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瘦西湖二十四桥就见了大明寺的栖灵塔,瘦西湖北门出去就是大明寺,寺前的马路叫做平山堂路。
大明寺山门前没有影壁,却有一座不得了的牌楼。这是徽派牌楼,四柱三楼,在北方这种牌楼一定要是七楼的。这牌楼上面是灰瓦庑殿顶,很高级;灰色砖雕双龙戏珠脊刹,不是别处那种狂舞龙,而是卡通龙。鳌鱼脊吻,这在徽派屋脊上并不普遍,徽派还是以鸱吻居多,鳌鱼脊吻多出现在岭南。奇妙的是,戗脊下的端兽是金色的;而且戗脊下不是挂风铃,却是一个花哨的垂花柱。这座牌楼肯定是新建的,借鉴的是古代原有的样式吗?额枋上写着篆体“栖灵遗址”,那就是说这座寺最早是叫栖灵寺呗。
这座牌楼和大明寺外墙平齐,说明山门缩进很厉害。东墙上写着“淮东第一观”,这不是偈语,而是诗句,出自北宋扬州当地诗人秦观的《广陵五题》“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这诗题的并不是大明寺,而是其邻平山堂,所以说的不是“第一道观”,而是“第一景观”。牌楼下那一对石狮也不是这里的原物,是从另外一座寺庙遗址捡来的。这对狮子看上去是北狮风格,民间石狮,就是百姓狮。官家狮除了威风堂堂之外,最关键的是要有高级的基座,至少是雕刻的须弥座,而且要有锦铺。
过了牌楼看看山门。
山门有三尺高台基,前面有垂带踏跺可以爬上去。中规中矩的三券门大殿,灰瓦单檐硬山顶,石拱券门,门匾上写着“大明寺”,赵朴初先生手迹。两边有八字影壁,影壁上有字,都是新题的。
据考,大明寺最早建于宋齐梁陈的那个南朝时期,还是早期的宋朝,那就是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到了隋代,隋文帝杨坚因为从小由比丘尼抚养,上位后便崇佛。隋文帝从比丘尼那里得到一批佛舍利子,他就把这批佛舍利散发到全国,下令建塔供之。其中一塔就是建在了扬州这座大明寺内,叫做“栖灵塔”。不管南朝时最初叫什么名字,看来隋文帝建塔时这座寺是叫栖灵寺。唐代兴佛,特别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武则天之后,中宗李显复辟李唐。到唐朝后期,佛家被宠更甚,佛寺不仅不纳税赋,而且不出徭役。因此,寺产大增,良田被占不少,而且百姓多有出家避税逃役者入寺吃白食。朝廷国库渐空,劳力大减。到唐武宗李炎会昌年间,情势悲惨到不堪。武宗一怒之下,下令全国拆寺,没收寺产良田好几千万亩,僧尼还俗二十万,释放小工五十万,捣毁佛像不计其数。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事件,扬州大明寺肯定也是在此期间被拆,殿倒塔燃。可能武宗如此极端行为得罪了菩萨,第二年他就被菩萨给收走了。宣宗李忱即位后,赶快向菩萨求饶,又把佛寺建起来,继续兴佛,高高兴兴地做了十二年皇帝。唐玄宗重新兴佛后,扬州大明寺走散的僧人又回到废墟上,捡起还能用的材料,到处化缘重新盖起了大明寺。其后,明代又有几次修葺,大明寺逐渐兴旺起来。到清代乾隆下扬州时,大明寺达到最盛,被乾隆改名法净寺。清代晚期,江南太平军纵横驰骋,法净寺毁于战火。民国年间,法净寺大和尚攒钱重修寺中大殿,终难达到昔日盛况。1979年政府重修古寺,佛像重塑金身,恢复“大明寺”。
上面这座山门规模不小,这样的山门通常都是和天王殿合二为一的。进去一看,中间是弥勒佛,两边是泥塑四大天王。那佛龛非常华丽,即使前面的供桌都是布满精细木雕。
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有一个好处,就是省去了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广场,减少占地。但这也有个不好处,就是天王殿前没有钟鼓楼的地盘了。这样合二为一的山门兼天王殿就不能叫山门了,要叫山门殿。进了山门殿就是大雄宝殿,殿前广场相当不小。
山门两边既无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两边也无配殿。这应该是重建本寺的结果,只重建了山门殿和大雄宝殿。配殿的位置盖了商业设施。
