必须要有鼓励先进、保护先进、弘扬正气的文化。一个好的组织应该是关心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过得好,而不是玩心机、搞权术、斗心眼的人过得好。

第三,领导力要到位。要做好文化建设,无非是宣传、贯彻、发动、榜样、示范;要开展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力一定要到位。一个昏昏沉沉、糊糊涂涂的领导会把好事办坏,刘璋就是这样,“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同样的,跳出《三国》,看看《西游》,你会发现相似的道理,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八戒、沙僧、白龙马都能腾云驾雾,可是西游取经团队用的是唐僧速度还是悟空速度?当然是唐僧速度,这就叫领导有多快,队伍就有多快;领导有多高,队伍就有多高;员工能力不是队伍的天花板,领导者的领导力才是队伍的天花板。

因此,如果要评价一个领导的水平,不用看他做了什么事,只要看看他是用什么人做事;不用讲太多份额、增长、成本、利润、投资,就看看领导手下有没有高人、怎么用高人的。通过这些,就能看出一个团队、一个领导的前景。

04、跋:以不变的规律应对变局

正和岛:所以归根结底,领导者的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领导力的重要来源。就像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所说,“三国人物的智慧,是我最好的老师”。您解读过许多优秀传统著作,对企业家有何阅读建议?

赵玉平:我认为,小团队管理看《西游记》,一个领导四个兵,白龙马也是员工。唐僧取经实行的是小团队管理,一个小团队里,有信念导向的唐三藏,有荣誉导向的孙悟空,有欲望导向的猪八戒,有情绪导向的沙和尚,有安全导向的白龙马,如何处理好小团队里形形色色人等的关系,启示就在《西游记》里。

大团队管理看《水浒传》,一个领导带领107条好汉。英雄排座次怎么排,历来是难题,梁山弹丸之地上要安置36个正处、72个副处,最要命的是候选人都是黑社会杀人犯,带刀带枪的,可是宋江就能把座次排得领先的不傲,落后的不闹,安定团结人人笑,这就是领导力特别高明。看《水浒传》怎么看?第一看宋江的领导权威,第二看团队的干部安排。

学习团队竞争看《三国演义》。一部《三国演义》里有太多斗争故事,单说江东政权,就有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可谓路人皆知,还有一场石亭之战——周鲂断发赚曹休。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江东政权作战常用两个套路,一个火攻、一个诈降:赤壁之战时候黄盖诈降曹操,用了火攻;夷陵之战时候陆逊引诱刘备深入,用了火攻;石亭之战时候周鲂则是断发诈降,骗得曹休领军出动后拦腰劫杀,曹休一败涂地,不久羞愤而死。所以争锋天下,兵不厌诈,东吴的诈降与火攻值得后人揣摩。

而且,江东的孙权有一处了不起,关键时刻总能调动关键少数——赤壁之战时候力挺少数主战派,支持周瑜、鲁肃,一把火烧出千载威名;夷陵之战时候起用年轻将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一把火送走了身经百战的刘玄德;周鲂断发赚曹休时候只是一个太守,厅级干部而已,孙权却肯听从他的计策,和他大唱双簧,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让他断发谢罪、假意归降曹休,这才有了石亭之战的大胜。所以,孙权这种锁定、信任、支持关键少数的眼光,这种知人善任的领导力,特别值得后世领导者学习。

历史是不会重复它的事实的,那些人、那些事都已经过去了,但是,历史会反复重复它的规律,掌握属于人类社会的底层规律,就能更好地把握面前的生活。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与物的关系每天都在更新,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心、人性、人际,都有很多不变的东西,锁定这些不变的东西,就能在变化的大时代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创造属于这一代人的精彩业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但是在自己的长征中,一定不要忘记回头看一看,前人是怎样长征的。

这就是我们学习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真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