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可以说,地名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地名来源有于多少类?有学者总结出46类,如来自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历史人物、人名、物产、传说、事件、美好寓意、职业、古迹、气象、君王赐名、地质、形貌、典故、地质、功能、建设单位、祖先名字、建筑材料……。
清远市各地的地名内涵丰富,十分有趣。笔者以自娱自乐为宗旨,根据《清远市地名志》《清远县志》等书籍、清远市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资料以及日常收集的民间传说等,选择其中之一二,按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历史人物等,分为10个类别,整合成本文。其中有部分地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来源,如地名连山:“因县南有黄连山,产黄连,故名连山”,这段记述中既有源于地理位置的成分——“位于黄连山的北面”,又有源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县南有黄连山”,以及源于物产的现实——“产黄连”。地名包含“源于位置、环境、物产”三个类别,随意归入任何一类,都说得通。其次,有部分地名通名是参照1993年版《清远市地名志》的记述,有别于现在的通名。
地名源于地理环境
汤塘镇,属于佛冈县。因驻地北有温泉出露,积水成塘,故名。
英德市,南汉乾和五年(947),置英州,治浈阳。因境内中部英山盛产英石而得州名。北宋乾兴元年(1022),改浈阳为真阳,仍为英州治。南宋庆元元年(1195),因宁宗曾受封于此,“承恩积德”,故改英州为英德府。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改属韶州府。
洲心街,属于清城区。明代,该地为江心沙洲,成为集市后,先后称七星市、芦塘市、洲心圩。田龙村,属于清城区。古为一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弯状大草塘,终年积水,形状似一条小龙,塘中多田螺,周围有田,谢姓在此建村时取田螺弯为村名。建国后取谐音改称田龙村,沿用至今。
风柜口,属于清城区源潭镇。因村三面环山,仅有一山口外通,被喻为大柜,且山口风力较大,故名风柜口。
白鹤汛,属于清城区飞来峡镇。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李姓人家在此定居。因此地昔为竹林,前有水塘,白鹤众多,尤以汛期为甚,故称白鹤汛。
鱼跳村,属于清新区。清嘉庆三年(1798)钟姓人在此置居,因村东小河上有一石堤,常有鱼在此上下跳跃,村因此得名。
涡水乡,属于连南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连南县)。据传瑶民最先在涡水村聚居,见四环山,形似锅,取流经中部河流为涡水,村随河名,为连南排瑶的起源地之一。
黎埠镇,属于阳山县。因建于两河汇合处,地形轮廓像犁头,原名犁埠,后取谐音改称黎埠。
地名源于地理位置
水头镇,属于佛冈县。因地处潖江水源的源头,故名。
海边村, 属于清城区东城街。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谭姓人自南雄县迁此建村,因地处飞来峡下游、北江北岸,附近河段河面较宽,古人称“江”为“海”,故名。
水口镇,属于阳山县。因地处七拱河汇入连江之口,故名水口。
地名源于历史人物
司马弟,属于佛冈县迳头乡。明末建村,相传附近石咀头村郑懋中曾官至司马司指挥,其后裔在此建村,取今名以示纪念。
太保镇,属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连山县)。据说昔时有李姓人在外官封太保,老死不归,乡民立太保社祀之。后祭祀日盛,逐渐成圩,故名太保圩。
保安镇,属于连州市。南朝宋,为纪念唐代本邑诗人孟宾于而取名宾于乡。1949年12月,取“确保安全”之意,改名保安。
将军山,在阳山县中部、水口镇境内,面积2.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58米。相传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封路博得为伏波将军,率兵出桂阳(今连州)、下湟水(今连江),进袭番禺(今 广州),曾在山下屯兵得名。
黄朝顶,在阳山城南、杨梅乡境内,南北走向,面积约13平方公里。相传唐中和三年(883),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战败,带领农民军撤出长安,路经此地。后人称此为黄巢顶,巢与朝谐音,成今名。
地名源于人名
裕光路,位于英德市区南部,南北走向,1991年建成。为纪念北江地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创始人刘裕光而命名。
石板村, 属于清城区东城街。清末民初,村民从当地乡贤方石带、夏板溪两人名字中取“石”“板”二字,起名为石板村。
秀田坑,属于清新区禾云镇。相传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吴秀田最早迁此,以其名命村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地处连州城区中心、连江东岸。1932年,城内、城外拆街建路,为纪念孙中山,将原称署前路、水桥街改名为中山路。