这是中路,大明寺东西还有两路建筑。东路是“文章奥区”,就是很有学问的地方呗。
西路则是“仙人旧馆”,那就是曾有仙人以此为家呀。
大明寺现在是文保单位,殿内恭请不烧香,拜佛的都需要把香烧在殿前香炉里。这样一来,拜佛可以一次性把殿内的众佛都拜了。不方便的是无法在殿内给每位佛单独许愿,而且求佛施恩的事最后不知道是哪位佛给办的,还愿还需要还好几份,让没办事的空领薪水。殿前的那些铜铁香炉都不稀罕,其它寺庙里都有。最特殊的是这大明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尊白铜四面佛雕像,我虽不敢说走遍海内各寺,却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四面佛。肯定是近年某房地产开发商捐的。
五层鼓形莲花座上面向四方坐着四位菩萨像。朝南的这是送子观音,朝东的是手持如意的普贤菩萨,朝西的是手持宝剑的文殊菩萨,朝北的是手持禅定印捧着一串宝珠的地藏菩萨。菩萨像之上是开放的莲花和华盖,华盖之上又有四尊小菩萨像。这些菩萨像都是一头二臂,就是所谓的正菩萨像,这是汉传显宗的菩萨像,说明后面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的是三世佛。
看看大雄宝殿。
这座大雄宝殿很特别,它上面是彩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结构。灰色拼瓦砖雕正脊,没有脊刹,脊背上写着“国泰民安”。正脊上也是鸱吻,但是那个鸱尾可是太出奇了。那些个脊兽从垂脊到戗脊站的都有,不止五只,不够七只。重檐之下还有一层腰檐,腰檐下是檐廊。可以看见腰檐之上有一圈围脊,说明这里有一个暗层,那这大雄宝殿就是二层楼。这种暗层就是为了增高殿内空间,以便供奉更大的佛像。通常情况下,有腰檐的楼阁时,上面一层都是单檐顶,这样重檐顶的比较罕见。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它的开间非常大,明间开八扇六抹隔扇门,次间和梢间是六扇。
这隔扇门可是够素的,简单的方格棂花,空白的裙板。进去一看,虽然院子里没有钟鼓楼,可这左钟右鼓都在大雄宝殿里呐。
看看佛像。
纯铜三世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手是东方药师佛,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身后站着俩徒弟,左边是迦叶尊者,右边是阿难尊者。大明寺的这种佛像布置是汉传显宗方式,大雄宝殿后面应该还有一座殿供奉燃灯佛。供桌上五供八宝都是常见的,有一块牌位很特殊,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基永固,繁荣昌盛,人民康乐,世界和平禄位”。这个是长生禄位,祈愿延寿长生的意思。大明寺常有日本人来参观,立此牌位就是告诉他们中国有佛祖保佑永生。
殿内两边分列十八罗汉泥塑金身像,佛龛背后照例要有泥塑千佛山。
千佛山的中间是站在鳌鱼身上的观音菩萨像,这叫做“南海观音”。这个泥塑千佛山讲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说文殊菩萨指引善财童子去拜师学艺。拜了好多大神,学了好多绝技,最后是拜了海岛上的观音菩萨,自此就留在了观音身边。
大明寺的正规建筑就到此为止了,也就是说山门殿和大雄宝殿是按照古大明寺重建的,其它都是后来的建筑了,主要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虽然是一直就有,可这建筑样式已经和隋唐无关了,我看它是清代式样,估计是乾隆年间的法净寺大雄宝殿样式。大雄宝殿后面没有供奉燃灯佛像的大殿,可能原本就没有,也可能毁后没重建。
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座鉴真和尚纪念馆。这是1963年为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而建,当时也是为了从民间渠道推动中日友好。
