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八字,荆门八角村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荆门八字

红色印记荆楚行。“七一”前夕,记者来到了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新市街道八字门村,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是豫鄂边区政权的首创之地,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

“八字门前气势雄,一泓水绕熊滩松。山花水月忙中过,辜负青峰日照浓。”当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张执一作诗一首,描写了八字门的壮丽景色。

荆门八字

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新市街道八字门村的八字门,峰峦叠嶂,林壑幽深,其中有两座山呈八字展开,其形似门,故名八字门。京山市新市街道八字门村党支部书记胡元红介绍说,现在,八字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驻地旧址已经修复,旧址为二进一样式的天井民居,占地200平方米。1992年12月被列为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八字门,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驻地旧址,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军诞生地,是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组建地,是豫鄂边区政权的首创之地,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

荆门八字

荆门八字

在八字门村六组,有一排古民居,中间一户的大门上悬挂着一个匾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大门右侧的匾牌表明此处已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堂屋,只见两边墙面上挂着许多展板,有《豫鄂挺进纵队组成情况》、《八字门革命旧址分布图》等,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抗日战争时期在京山的合影,已经诸多抗日时期革命活动资料图片。

1939年12月5日凌晨,日伪军1500余人,大炮4门,飞机一架,分五路“闪击”鄂豫边区指挥机关驻地马家冲。李先念、陈少敏等沉着应战,指挥突围。200余名干部战士掩护着首脑机关边打边撤,安全转移到八字门。

“四望山会议以后,豫鄂边区指挥中心由豫南转移到鄂东。豫鄂边区首脑机关陆续从四望山经京山马家冲、丁家冲转移到八字门。1939年12月至1940年10月,边区首脑机关就驻扎在八字门。”

首脑机关转移到八字门后,就抓紧实施四望山会议各项决定。1939年12月下旬,新组建的豫鄂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在京山八字门召开,边区党委机关设在八字门。京山市新市街道八字门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王章亮对这段烽火岁月如数家珍。

“1939年11月,豫鄂挺进纵队来到八字门以后,成为京山的正式军事指挥中心,革命的摇篮,号称京山的“小延安”,很多京山的有识之士、热血青年就投奔到八字门参军,壮大的革命队伍。据历史记载,京山有一万一千二百个英雄儿女是在抗日烽火中英勇牺牲的。”

荆门八字

荆门八字

荆门八字

1940年元旦前后,豫鄂边区党委完成了对各地武装力量的整编,中原局和刘少奇等来电指示,“所有在鄂中、鄂东活动的党所领导的部队统归你们指挥节制,部队番号改称纵队”。根据这一指示,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正式建军,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统辖鄂中、鄂东、豫南三地武装,一万余人共编为9个团队。纵队司令部驻八字门,政治部驻祠堂湾,随营军校驻水漾泉,孩子剧团驻桃园湾,被服厂驻张家湾;野战医院、《七七报》社、《挺进报》社、粮油兵站分别驻在八字门附近的村子里。村委会副主任王章亮回忆说,他的祖辈也有多人参加过当时的生产和斗争中,纳鞋底、摊煎饼、肩挑背扛支援前线。

“一个是党的地下武装在这一代组织抗日救亡起宣传作用,第二是军民融合,鱼水情深,与村民种庄稼、修水利,赢得了村民的拥护。”

1940年9月1日,豫鄂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八字门召开。大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成立了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颁布了一系列军政条例。边区党委、挺进纵队指挥机关及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驻扎京山八字门将近一年时间。李先念、陈少敏等在这里,指挥了武汉外围抗日游击斗争,八字门成为鄂豫边区的战略指挥基地。

荆门八字

光阴荏苒,在这边红色的土地上,曾经是一穷二白的边远山区,通过英雄儿女们的不懈努力,正以崭新的姿态迈步新的征程。2016年,曾经是京山市60个重点贫困村的八字门村整体脱贫出列;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地的野生菌菇培育、香花藤嫁接玫瑰产业、对节白蜡等苗木种植产业以及中蜂养殖产业方兴未艾,正成为八字门村的支柱和特色产业。

(楚天人民广播电台杨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