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圣诞节,很多像我一样并不信奉基督教的人,也难免要在这个节日的气氛中和家人朋友聚会放松一下,可以说圣诞节是基督教文化向全世界输出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节日被大批企业用来作为商业营销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营销也促进了基督教文化的传播,所以在这些天里被圣诞节文化覆盖的,远远不止全世界超过三十亿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众。关于基督教文化的话题太宽,怕是千把字很难说清什么头绪的,圣诞节是基督教认定的耶稣的生日,那就只说说耶稣的生平吧。
记得还是中学的时候,通过契诃夫的小说《打赌》,我开始对《圣经》产生兴趣,到了大学,先是看房龙的《圣经的故事》,然后开始读《圣经》的全本,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又陆陆续续看了很多研究圣经的书籍资料以及有关圣经的电影。对我来说,《圣经》是一部能够让人获益颇多的关于历史、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著作,特别是旧约部分,其中一些开始让人觉得迷惑的故事和隐喻,在一旦解开之后往往有令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以后有机会慢慢给朋友们讲,今天的话题还是只说耶稣。
在基督教教义中,作为神之子的耶稣的故事应该早已为大家熟知了吧,公元元年,这位神之子在中东的小城拿撒勒出生,而且出生之前就有东方的三位博士夜观天象而被引领到伯利恒,向刚刚出生的耶稣表示敬意,之后耶稣长大,三十岁时开始传教,广收门徒,三十三岁时在总督彼拉多执政时受难、为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并向门徒显现四十天后升天。
但是,在仔细研究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一些片段时,我们却能看到另一个侧面的耶稣,一位作为宗教改革家而力破陈规、不顾陈腐势力打压,最终主动献出生命的一生。这种观点早有人提出,只不过很少有系统的归纳,赶上过节,我也就把这些零散的史料和观点整理一下。
耶稣诞生在伯利恒拿撒勒一个具有良好教育的犹太木匠家庭,其祖上是显赫的以色列国君主,但是在耶稣出生时,犹太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王国,统治这一地区的是希律王,希律王是以东人,由于他父亲安提帕特曾救过凯撒大帝一命,所以获得凯撒大帝特准而统治以色列旧地全境,在圣经中有记载他曾经为了杀死襁褓中的耶稣而大肆屠杀犹太婴儿,在那个时代的史料中,杀婴的暴行仅见于圣经,但是希律王对犹太人的苛政却在其他史籍中有不少记载。(由于希律王死于公元前四年,所以耶稣的出生年份其实应该是在公元前七年左右。)在耶稣出生的那个年代,犹太人虽然还是信奉着早已在当地根深蒂固的犹太教,但是因为这片土地已经被罗马人征服,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所以,罗马人对当地人的统治也在通过封王、派出总督等种种方式而不断强化,一向自视为“上帝的选民”的犹太人,这时候成了亡国奴,在面对横征暴敛的苛政的同时,也面对着信仰的危及。从流传至今的犹太教看,虽然这个宗教中有很多深邃的内涵,但是教规相当繁冗复杂,即便是现在在以色列,能严格按照传统教规去饮食和作息的人也是极少的,其中,仅仅是把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记全了,就得背下好几页纸的内容。同时,犹太教又严格限制非犹太人信奉,这更是让本就在中东地区人数上不占优势的犹太人面对着宗教生存危机。
从圣经中很多门徒称耶稣为“拉比”来看,早年的耶稣是一名犹太教的神职人员(犹太教的拉比类似于基督教的神父),虽然我们很难拿到详细的史料来了解青年时代的耶稣遭遇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但是从传统犹太教和后来耶稣及其弟子传教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他是决心对这个古老封闭的宗教做出以下这些改革的:首先,破除只有犹太人可以信教的限制,广收门徒,四海之内皆兄弟(新约·玛窦福音23:8-9),强调“天下为公”,人人在上帝前都是平等的;其次,清理繁冗陈腐的教规,取消对饮食作息的大量严格限制,只保留礼拜、洗礼等简约的宗教仪式;然后,保留犹太教经典中原罪的教义,以赎罪的教诲净化信众的心灵,同时宣扬强调平等博爱的观念,倡导以爱来化解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凡事不可亏欠,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新约·罗马书》,“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新约·约翰福音》。
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的教义的人一定是心中充满对世人的博爱,又相当具有创新精神的,他的这一系列宗教改革理念一提出,就吸引了很多的信众。但是,年轻的耶稣也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拉比,要想改变已经传承甚久的古老宗教,那是非常困难的,自己必须加上神之子这样的光环才行,于是年方三十岁的耶稣开始以上帝之子的身份在当地传教并且招收门徒。
