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成都市下东大街(今胜利路)的成都府城隍庙,神灯长明,香火十分旺盛。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川流不息的游人,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使府城祖庙成了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
成都北门城隍庙(约翰·伯奇摄于1900年)
府城庙庙宇不宽但却深邃,后院差不多快接近东市街了。正前面三个圆形拱门,形飞檐峥,大门上方嵌有“成都府城隍庙”的石雕牌匾。进入中大门,从戏台下走进大院落,两边是一楼一底的东西厢房。一段青石板路连接着第一重大殿,钟亭鼓楼分左右,楼亭下供着马王菩萨。经殿宇步入长廊,廊上挂着许多信众还愿谢神的匾额。踱完长廊走进供奉城隍菩萨的正殿,钟磬响处,香烟缭绕,签筒声声。帏幔中见城隍老爷头戴烫金佩珠王爷冠,身穿绛红绣龙袍,金面黑鬚,正襟端坐,接受黎民的顶礼膜拜。“善恶昭彰”高悬在正中,“肃静”、“迴避”的木牌分布在两壁。神龛两旁站着判官、鬼卒、吴二爷、鸡脚神,气氛威严阴森。绕过正殿背后出月门不远,就是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的寝殿。城隍娘娘风冠霞帔、蟒袍玉带,一副诰命夫人的架势。透过窗户窥视,室内陈色一目了然:床、柜、桌、椅、盥洗用具和帐笼被證等生活设施俱全。
【城隍庙】城隍庙,是祭祀土地河流场所
庙内的空坝上,走廊过道上殿字僻静处,帐篷栉比,摊架林立:有算命、测字、看相、卜卦、抽彩头、炼膏药、打火罐、挑牙虫取黑痣、医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花柳性病的摊子;有说圣谕、讲评书、唱荷叶、打金钱板的,还有剃头挑子、压红宝的赌博摊子以及卖凉粉、荞面、锅魁、和尚锅巴、糖罗汉、肥肠碗豆汤、凉拌肺片、牛肉萝卜汤锅的摊子;还有卖劝世文和川剧折子戏唱本、卖香蜡饯纸、纸烟瓜子的摊子。庙里到处堆满了人,天天像在赶庙会,一直要到夜幕降临才逐渐安静下来。宗教迷信的星相占卜者除摆一个摊摊外,还挂一布幔招牌,上写:“字状元”,“王不同”′命里通”,“满天飞”,“卧龙居士”,“知命”等等。每天摆摊伊始,照例面对来往游人,口中念念有词:“一支铁笔化鱼龙,二目圆睁观穷通,三杯酒卧高雅兴,四时嘉兴与人同,五(伍)子胥临潼斗过勇,六国苏秦把相封,七岁安安把米送,八仙过海显神通,九(久)走江湖人称众,十载寒窗苦用功。”啪!一声惊堂木后又说:“甘罗十二为丞相,太公八十遇文王,说的是命交好运来得早与迟……”。随着念词,人越围越多了(行话叫“扯敞子”)。旧时代许多劳苦大众和一般市民在宿命论思想影响下,敬了菩萨后还到这些场合来问命运、寿缘前途、婚姻,或寻财、找人,希望指破迷津,得到安慰、希望,而星相占卜者总是让他们送上礼金后高兴而去。
拆字的“字状元”,看相的“满天飞”的生意最好,从早到晚摊子四周围满了人,人们个个尖起耳朵听那滔滔不绝的话语:“你抽出来的是个理字,道理、公理、天理的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理剥千层,层层是理;堪舆(阴阳)先生讲地理、歧黄(医师)妙术言医理…你问的啥子事?……”。
卖糖葫芦小贩
算命的显得文静些,他们不“扯敞子”,稳坐算命台,为人们算八字合八字、择佳期并代人写书信诉讼。无生意时有的打瞌睡;有的扯山胡琴,自拉自唱一段川戏。有的写得一手好书法并代人写对联、神牌。有个叫《知命》的王夫予写一幅七绝:“望江褛上塱江流,远望江流一叶舟,渔子执管轻在手,往来江上自悠游。”字迹苍劲洒脱。庙内由于场地限制,无走方郎中、耍滚堂刀卖打药、吃铁吐火等武术杂耍的用武之地,庙里都是些长年摆摊的江湖座医,专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皮肤花柳病和妇科等疑难怪症。医师们并非都是祖传,医艺虽属平常,但“沉疴再起”、“妙手回春”之类的锦旗、匾额挂得不少。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会”这天,是病家向医师们答谢致敬的高潮,药摊上、柜子上到处放满了病家赠送的红绸、鞭炮、官刀肉、糕点。在一片鞭炮声中,扁额、红布锦旗就挂了起来。
