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芳华》,又在中师群里拜读了各位老师的“芳华”回忆,我的“芳华”也渐渐出现在眼前。
在百度中输入“平顶山师范”,显示的结果有“平顶山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平顶山教育学院”,唯独看不到那熟悉的五个字。虽然早已知道,学校已物是人非,但心里还是有点落寞。而我要寻找的,正是我的母校——平顶山师范。
直到现在,我的眼前还能浮现出校门前的“园丁路”,耳畔还能回荡起我们的校歌“平顶山师范,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在园丁路上,园丁路上……”
我是98级的中师生,98年,中师招生的倒数第二年,那一年暑假,除了印象深刻的录取通知书,还有那一场特大洪水。我很幸运的抓住了中师生包分配的尾巴,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我的祖辈都是农民,世代以黄土为生,当我的爷爷知道我考上师范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扬起嘴角,骄傲而又满足问:“考上师范了?”好像以后吃着皇粮,端着铁饭碗的是他而不是我。在得到我肯定回答后,他的眼睛眯得更很了,抿起的嘴角已经不能够盖住残缺不全的牙齿,呵呵的笑声窜出牙缝,响彻了整个小院。
暑假过后,爸爸,小姑,还有弟弟把我送到了学校——那个度过我“芳华”的地方。那一年,我15岁。
那一年,平顶山师范总共招收了500名新生,七个普师班,体音美各一个班。我是音乐班的,报道后吃了一惊:我们班居然只有3个男生!虽说是音乐班,但我们的文化课成绩一点都不比普师班差,班上的郭娜娜,还被老师动员去平顶山一中上学,但那个时候,一门心思的上师范,很果断的拒绝了老师的建议。
开学之后,我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我们可以八个人睡一个寝室,再也不用睡大通铺了!我们中午可以到宿舍休息了,再也不用趴在课桌上了!我们还可以上钢琴课、上声乐课、上舞蹈课!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一连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睡!但是,这种期待马上被军训打破了!每天在操场上站军姿,喊口号,踢正步,晒得好像刚从非洲回来一样。最有意思的是晚上的训练,各班依次坐在操场上,扯破喉咙的拉歌。这个时候后,我们音乐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论音准,论嗓门,论尖叫,论唱功,我们可是技压群雄。通常我们唱完,响彻云霄的都是“音乐班,来一个!音乐班,来一个!”的呼声,轮到其他班,则变成了“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好着急!”的催促。通常他们的拉歌,都是在底气不足,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中结束的。但因此,大家对我们音乐班的印象也有点“头脑简单,就会乱喊”的味道,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军训结束后,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音乐班的课程比普师班要丰富的多,除了文选,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常规课程之外,钢琴,手风琴,声乐,舞蹈,视唱,和声,合唱指挥都要学习。隔三差五的,全校都去礼堂集合看演出,音乐班就派上了大用场。甚至在平顶山建国50周年晚会,教师节晚会,春节晚会,都有我们班同学的身影。这让很多普师班的同学羡慕不已。
我们的老师,也都是专业方面的佼佼者。班主任张德生老师幽默风趣,声乐超棒,乐理兼视唱谢静老师,拉得一手小提琴。钢琴老师董潇的琴弹得行云流水……她们有的还是王骆宾和金铁霖的学生。这些老师们除了专业,更重要的是敬业,能成为她们的学生,也是我感到幸运的一件事。
琴法董恩俊老师,是平顶山音乐界的泰斗。虽说我们是音乐班的学生,实际上一点音乐基础都没有,大部分只会简单的识谱而已。董老师一贯和蔼认真,手把手从坐姿,手型,到弹奏都一点一滴的教,完全把我们当成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也许,在他的潜意识里,是把我们培养成最基层音乐老师,而我们当时,丝毫没有意识到。
星期天的琴房通常是开一天半,四个人一架琴,每人半天就有点分不过来了。我们就早点吃午饭,趁上午没有锁门,进到琴房,偷偷藏好,不敢吱声。等琴房大门落锁之后,在里面练上一中午,以便下周能顺利给老师回课。
舞蹈课更是不敢懈怠,二年级时,学了半年东北秧歌,半年维族舞。一到空闲时间,就拿着手绢练习各种挽花,片花、车轱辘花、台步、三步一抬、手位……甚至到餐厅吃饭,也带着手绢。舞蹈老师刘璐,是歌手黄鹤翔的大姨,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稍有不到位,就直接批评,毫不留情。但是,每到带领我们参加平顶山市的大型演出,刘老师总是让我们蹲在她的面前,双手搭在她的膝盖上,亲自给我们化妆,眼里充满了柔情。也许是对东北秧歌印象最深,学校安排我参加啦啦操培训,不管是街舞啦啦操还是爵士啦啦操,我都能跳出一股浓浓的“秧歌”味!
到了三年级,增设了合唱与指挥课,老师是彭善友,他现在已经到青岛的一所大学任教了。留给我的印象,除了严厉和满口东北话之外,还有他那辆超级炫酷的摩托车。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它却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从事一线教育工作,但大部分都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像我,参加工作之后,在学校担任英语课,经过各种机缘和努力,通过了英语答辩,职称也转为“中小学一级英语教师”,也只有在年末岁尾,学校文艺演出需要的时候,领导们才能想起:原来你是学音乐的啊!
也许是源于热爱,我对我的职业始终充满了热情。特别是初中阶段,每年能参与几十个孩子生命的成长,也是一种幸福。我会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几个大字,和在一线教育的前辈老师们一路前行!
最后附上我和最敬爱的刘璐老师的合影,纪念我的“芳华”岁月,谢谢!(作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