鉴真和尚是唐代人,童年是在武则天治下度过,少年出家游历名山大寺学法,是律宗传人。特别是在长安学习了前辈唐僧玄奘取回的律藏经。唐玄宗和杨贵妃相好后,鉴真和尚回到扬州,在大明寺做了住持,讲授律宗佛法。律宗祖师是终南山的唐僧道宣,曾参与玄奘取回三藏经翻译成中文。律宗讲究弟子受戒时从师傅那里接受到自己内心的法体,在徒弟心里构成防非止恶的根子。唐代时期,日本派了很多学生到中国留学。他们觉得还不够,就想从中国请大师去日本办学。日本的遣唐使走到扬州恳请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去传道,鉴真和尚历经千难万苦,虽五次出海仍不得渡。最后,第六次渡海终于成功,入住日本京城奈良的东大寺。他为日本天皇和其老婆孩子授了菩萨戒,然后就在日本开讲律宗大课,被称作是日本律宗初世祖。他还在日本盖房子,盖了一座奈良招提寺住进去。对了,他还把中医药传到日本,是日本的中医始祖。
鉴真和尚在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就会有人来大明寺朝拜鉴真老家。1922年,一位日本僧人常盘大定就来到了扬州,他还是大学教授,专门研究中国佛学和古建筑。这个常盘大定在大明寺立了一块碑纪念鉴真和尚,这块碑现在还在大雄宝殿旁边。
碑帽上刻有“山川异域,风月一天”。唐玄宗时期,日本的长屋亲王赠送给大唐千件袈裟,这些袈裟上绣有长屋的一首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当年鉴真和尚也得到一件长屋袈裟,他看到袈裟上的这首诗之后,下定决心东渡日本传道。
1963年建造鉴真纪念馆时,是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担任设计,完全按照鉴真所处年代的建筑风格,就是唐式建筑。前面大门是一座敞轩,接一圈抄手游廊围成一个院子。
敞轩内是一块卧碑,如果用立碑肯定不能这么大。卧碑上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是赵朴初撰写的碑记。此碑由名人设计、名人题碑名,名人题碑记,堪称三绝。
院子中间有一架石灯,是日本奈良招提寺长老森本孝顺1980年赠送。招提寺有一对石灯,森本孝顺带来其中一架,日本奈良还剩有一架。鉴真和尚是招提寺第一任长老,森本孝顺是鉴真和尚的后任,招提寺第八十一代长老。
纪念馆大殿是唐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面是斗拱架梁结构,灰瓦单檐庑殿顶。唐代庑殿顶的正脊非常短,最长不超过整个屋顶长度的三分之一。正脊上是鸱尾,尾向内卷,这也是唐代式样。还有一个唐式特征是在立柱,你看这个前排的檐柱,上下稍细,中间稍粗,这叫“杀柱”。杀柱是唐早期特征,南北朝和隋代更流行。梁思成设计这座纪念堂时,借鉴了奈良招提寺金殿的样式。招提寺金殿在三百年前经历过一次大修,日本人没有把唐代建筑工艺传承下来,只好用日本走样的方式大修金殿,结果那个屋顶被重建成了特别高的大头屋顶,破坏了鉴真当年所建的唐式建筑风格。梁思成设计此纪念馆时,还把屋顶恢复成纯正的唐代式样,这个应该是当初招提寺金殿的模样。只是规模稍小,金殿面阔有七间,纪念馆是五间。
大殿内有鉴真和尚坐像。
日本有两座鉴真和尚坐像。鉴真和尚圆寂之前,他让奈良唐招提寺的弟子们给他做了一座干漆坐像,那是日本历史上奈良时代的天平宝字七年(公元763年),距今一千二百多年了。鉴真还曾让他登陆日本时所住的奈良东大寺为他做一座坐像,当时没有做,一直拖到江户时期的享宝十八年(公元1733年)才做成一座鉴真和尚木雕坐像,距今也快三百年了。招提寺每年在鉴真和尚圆寂纪念日前一天做法事,会把鉴真和尚干漆坐像开放展览三天。1980年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访华时,曾送鉴真和尚干漆像来扬州大明寺探亲。扬州当即复制了这座像,还是采用干漆工艺,就是现在供奉在纪念堂里的这尊像。
大雄宝殿东侧的鉴真纪念堂小门一出去,还有一座鉴真和尚纯铜立像。
站在门外向东望,就可以看见那座栖灵塔,就是昨天在瘦西湖二十四桥远观的那座塔。
