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七巧板拼一个八字 用七巧板拼个七字怎么拼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3

2018-01-09 小徐老师 小徐泡术

用七巧板拼一个八字

时常有人问我,怎么看娃娃的理论。因为有点同行的味道,所以不便于评价她人,这未免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味道。实话实说,关于她的书,还是建议大家茶余饭后去看看的,毕竟能把关于情爱的东西,编撰出一套自己的理论,而且通过这套理论对于婚恋中的一些现象,某种程度上解释的看似很有道理,也实属不易。我不否定她的价值,但如果读者能带着否定权威的态度来阅读,可以去掉些糟粕,那剩下的收获或许就是有意义的了。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研究情爱的人很可怜,我们嘴巴里常用的一个词,“亲密关系”,实则是从一群研究猩猩的人那里“批发”来的。达尔文主义在中国婚恋文化市场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狗抓耗子,猫看家门,这难免让人感觉些许“滑稽可笑”。彼此借鉴,彼此成就,这无可非议,但前提得搞明白,得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心理学是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吗?这要是需要回溯的时间久了,很多东西就讲不清楚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经典读本里,会找到进化心理学的影子,比如《津巴多心理学》或者《亲密关系》等等,都有介绍,甚至后者也用进化心理学的内容来解释一些婚恋现象。但心理学和物理学等一样,也是需要实验数据等,也是严格的科学。假说终究是假说,霍金拿不了诺贝尔。假说推演,即使再有道理,刘慈欣也不是天文学家。如果算心理学,那么进化心理学,只能属于一种几乎不能证伪的方法论。

不认可进化心理学的人其实也大有人在,不少人也批判这玩意,在我的阅读范围里,主要是两个观点:

1. 动物的归动物,即使我们会拿猩猩、狒狒等来说事,但实则他们和人还是差的很远的,更不要说海马、孔雀等。你让一个智力水平不高的动物类比人的认知和行为,其实就已经某种程度上,不科学,不严谨了。不要忘了人类社会还有区别去动物其他因素对于人婚恋择偶的影响:文化、道德等。

2. “原始摩登化”,这也是批判达尔文后人的主要攻击方向。现代人的认知行为策略,用原始古人的行为原始策略来解释,这必须留意阐明观点时,原始人是怎么被我们“利用”的。这种因果性是有可能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不全面的不科学的,甚至只是阐明观点的人为了阐述清楚时的某种“意淫”,是带有很强烈的主观个人偏见的。比如,谈论的“父系确定”,基因自私的,所以确保下一代是“自己的”,所以,我们“讨厌绿帽子”。即使这个成立,我换一种说法呢?时间推移到物质产生剩余之前的很多很多年前,基因可能第一“要务”是“存活”,甚至存活一部分呢。那个时候是不是更多的生育,更多的人,意味着生存下去的可能性更大,狩猎的风险、人员损耗更低和成功可能性更大呢。换做我这样的“瞎推演”,毕竟我也不知道那时候怎么样,但结果完全不同,人类可能“乱交”的时代,没准远远长于我们现在所想的呢,那又哪来的“父系确定”呢?

婚恋市场的现代性其实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情色性、男人承诺的成本、经济性等,所以,原始的得归原始,现代得归现代。

进化心理学的本质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论,那么到生活的应用层面,我们就要小心谨慎的来看待,以免遭到不必要的影响,甚至产生负面作用。

1. “我们的爱情除了带有一些偶然性或者人为的浪漫装点之外,和黑猩猩追逐雌性发情的红臀并无不同,它们同样是基于两性繁殖的一些择偶偏好组成的。”(《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p6)