用摸骨和看相方法给人算命
说“圣谕”
正殿左右的偏殿上,是说“圣谕”、讲评书的场地,一天到晚座无虚席。说“圣谕”的坐旁有一香案,开说前要照例敬神烧黄表,边烧边念“一祝愿风调丽顺,二祝愿国泰民安……”祝词后才转入正文故事。内容是“雷打张继保”以及计四孝之类贬恶扬善的民间传说。讲评书的内容多是“济公活佛”、“七侠五义”等传统说书段子。偏殿下的天井坝,是唱荷叶、打金钱板的场地,也是从早到晚围满听众。四条丈多长的木条凳,摆成口形,先来的有坐,后来的站着听。道具很简单,唱荷叶的用一面轻量的苏铜铍,一根竹筷子;打金钱板的则用三片质地坚实的竹板。说唱的内容多是《说唐》、《说岳》、《水浒》等通俗演义。这些民间艺人,凭着清楚的唱腔和道白,加上眉飞色舞的表演,吸引听众。有些精彩段子,人墙围了几层。在听唱的人群中,还有专为人烧烟的人,他们背着两支搽拭得亮堂堂的约一公尺长的水烟杆儿和一个黄丝烟囊,有人要烧烟时,便点着捻子,熟练地给烧烟人装烟丝点火,去蒂。
庙中有个赌场—压红宝摊子。一伙以赌博为生的游民,将骰子灌上铅锌金属,用磁铁操纵骰子的转动,设下骗局,诱使不少人上当。这个赌摊每天赢得可的赌资,散场后他们躲到马王殿等僻静处分钹,拿来糊口养家,或烧大烟、吗啡,或寻欢作乐。他们当中绰号叫“张边花”“坛神”、“红灯教”的都是闯江荡湖的老资格跑摊匠,是成都哥老会“协胜公”、“得胜公”组织的袍哥。有时他们还怀揣匕首、三星、阎王又等凶器成群结伙打架斗殴。遇上庙会或什么菩萨的生日,他们便穿戴戏剧服饰,扮演各种鬼神游街。遇上天旱时,他们舞弄着树枝藤条编扎的水龙,在东门一带街市上“要水龙,配合打醮祈雨。在水龙队伍到来之前,一条街几乎每家门前都准备有一桶或一盆清水,上面放着瓜瓢。锣鼓声由远而近,当水龙来时,人群沸腾了。居民们用瓢舀着水,对着只穿一条裤又耍水龙的“勇士”们铺天盖地泼将去。尽管他们身上尤其背部已呈现青紫色,但没有一个喊黄。扮演鬼神游街和上街耍水龙,大概就是城隍庙里一群游民最感到出风头的事了。
上海赌场
澳门赌场老照片
逢三、六、九日,庙里还有一个为时半天的米市,附近一带的居民都要到庙里来买米。
米贩子用马驮,用人力板车将一袋袋米运到庙门,再用力夫将米驮进庙内倒进大簸箕内出售。上午十点左右是米市的高潮,各种喧嚣声和“拿斗来”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
卖米的客家农夫摄于1905-1930年间
米市一散,各行各业的摊子又摆起来,“敞子”又扯起来。各种声音又回旋在庙内各个角落。
逛城隍庙的人们和朝香拜菩萨的人们,大都要去领略庙中的小吃:黄白凉粉细腻清爽,汁卤味道适中,红油鲜亮,顾客吃了一碗又一碗。教门牛肉臊子荞面摊前也坐满了食客,牛肉罗卜汤锅和凉拌肺片摊上同样围了不少人,汤锅卤水好,调味香,牛肉和萝卜炖得妲。掌柜的坐在高板凳上,汤锅周围一切都在视线内,随着食客筷子的起落,菜板上记数的小铜钱在增加,吃完算帐一个不差。除了经济实惠的豆花饭外,肥肠碗豆汤是城隍庙里独树一帜的小吃。肥肠洗得白净,炖得妲,加上炖开花的豌豆,汤味便别具一格。一份肥肠豌豆汤,再来一份凉拌白肉或心肺,二两曲酒,一碗白生生不烟不硬“帽儿头”,这份价廉物美、别具特色的美餐,给游客带来难忘的回味。
凉拌肺片
蒋卤鹅
入夜,庙里逐渐安静下来,庙门口街沿上摆起一线吃食摊子。亮油壶、牛洫蜡烛高照,这里又是卖油茶、烧腊、大杂烩、剩八味的世界。成都府城隍庙算不得名胜古迹,但是,它确是旧时代下层市民、三教九流活动的大千世界。
“城隍庙”几字犹存,古迹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