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苏厝苏颂文化广场雕像
2020年是北宋宰相、科学家苏颂诞辰一千周年。对于闽籍历史伟人苏颂,今日福建人大多不甚了了,或者只有一个“科学家”的粗略印象。其实,苏颂首先是一位大臣,是北宋王朝的高官,官至宰相。苏颂博学多能、勤政务实,堪称模范官员。
科学只是为官“副产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地学)卷首语引用19世纪欧洲学者弗兰茨·屈纳特的话说:中国人竟敢把他们的天文学家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此天文学家主要是指苏颂。这句话很可能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理解不深的人产生误解,以为苏颂首先是一位天文学家,然后被任命为宰相。其实,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苏颂与所有士子一样,人生理想和道路都是读书、中举、为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今人所说的天文学家,只是其为官的岗位职责使然,可以说是副产品。
苏颂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22岁中进士,24岁为江宁知县,即得能吏之名,深受同僚和上司叹赏。江宁是南唐故都,人口繁多,民俗奸诈而好争讼,号为难治。年轻的知县下车伊始,即遍访老吏和家族前辈官员。他将全县有诉讼的每户人丁、田产等情况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公堂上令诉讼者震惊不已,视若神明,不敢有丝毫隐匿。
后来他身居高位,为吏部尚书和宰相,组织工作井井有条。有意见的,他让人家把话说透,然后他申说道理,直到不得所欲者也心服口服,因为他做到“必本大体,议论持平,务循故事,避远权宠,不立党援,进退人材,弗专主己,理有未当,亦不苟从”。
在任颍州知州期间,仁宗皇帝逝世,皇家建皇陵,向各地征收珍稀难得物资。苏颂虽然非常崇敬仁宗皇帝,但是却对皇家征集令说“不”:“(仁宗)遗诏务从简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作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他为减轻当地人民的负担,据理力争。他的勇气,来自仁民惜物之心。
苏颂任亳州知州时,有一妇女犯法,当受杖刑,犯人声称有病,没有执行。下级官吏怀疑此妇装病,对苏颂说,领导素以高明著称,岂能让一个妇女骗了,有损颜面,建议让法医检查。苏颂没有采纳,说:“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有可悔。”意思是,法医可能观言察色,附会主官意向,导致误判,以后可能悔之莫及。这个妇女很快死了,众吏叹服苏颂。其实,苏颂何尝没有想到女犯有装病的可能,但是宽仁一些,疑罪从无,等等看,又何妨?
苏颂做过江宁县令和南京(商丘)留守推官(知府助理)之后,由两位名臣推荐,通过考试,于33岁那年进入馆阁(相当于皇家研究院、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出版社,未来宰相储备之地),任馆阁校勘、太常博士、校正医书官、编定书籍官等职。在馆九年之久,博览群书,校勘、编纂了大量古籍,其中《本草图经》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医药图谱。元祐年间,苏颂任吏部尚书,为组织部长,同时又被皇帝任命,跨界提举浑仪,领衔设计、建造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解说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其报时装置是世界时钟的鼻祖。苏颂所写《进仪象状》是一篇精深的天文学论文,陈述水运仪象制作简史,阐明新仪象的创新之处。这些成就,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大篇幅介绍。
对辽邦交的“智囊”
