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战争中,看的是武器装备,人数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例如,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以死亡79人的战绩击溃了数十万在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然而,在古代,以少胜多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胜利还是要靠人命堆起来的。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代凡是在打仗之前,都会派出斥候进行侦查敌方到底来了多少人,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斥候是怎么知道敌方人数的呢?
有人会说,那些斥候只需要数人数就好了嘛。但是,万一像十多万士兵的大决战,光靠数的话,你得数到明年去,这岂不是贻误军机吗?这个方法完全不靠谱,孙子兵法中就有说道,“兵者诡道也。”
夸大自己所率领的士兵数量,在中国古代,是每个将领都会做的事,比如说自己只有5千兵马,有些会说成是5万大军。那么,古代将领究竟是怎么评判对方率领士卒多少呢?方法很简单,3种。
第一,也就是看驻扎。因为古时候打仗,从排兵布阵、营寨规模、将领旗帜来说,大家遵循的都是同一套规模。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陆逊看到了刘备只驻扎了40个营寨后,就断言兵马不会超过10万。
第二,便是看后勤了,很多古代将领会根据对方的锅灶数量来判断到底有多少人,魏国主帅庞涓就是因为孙膑突然减灶,便以为齐国兵马减少了,于是便贸然追击,结果落了个惨败收场。
最后一点,也是最实际的一点,那就是看对方的将领级别和数量编制,因为在每一个朝代,军队编制是不同的。也可以看地方将领的官职,因为不同的官位,率领的人马也有不同。我方将领通过大致计算,便可以得出对方究竟率领了多少兵马。
所以说,古代打一场胜仗是很难的,稍不注意,便有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