粗看一眼,绝对正确,我也不能否认是“择偶偏好组成”,但基于“两性繁殖”这是需要商榷的。为什么选或者为什么不选,缔结某段关系,都是受我们心理内部活动影响的,但每个人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的选择构架不同。有的人七巧板拼正方形,有的喜欢长方形,基于什么就决定了我们前两块拼什么怎么拼了,那后面可就“一去不复返,千差万别了”,图形千变万化。这里的“两性繁殖”,是谈论的性还是讨论的性背后的“价值”,得区别不同,我们得看到这个词的“含糊性”。选择的构架是多元化的,有的人着重考虑远期后果,比如繁衍价值中,异性提供的物质条件,但也完全可以是眼门前的体验结果,“粗大长,活好”,这是性爱体验选择,前者的决策模式来自于欲望和私利的,但后者是来源于直觉感受的。那如果我告诉你还有其他“图式”呢?匪夷所思的呢?灵光一现的呢?

你选或不选、如何选、为什么选,我们得关照到独特的自己,而不是“一言听之,姑妄信之”,你对结果是如何评判的,你的商榷过程是什么,你知道自己的商榷模式是什么吗?自我商榷中,你是否能监控到自己?等等,这么复杂的东西,真不敢说就“基于两性繁殖”。开一句玩笑话,有的人基于“塔罗牌”、“生辰八字”比“繁衍”优先考虑。

2.“为什么男性愿意选择更需要他的女性呢?因为这类女性对他们的需要唤起了深埋在他们基因里的父性确认的连锁反应。”(《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p25),如果父系确定已经被否认了,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回答?

“被需要”到底指代的是什么?依赖、信任、爱、理解、关怀?还是具体的,诸如,抚摸、接吻、房事?实则我们每个人不都或多或少的“更需要”这些吗?在心理哲学看来,如卢梭、斯密等,人都有一种需要被“关注”的渴望,这种“渴望”的多少和程度,关系到一个人的特质或者心智。关注,分成两种,一种是相异的,一种是相符的,前者在于希望自己被理解成独一无二的,后者在于希望被理解成我们是相似的,自己不是另类。所以女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要表现出更需要他,这样才更容易被选择”,因为“需要”也具有“方向性”。

整个娃娃的理论都强调“价值”,其实这只是“如何得到关注”的一个范畴,先于“价值”的,在我看来,可以叫做“存在”,即让别人感觉到你或者对方自身的存在。道理很简单,王思聪“价值高”,问题是他和你的生活没有交集,他只等同于新闻,那么他对于你的“价值”也不过只是“虚妄的”、“不实存的”。

2. “这就是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弊端。书读的越多,收入越高,就越不该有更高的男性资源分配给女孩。”(《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p39)“女子无才便是德”类似这样的话,有很浓的父权的味道,对于“女博士这类剩女”心理的苦楚,有投机的嫌疑。学历和读书是两回事。女性不解放,难道进猪笼,是婚恋市场的地位重要还是生命、婚恋自由重要呢?而且,这不可以简单的用一言“弊端”以概之。买彩票的人更容易相信自己会中奖,自我服务和自我预言的偏差,实则,参与进婚恋的高学历的人,也会更容易相信自己找到更好的对象。(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觉得自己就是找不到彻底否定的人。)奶粉出了问题,不是奶牛的全部责任,主要的是市场主题的问题。自由平等的市场不亏欠谁,弊端也谈不上是“公园里的凳子没人修”的“市场失灵”,年龄跨度大的、社会阶层差距大的姐弟恋,并不少见。男性资源一直都在分配,但实则是“可匹配的资源”是不同的,这和配对双方的“自尊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越不该有”就主观化了太多。

看书的问题,恰恰是要多看书,包括娃娃的书。很多人进入不了一个正常健康的两性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问题,但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培养出一些诸如沟通、约会技巧、自我体察等的能力,这是切切实实有帮助的。