但是,耶稣这样的做法也必然招致了传统犹太教势力的愤怒和憎恶,他们对耶稣的迫害甚至追杀都是相当凶残的,从圣经新约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耶稣在前面做好事,传统犹太教势力就在后面破坏,耶稣救活了已经被埋入坟墓的拉撒路,感动了大批信众,但是之后不久拉撒路就被犹太教祭司长派人杀害。这种遭受破坏的情况,在耶稣传教的三年中应该发生了很多,耶稣也知道,那些犹太教传统势力迟早是要在他身上找出问题,破坏他的神之子的形象,进而消灭他和经他变革而生的新宗教。看着受到众多信众追随的新教,看着大批在新教规之下充满幸福感的信众,耶稣应该是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看到传统犹太教势力的步步紧逼,耶稣又不能不忧心忡忡,他应该知道自己到处传教,很难完全隐藏行迹,他也知道自己每天接触大量的信众,也难免其中不会混入敌对势力派来阴谋作祟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耶稣该如何选择?有人在研究了很多相关的史料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种推测也曾经被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成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只不过这部电影被很多基督教国家禁映,在美国许多城市也禁止该片播出,包括乔治亚洲的萨凡纳,新奥尔良,俄克拉荷马市以及加州的圣安娜)。这种推测是:为了保全和发展新兴的宗教,耶稣决定牺牲自己,这样总比被传统势力找出弱点最后殃及新教要好,当然整个过程要精心策划、周密实施,而且要有另一个人做出比耶稣更大的牺牲:耶稣找到了他门徒中的犹大,告诉了他自己的决定,也交代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由犹大扮演告密者,向传统犹太势力泄露耶稣的行踪,并且在罗马士兵赶来抓捕的时候亲吻耶稣的脚来暴露耶稣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耶稣和犹大都要面对巨大的牺牲:送死我去,黑锅你背......在这样计划中的牺牲之后,耶稣可以提前安排好门徒负责操作自己复活以及之后显圣的环节,新的宗教也可以得以保存,并且将随着众多门徒四处传教而发扬光大。耶稣死后,犹大把出卖耶稣所得的三十块银币扔在了耶路撒冷的圣殿里,然后跑出去自杀了,耶稣为了这个宗教付出了生命,而犹大除了付出生命,还背上了万世骂名。支持这一观点的《犹大福音》成书约公元二世纪,曾经被后来的基督教指为异端,并一度失传。20世纪70年代,《犹大福音》抄本在埃及El Minya省附近的沙漠中出土。经辗转流传,于2001年被送到瑞士Maecenas古代艺术基金会进行整理、翻译。之后移交埃及开罗科普特博物馆。还好,这些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残卷,应该不会再次遭受传统势力的破坏了。
最终下令处死耶稣的是罗马帝国派出的总督彼拉多,但是从圣经原文中可以看出,这位总督一开始并不想处死耶稣,因为耶稣传教并不号召民众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但是强大的传统犹太教势力却是一定要致耶稣于死地,他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向彼拉多施加压力,而彼拉多对当地的统治也的确需要这些人的配合,最终他下令把耶稣和两个小偷钉上了十字架。
在这种观点中,耶稣不是神之子,不具有永生不死的的神力,但是正因如此却更显示出他的伟大,毕竟一个人能为自己的信仰所做的最大的牺牲莫过于自己的生命了,一个人能主动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仅需要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更需要有对茫茫众生深切的慈爱,所以每每在脑海中浮现这段故事的时候,经常会被感动到热泪盈眶,因为那种为信仰为大众勇于牺牲自己的人,是值得尊崇的,所以,我虽然并不信奉基督教,但是这种为大众的牺牲精神和我自己的信仰却是吻合的。
在耶稣死后,这个新兴的宗教在他的门徒尽心传教的努力下,加上他的复活以及显圣的故事的加持下,得以流传四海,一个源自犹太人传统宗教的新教在这位宗教改革家付出生命的努力下,获得了强大生命力,并且在数百年后,反向征服了作为征服者和统治者的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耶稣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觉得欣慰了,“君之教,传万世”,到现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及新教在全球的信众已经超过了三十亿,虽然其中有些神职人员会有《十日谈》中所描述的那些龌龊行为,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徒是在秉持他所倡导的平等博爱的理念的,那么这份牺牲和付出也算是值得了吧,“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