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许世友出生于湖北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村。这个乘马岗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乡”。
1955年授衔时,乘马岗乡就有26人成为了开国将军,其中:
大将1名,即王树声;
上将3名,即许世友、陈再道、王宏坤;
中将7名,即王必成、李成芳、周希汉、张才千、张池明、郑维山、鲍先志;
少将15名,即丁先国、王政桂、朱火华、朱玉学、朱致平、江鸿海、李庆柳、肖永正、余述生、陈波、张吉厚、赵炳伦、祝世凤、高志荣、徐其孝。
建国后行政区划调整时,许世友的家乡许家洼村脱离了湖北黄冈麻城县乘马岗乡,划归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所辖。所以,关于许世友的叙事中,有的说他是河南人,有的说他是湖北人。这两种说法,都对。
许世友的家境非常贫寒,9岁时他开始学习武术,还在少林寺里苦学了数年,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1922年,许世友离开了少林寺,参加了冯玉祥的军队。1924年秋,许世友又去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当兵。1926年8月,已是连长的许世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许世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3个月后,许世友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其在人民军队中的漫长革命生涯。
纵观许世友的一生,他与各个时期的大领导张国焘、毛主席、邓小平等关系都很好,且深得对方的喜欢与信任。
很多人以为许世友没文化是个大老粗,实际上他粗中有细,且情商很高。
许世友在红军中的成长与发展,和张国焘的器重是分不开的。
1930年的年末,张国焘进入鄂豫皖根据地,成为了鄂豫皖根据地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
张国焘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作风霸道,行事粗暴。他到鄂豫皖不久,就把各种关系搞得很僵。曾中生、许继慎等将领对张国焘的一些做法严重不满,他们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商量对策。
许世友开始默不作声,后来大家一定让他也发表一下意见,他就说:“张国焘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不比我们高明?”
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行为,对与会者严厉打击。而许世友这个发言却颇得张国焘的欢心。此后,张国焘对许世友一路重用,短短几年,就将他从基层指挥员一直提拔到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红四军的军长。
许世友后来曾对人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仗,不听上面的要吃亏,曾中生他们太书生意气了……”这个话,说得也实在,好汉不吃眼前亏,忍一步海阔天空。
张国焘对许世友是相当的好。许世友喜欢饮酒,张国焘那里的酒,许世友看到就可以随手带走,有时还在张国焘住处与张国焘对饮几盅。张国焘曾明确提出,部队作战缴来的酒,先让许世友挑个够,并特许许世友的警卫员背酒、炊事员挑酒、战马驮酒。
这份偏爱,也是没谁了。
作战勇猛的许世友,曾先后7次参加敢死队,好几次还担任敢死队队长,4次负伤。直到当了红四军的军长,还不改这种看似鲁莽实则最能激发战士斗志的习惯。许世友在红四方面军中的战友、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曾感叹:“一军之长甘做敢死队队长,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
许世友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5年长征途中的四川懋功会师之后。当时,部队编制被重新调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成立一个混编的指挥部,毛主席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李德和中央直属队编入右路军。
许世友任军长的红四军也在右路军中,并担任后卫。第一次相见时,毛主席就从许世友的名字谈起。
当时许世友的3个字是许士友,他家谱是仕字辈,当初父母给他起名为许仕友,他参加红军后识了些字,才发觉“仕”是做官的意思,就把“仕”改为“士”。
毛主席说:再改个字,把“士”字改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许世友,世界之友哇。
许士友很高兴,于是就将名字改为了许世友。
毛主席不愧是一代雄主,从改名这个小事中,就赢得了虎将许世友的极大好感。毛主席确实改得好,世友,还有另一层含义:一生一世之友!