3. “漂亮和年轻的生物学意义远大于社会意义,它意味着更好的基因和更好的生育力。”(《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p45)漂亮这就是带有“社会意义”的词,漂亮和美,本身就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发生变化的。唐朝以胖为美,现代女性又要拼命减肥,你说哪个基因更好?现代人的基因更好?这个研究动物学的人,也不敢肯定,最多说上一句,现代医疗水平更高。你问男人喜欢美女,是因为“脸对称屁股大好生养?”,要么这个男人中年无子,要么就是封建的很。现代人喜欢年轻漂亮,恰恰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意义。

4. “停下来吧,当你觉得不对的时候,请遵从你的ASD(反荡妇机制)。虽然男人们对它咬牙切齿,但你会因为ASD的存在而感到更多的保护。”(《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p167)正常人都不会是鼻涕快流到嘴巴里了再去擦的。都已经快上床了,来和女性谈ASD,这ASD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妨这么开玩笑的说,既然老天给了女人ASD,其实也给了女人更好的第六感,那么女人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尊从自己的直觉呢?

5. “分手的焦虑,大概是源于每个人幼年时和父母分离的焦虑。”(《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p200)分手的焦虑,呈现两种主要面貌,一种的确非常像“分离焦虑”,第二种类似“错失焦虑”。前者是不适应及冲突产生的焦虑,后者来源于“灾难化”的思考方式:我们这一分手,就再也不能。。。(你们各自脑补内容,每个人还真不一样。简单的填写可以是:见着了,复杂的还涉及到很多心理(未了)情结。)后者焦虑的程度会高于前者,这也是当下失恋者的主要的暂时性的心理感受。是后者让焦虑的“唤醒”更强烈,一石激起千层浪。走出失恋焦虑的困扰的初期阶段,恰恰在于要对第二种焦虑强度上的降低。

6. “判断男人是否真的爱你的标准是他愿意为你花多少钱在浪漫的(没有必要的非生活必需品)礼物上,珠宝或者花什么的。”(《爱的十万个为什么》p20)怎么样才是爱你的?这个问题,正如娃娃自己所说的长择和短则,具有“时间属性”。既然带有时间属性,那么这个单一化的标准是否会出现教条的可能性呢?我从来不认为存在爱你会体现什么样的标准,因为“爱”已经几千年来都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带着谨慎审视地目光来看待对方的“爱”,正如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爱是什么不知道,但不爱的是什么一眼明了,去掉不爱的,剩下的才有可能是爱。浪漫花费就只是一个看起来像的标准,但适用性仍然要以人为标准。这个天底下,长时间给你送花买宝石的精神病态的恋人,也是存在的,不少人受困于此。爱是讲能力的,如果对方信用卡欠费很多且没有还款能力,仍然给对象买浪漫物品,你说这是爱吗?如果这个能力,除了经济能力以外呢?自控力、情绪管理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独处的能力、自信程度、思考模式等呢?不妨,放下这种标准,读者自己去好好学习什么叫爱人,那么到时对方的“不爱”也就清晰明了了许多。(这本书估计是娃娃的早期作品,我想在她后面的作品中应该她自己也会否定掉的。)

7. “如果婚前男方有过脚踏两条船、嫖娼、出轨等经历,婚前一定要告诉双方父母。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可以让对方父母对你愧疚,也方便你的父母掌握主动权,让他们家对你多体谅。”(《爱的十万个为什么》p22)我假设一个情况,对方父母婚前如果就不待见女孩,有过出轨嫖娼经历的男人死活要娶女孩回家,或者没办法,女方肚子大了。或者男方家长很在乎自己整个家庭的名誉呢?那么,女方的告知是否会让男方家庭很为难,从而反倒生起更强烈的厌恶感了呢?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这反倒是“经验主义的错误”了。