苏颂作为宰相和科学家,今人或许尚有所知,而不知苏颂还是一位坚定不移维护和平的杰出外交家,其外交智慧多次被明朝冯梦龙收进《智囊全集》上智部。
苏颂任度支判官时,受命护送辽国使节北归,行至恩州(今河北清河县),驻于驿馆,夜里驿馆起火,部下请苏颂快跑避火,苏颂安然不动。恩州驻防部队准备来救火,苏颂闭门拒绝,只让驿馆卫兵悄悄灭火。苏颂为何不让大部队来救火?因为火一起,当地人就呼喊,说是辽国使团纵火作乱。军队来救火,可能动武,使事态扩大化。此事惊动朝廷,连神宗皇帝都心存疑惑。苏颂完成使命回朝,向皇帝汇报、说明了情况,皇帝大为称善,加以重用,“命为淮南转运使,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苏颂自此进入皇帝秘书班子,成为近臣。苏颂的危机处理能力来自何处?主要是因为他珍惜和平,有维护和平的使命感;如果和平立场不坚定,唯恐天下不乱,则正中好战分子下怀。
十年后苏颂出使辽国,使团到达辽国都时,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苏颂知道“虏人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也”,但是作为宋使,必须维护本国历法,这是外交原则。苏颂对辽人说,节气“或先或后,各从其历可也”。他“泛论历学,援据详博,虏人莫能测,不能遽折”。苏颂回朝后向神宗皇帝汇报此事,皇帝问到底谁的历法正确,苏颂实言辽历更精。皇帝处罚了太史(主管天文历法)。后来朝廷让苏颂重修浑仪,更加精准地观测天象,改善历法。苏颂以自己渊博、精深的天文历法学识,应对了外交难题。这个故事反映苏颂求同存异、搁置争端、各行其是的外交思想。
苏颂七十岁高龄时,得任尚书左丞(副宰相),行枢密事,执掌全国军事工作。恰在此时,边疆忽来谍报,辽国天祚帝阿里骨去世,继承人未定。大臣们认为机会来了,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乘其未定,发劲兵数千,扶持辽国地方官赵纯忠为辽主。但苏颂反对轻启战端:“事未可知,今越境立君,傥彼拒而不纳,得无损威重乎?徐观其变,俟其定而抚戢之,未晚也。”后来知道,阿里骨果然无恙。苏颂不一定真的是料事如神,只是秉持一份谨慎戒惧之心,“深戒疆场之臣邀功生事”。
鉴于苏颂两次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和博学多识,宋神宗给苏颂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编纂宋辽邦交百科全书《华戎鲁卫信录》,全面总结宋朝和平外交国策造福天下苍生的成就。苏颂平时经常向皇帝进言,不要战争,应保持和平,让人民休养生息。史载,苏颂“每进对,至弭兵息民,则必反覆条奏,援引古义,以为人主聪明不可有所向。有所向则有偏,有偏则为患大矣。以是心应是事,则天下无不治矣”。
立身为官之道
苏颂在行政、外交、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其立身为官之道多有可采。
勤学博识,无所不通。苏颂与他的父亲苏绅都以博学多识知名于当时。宰相王珪问苏颂:“公记问之博,以至国朝典故,本末无遗,日月不差,用何术也?”就连当朝皇帝神宗都问苏颂有何法宝:“卿家必有异书,何故父子皆以博学知名?”苏颂奏对:“臣家传朴学(经学、汉学),唯知记诵而已。”
苏颂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十分自励和自立,不同于一般纨绔子弟。他非常重视读书学习,他说:“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他本有机会接受门荫步入官场,但是他放弃了,挑战自我,要走科举之路。“笔苦手成胝,眠稀目生晕”,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进身。
少言务实,不立己说。北宋博学官员多喜著书立说,苏颂虽然也满腹经纶,但他是一个实干家,一心一意忙于政务,除了职务著作之外,并无专著。孙子苏象先记载祖父的一段话,颇能说明问题:“张去华侍郎状元及第,文章学问为一时之贤,独不达政事,事多留滞倒错,遂罢。”苏颂清醒地认识到,学问、文章不等于行政治理才能。宋词光耀千古,苏颂也喜爱词之“音韵谐偶,然未尝自作一篇”,在宋代文人中很罕见。他有诗作,但主要是与同僚、友朋酬唱和答,属于应用性的交际诗。诗庄词媚,苏颂在文人中,是典型的“理工男”。
