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 黄卫东
1906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开辟奉天省城商埠地,划定省城西门(怀远门)外:东起大西边城;西至满铁附属地(今和平大街以东);南起十一纬路;北至黄寺大街,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另辟有副界、预备界。
奉天公园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下令建奉天公园,占地面积39411平方米,地址为市府大楼西侧。该公园于上世纪70年代改建为沈阳宾馆。
同年6月6日,英国商人在和平区市府大路四段18号(解放后沈阳丝绸总厂址)开设英美烟草公司,也是当时奉天(沈阳)唯一较大的烟草业。厂内职工80%都是女工和儿童,烟厂设搜身制度,工人每天下班出厂时都要任凭监工在门岗搜身检查。
1908年,由奉天当局出资白银5万两完成收买商埠田地。从此,各国商民争相租用,商埠地成为中外工商荟萃之地。
1914年,由丹麦人白德逊在今和平区黄寺路二段20号修建了基督教堂,原名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堂有两座房子,其中一所以藏经书为主。最初教徒不到10人,后来增加到300多人。
1916年,奉天商埠地事当冲衢,日臻繁荣,轶冠群邑,莫之与京。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下令在奉天省城商埠地南北两端辟建南北市场,使之与具有百年历史的城边四平商业街(今中街)成为鼎足之势。
1918年,奉天剧场亦称奉天座(今民族电影院),坐落在市府大路三段十间房。建于1918年6月5日,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原业主是兴业物产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后改为民族电影院。
1919年10月,坐落在北市场的登瀛泉浴池由李辅臣创办,此为沈城最早的浴池。后于1924年改建二楼,建筑面积为1960平方米,砖木结构。加之随后在城内建的连奉堂、会兰亭及铁西的奉大,而被人们称为沈阳的四大浴池。
1920年春,奉天当局继1919年南市场兴建后,又在商埠地正界北端开辟了北市场。位于和平区北部的北市场南临市府大路,背靠黄寺路,西与南京街毗邻,东沿作颂里、华丰里,其间包括十八经街、十九经街以及这两条街与二十六纬路的交叉地带,总面积为0.47平方公里。
1921年3月,奉天省财政厅拨款250万元,又另外集资200万元,选址在十间房北,北市场西部商埠地域界内(今和平区抚顺路北侧),以官商合资的方式,占地280亩,兴建了奉天纺纱厂,这是当时奉天民族资本规模最大的纺纱企业。
1922年10月,有志于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张志良,在北市场的黄寺路后边(今和平区总站路35号一带),创办了惠临火柴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麒麟火柴,一投放市场就销路畅通,对抵制外货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迫使曾经占据奉天市场多年的磷寸(火柴)株式会社垮掉。
同年,最初由马洪源牵头建盖,后来由李东瀛、绳新耕、孙福臣、“御厨子”等人参股,在北市场创建了大观茶园(后来为辽宁省青年剧场)。大观茶园是辽沈地区最早的剧场,它建成后每天演出早晚两场戏,特别是一些达官显贵常常是该剧场的座上客。最早来大观茶园演出的是奉天较有名气的警世茶社二班,有茉莉花、李筱霞、花云舫等名角,演出的剧目如《卖蓝衫》《因果美报》《还阳自说》等。
1923年,已在关内外享有名气的查拳名师刘宝瑞,在北市场皇寺大街路北(今北市副食东侧),开设了振远堂镖局。在镖局门前挂有两块牌子,竖牌为膏药店,门楣上方的横牌子为振远堂镖局。前堂卖膏药,后堂习武。镖局开张后,不论招徒传授武艺或比武打擂,还是镖行货运,在沈阳乃至辽宁及东北各地都负盛名。
