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在农村,老人会常常叮嘱年轻人,哪里些树可砍,哪些树连碰都不能去碰,哪些地方的树可以砍,哪些地方的树砍不得,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所谓的“后果”既是农村的民俗讲究,也有人与自然相处方面的考量。农村俗语“三树不能砍,福散穷来伴”,指的就是这些民俗讲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1、“三树”指的是什么?

这句农村俗语之中有个关键词,就是“三树”,对过去年纪稍长的人,因为有过砍柴和砍树的经历,他们都比较清楚。但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了,生活的时代不同了,家里大多不用烧柴火做饭了,也就用不着他们去砍柴火了;农村建房材料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也就用不着上山砍树了。因此,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

那么,这“三树”是指具体什么品种的树,还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即三种类型树,为什么农村人把能否砍这“三树”,与人的福气与贫富联系在一起呢?

农村所谓不能砍的“三树”,并不是指某个具体品种的树,比如,柳树、槐树、樟树、楠木树、檀木树、杉树、松树等等,而是指某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树,比较古树、风景树、乘凉树、高山树、河岸护提树等等。归纳起来就是三种类型的树,即古树、乘凉树、特殊地带树。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2、禁止砍伐古树

在农村,古树一般分布在村寨周围和村寨内、庙宇、祠堂内外、古道边、渡口、河岸、山地等。这些古树,在旧时的农村,并不是处于没有人管的状态,恰恰相反,大部分的古树,都列入了村寨和宗教观念的管理范围,还有一部分列入了民间树崇拜的管理范畴。

一是乡规民约和族谱管理

过去农村,判断树木是否是古树,不像现在可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测,大多古树是靠一代一代人口口相传。有一部分古树立了封禁碑,禁止任何人砍伐。这些封禁碑有的是一个村寨立的,有的则是几个村寨联合立的,还有的是官府立的。村寨周围一部分古树则是写入乡规民约,或者族谱,禁止砍伐,对违反者的惩罚非常之严厉,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其处罚足以让砍伐古树者倾家荡产。

比如,民国以前,湖南一些乡村就规定,凡是砍伐古树的人,要被盖禾桶(又上副桶、谷桶,四方形,是稻谷脱粒的一种农具,盖禾桶是对犯错误人的一种当众惩罚,对身体没有伤害,但对精神伤害比较大),还要杀猪宰羊,请全村人吃饭,以不陪礼道歉。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用“合款”议事方式,制定规定,禁止砍古树。新社会之后,国家立法,禁止砍伐古树。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二是受宗教观念的影响

庙宇、祠堂内外的古树也一样,农村人历来对所有的宗教场所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神圣”之物。旧时,民间最大的禁忌之一,就是怕触犯“神圣”,人们对“神圣”普遍存在畏惧感。

比如,旧时,平民百姓怕见官,人们认为官威是“神圣”的,即使见了官,也不敢平视官员的容貌,只能低头,要抬头仰面,就要得到官员的允许。我们在看古装剧和古装戏曲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官员升堂,平民百姓在朝廷命官前跪下,低着头,官员点到某人时说:“抬起头来!”百姓回答道:“小人不敢。”官员说:“恕你无罪!”,这个时候百姓才敢抬起头来。在古代,在大堂上直视官员,是对官员“神圣”性的冒犯,是平民百姓的禁忌,只有得到允许后,才能抬头与官员四目相视。

古代的官员见了上级官员,直到帝王,也同样对“神圣”同样有畏惧感。而帝王和各级官员对天地、庙宇神灵、祖先等同样有畏惧感,禁忌触犯“神圣”,平民百姓就更加如此了。

因此,人们对庙宇、祠堂地盘上树木是不敢随便砍伐的,便何况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古树被人们赋予了“灵性”,也就有了“神圣”性。在农村,即便庙宇、祠堂不存在了,但是,场地还在,残垣断壁还在,或者瓦砾还在,其中的“神圣”性就依然还在,人们的畏惧感就一直存在,这些地方的树木,特别是古树,就无人敢动。

以上这些,与古代封建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有关,也与封建社会神权对人们思想统治有关,因此,民间就产生了对“神圣”的迷信。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客观上保护了全国各地方古树。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三是民间对古树的崇拜

我国民间对古树的崇拜,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图腾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神秘而产生的,并以树木为护身符,蕴含着人们对命运的迷茫与探求。因此,在旧时的农村,群众以古树为护身符的方式主要是“替身树”和“寄身树”。

比如,旧时,北方一些农村的孩子把古树认为“干爹”、“干娘”,南方一些地方则把古树认为“亲爷”、“亲娘”,或者“保爷(公)”、“保娘(婆)”等。家里的小孩出生后,常常哭闹不止,或者“八字”里缺“木”,把小孩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写在红纸上,并贴在古树上。从此以后,这棵古树就成为了小孩及家人的“亲戚”,逢年过节要对古树进行祭拜,平时要对古树进行看管,防止有人做出对古树不利的举动,爱护得很周到,像尊重家里的老人一样。

又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小孩出生后的胎盘(俗称包衣)要深填在古树蔸下的土壤,而家里的猪、牛等生仔后的胎盘,则用稻草包起来,挂在古树枝上,寓意来到世上的人、畜新生命像古树一样,生命力顽强,能够健康成长。

农村百姓这种把古树视为护身符的行为,自然是一种迷信思想作怪,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这种做法,在农村社会形成了群众性的爱惜古树、保护古树的氛围,并养成了农村群众爱护古好习惯和好风尚。与此同时,这也对小孩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对爱护古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这样一代影响一代。

