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娱乐圈已有一年,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官网公开的“工作动态”页面上,“湖南台”的3条工作汇报,很值得一看。
这3条分别说了什么呢?
第一条,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全力推进“平台+内容+资本”新样态。
第二条,是汇报了湖南广电局持续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除了对主持人的把关外,还特别强调已对《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两档综艺节目完成改版升级。
第三条,加强芒果台节目创新,推动资源向优质原创内容倾斜。
结合去年轰轰烈烈的娱乐圈整治风暴,我们可以发现湖南广电确实嗅到了危机信号,在相关指导意见出台后,就积极变革,尽可能摘掉身上“过度娱乐化”的标签。
在这个基础之上,芒果台又在优质内容创作方面下足了功夫,这也是上面3条工作汇报里,着重体现的。
比如去年12月,湖南卫视就制作并播出了一部名叫《中国》的纪录片。
节目上线后,就因其极富特色的视听语言和引人入胜的中华历史讲解而广受推崇。
央媒频频点赞,吃瓜群众更是在网上极力推荐,芒果台也凭借此吹响了转型的号角。
不久前,《中国》第二季来了,短短几集,就解开了中国历史上3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元朝,到底算不算是中华历史?王妃“察必”的一句话,点醒了“忽必烈”
元朝,到底算不算是中华历史?
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
国内普遍认为,元朝毋庸置疑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毕竟从小我们学到的就是“宋元明清”的朝代歌。
可在国际社会,“元”是跟中国正统历史割裂的,尤其在欧洲的历史中,“元朝”被称为“蒙古帝国”,并不算在中华历史之中。
因为这种认知的影响,国内也有不少人,开始将“元”和中华历史割裂。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这也让皮哥深感中国人对中华历史认同的危机。
毫无疑问,历史的普及不应仅存在于教科书中,除了各种影视作品,纪录片是最好的方式。
皮哥没想到的是,《中国》竟然能将元朝的问题这么具体清晰地表达清楚,呈现彻底。
我们不妨就从这场伟大的相遇说起。
忽必烈有着和成吉思汗一样的名声,我们肯定相熟,可在他开创元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姓名我们或许并不知道。
比如八思巴,比如刘秉忠,再比如姚枢。
忽必烈和八思巴相遇的时候,还不是元朝的开创者,甚至不是蒙古的可汗。
彼时的可汗是他的长兄蒙哥,而忽必烈总领漠南。这时候,蒙古定下了远征大理,再灭南宋的统一策略。
要去大理,就要绕道西部藏区,而要通过藏区,就要拿下当时西藏萨迦派的首领,萨迦政权的掌控者,高僧八思巴。
两人的相遇是极不友好的,在当时蒙古人眼里,唯有暴力方可征服。
在会谈中,忽必烈以领主的口吻对八思巴下达任务,但八思巴不卑不亢,不仅不服从忽必烈,还要求将他送到西藏。
就在八思巴离去之际,忽必烈的王妃察必站了出来,她告诉忽必烈,这是一位颇有智慧和才能的法师,忽必烈想要成就大业,一定要尊重善待这样的人。
在八思巴引经据典的说服下,忽必烈终于接受了这位藏传佛教的高僧。
在察必的促成下,公元1235年,20岁的忽必烈拜19岁的八思巴为上师。看似是宗教,实则忽必烈和八思巴,也完成了漠南政权和西藏政权的联盟。
忽必烈或许没有成吉思汗的一代天骄的个人魅力,但他有自己独特的王者气质,那就是度量弘广,海纳百川。
见证忽必烈拜师礼的人中,还有一个名叫刘秉忠的汉臣,他曾在17岁时在蒙古统治区担任过文吏这样的小官,不过后来辞官归隐,潜心修学,出入儒释道三门,熟知天文地理律例治国等知识。
虽然叫“道士”刘秉忠,但他内心深处依旧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他希望看到国家统一,不希望山河破碎。
而在当时,能实现这样宏愿的人,只有忽必烈,于是刘秉忠前往漠北见了忽必烈,忽必烈也如获至宝,两人几乎一拍即合。
正是刘秉忠,让忽必烈以中原汉地的治国经验为参照,安民固本,建立汉臣体系、有效的典章法度和各项政治制度,从思想和文化上巩固了全国统治。
当时全世界最伟大的都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也是刘秉忠担任设计师设计的。
这一切,于今日之中国,今日之北京,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单凭这一点,元和中华,就不可也不能割裂。
忽必烈的汉城体系中,还有一位名叫姚枢,这是一位大儒,应忽必烈邀请出山时已经50多岁。
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帮忽必烈躲过了蒙哥设置的危机,为忽必烈日后统一全中国积蓄了人才和力量。