1924年7月,由张志良创办的惠临火柴公司出资收购了倒闭的磷寸株式会社的全部资产,还与东北各地的火柴厂牵手组成同行业联合会。不仅占领了整个东北市场,还行销关内,进而挤掉了称霸世界的瑞典火柴公司。
1925年,奉系集团为了发展民族铁路运输事业,取代南满铁路奉天驿(沈阳站),决定在兴奉大街(今和平区总站路)的北侧,京奉铁路(后改成平奉路、北宁路)的终点站处修建奉天总站(后改称辽宁总站,俗称老北站)。该站占地面积为8485平方米。
同年1月25日、6月3日,英美烟草公司工人为增加工资和抗议无理的搜身制度,先后举行了两次罢工。
同年,保安电影院(今群众电影院)在皇寺广场东侧建成,是较早的一家影院。起初,是油毡纸低房大棚子,场内容纳300名观众,用手摇电影放映机放映,广东音乐配音。上映的影片都是20世纪20年代的无声电影(默片),如《关东大侠》《荒江女侠》《火烧红莲寺》《女镖师》等。
1926年,由张学良出资,荷兰治港公司承建北奉天总站(又称北奉天驿、辽宁总站、沈阳老北站)。某月,建筑大师杨廷宝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当他得知招标营建奉天总站的消息时,立即从天津赶往奉天投标。他以典雅朴实、气魄雄伟的设计方案一举中标,从而改变了以往由洋人在中国独揽设计权的状况。
同年,天津王恒泰戏衣庄业主王锡山派徒弟丁文斌到奉天,在北市场创办了王恒泰戏衣庄分号。从此,王恒泰戏衣庄在东北成了著名的戏剧服饰、刀枪把子等加工制作及经销的手工业作坊和商号合一的老字号。
同年,砖木结构、共有1317个座位的共益舞台落成。位于今北市百货大楼南边,和平区盘锦路24号。共益舞台主要是评剧的演出场所,评剧演员筱桂花在此演出,一炮走红。该剧场在解放后曾改名为辽宁人民剧场、北市剧场。
同年,奉天复盛戏社成立。有芙蓉花、花云舫、花小仙、李筱霞等莲花落演员在北市场大观茶园和南市场商埠大舞台演出,长达三年之久。
1927年春,教育家车向忱在北市场北横街(今北市场皇寺大街东侧)奉天省立第八小学的墙上贴出一张平民夜校招生告示:一、凡是11岁以上,60岁以下,不识字男女,无论有无职业都可以报名参加学习;二、三、四、五(略);六、学员不掏一分钱念书;七、在平民夜校学习4个月,毕业发给文凭一张。
同年9月,中共北方局派陈为人来沈阳筹建满洲省委。10月,选址和平区北市场皇寺路福安里4号为党在东北的指挥机关——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
同年,由梁满堂、孙海山、赵平武、福巨兴张姓财东、汇海泉刘姓财东等筹资6000块大洋与合资代表史金堂,在北市场二十六纬路北口,王恒泰戏衣庄分号东临兴建中央大舞台,于1929年建成。中央大舞台共分四层,一、二、三层为座席,一楼中间是池座,两侧是走廊,二、三楼两侧是包厢,其余是散座,可容纳观众1700人。中央大舞台是沈阳比较早期的剧院之一,主要演出京剧。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都来此演出。沈阳解放后,曾改为东北京剧场。大区撤消后,遂改为辽宁京剧场,1980年改为沈阳大戏院。
1929年夏天,骄阳似火,郝家班头顶烈日在北市场坚持卖艺演出。年仅6岁的郝锡久跟着爷爷郝余庆表演坛子匿人,而获得观众的喝彩。童年时代的郝锡久从爷爷那里得到了捆、绑、装、揣、撕、捋、摘、解八字变戏法的真言。他勤学苦练,后来终成中国有名的戏法大师。
1930年,王登莱、原进奎等师兄弟九人从北京到奉天(沈阳),遂在北市场开设普云楼饭庄分号,是沈阳最早的专业烤鸭店。普云楼饭庄在清乾隆年间始创于北京,专营烤鸭。不久之后的战乱导致普云楼被迫停业,沈阳解放后于1953年在原址恢复开业,为了证明告别旧时代,更名为新味斋烤鸭店,现改名为原味斋连锁店。
同年5月,中央大戏院经理人阎子臣亲自到哈尔滨见李金顺,并又以6000元现大洋作为聘金邀请李金顺来沈阳演出。阎子臣没想到,一向在哈尔滨、抚顺千金寨唱红的李金顺,却因剧场地处边缘,音响较差,加之督军、督办看戏不给钱等多种原因唱赔了,戏院破产,阎子臣在债压之下自杀。