现在农村人也好,城市人也好,也有崇拜古树的情结,但是,现在的人崇拜古树,与旧时人们崇拜古树,在民俗文化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人崇拜树,其中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而情感色彩则愈来愈浓,大多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或情感上寄托,更多的是一抹浓浓浓的乡愁。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3、禁止砍伐乘凉树

我国有一句古代俚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自清代清翟灏编的《通俗编·卷一·俚语对句》),现在大多用其比喻意思,即前人为后人造福。在古代农村,确实存在种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乘凉。

旧时,农村的村头村尾能入田间地头,山道旁边,有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的参天大树,人们称这类树统称为“凉伞树”,现实中确有一种树叫凉伞树,但这里的“凉伞树”却是统称,是专门用来乘凉的树。

旧时,人们出行,大多靠步行,出行走路是非常辛苦的事,特别是天气炎热的时候,烈日炎炎似火烧。行人能在路途中有一个乘凉歇脚的地方,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了。因此,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会在驿道路途中修建凉亭,有五里一亭,或十里一亭的说法,既可遮风挡雨,也可用来乘凉。

古代的驿道,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由古代官府出资修建并维护,条件肯定比其它道路要好一些。其他的道路条件就要差多了,由乡村自己花财力修建和维护。一些乡村道路的凉亭,大多由慈善人士募捐修建而成,因此,凉亭的数量比较少,十多里到几十里才有一座。这样远远不能满足路上行人的需要。于是,古人就用栽种乘凉树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省钱少力。天气炎热的时候,路上行人可在乘凉树下歇脚。这种乘凉树,有的是一棵到几棵,有的则是一片树林。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在乡村江河两岸的一些渡口,因修建凉亭怕洪水冲走,一般也会栽种乘凉树,供来往行人过渡停候时乘凉。

旧时,人们栽种乘凉树就像修路、修桥及修凉亭一样,是一种行善积德的事。因此,这种乘凉树绝对不能砍伐,如有人砍伐了,就是一种损德的事,是做恶事,对自身福气会有损害,也就是旧时人们所说的“福散人穷”之意,还会遭遇不测之祸。

旧时,农村群众在无法约束一些人的恶行时,往往用这种“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在客观上,在那个年代,对乘凉树起到了保护作用,让我们现在的人还能看到这种乘凉树,并成为现在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

4、禁止砍伐特殊地带树

旧时,所谓特殊地带的树,一般可分为人居环境方面的树林、生产安全方面的树林以及生态安全方面的树林。

一、人居环境方面的树林

人居环境方面的树林,也就是村寨周围的树林,一般分为风水林和风景林。

风水林,一般村寨按照古代水风中“藏风聚气”要求,要在水口,也就是村寨出水口,或者村寨周围山坳风口,栽种林木,以把住寒村的水口或者风口。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风景林,从这个名称的表面上看,好像是增添村寨景色的树林,其实这只是次序方面。风景林在旧时村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调节村寨中的空气,防“瘟病”。旧时农村群众认为,村寨周围树木多,可防瘟病的暴发。瘟病既是指人的瘟疫,也是指家畜的瘟病。风景林,在地势平坦的村寨,一般来说,树木栽在寨村的前后左右,而在山区村寨,则大多种在后山,和两边,村寨前面留出空阔之地,以利于空气流通。

不过风水林和风景林不是绝对的,有的风水林就是风景林,而有的风景林就是风水林。现在农村没有风水林和风景林之分,全部纳入风景林,是国家法律重点保护的树木之一。

好的人居环境,不仅使人生活心情舒畅,也能使人身体健康,六畜兴旺,生活富足。如果把树砍了,对人的心情还是健康、家畜喂养都有影响,身体不好,六畜不兴,自然也就“福散穷来伴”。

二、农业生产安全方面的树林

在古代农耕社会,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保住了耕地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一些树林是用来保护耕地水源、防沙、防洪等功能的。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比如,有的灌溉耕地水源地的树林,旧时,农村是禁止砍伐的,一旦这种树林被砍掉,源头水源干涸,本来旱涝保收的耕地,就会变成看天脸色吃饭的“天水田”。有地方的树木是用来固沙拦沙,把树砍掉,耕地就变成了沙漠。还有的地方的树木是用来稳固河堤,把树砍掉,河堤不稳,就会被洪水冲垮,进而冲毁耕地及粮食作物。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耕地被冲毁了,没有地可种,自然也就是“福散穷来伴”。

三、生态安全方面的树林

在山区农村的人,都听老人们说过,大山高岭上的树木,旧时是禁止伐的,最多也只能砍到半山腰,半山腰以上,绝对不能砍伐。这是为什么呢?

过去老人说,山岭上的土质疏松,沙石多,砍了山岭的树木,下暴雨的时候,就会造成山岭上的泥沙就会随洪水冲下山来,淹埋山脚下的耕地。用现在林业方面的话说,就是海拔越高的地区,生态越脆弱,如果植被破坏了,易形成泥石流,被毁掉的植被很难恢复,会造成生态恶化。

因为砍树,环境恶化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地里种不出作物,或者说广种薄收,农民自然就很贫穷,这不就是“福散穷来伴”吗?

八字缺木但是忌木

这种经验教训,不管是过去树木的无序砍伐,还是几十年前,个别人为了蝇头小利,过度采伐林木,山区的一些村寨因此都付出过惨痛代价。

总而言之,农村老人说“三树不能砍,福散穷来伴”,从小的一部分观念来看,确实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或者说,从长远的方面来看,说明古代农民就认识到了树木与人的命运的关系,也说明了保护树木的重要性,符合自然规律。

这就是现在新的生态观为什么要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因此,这句俗语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