蒙古人好杀戮,但忽必烈不同。八思巴用藏传佛教为他带来了精神信仰,刘秉忠等一众汉臣给了他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他和弟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中,他因为纳谏如流而获得胜利,最后时刻他也没有杀掉弟弟,而是给了他自由。
之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就连“大元”两字,都出自儒家经典《易经》里的“大哉乾元”。
在这一众人的影响下,忽必烈的统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元朝,就是他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而打造的政权体系。
这样的王朝,不属于中华历史,又属于什么呢?
第二个疑问:关汉卿和青楼女子珠帘秀,到底什么关系,珠帘秀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我们都曾背过一篇名叫《窦娥冤》的课文,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以《窦娥冤》为故事蓝本的也数不胜数。
这部元代戏曲的作者,就是关汉卿。
关于关汉卿,即便在作者简介中,也知之甚少,甚至连他的本名也没人知晓,而汉卿则是他的字。
关汉卿生于金朝末年,作为一个汉人,他也有通过科举入仕的想法,所以自幼饱读圣贤书。
可等他长大后,科举却没有了。
时局动荡,整个国家秩序都在重建,而戏曲,成了关汉卿施展才华的唯一选择。
最开始,关汉卿的创作风格是积极向上的,有一个风格他很喜欢,在《拜月亭》《金线池》等作品中,讲述的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才子佳人团圆的结局。
到了公元1271年,大元建立,5年后,南宋都城临安被攻破,1279年正月,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在崖山之战中被消灭,大宋王朝宣告灭亡。
这也是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时间。
宋的灭亡,给南方的汉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在那个用武力决胜负的年代,对文人来说,是无法愈合的巨大伤痛。
此时关汉卿的作品,没有歌功颂德,只有对弱小个体在战争中悲鸣和绝望的书写。
因为关汉卿所做的戏曲需要表演,所以在当时的文人世界,有不少女子。
她们有的有杰出的才情,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善于诗词歌赋,在一本名为《青楼集》的杂剧演员传记里,就记录着121位杰出女艺人的故事。
这些女艺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珠帘秀了。
她原姓朱,珠帘秀是艺名,不仅演技卓绝,而且风姿绰约,是当时不少文人墨客追逐的对象。
比珠帘秀年长20岁的卢挚,就是她的忠实追随者。
这些追随者中,也有关汉卿。
南宋灭亡后,珠帘秀在江淮一带巡演,因此跟关汉卿结识,他们是当时戏曲界的两颗最璀璨的明珠。
关汉卿砚田笔耕,是佳作频出的戏曲巨匠;珠帘秀技压群芳,是独步曲坛的表演巨星。
两人惺惺相惜,关汉卿也写了一首散曲赠给珠帘秀。“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这是对女子极高的评价。
只可惜当时追珠帘秀的文人数不胜数,她的眼光自然也无人能够琢磨。
据说珠帘秀最后嫁给了一个风流道士,洗尽铅华归隐田园,生活过得并不如意,关汉卿也成了她生命里的过客。
但关汉卿,并没有只将关注倾注给珠帘秀一人,他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在传承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即便是明星,也是底层中的底层,弱者中的弱者。
关汉卿是关爱女性的,他不是“中央空调”,他的关爱中,有对整个女性群体的悲悯。
现实中,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在戏剧中,他做到了。他的作品里,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
其中大多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如妓女,婢女,乳娘,农妇,寡妇等等。在元朝社会,她们是被欺辱甚至肆意买卖的对象,但在戏里,关汉卿给了她们力量。
关汉卿笔下的女性,自由、独立、坚强、勇敢,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要求自己应得的权利,最著名的,就是那部脍炙人口,影响力极大的《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穿越时空的呐喊,就像窦娥为整个女性群体发出的穿越时空的呼号。