8. “追求是男人的任务,维持关系是女人的义务。男女各司其职,很公平的。”(《爱的十万个为什么》p54)大家各自有一件事要被分配,这能叫公平吗?学过点目标管理的人都会知道,设定的目标还有可行性和可到达性,当然还有背后暗含的成本和收益。作者主要观点是在父权思维下的产物,也默认了婚恋市场中的“弱势”,那么再请问一人一件事的分配会是公平的吗?俨然不可能是!男人负责追求,女人一样得去提高mv,不一样有义务吗?维持关系,作者在多本书里也出现过“人格障碍”这类对部分男性的评价,那么维持,很有可能让女人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公平不公平的思维背后,暗含着“计较不计较”的问题,考虑公平,就等于把爱带向一些负面的情绪感受了。看过鸡汤的,也知道,有些问题,谈的叫“愿意不愿意”、“舍不舍得”。

9. “良心是每个人的标配,男人出轨100%有内疚感。”(《完美关系的秘密》p46)内疚,还是犹豫?是真的有愧还是表现得有内疚?这是不同,100%真不好说。至于“良心”是每个人的标配,那是太绝对化了。“无良”的人在人群中是存在的,这里的无良不是指行为无良,而是指这个人压根没有关于良心的体验感受,或者说就是不再有关于“良心”的是非观念的。良心真的不是每个人的标配,因为“良心”也是带有“习得性”特质的,部分人是没有习得的或者后天产生排斥的。

以上是娃娃的部分并非核心的观点,我和她的看法有所不同,下面对于她的核心观点,我们再来看看。

1.“综合来说:受欢迎程度/需求度X伴侣选择权,这就是每个人最终的婚姻市场的价值。”(《爱的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指南、《完美关系的秘密》p102)稍微学过些高中政治课的人,都知道些政治经济学的尝试,价值和价格,是不同的概念。首先,无论价值也好价格也好,其实都有“物化人”的味道,但凡物化的情况出现,读者让此成为信念,这可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后文再说)。其次,这三个词语就是模糊的概念,受欢迎程度和需求度的概念极其容易混淆,如果需求度放在分母上,与经济学尝试相反了,经济学常识是,需求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如果要需求度要放在分母上,那么这可能指的是,自己不要太过需求这个市场,抱持一个冷静的态度。伴侣选择权,是指自己选择的范畴,还是指前文说到的“资源配置”,还是“可匹配的资源”?第三,最新最贵的小米手机和最新的苹果手机,请问哪个价值大?这就说不清楚了,很有可能小米的价值一点不比苹果的小,但价格却差很多,你用上面的几个标签来解释,我看怎么也不通吧。

2.“具体而言,一个男人mv衡量标准主要有8项:年龄、身高、长相、财富、智商、性能力和长期承诺。与男人相对应,衡量一个女人的mv的8项标准为: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学历、性格、家庭环境。”(《爱的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指南)父权思维下的产生的“标准”。既然谈论的是价值,为什么去掉女人的智商、情商、性能力和长期承诺呢?这些,我觉得明显也很重要吗。

情商出现了mv的标准里,但在后文pu的介绍里,要自爱、有自尊,要懂事、温柔,又成了pu里的概念了。那么,是否我可以这么说,mv和pu其实是非常容易混淆,或者说有部分相似的地方呢?谈完价值以后,pu的概念,更像是“性价比”这个概念的引入。

“高mv低pu——物美价廉人人喜,他把一切献给你;高mv高pu——物美价廉愁煞人,爱你但又要不起;低mv低pu——低质低价先娶回,见到女神魂儿没;低mv高pu——低价高价狗不理,赶紧看书来得及。”(《爱的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指南)“性价比”的常识的确如此,问题是前文我已经说了,婚恋市场的选择是极其多元化的。还是拿手机说事,明明小米的性价比很高,功能外观不差,为什么大家还要选择苹果呢?因为有“无形的价值”,那反过来说,人们在做考量的时候,价值也有压过性价比的时候。那么你说手机如此,对伴侣的选择呢?选择的背后是人的意志,不是简单的常识,问题可能比我们想想得到还要复杂。

最后,谈一些我个人非常“主观”的看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简简单单地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信念、价值观,那很有可能带来“极为负面”的东西。

