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谈八字算命在哪一集,老梁讲八字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有这么一场战役,本来是可以避免五胡乱华的,这就是第二次长平之战,也叫汉晋长平之战。

这是在长平古战场500年后,又一次决定中国历史的大会战。有人要说,没听说过呀!重要个啥呀?这一次的战争论伤亡,跟白起、赵括那回那肯定比不了,但是它在战略上太致命了,你看战争双方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一边是西晋,这司马家的东西晋确实是烂,别管怎么样,他现在毕竟还是代表华。那胡的那面就是山西单于刘渊。他在山西造反打出旗号兴复汉室,建立了一个匈奴汉国。

这之前的两年,匈奴汉国经常从太行山区南部出击,就是现在的山西晋城,在长平古战场的南边。汉国从这里进攻袭击,至少有两条路线都很致命:一是向南通过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穿过太行山,直接就来到黄河北岸,与西晋都城洛阳仅有50公里,隔黄河相望。另一条路线是向东进入华北平原,河北,山东、河南,他想打哪打哪!匈奴汉国也确实经常两路出击,打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退回唐山,进可攻,退可守,西晋是毫无办法。

老梁谈八字算命在哪一集,老梁讲八字

经过两年的拉锯战,汉国已经攻占邺城,在太行山东部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整个中原都在汉军的威胁之下。不过在308年10月,形势急转直下,西晋有一位传奇名将,从山西太原出兵南下太行山区,要把汉国的地盘一刀两断。这位将领就是在当年名动天下的刘琨,铁骨铮铮的汉人英雄,中原王朝最顽强的捍卫者。

老梁谈八字算命在哪一集,老梁讲八字

他是临危受命到太原白手起家的,在废墟上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成为阻挡匈奴汉国的最前线。这个过程真是艰苦卓绝。以后,到刘琨、祖逖篇,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两位,咱们再详细说。刘琨在重整旗鼓之后,从太原出兵南下,收复了壶关(山西长治)。在长平古战场的北面。那从地图上看很明显,由于这个原因,匈奴汉国就很麻烦了,晋军下一步的战略肯定是南北夹击,打通太行山。如果做到了,汉国的地盘将会一分为二,东部军团无家可归。他不但没法继续进攻洛阳,自家的都城平阳都直接受到晋军的威胁。西晋这边,只要守住太行山,再熬个两年等刘渊死了,匈奴汉国的后任者水平有限,又免不了内耗,那后面从五胡乱华到南北朝,整个历史可能都要大变样了。

这么一来,这场对赌国运的大战役,是非打不可了。汉晋双方也是厉兵秣马,刘渊的匈奴汉国集中了全部兵力,东西军团全上阵,四大天王上去三个,在309年夏进攻壶关。西晋这边,也是在不影响内斗的前提下,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员,不但增援了壶关的守备力量,而且从洛阳派出一支大军,从南向北牵制匈奴汉国,在太行山南部的部队,太原的刘琨当然也不可能坐事不管,他也派出两员部将在壶关以西与匈奴汉国作战。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在当年整个山西战场,西晋这边最有战斗力、指挥能力最强的就是刘琨本人,他为什么不亲自上阵呢?按史书记载,刘琨这个时候是在跟匈奴人刘虎作战。其实这个很明显,刘虎就是去牵制刘琨的。而且汉国这边还曾经派部队偷袭过太原,也是为了不让刘琨南下支援。

汉晋长平之战,确实是一场战略大会战,当时整个山西打作一团。要说这场仗,西晋在兵力上至少是不输的,可是人才上差得就太多了。汉军的统帅是刘渊的儿子刘聪,他后来一直是匈奴汉国的军事总指挥。刘聪打仗确实是可以的,而且这一次汉国东部军团的两员名将也来配合作战,就是石勒--石大胡和王弥--王飞豹,这三个人不但是名将,而且都是大帅,智勇双全。刘琨派来的这两个部将真的就差太多了,他们的兵本来也不会很多,分别被刘聪和石勒击败,都是战死沙场,汉军顺势进逼壶关。