这呼号里,我们嗅到了女性独立的气息,也看到了女性群体终将崛起的希望。
而这一切,都来自关汉卿,这个并不为人们熟悉的元曲作家。
第三个疑问:明朝科学家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关系到底有多铁?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接近现代社会的朝代。而这种接近,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名叫徐光启,一个是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名叫利玛窦。
明万历十年,利玛窦作为传教士,被派到中国传教。
但利玛窦不仅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一位涉猎广泛的学者,是他第一次将球形的世界地图绘制出来,并在中国社会传播。
在瞿太素的影响下,利玛窦知道了传教要首先影响士大夫阶层的重要性,于是他苦研儒家经典,甚至比很多汉人都读得通透。
利玛窦还遍访名士,他对儒学的认知让这些文人惊叹,还给了他一个“西儒利氏”的称呼。
这所有的名士中,有一个给利玛窦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来自上海的徐光启。
徐光启一生苦读圣贤书,43岁中进士,不过,他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的时候,依旧被西方宏大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震撼。
之后,他在京城见到了地图的绘制者,利玛窦。
1604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再次见面,这次见面甚至改变了明代社会的进程。
两人的交流十分广泛,从历史地理到天文历法,从军事火器到西方数学,无所不谈。
徐光启第一次认识到,数学的内在逻辑,其实是哲学思辨,但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只被认为是“技”,奇技淫巧的技,跟“道”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但徐光启依旧觉得这种科学需要被中国认识,于是他决定和利玛窦一起翻译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徐光启将其命名为《几何原本》。
徐光启创造了许多数学专用词汇,一直沿用至今,包括几何、点、线、面、四边形、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直角、钝角等等。
翻译工作只进行了一年,徐光启突然收到了父亲离世的噩耗,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这三年中,徐光启还成功引进了红薯,让中国人也可以吃到这种香甜味美的农作物。
为了在更多区域推广,他将自己的种植心得写成了《甘薯疏》。
三年过后,当徐光启再次想要继续翻译剩下的9卷《几何原本》时,却得到了利玛窦已经病逝的消息。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中国”一词推广到欧洲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把西方的现代科技推广到中国的外国人。
利玛窦去世后,徐光启经历四个年号,位极人臣,但他依旧以科学家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社会做着最朴实的贡献。
他将明朝先进的生产经验和西方的技术融为一体,编撰了《农政全书》《农遗杂疏》《农书草稿》,翻译了《泰西水法》,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他让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世界是圆的,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一家独大。
在天朝上国之外,还有一片更加璀璨的星空。
自从2月末播出后,《中国》第二季受到了观众的一致欢迎,首播后连续5天拿下收视冠军(每周一至周四播出),可以说芒果台终于打出了一副王炸。
纪录片《中国》无疑是写意的,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旁白,它都有中国人最独特的国风浪漫和审美标准。
而《中国》也无疑是写实的,它以朝代的大背景,时间的大脉络为主线,娓娓道来,既有小人物的颠沛,也有大时代的潮流。
文化历史本是个很广袤的词汇,但在《中国》中具象化了,那一滴滴雨水,一句句诗词,一个个文人,一首首歌谣,仿佛春天的嫩芽,在观众心底深处生根。
一芽知春,《中国》会带着这些萌芽,为我们创造国风文化,历史经典的又一次繁荣和美好。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