站到塔的正面去看看。
据传此塔建于隋文帝的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唐代会昌灭佛时被焚毁。最初是藏有佛祖舍利的,所以是舍利塔,估计是藏于地宫。因为藏有佛祖舍利,因此取名“栖灵”。唐代时,栖灵塔就相当有名,李白来此登塔,赋诗一首《秋日登扬州栖灵塔》,说“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方”。唐代贞元年间有一个刘禹锡,是少年学霸,贞元十九年中了进士,和柳宗元是同学。朝廷把年轻的刘禹锡纳入省部级干部第二梯队,在元和年间因年少气盛,他和人一起推行激进政策,结果被贬,是为“八司马事件”。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怕他抑郁,便带刘禹锡下扬州散心,他俩一起登上栖灵塔。白居易曾有诗曰“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此后就是会昌灭佛,塔没了。唐宣宗李忱重新兴佛之后,这塔应该是得以重建。北宋米芾就曾有《登栖灵塔》诗,说明直到北宋还有此塔站立在大明寺。宋代的栖灵塔原来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又被毁的?没有记录了,不知道扬州地方志里还能不能找到线索。按说这寺里的塔院应该是在寺院后面,但隋唐时期的舍利塔经常是在侧面。1980年鉴真和尚像回扬州后,各方名人动议重建栖灵塔,1995年建成了现在这座新塔。这个位置应该不是原来的位置,奠基打桩的时候没听说发现地宫。
这新塔还是仿隋唐的,隋唐时期木塔多见,基本没有保留下来的。中国现在最古老的木塔是山西应县木塔,官方说那是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我看是没有再早的证据,那塔的风格很有可能也是唐代的。隋唐时期留下来的还有砖塔和石头塔,最有名的应该是西安大雁塔,唐僧玄奘所建。
现在这座栖灵塔是仿唐的,砖心木塔,三开间四面九层。最上面是单檐四角攒尖顶,青铜塔刹。塔刹最下面是法轮做基座,上有七层相轮,然后是二层华盖,最上面是仰月宝珠。仔细看看下面,很漂亮。
“栖灵塔”额匾挂在第三层。这塔从外面看是九层,每层有黑色琉璃瓦腰檐,腰檐下有平座栏杆,底层有一圈檐廊。你仔细看的话,可以看见每层的腰檐下有斗拱支撑,平座之下还有斗拱支撑。说明平座之下还有一个夹层,这是“阁”的特点。我问了一下塔内的工作人员,他说确实有夹层,是安装设备的。
塔前有香亭和莲花承露盘。
塔前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两边新建了钟鼓楼。入塔,登楼。
此塔既然是新建的,当然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隋唐时期没有发电机,也就没有各种电器。二十世纪扬州的电有的是,所以设计院就给栖灵塔安装了电梯这样的家用电器。宝塔的中间是一定要有至少四根通天柱的,栖灵塔的电梯间就在四根通天柱之间。但是,我没被允许从一层登特快电梯直达九层。工作人员要求我爬到二层去上电梯,为什么呢?原来每层都在四个方向供有白玉佛像,这一层是四尊释迦牟尼佛像。
墙上还有图画。
这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这张图是第八参。善财童子要去拜仙人们学习菩萨行,右半边童子身后带脑后光环的是思惟菩萨,他们在去那罗素国去参拜毗目瞿沙仙人。左下角应该是著名的旃檀树。左上角是善财童子拜到了毗目瞿沙仙人,毗目瞿沙仙人传给善财童子“菩萨无胜幢解脱法门”。我估计这楼上应该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都给画了。
据说这一层中间四根通天柱后面藏有一座金塔和一座水晶塔,里面各藏有三颗佛舍利。不过,这不是隋文帝建此塔时的佛舍利,而是后人转赠本寺的。我在二层转了一圈,没见金塔,也没见水晶塔。可能因为我不是佛家人,因此那佛家宝贝不能显形。
