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珍珠港事件时间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军武次位面】FriedrichLau

一.突袭

1941年12月7日,伴随着日军偷袭美军位于珍珠港的基地,美国也终于卷入了这场绵延全球的战火之中。为了报复日军这一行动,美军随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除了在太平洋战场上动作不断外,经过短暂准备,杜立特中校率领的轰炸机队也于次年4月空袭了东京,这极大地鼓舞了美国国内的士气。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珍珠港。惊魂未定的水兵们以及空勤人员站在福特岛海军航空站内注视着不远处美国海军DD-68"肖"号驱逐舰爆炸起火。

随着美国的战时动员能力在不断提高,1942年中旬,美日双方于珊瑚岛附近海域爆发激战,在日军最终放弃占领莫尔比兹港后,美军首次在太平洋战场上击败了先前一直处于顺风局的日本海军,遏制住了日军先前的进攻锋芒。而中途岛海战期间,由尼米兹率领的美军特混编队更是将日军玩的团团转。最终,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及一艘驱逐舰的代价重创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在被击沉了四艘大型航母之后,太平洋战场的天平开始逐步向盟军有利的方向倾斜。"赌徒指挥官"山本五十六赢得了一时(珍珠港),却赢不了一世(中途岛)。

到1943年,美军已经将瓜达尔卡纳尔岛牢牢掌握在手里。随着美军从之前的磕磕绊绊到站稳脚跟,至此,美军得以腾出手来翻一翻之前的旧账了。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1941年12月7日,纽约的民众在时代广场争相购买刊登有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报纸。

二.截获

1943年4月13日,美国海军情报人员截获了一封发向位于瓜岛西北角的布干维尔岛日军指挥官的加密电报,这并非是先前日军常用的JN-25电码,是一种代号为JN-25D的新式电码。由于先前已经摸清日本电码的规律,仅用一天的时间,美军情报人员就破译了里面的内容。电报的开头这样写道,"4月18日,联合舰队司令将造访巴拉尔(RXZ)、拉包尔(RR)等地,与日程表一致……"一切都表明,日本海军大将、联合舰队司令、珍珠港事件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正计划在对所罗门群岛的驻军进行视察。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这封电报破译出来的内容不仅表明了山本此行的目的地,同时也将详细日程标注了出来。内容包括此次山本一行人将乘坐2架三菱G4M1"贝蒂"陆攻机,在由第204航空队精锐飞行员驾驶的6架零战22型的护航下前去视察,以及对布干维尔岛上日军高级将领的要求,着装建议等。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摄于1941年12月12日

三.目标

山本五十六是日军中极富个人魅力和远见卓识的海军将领之一,他1904年从日本江田岛海军学校32期毕业,并随后参加了日俄战争,并于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丢掉了两根手指。20世纪20年代他曾赴美国学习,先后在哈佛和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进修。也正是在这里他了解到了一种新式战法:即运用航母搭配战斗机进行海战。

作为稳健派的代表,山本五十六对日本海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在士兵中声望颇高,同时也博得了日本皇室的信赖。山本虽然不是和平主义者,但他却批判好战分子,对日本国内的极右翼分子嗤之以鼻,还抵制同德国签订同盟条约,主张和美国修好。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他也曾受到过死亡威胁。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还是中佐的山本五十六在留美期间同时任美国海军部长的柯蒂斯.威尔伯合影

借助驻美武官的身份,山本五十六得以游历美国,在见识过一些世面后,山本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参观过底特律的自动化工厂和德克萨斯的油田之后,我深知日本在同美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的时候缺乏这样的资源"。因此他明面上一直避免同美国产生摩擦,可在私下却一直在精心谋划着策略,因为他始终相信唯有精准的突袭才能使日本避免最终战败的命运,日本并不适合打一场持久战、消耗战。"我们必须速战速决,唯有如此才能决定今后的命运"。而突袭珍珠港的计划一开始并不被人所看好,但是他却一直在不断推进此事的发展。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提及此事他这样说道,"唉,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这张上色照片摄于1943年。"一号行动"期间,为了鼓舞士气,山本五十六在拉包尔的前线基地视察,随后他便动身前往布干维尔岛。

虽然后世的评价都对山本突然取消对珍珠港最后一轮毁灭性打击感到不解,也称其为一个既反战又好战的人物,但他对美国造成的刻骨铭心的伤害使其随后便成为了美军的眼中钉肉中刺。1944年12月22日,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上便出现了山本五十六的漫画像,附以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大标题。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四.复仇

如果刺杀山本五十六的行动代号"复仇"还不能表明美国人的强烈情感,那么太平洋舰队司令"公牛"威廉.哈尔西上将的批示电文"让我们干掉这个王八蛋(TALLY HO X LET'S GET THE BASTARD)"应该足以表明他们对山本的憎恨程度了。随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批示道"干掉山本五十六(Get Yamamoto)"家仇国恨交织在一起,很快美军太平洋总司令尼米兹命令第339战斗机中队执行这项任务。虽然有足够的信念支撑着飞行员们执行这项光荣的任务,但是他们也深知行动计划的艰巨。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日本三菱G4M1陆攻机