1931年3月19日,历时三年多,辽宁铁路总站(原奉天总站)正式投入使用,该站超过奉天驿(沈阳站的主体楼),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由于北宁路与沈海路(沈阳至海龙)的接轨,不仅使当时沈阳成为铁路系统的中枢,从而有力地拉动了沈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北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1932年,由大观茶园的赵平武、张俊臣、张悦臣等成立班底,接待评剧名角李金顺等来北市场演出反对投敌卖国的时装戏《爱国娇》。
1933年,一位从天津来的谭师傅在北市场伊春里开个全味居饭店,专营天津包子。后来,一个叫曹印的人跟谭师傅学习制作天津包子,学成后自己开了一个包子铺,取名三合盛包子铺。
1934年,伪奉天市公署在厚生街一段(今皇寺路三段20号),成立了以经营蔬菜批发为主的官办交易市场。开业初定名为奉天中央卸卖生鲜市场,主要经营蔬菜和其他副食品,专供商埠地和租借地内的春日町市场(即太原街和平副食商店)、青叶町市场(即和平区南五马路平安菜市场)、加茂町市场(即和平区桂林街广州菜市场)三个零批兼营的蔬菜市场和五十余“大牌子、三百余户小牌子,兼供铁西一带的座商。光复后关闭。
1935年,由19股财东合资改建了大观茶园(加地皮20股)。改建后,从北京请来了演文明戏的同德坤社话剧团来演出。
同年4月20日,一场大火将保安电影院烧掉,后于1937年在群众电影院址重建。可容纳观众800人,引进了较先进的设备,是沈阳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
1936年春节期间,大观茶园接来金开芳、刘洪霞、赵浩恩、李桂荣等名角来演出。
1937年,坐落在北市场二十六纬路东影翠里六号的云阁电影院(今人民电影院)由鸿垣祥房产财东李云阁投资10万元兴建,于是他以自己的名字给影院起名为云阁电影院。场内设有1200个座席,从业人员2~3人。为了企业发财兴隆,头一天上映国产片《摇钱树》。1956年公私合营改为人民电影院。
1938年春,天津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不堪战乱,从北平慕名来到沈阳北市场,在祥云阁茶社演出相声节目。
1939年,由资本家王拂尘出面,组织59户业主在北市场十八经街(今北市一街7号,北市百货大楼前身)联合兴建了中原商场。营业楼主楼两层,局部三层,面积3300平方米。在此营业的商户有100多家,在商场周围有广光斋食店、泰中祥电料行、平安照相馆、东方台球社,还有戏院、影院、茶社等,进而形成了北市的核心商业区。
同年8月,北市场四海升平茶社派人从天津请来了河南坠子演员乔清秀(原名袁全秀)和她的丈夫乔利元。海报一贴出,便轰动整个奉天城,谁知演出没多久,日伪特务便以“反满抗日”为名,将夫妻俩抓进伪奉天宪兵队关押。后经家人花钱多方奔走,才将乔清秀放回,乔利元被活活打死。
1940年,由河北省任丘县人边福在清道光九(1829)年创制的老边饺子的第二代传人,边福之子边德贵的儿子,即第三代传人边霖从大东区小津桥将老边饺子馆迁至北市场开张营业。
同年冬,西河大鼓演员李庆溪(原名李义臣)应邀从大连到奉天,在北市场共和商场(北市副食商店)附近的涌泉茶社演唱《大隋唐》,场场爆满。随后妻子张香亭领两个孩子也从大连来到奉天,夫妻两人在北市场皇寺附近的同和茶社演出。张香亭早场说《杨家将》,李庆溪晚场说《双镖记》,后来,张香亭应邀到北市场的“四海升平”茶社说《呼家将》,观众听她的书,都提前占座,轰动全城,从此他们一家扎根沈阳。1951年,由于弦师短缺,41岁的李庆溪放弃了唱西河大鼓改说评书,久占北市场,被称为北市场评书第一人。上世纪60年代李庆溪开始说新书,如《铁道游击队》《林海雪源》《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有的书段曾在沈阳电台录制播放,深受广大书迷的欢迎。
1941年,在天津已经挣大钱成名角的西河大鼓演员郝艳芳(17岁)和她的三姐郝艳霞(19岁),应沈阳北市场四海升平茶社之邀,遂辞去大连东刺沟和露天剧场的地,一家人来到奉天。郝艳芳在四海升平茶社上白场,说长篇大书《杨家将》,场场爆满。从此,她在北市场演唱长达40年,久而不衰。
1942年10月下旬,马连良率青衣李玉茹、丑角马富禄、花脸刘连容、小生叶盛兰、武生黄元庆等一行40多人,以华北文化使节团(即扶凤社)的名义乘火车来到奉天。随后在北市场的中央大戏院(今沈阳大戏院)和南市场的东北大戏院(即辽宁人民艺术剧场)先后演出了《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等剧目,最后将义演收入共计25万全部捐给了由张德纯所创办的奉天私立回族文化学院。