乘电梯直达九层,出塔站上平座向四处望去。当日雾霾锁扬州,塔上宣传的“四十年未变的扬州天际线”根本看不见。倒不是我鼠目寸光,我不是属鼠,而是雾霾中人皆为鼠。请来工作人员给我指出瘦西湖二十四桥的方位,拍了一张。回家洗出来一看,影影绰绰好像是有那么一座桥。
栖灵塔北有一座亭子,里面是一尊白玉佛像。
佛像是2011年缅甸仰光市长访华参观大明寺时赠送的。
缅甸佛像身后是卧佛殿,也是近年重建的。通常汉传佛寺布局中卧佛殿是在中路最后面。
这座卧佛殿应该是仿乾隆年间的明清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架梁结构,灰瓦单檐歇山顶,周围有檐廊。卧佛殿里有一尊白玉卧佛像,是在殿前玉佛像之前的1996年缅甸仰光市长赠送。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八十岁时,本在城里坐得好好的,突然就说要三个月后涅槃。他便起身行走远方,十大弟子随行。走到最后,有信徒献来珍贵的旃檀树木耳。佛祖知其有毒,便告诉弟子们说你们修行未到,只有我能食用。食之,疾发。佛祖令阿难在河边两棵婆罗树下铺好床垫,便头向北面朝西像卧佛像那样躺下。弟子们围坐四周,请教“佛灭后依谁为师”?佛说“依戒为师”。所以,之后修行再高都只能成为菩萨,成不了佛。佛祖之最大弟子弥勒先于佛祖入灭,正在兜率天宫等待未来降生、出家、成道、说法、涅槃,重走一遍佛祖之路,他是释迦牟尼之后的未来佛。在大乘佛教寺里,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像。那什么时候弥勒才会降生人世呢?佛祖涅槃前也说了:“我涅槃后五十六亿年,在叉叉国华林园菩提树下得道”。我滴个乖乖!早嚇呐。
大乘佛教的卧佛殿都是坐北朝南,卧佛像是头向西面朝南。东南亚小乘佛教是按照佛祖涅槃时的方位布置的,无论大殿朝向,卧佛像都是头向北面朝西,我在泰国和柬埔寨看到的都是。
有一些卧佛寺里在卧佛身后还有一些菩萨像,代表佛祖大弟子们,至少要有迦叶和阿难。扬州大明寺这座卧佛殿里没有弟子像,也没有佛龛供桌等物。卧佛像前是一个舞台,正在上演鉴真东渡日本传道的故事。
鉴真和尚手里举着一杆锡杖。锡杖这东东也是很神奇的,一般应该是从师傅那里传授的,也有修行升级后被授予的。常规的就是双股六环,上面图片中伪鉴真手里持的是伪锡杖,不合规格,假装它是单股六环吧。再高级的有双股八环、双股十二环,最高级的是四股十二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杆锡杖就是四股十二环,银贴金杖头,旃檀木杖杆,是世上现存最高级的锡杖,号称锡杖之王。那是唐睿宗李漼和佛舍利一起供在法门寺的,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锡杖功用很多,相当于麻将牌里的百搭。一可以大和尚化缘时摇起来,让施主刷码,不带拍施主家门的。二可以走在野外时摇起来,就是打草惊蛇惊狼惊一切。三可以遇见歹人摇起来,给他当头棒喝。四可以年老体弱当斯蒂克拄着,摇起来也行。五可以进出山门时摇起来,显阔气,不对,是显身份,类似于“打道回府”。
表演内容中还有鉴真用中药救活了日本死人的神迹。
最后,鉴真大师于招提寺圆寂,这种圆寂叫做“坐化”。
卧佛殿东侧有一所院子,是鉴真戒坛院。
里面是有戒台的。
这座戒台就是一个示意,不可当真。真正的戒台上面必须要有释迦牟尼坐像,不能像上图里这样就摆一座七级浮屠了事。僧人受戒时要有十位高僧做三师七证,所以戒坛上要能坐下十个人,这个戒台看上去只能站十个人,没有摆椅子的地方。
戒台殿外面是一圈回廊,院子里还有各色花果。
卧佛殿的西侧是一座亭子,叫做弘佛亭。
日本有一位研究佛学的池田和夫,家里有一尊西晋年间的白玉佛头,距今一千三百年。池田晚年决定把此佛头归还中国,因为扬州大明寺有鉴真纪念馆,他就把佛头捐给了大明寺。为纪念这个佛头归来,大明寺建了这座弘佛亭。亭子里面石碑上刻着”阿弥陀佛“,石碑前面是一尊白玉立佛像。这佛像的头应该不是回归的那一只,那只佛头肯定是在某处精心收着呐。
这座亭子一看就是仿唐式建筑,三尺高白石台基,四根梅花石柱,四根仿榫卯柱顶石枋,石雀替,斗拱架梁结构。唐式风格主要反映在屋顶上,是梁思成说的那种斗拱硕大、飞檐深远的雄厚风格。柱顶梁之上是木结构。