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延安开始了对张国焘的批判运动。
批张国焘的大会上,许世友替张国焘辩护过,立刻遭到一片反对之声,林彪、萧华还说要枪毙他。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谢富治居然拔出枪来对着许世友,令其老实点。
许世友气得病倒了。
许世友与王建安、陈再道、洪学智、詹才芳等原红四方面军的十多位军师级干部暗中策划,试图离开延安到四川打游击。临出发前,王建安觉得不妥,立即向抗大校方作了报告。
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地制止了此事的发生。
毛泽东亲自去看了许世友,和他谈了3个小时。多年后,许世友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怀念毛主席的文章,记叙了他当时的心情:“毛主席的这几句话,一下子解开了我的思想疙瘩,使我感到非常舒畅,非常温暖,毛主席多么了解我们这些工农干部啊!我郁积在内心深处的苦闷情绪,被毛主席温暖的话语一扫而光。”
延安事件后,许世友对毛主席从此忠心耿耿,成了毛主席一生一世的朋友。
1955年授衔时,许世友众望所归,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建国后担任大军区司令员时间最长的开国上将有两位,一个是许世友,另一个是杨得志,都是连任了25年。
许世友14岁那年失去了父亲,当年家中的8个兄弟姊妹,只有许世友一人幸存了下来。所以,许世友从小就特别孝顺母亲。
1956年,党中央出台了一份关于领导人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在这份《倡议书》后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
唯独当时新任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拒绝签名,他还直接找毛主席抗议,诉说对火化的不理解,坚决表示自己死后要土葬,要在母亲墓旁尽孝。
毛主席笑着对许世友说:我觉得你将来会改变观点的。
许世友的这个观点一直未改。
1985年元旦刚过,重病中的许世友,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就让秘书给党中央写报告,正式提出了土葬的要求,说自己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许世友的病情日渐恶化。他一直问身边人,报告回复了没有。
可是,直至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没有等到党中央的回复。
1949年新中国开国后,除了任弼时,党的高级干部去世后没一个是土葬的。许世友要求土葬,自然没人敢作这个主。
直至许世友去世的消息传来时,邓小平才在许世友的那份申请土葬的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邓小平也很喜欢许世友。在邓小平时代,许世友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出任了由邓小平担任主任的第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副主任。中顾委常务委员的待遇,就与中央政治局委员等同。许世友的中顾委副主任一职,应与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同。
在许世友逝世4天后,这份批示由党内元老、开国上将王震带到了南京。
王震在转述邓小平意见时说,“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一口气说了7个“特殊”。
王震同时也宣布了六个不准,这也是邓小平的口头意见,就是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登报宣传,不准立碑,等等。
1985年11月9日,许世友十分低调地土葬于河南新县老家,墓穴没有修饰,没有墓碑。在许世友墓地的西南方40米处,是许世友父母合葬的墓穴。
1年后,因为前来参观者太多,没个墓碑不好找。群众强烈反映应该立个碑。于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刚刚退居二线的徐向前以个人名义,为许世友竖起了一块花岗岩石碑。碑上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只镌刻了“许世友同志之墓”7个字。
以个人名义办理此事,可减少很多麻烦。若以组织名义,就会让人感觉中央是默许高级干部土葬的,不利于移风易俗。
那么,为何要以杨尚昆和徐向前的个人名义呢?杨尚昆是中央军委副主席,许世友是老军人,这个很好理解。徐向前值得说一说,他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也是许世友的老首长。
1979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徐向前与许世友再次联手。战争双方的指挥官都威名赫赫——中方: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越方:黎笋、武元甲。
从广西方向对越南发起进攻的是我东线兵团,由解放军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缺149师)组成,总指挥是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
从云南方向对越南发起进攻的是我西线兵团,由解放军由第11军、第13军、第14军及第50军149师组成,总指挥是时任昆明军区的司令员杨得志。
在北京西山坐镇指挥这场战役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徐向前。
这一年,徐向前78岁,许世友74岁,杨得志68岁,都已步入暮年了。限于篇幅,这场战争的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四个字:中国大胜。(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