这个时候,西晋这边能决定形势的就是从洛阳出发的部队,有3万人马,应该也是朝廷的精锐。光看兵力,至少是可以一战。但是这统帅不行。这人叫王旷,他是王羲之的父亲,大门阀贵族,琅琊王氏,字写得确实好,但没什么军事经验。按他的打算,是要带兵北渡黄河,长驱直入进攻太行山区南部的汉军。他手下将领就劝他:王老师,咱们还是稳妥起见吧,不要过河了,先巩固防守以待战机,这不香吗?其实,看这将领的意见也不咋地,因为现在壶关就指望你这支部队去救命,你待在黄河以南这算什么事呢?不过,这也未必是因为人家就贪生怕死不想打仗,关键还是对主帅王旷的军事能力有充分的信任的,我tm相信你肯定不行。

当年的魏晋大名士有几个像刘琨那样文武双全的?基本都是四六不靠的,读兵书都是要被人嘲笑的,在纸上都谈不明白。将领呢也是看准了去了就是送死,在这呆着好歹还能有点威慑、牵制作用。但是王旷还是坚持要出战渡过黄河,长驱直入。我个人觉得,这还是出于责任感吧。

最后的决战正是在长平古战场。从路线上看,这也应该是汉军故意放进来这么远的,就是要让他无路可退,要打一个歼灭战。王旷怎么打得过刘聪呢?在长平果然是全军覆没。之前提意见的将领也死了。不过主帅王旷的结局很有意思,怎么样了呢?史书上没写!可以肯定的是他没逃出来,最后是死在北方的。因为多年之后,王羲之是把他的墓迁回南方。那这就有几个可能:一是战死,二是被俘。那如果被俘,是誓死不降呢?还是投降了汉国呢?不管是战死,还是被俘不降,这都是可以说一下的,毕竟是以身殉国呀!但是,王羲之在王旷的墓志铭上对这段事是什么都没写,别的地方也没留下任何信息。所以,现在推测大概率王旷是投降了。当然,这是有关名节的大事,没有实据肯定也不能说死,就这么一个情况吧!

西晋这面守壶关的将领一看外援尽失,直接就献城投降了,汉国再次占领壶关。汉晋长平之战到这时就结束了。它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晋国不但丢了壶关,而且损失了大量部队,再也没有反攻的能力了。

匈奴汉国这边立刻是乘胜出击,这回是三路大军:一路是刘聪数次进犯洛阳,第二路是石勒--石大胡,东出太行山,从此他就是汉国华北战区的负责人。第三路是王弥--王飞豹,他从河北南渡黄河进入到现在的河南、安徽,这边他熟,就是他以前的根据地。王弥负责的就是华中战区,而且王弥也是汉国的机动部队。刘聪在西边一打洛阳,他就去帮忙,石勒在北面有什么行动,他也去支援。

到这就能看出来,刘渊的汉国能打赢长平之战,第一个就是他人才多,撒出去两个人那都是军政全才,队伍自己越打越大。那西晋这面呢?是部队越来越少,地盘越来越小,山头越来越多。这也是朝廷为什么不愿意早点派出重兵在壶关驻防的原因,就怕部队撒出去就回不来了。那更重要的是刘渊这边战略非常明确,直扑洛阳。这几年,他两次迁都,从蒲子到平阳,离洛阳越来越近。其实,他把都城放在最前线也是很危险的,而且北面200公里就是太原的刘琨。但是,刘渊当然知道,西晋的人口、地盘比他这个汉国强太多了,如果内部稳定团结了,肯定是没机会的。就是要趁现在西晋内部混乱,他才能拼死一战。西晋这面的战略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我让你打到服为止。人家也果然来了,之后的三个月,汉国刘聪两次围攻洛阳,西晋又如何应对?下期我们接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