因为是四角亭,所以木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四根柱子上是转角斗拱,柱子之间加一朵柱间斗拱。可以看见上层的梁枋是插入斗拱的,这是唐代特征。唐代的斗拱梁枋粗壮,追求实用,没什么刻花之类的装饰。古代建筑木料多数是用松木,南方也有用杉木的,皇家才能用高级硬木。这座屋顶上的木料看上去都是红松的,耐候而且易加工。
上面弘佛亭北面土坡上还有一座唐式建筑,叫做“善女龙王堂”。
龙王堂就是龙王庙呗,那是一间道教庙堂呀。佛寺内常常会被盖上几座神庙,像什么关帝庙、财神庙之类的。古代中国大妈拜完观音肯定是要再拜一下财神的。
大明寺东路往南,还有一座平远楼。
这是清雍正年间扬州盐帮大佬汪应庚盖的,曾捐资重修当时的大明寺,然后顺手在寺内一角盖了这么一座楼。咸丰年间,大明寺毁于战火,汪应庚修建的那些殿堂都毁了,就剩下雍正年间他请书法家蒋衡写的“淮东第一观”留在山门外寺墙上。现在的这座楼是同治年间重建的,近年又多有修葺。原楼面阔七间,现在只有三间了,上面是灰瓦单檐歇山顶。二层和三层下虽然有腰檐,但是没有平座。这种没有平座的是真正的“楼”,带有平座的是“阁”,比如那座栖灵塔。平远楼的二层基本是和大雄宝殿前广场平齐的,楼顶差不多和大雄宝殿一样高,一层肯定是在半山腰了。这是什么山?就是那座蜀岗。当初汪应庚建这座平远楼是为了招客聚餐的。在汪应庚之前,康熙年间的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平远楼的经历正是《桃花扇》这段词的真实再现。现在平远楼一层供有十二生肖本命佛,游客自寻自佛自拜自许愿。二层供的是文昌帝,仅扬州考生拜之可助力,因为外地考生不来拜,拜了也不来还愿。
扬州大明寺除了有重要的鉴真大师纪念堂之外,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纪念堂,那就是平山堂。
平山堂外面写着“廉政教育基地”,你别惊讶于为什么来寺庙做廉政教育,我真地见有大队穿制服的公人在接受教育。我看那些公人都很年轻力壮,看来这个教育也是要从娃娃抓起。
北宋仁宗赵祯当政时期的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有一个二十三岁的四川青年在殿试上中了进士,他本来应该是状元的,被裁判晏殊歪哨吹了个第十四。这个四川人叫欧阳修,后来成了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入官被皇上授为谏院主任,相当于中顾委和中央信访办主任。因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推行庆历新政未逮,被下放到地方。他在安徽滁州做了二年知州,写下了不朽的《醉翁亭记》。宋仁宗见他不能喝酒还老喝酒,还写醉文,便在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把他又调到扬州来做知州。此时的欧阳修已进入不惑之年,在扬州不到一年时间内,继续他的宽简政风,和当地各族人民同乐。为了便于招集闲人在府堂之外哨聚、闲聊、会文、醉酒,欧阳修就在这个蜀岗高处建了这么一个平山堂。王安石说平山堂是“城北横岗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凡没人来衙门击鼓告状之日,他便退堂出城,然后纠集他的朋友圈来平山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还自费从城里淮阳饭馆订餐送到堂里,沏茶倒酒吃大鱼,杯觞谈笑客风流。
这平山堂的位置非常好,前方视野很开阔。堂前有树,有草,还有栏杆。欧阳修站在栏杆前,手背身后,便可自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栏杆下面是花园,远处有山,好像是众仙持笏来拜。此堂与远山相齐,便起名平山堂。山门外的“淮东第一观”和大雄宝殿广场西侧的“仙人旧馆”说的就是这座平山堂,那真是“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不过,这里只是欧阳修的郊外别馆,他日常办公吃住还都是在城里府邸。