1945年光复后,大批失业者从事废旧物买卖以维持生计,北市场变成了旧物摊贩市场。门市店铺开张得不多,变得冷冷清清。大观茶园业务日衰,刘艳霞不唱了,换成了鑫艳玲主演。但由于国民党伤兵白看戏不给钱,还动不动就砸戏园子,戏班收入微薄。后来,演员只好走下戏台收小钱艰难维持生计。
1946年3月30日,国民党新任省主席徐箴派两人到北市场实胜寺给嘛哈噶喇金佛送供器。其中一位是常到实胜寺拜佛的居士李伴锡,他们临行时告知,明天徐箴省长要来实胜寺拜佛。次日早晨,当喇嘛来到佛楼给金佛拈香时,发现楼梯口锁跳板的两道铁锁被破坏,楼上锁金佛门楼的两道铁锁也同样被破坏,楼里的金佛不见了。事后,徐省长虽叫随从给北市公安六分局挂电话:要求限一周破案,然而,实胜寺内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嘛哈噶喇金佛被盗,却成了至今久悬未破的一起迷案。
同年九月的一天,《东北公报》记者李伯岚(化名朱厚福)在外出采访时被抓捕,遂带到北站派出所,后被绑送北市警察分局。李伯岚在狱中遭严刑拷打,但他都坚贞不屈,机智应对,并在狱中展开宣传工作,与敌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长达一年又两个月,于1947年七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被同志们称誉:一个经受过铁牢考验的战士。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文协评戏工作组进驻北市场大观茶园,并在此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由政府领导的评剧团体——唐山评剧院。不久,又改为东北文协评剧团,排演了现代评剧《小女婿》等新剧目,为全国重点剧院——沈阳评剧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由相声演员佟雨田联络王福田、朱文志、彭国良等一部分相声演员在北市场四海升平茶社开办试验性相声大会。演出一个时期后,于1950年转到位于北市场东公遇里(今更生里)荟文茶社(原称三友茶社)。该茶社共200个座位,每天从中午12点演到晚9点半钟结束,听众每听一段相声收三分钱。沈阳相声大会成员有佟雨田、王志民、王福田、朱文志、汤民一、彭国良、韩小痴、韩秀英、杨海荃、胡壁清、胡静波(女)、白万铭、白银耳、赵友桥、蔡玉恒等16人,后来又吸收了韩刚甲、傅兰英(女)、汤砚杰(女)等。
同年十月,人民政府对北市场商业区进行了彻底改造,拓宽了街道,铺上柏油路,在北市场内有32家固有商店,28户合作社门点,1060户私商号。人民政府还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了改造和新建,进而使北市场重获新生,超过解放以前的各个时期。
同年秋的一天,18岁的刘长青在北市场大观中街(即大观茶园,现辽宁青年剧场的南胡同),看到李呈祥、李凤祥兄弟(均为装卸工人)在玩举砘子,从而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为自己日后从事摔跤打下基础,便在李家兄弟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始练起了举砘子。所谓砘子,就是用一块几十公斤或上百公斤重的花岗岩石雕琢而成的一种土制简易举重器材。一次,他在北市场露天剧场(即后来的市手工业俱乐部址)练习和表演中,竟一下子成功举起200公斤的砘子,博得在场观众的一阵喝彩,因而被人称为砘子刘。从此,他的这个绰号就在北市场传开了。解放后,董永山、栾树生、刘长青在北市场共设跤场,大掌柜董永山把满蒙跤法与北市场辛家拳结合起来,独树一帜,使北市场成为武术加拳”新跤法的起源地。
编写说明 | 本文系编者黄卫东老师通过查阅有关文史资料选编而成。转载时因为你懂的的原因,有删改。此篇文章曾刊登于2010年12月15日《沈阳晚报·北市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