苏颂强调多做少说。他向子孙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京西大疫,流殍甚众,知州韩纬救灾有力,大肆宣传,邻郡人民纷纷涌来,造成不堪重负:食物不足,发生饥荒;交叉感染,大量死人,就连韩知州自己都染疫身亡。好事变成了坏事,由此说明,为政在于平衡、务实,量力而行,不求虚声,不贪功冒进。
严守礼法,克己简约。苏颂从政有一个特点,就是守礼法,讲规矩;克己奉公,不搞特权。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家传经学教育,深通《周礼》。礼学之于苏颂,不仅仅停留在学问上,更是行为准则。苏颂说:“放(仿)六经所行,犹有迹焉。若夫子之循环反复,则不见其迹,吾终躬庶几焉。”
苏颂72岁高龄做宰相,面对娃娃皇帝宋哲宗,不废君臣之礼。朝堂之上,其他大臣只向垂帘听政的皇祖母汇报工作,而苏颂必同时都汇报,小皇帝记在心中。后来小皇帝长大亲政,改革派上台,打击旧臣,苏轼兄弟就被放逐,而苏颂受到哲宗保护。哲宗说:“苏某知君臣之礼,与他人不同。”
历史上著名的三舍人事件,最能体现苏颂坚持原则、遵守制度的作风。熙宁新政展开,神宗和宰相王安石急于用人,破格提拔秀州判官李定,知制诰(皇帝秘书)宋敏求、李大临、苏颂拒绝起草任命诏书,三番五次封还词头(朝廷命秘书撰拟诏敕时的提要)。皇帝找苏颂谈话,苏颂说:“李定没有资历积累,也没有明显的政绩,仅仅几句话符合皇帝心意,便授要职,坏了原则,会导致奸邪钻营。”三人皆被免职待岗。
元祐年间,苏颂为吏部尚书,宰相向皇帝请求加大高官恩例(门荫、世袭)。苏颂向皇帝陈明,这个做法超过制度规定,高官子弟特殊提拔太多,则“孤寒被抑太甚”,建议不得超过三等。皇帝采纳意见,遂为定制。既而苏颂为宰相,久不用恩例,苏颂之子久居基层小吏,一个通判布库(掌管诸道输纳之布等物资),一个做滑洲推官这样的小幕僚。另一宰相吕大防建议苏颂儿子享受宰相子弟的恩例,调入馆阁,苏颂“答以馆职乃朝廷育才之地,岂可令子弟以例得之?吕唯唯而已”。
不享受过分的恩例,就是放弃家族的厚禄,无疑影响经济基础,就须节制奢华的欲望。苏颂虽然久居高位,但习惯于简朴的生活,食不贵丰而贵洁;味不贵厚而贵和;丰俭得中,士人以为法。其个人风格节制、守法、朴素、简约,成为家法的主要内容。苏颂时时告诫子孙遵礼守法:“汝辈宜慎守家法,勿使坠废,则吾无忧矣,文华犹可后也。”退休后闲居润州(镇江),著《百韵诗》以代家训,述祖先基业,平生艰勤,遭遇终始之大纲,训饬子孙,谨守家法。钱穆先生说中国士人“家庭生活亦是政治生活,家庭理想亦是政治理想”。对于苏颂,家法行之于政治,就是遵守国家制度。
独立不倚,拒绝攀附。苏颂跟子孙说:“吾生平未尝以私事干人,至于陛立奏对,惟义理之言。故历事四朝,中间虽迁谪,不愧于观过矣。”
王安石的红人、变法新星、闽南同乡吕惠卿掌权,主动向苏颂伸出橄榄枝,说他是乡里前辈,“若从吾言,执政(正副宰相)可得也”。苏象先记载,“祖父笑而不答”。早年,博学干练、出身世家、蜚声政坛的年轻官员苏颂丧偶,“贵公大族争欲继室”,上司向传范是皇室女婿,也主动提出结亲,都被苏颂拒绝。苏颂转而向家族背景不强大、“略无声援”的辛氏下了聘礼。
苏颂30岁任南京留守推官时,恰好庆历年间的贤相杜衍退休居此地,与苏颂结下深厚的忘年交,对苏颂多有教导。苏颂任馆阁校勘,请教杜衍,在京城卜居何处为好,杜衍说:“吾弟年少有盛名,当致通显,不可使当路指为门人。某在京局,未尝见执政贵人,唯参辞谢贺乃一往,故人无得而疏亲,终躬无党附之名。”意思是与当权者远一些,以免依附。苏颂“敬佩其言,终躬行之”。看来老干部的教导和垂范,十分重要。
烈士之家,忠义传承。苏颂有个堂叔苏缄,比苏颂仅年长几岁,自幼跟着苏颂父亲苏绅,与苏颂一起读书,中进士比苏颂早几年。其人以文学知名,少豪迈,磊落不群。苏缄任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时,交趾(今越南)蛮贼入侵,围城,苏缄率军拒守,百日城破,苏缄自杀,苏家三十多人壮烈殉国。战报传到朝廷,神宗为之流涕,辍朝致哀。事在熙宁九年(1076年)初,苏颂56岁,将任杭州知州,向皇帝辞行,皇帝谈及此事,以勉励苏颂。神宗怆然曰:“朝廷自当褒崇,以劝忠义。”苏颂晚年常常向后辈讲述家族悲壮往事,并念诵堂叔苏缄祭奠苏颂父亲的诗句:“近年忠义心如铁,不负平生教育恩。”以忠义精神激励子孙。
(作者为福建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