欧阳修回东京在朝里当上了翰林学士,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主持殿试。这一届进士里有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这苏轼虽是有才,诗书了得,但他那个诗人的诗脾气在朝中并不吃香,不仅常被匾,还曾有生命之忧。因此,苏轼就在京外当那些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宋哲宗赵煦的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已经知天命的苏轼来到扬州做知州。苏轼的前任是蔡京,蔡京对前辈欧阳修颇不屑,只顾在城里玩从洛阳引进的牡丹,对平山堂嗤之以鼻。苏轼来后,废除了蔡京的牡丹花会,在平山堂后造了一座谷林堂,做为恩师欧阳修的纪念堂。
过了谷林堂往北,还有一座建筑。
这座建筑的单檐歇山顶山花非常特别,它没有按惯例的搏风板和悬鱼梅花簪等杂七麻八,整个山花是一幅浅浮雕。画面是一池荷塘,荷叶中有盛开的荷花,其间还有花落后结下的莲蓬。当年欧阳修在平山堂聚众办诗词会时,让大家击鼓传花作诗赋词为乐。他们传的不是带刺的玫瑰,当然也不是狗尾巴花,那有狗尾续貂的嫌疑。他们传的是欧阳修从岗下荷塘里掐来的荷花,欧阳修喜欢荷花,他有一首《采桑子》说“荷花开后西湖好,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这里说的西湖是他当过知州的安徽颍州西湖。转到正面看一看。
原来这是欧阳祠,也就是欧阳修的祠堂。这祠堂最初是扬州人建的,在城里。扬州商贾极多,地方官多有搜刮行为,盐漕阔佬也不定期敬献茶酒鱼虾狮子头。朝廷派往扬州的官任期都很短,二年即已为久,恐其和地方豪杰结党。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和在其它地方一样,都是宽以待民,简约章法,拒诸礼于外。那些阔佬对欧阳修投礼无门,便都纷纷心惕惕肝颤颤,却不见太守大人来搜刮。大家把省下的茶酒鱼虾钱就投入到敬仰欧阳修的滔滔之情,此情无以寄托,那肯定就要建祠每日行礼祝愿不断。这座祠是在欧阳修还可以“把酒祝东风”的时候就建好了,就是生祠,有为欧阳修延年益寿的功用。在这座祠堂的香火声中,欧阳修后来就一直平顺,还做了开封府顶级长官,颇得各届皇上喜欢。最终,欧阳修在他知过的那个安徽滁州安度晚年,走于宋神宗赵顼在位的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享六十六岁。神宗御赐谥号文忠公,哲宗赐兖国公,徽宗赐楚国公。
欧阳修之后,扬州太守、知府们多有脱离前辈脚印者,凡遇府中沉重,尝暗喻家有余粮君。而且这些太守还常派素衣乌面人去掐灭欧阳祠中香火,渐渐地,城里的欧阳祠就瓦塌了。苏轼知扬州时,来平山堂凭吊欧阳修,建了谷林堂纪念恩师,还在谷林堂后重建了这座欧阳祠。现在看到的欧阳祠是清代毁于战火后于光绪年间重建的,祠中没有神龛,而是挂着欧阳修的画像。
祠堂里有若干横匾,上面这块“贤守清风”匾是清康熙帝所赠。画像两边楹联“万卷图书集成部,千秋风雅始欧阳”。上联来自乾隆,说的是编撰《四库全书》。下联说的是欧阳修开创北宋诗文革新,做为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欧阳修之千古风雅是没得说的。祠堂里还有一套文章贴刻,是苏轼手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非常珍贵。
大明寺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寺庙本身虽不突出,可是有梁思成设计的鉴真纪念堂,欧阳修和苏轼逸风的平山堂,相当有文化。那座栖灵塔演示了唐风砖心木塔,还有一些小景可看。不虚此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