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三伏天已过,骄阳化为霖
今天,珠三角受到台风飞鸽的猛烈吹袭。十四级暴风结合天文大潮致使广州出现江水(市区)、海水(南沙区)倒灌,市区多路段被水淹。而刚好今天正值二十四节气处暑,农历七月初二,今天不正同时应了“三伏天已过,骄阳化为霖”的处暑现象和农历初一(初二)潮涨的规律么?这不由得让我们再次惊叹到传统历法对预测自然灾害的先进性(见前文:农历不科学吗?)。
八字命理点评前文(http://www.8zml.com/h-nd-111-4_11.html)已经说过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年代在春秋战国,并给大家一个基本概念,即二十四节气是四柱八字、十二星座等命理学的基础,例如每年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处暑”,也就是狮子座和处女座交界日。
今天正是处暑日,我们便以处暑举例,跟大家研究一下这些节气的安排依据。例如想想为何8月23是一个节气,而不是一个普通日子呢?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清楚一些天文学基础知识:在二十四节气中有明确天文现象特征的节气最起码有四个,即冬至(晚上最长,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长,晚上最短)、春分(昼夜平分)、秋分(昼夜平分),另外,春分和秋分也是全年唯一两个太阳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的日子(其余日子太阳不是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而是偏南或偏北)。可见这四个节气是地球客观存在的天象特异点。我们姑且称之为“天道特征点”,与它对应的是我们首次提到的“地道特征点”,后者是天道特征点所产生的一些气候特征节气,如大暑、大寒等。
节气的产生跟“天道特征点”与“地道特征点”产生的“天地气差”有关。从天文学或者阴阳学角度看,夏至白昼最长,夏至作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极点应该是最炎热的节气,但事实却不是,原因何在呢?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传统文化的阴阳理论错误了吗?这里大家要回想一下高中物理学:加速度的减小但并不代表物体速度减小,只要加速度还是正数,即使物体加速度减小但速度却依然在增大。用阴阳的理论说,因为天地气差的存在,虽然夏至天道阳气最盛(加速度达到极值)随后阳气减少(加速度减小),但夏至后地面阳气依然继续积累(加速度依然为正值),直到大暑气温才达到最热(速度达到最大),同理,冬至虽然白昼最短,但最寒冷的大寒约在冬至后一月。因此从午月夏至到未月大暑,从子月冬至到丑月大寒的计算可看出天地气差约为一干支月,即圆周的三十度。
有了这些知识积累后,我们回过头看秋分是天文学上的天道特征点,其依据是地球的昼夜平分点,太阳东升西落,为秋天之正中间,具有明显的天文学特征。那秋分前推一个天地气差时间的节气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处暑!这里我们知道处暑是怎么被定义出来的了。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天文学的季节定义和气象学的季节定义是不同的。身边常听很多人说为何立秋了天气为那么热啊,是二十四节气已经不准了?其实天文学的季节定义根本是不考虑温度的,也不该考虑温度,它考虑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等天象信息。为何季节的定义不应该考虑温度?答案很简单啊,影响气温的因素太多了,例如台风、厄尔尼诺现象、经纬度、海拔等等。在古代,人们没有时钟,没有当今的授时系统,因此天文历法是授时的根本。据世界古代科技成就对比,我国从夏商周起一直拥有全球最精确的天文历法(古六历:把回归年长度精确到365.25天的阴阳合历),这是我国古代人口规模一直领跑全球的因素之一(历法准确性是影响农业收成的最核心因素)。
最后补充一下,天文学的秋季定义是立秋开始,那气象学的秋季是怎么定义的呢?
答案是日平均气温5天在22摄氏度以下就是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季,5天低于10度,秋天结束,冬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