地名源于物产
西牛镇,属于英德市。相传古时驻地河边岩洞中常有犀牛出没,取谐音俗成今名。
石灰铺镇,属于英德市。属石灰岩丘陵地带,盛产石灰,故名。
荔枝园, 属于清城区东城街。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彭姓人自英德县迁此垦荒种荔枝树,并建村,故名。
上草镇,属于连山县。名称始于唐代,因产龙须草,龙须草席为朝廷贡品,因其质地上乘,得名上草。
百加村,属于清城区横荷街。明代,村前水塘生长莲藕,故称莲塘村。清初,因居民点渐多,而取名百家,而“家”与“加”同音,故引义为百加。村民多姓向,相传南宋末,朱、刘、何、向四姓先祖(均为姻亲关系)为避战乱,在南雄珠玑巷约定冬至日南迁珠江三角洲谋生。因此,提前一天过冬至节,称过“猫乸冬”。此一习俗沿用至今。
虎山,属于清城区石角镇。明洪武年间村民自南雄珠玑巷迁此。相传初建村时,附近山上常有老虎出没,民居又建在山冈上,故取名虎山村。
大麦山镇,属于连南县。因境内瑶民在附近山丘主种大麦(当地称八月下种的玉米为大麦),故名。
七拱镇,属于阳山县。古时该地的水塘边常有犀牛出没,故称犀牛塘。清道光八年(1828)建有七个拱的桥,故改名为七拱,沿用至今。
地名源于传说
大富乡,属于连山县。相传地仙罗隐经此,见村口有一特大裤子,大呼大裤。因方言“裤”与“富”同音,故名大富乡。
白庙圩,属于清城区东城街。相传古时,一渔夫在河中捞起一菩萨塑像,将其供奉家中,从此捕鱼甚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村民集资建庙宇,供奉菩萨,祈求好运。庙宇外墙用石灰粉刷,呈白色,俗称白庙,村以庙名。清光绪年间(1875—1820年),在此设盐卡,因过往船只甚多,渐成一商业集镇。圩沿北江岸边呈带状分布,多砖木建筑平房。交易物产以河鲜、竹器为主。水路南通广州,北达韶关,陆路有公路通清远市区。
黄金㘵,属于清城区东城街。相传明洪武十七年(1384)一风水先生经此,认为此地,是一块黄金宝地。后人信此相传,陆续迁此定居,并取黄金㘵为村名。
劳公岩山,在连南县中东部,面积约8平方公里,海拔300~400米。相传古时久旱无雨,当地瑶民在此祭“雷公”求雨,果然降下倾盆大雨。瑶民为感神灵,取“有劳雷公”之意,取山名为劳公岩山。
地名源于事件
浸潭镇,属于清新区。相传500年前,该地有两个墩,称墩顶,墩边有个潭,由于河床不断向东移,变成了荒滩。距今200年前,清城郭姓等商人在此开设商店,逐渐形成圩市。春、夏季,河下游山坳狭窄,洪水排泄不通,水浸街道,连狗也被水淹,故取名浸狗潭圩。清末,去掉狗字,称浸潭圩。
社岗村,属于清城区飞来峡镇,东邻佛冈县民安乡。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阮氏在此投资开垦,破产后靠向人借债度日,被人称为“赊光”,成村后取“赊光”的谐音,得今名。
军营,属于清新区龙颈镇。清末建村。因曾有官兵驻此,建有军营,故名。
崩岗坑,属于清新区龙颈镇。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所在的坑谷水土流失较严重,常有塌方(俗称崩岗),村以坑命名,故称崩岗坑。
铁屎岗,属于清新区石潭镇。清康熙初年(约1662),村人由本乡白石脚迁此建村。相传该地曾有银的开采和冶炼,村旁山冈上仍堆放有矿渣(俗称铁屎),故名。
飞机场村,属于清远华侨农场。民国时期,陈济棠主政广东,在此地建潖江兵工厂,建有简易飞机场,故名。
岳荣岭,在连州镇西北约18公里,山岭雄伟。南宋绍兴二年(1132)正月,军贼曹成拥兵十余万,由江西经湖南、流窜到道(今湖南道 县)、贺(今广西贺县)两州境内。当时坐镇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神武副军(原名御林军)都统岳飞奉旨率领所部征讨。因岳家军驻扎此地,故名。岭顶存有5座石城,相传为当年岳家军故垒,岭上石壁镌有“大宋绍兴二年夏闰四月岳飞大元帅由桂岭遣扎岳荣岭”等字。今城存,碑刻毁于“文化大革命”。
地名源于美好寓意
民安乡,属于佛冈县。取“居民安宁”之意而得名。
加田乡,属于连山县。因该地石多露于地表,得名石田。1943年,村民觉得不雅,取“美好田园”之意,改名嘉田,后谐音成“加田”。
大有村,属于清城区横荷街。坐落在岗顶上,原称大坳岗,村民盼望富有,改称为大有岗。
旺洞,属于清新区龙颈镇。明末,梁姓人由东莞县迁此建村,因初用黄茅草搭屋而居,故初称黄茅洞,后因人口发展迅速,改称旺洞,寓兴旺之意。
卿罡,属于连州市保安傎。相传因村建在山岗上,四周风景优美,村民祈望后辈做官(古称卿),故称卿岗。后觉“岗”字不雅,遂改同音异字为“罡”。
地名源于职业
鹅寮,属于清城区洲心街。清康熙初年,阮姓人在此置居,以养鹅为生,建有鹅寮,故名。
永利,属于横荷街百加村。清乾隆中期,阮姓人在此置居,民国时期有人在此建了一间糖寮,起名为永利寮,遂以此为村名。
桂香街,地处清远市区。清光绪年间,居民多以制香为业,人称线香街。民国初年改称桂香街。
地名源于古迹
城隍街,地处清远市区。北宋端拱元年(988)在此建凤凰台,称凤凰街。明洪武十四年(1381)建城隍庙,改称城隍街。1966年改为立新街。1981年6月又复今名。街尾最高处靠南是古凤凰台旧址。
麻巷街,地处清远市区。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称“茅巷街”,因之前在此的马厩,常常堆放茅草和饲马的草料,因“茅”与“麻”谐音,故名麻巷。
来源:《广东史志》2018年第5期 作者:向耀佳 (作者单位:清远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