1. 万不可以迷信“婚恋价值论”。一旦信念如此,那么就非常容易把自我的自尊设置成了“有条件”的模型之中了。但良好的自尊,需要建立在“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平衡之中,同时也包括自尊的社交层面的自我肯定及自信。一旦基于这种“有条件”的自尊,那么“婚恋价值论”的“毒副作用”就会显现了:

A. 情感失败后的,情绪平复的“复原力”严重下降,原因在于“有条件”的自尊模型,产生的不甘心和“主观评价”(他价值如此,还这样对我。)会让失败者在情绪泥潭里陷得更深更久。

B. 情感失败,遭遇心理创伤,那么产生的心理防御更偏向于“功利主义”、“毫无顾忌的利己主义”。一旦自信受挫,受价值论影响本身就低自尊的姑娘,也容易变成“性享乐主义”,比如随意地放宽自己的性行为、过分暴露性感等。

C. 失败归因的分析一旦落入“婚礼价值论”中去,归因后的“重新振作”的目标多数会转为“积极的提升再提升”,目标可能仍然是盲信带有“价值论”的,而不是对“活在当下”、“生活意义”、“快乐选择”等等的考量。“完美主义”、“理想自我”都会一定程度的抬头,这反而更容易导致下一段情感的失败。

2.mv和pu除了概念上有相似含糊的地方,但归其本质,其实是带有对立性质的。因为常识如此,“即要东西好,又要东西便宜的高性价比”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女性如果极力想平衡好mv和pu的关系,反而可能就是带有“严重的对男性的讨好情结”的,长此以往反而更容易成为圣母或者关系的拯救者,或者说过早地就已经让关系处于不对等中了,比如过多的“妈妈行为”误认为是高mv,把忽视自我快乐当作低pu。

评价一个女性在婚恋市场中的价值的两项指标,实则是一种“男性看女性”和“女性看男性”的视角结合的产物,但事实上,除了“他人看我”、“我看他人”,还存在“自己看自己”的视角,即“女性对女性看法”的视角。“我闺蜜学历比我低,长得也没我好看,她父母离异,我父母生活和谐,她还经常朋友圈发逛夜店和暴露的照片,我的朋友圈从来没有这些。我工作稳定,她现在待业多年。她谈了几次,现在嫁了还不错,我到现在一个男朋友都没有呢。”这个假设的问题,很容易发现这两项指标存在的盲区,比如:运气、环境、闲暇时间等。如果价值只在两项评价标准里,实则和“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女性遭遇上述我们假设的问题,而没有看到更客观的情况,反倒唤醒一定程度的“焦虑感”更盲目恨嫁了,甚至是“挫败感”。

对娃娃的理论,我并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即使上文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质疑,但是这毕竟只是她观点中的一小部分,对于绝大多数的女性,尤其是对于婚恋毫无概念的小白来说,是存在一定价值的。理由如下:

1. 婚恋现象的观察实属细致,这给女性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和实践的视角。甚至男性都可以阅读,从中更好地理解当代女性的困惑,便于婚恋。

2. 娃娃在理论框架以外,还针对一些特定问题提出了一些带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法。对于学习的女性来说,的确也属于宝贵的经验财富。

3. 一套理论的价值,很重要的是其“普世性”,即使存在在我看来的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其观点积极面的“普世性”。可以这么说,她借用前人的观点,最后自我创造的一套理论的适用性,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脱离其“进化心理学”,反而更接近“现实婚恋现象背景下的考量”,适用性是的确存在的,“达尔文主义”更多的其实像是“噱头”罢了。

好了,至于其他的肯定不多说了,至少写情爱不像我写的这么枯燥,还能有一定的趣味性,也实属不易了。建议一些小白女性,茶余饭后阅读一下,即使不用当作婚恋的方法论,就是平时的谈资也是不错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