当时,驻扎在瓜岛的美国海军及陆战队战斗机都没有足够的航程支撑其前去布干维尔岛拦截山本乘坐的座机,于是陆航的双发P-38G"雷电"战斗机的航程及火力配比就显得非常适合这次作战。随后18架战斗机被挑选了出来,挂载额外的油箱之后参加此次行动,其中16架作为正式任务机,2架为备用。为此,339战斗机中队的指挥官约翰.米切尔少校稍显担忧的表示,他并不确定战斗机是否能这样超负荷起飞。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1943年4月11日,出行前一周的山本五十六

随后,16架战斗机中的4架被单独划分至"击杀小队"(Killer Division),负责主要攻击山本可能乘坐的轰炸机,而其余战斗机负责掩护,同零战进行周旋。而为了避免被发现,战机起飞后必须沿着离岛屿海岸线至少50英里远的空域始终保持贴海飞行,并在缺少雷达导引的前提下战斗机群还要找到并接近山本的机队。这要求飞行员在熟练使用地图的同时,行动策划者还必须要考虑诸如天气和山本乘坐飞机的航速等诸多因素。由于并没有准确的的预估航线,负责导航的第13战斗机司令部还要精确的使用航位推测法,才能确保第339战斗机大队最终精确的找到目标。而由于航程限制,整个编队在拦截空域仅能短暂停留半个小时。不过,对美军有利的一点是:山本五十六一贯守时的工作作风使得美军可以预估他们的飞行航线。看完任务简报后,中队长米切尔认为行动的成功概率仅有千分之一。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一架早期型P-38战斗机正从洛杉矶上空飞过,照片摄于1940年11月20日。

1943年4月18日,机群从位于瓜岛的亨德森空军基地起飞,这一天恰好是杜立特率队空袭东京的一周年纪念日。起飞后,迎接各位飞行员的便是周遭都是大海的枯燥航程,以及深入敌区后不断上升的潜在风险。为了使自己保持清醒,在低空飞行的一架P-38飞行员选择了低头数海面上的鲨鱼。最终,虽然导航信息匮乏,但是凭借自身素质和严密的前期准备,9时35分,就在P-38抵达布干维尔岛附近空域后1分钟,山本的机队就准确的出现在了美军机群头顶上方约1500英尺的空域。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美军陆航的P-38正在编队飞行,摄于1943年6月1日

发现目标后,随即按照计划部署,12架P-38迅速爬升至1万8千英尺的高度引诱6架零战脱离护航位置。另4架战斗机则始终瞄准两架陆攻机伺机而动,它们兵分两路,在经过短时间的追逐后将两架轰炸机干脆利落地凌空打爆。其中一架由参谋长宇垣缠搭乘的陆攻机随后冒着烟坠入了大海,而另一架搭乘有山本五十六的编号为323的陆攻机则一头栽进了丛林,机上所有人无一幸免。见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美军见好就收,最终除1架战机失踪外其余均平安返航,于午间降落至亨德森空军基地,降落时它们的油箱已经基本上空空如也。

随后,日军驻布干维尔岛的部队很快找到了飞机残骸及机上人员的遗体,将他们火化装箱,搭乘武藏号战列舰送回了日本。山本的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被日本当局当作机密掩盖,军部秘不发丧,随后直到5月21日才为其举办了国葬。据美军第13航空司令部的记载,"山本的骨灰随后被下葬,山头上还种着两棵他最喜欢的木瓜树。日本海军直至战争结束前都派专员照看着山本的墓穴。"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坠落于丛林之中的山本座机,日本三菱G4M1轰炸机残骸

五.授奖

虽然山本已经于当年4月18日殒命,但是有关战斗的细节很尚待当时的人们仔细考证。托马斯.兰菲尔上尉和僚机雷克斯.巴伯尔是2位执行击落山本所搭乘的轰炸机的"击杀小队"成员,此番战罢,他俩双双被授予勋章。而因为各方意见不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空军曾对当年的笔录再次做了详细的调查,最终认定两位飞行员的击落战果均非二人单独的功劳,但是至于最终是谁击落了山本的座机,这次调查后仍无定论。

时间来到了1988年,在一次由8名美军飞行员及日军零战飞行员柳谷谦治均参与的座谈会上,巴伯尔再次讲述了他击落山本座驾的经过。最终,在随后长达数年的仔细考证后,结合各方证词、山本的尸检报告及坠机残骸,权威人士最终认定巴伯尔是击落了山本座机的飞行员。当时,兰菲尔在为巴伯尔提供掩护,而巴伯尔则驾机趁机瞄准了山本乘坐的陆攻机,并开火击中了它的左引擎,飞机随后失控坠毁至丛林。而另一架陆攻机则是在战斗机的围攻下最终坠海。

珍珠港事件破译八字

▲老兵巴伯尔在展示自己一生的荣誉

六.小结

山本的死令日本朝野震惊,对于听惯了本国军队势如破竹的好消息的日本普通民众而言更是如此,而随着山本的继任者古贺峰一上任后不久也因在前线乘坐飞机因遭遇暴风雨而丧生,日本联合舰队至此一蹶不振,迅速走向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