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的营地,营地后山上的“忠诚”二字是用白桦树树干拼接而成(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题:林海孤岛唱响冰与火之歌——记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
新华社记者殷耀、叶昊鸣、邹俭朴
奇乾中队部分消防员整队集合,准备进行户外综合训练(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北纬53度,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祖国版图的“鸡冠”顶端。
这里冬季漫长,最低气温零下58摄氏度,无霜期仅70天,冰雪是这里的常客;半个世纪以来,森林火灾发生千余起,雷暴天气频繁,火焰是这里的劲敌。
奇乾中队消防队员在户外进行综合训练(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里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守护着95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人均防火面积16000多公顷,担负着祖国北疆森林防护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延宕起伏,满眼瑰丽与雄奇,这里名叫奇乾;
林海孤岛,唱响冰与火之歌,这支队伍名叫奇乾中队。
奇乾中队的消防队员在营地内训练(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忠于职守,他们用生命守护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莫尔道嘎……沿着蜿蜒的盘山小路,行行重行行。当沿途景色从城镇到草原,再到小型树林群,最后到遮天蔽日的混合林区时,意味着距离奇乾中队越来越近了。这里,是原始森林的深处,距离最近的城镇约150公里。
入夏的大兴安岭,松青桦洁,杜鹃欲燃。行近中队,远远便能看到营地后山上用白桦树树干拼接的“忠诚”二字,红色油漆的涂饰,在蓝天翠松的映照下,愈发显眼。
“‘忠诚’在我们奇乾精神中重千钧。它代表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编制如何调整,对党、对社会主义、对祖国、对人民忠心赤忱从未改变,爱党卫国,忠于职守,用生命守护祖国北疆绿色生态长城。”奇乾中队指导员王永刚说。
奇乾中队消防队员在户外进行综合训练时经过一片暂未消融的冰雪(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一支绝对忠诚的队伍——
1963年11月,奇乾中队成立,40多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消防队员响应号召,远赴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护佑千里林海安危,“一人一马一杆枪,天当被地当床,野菜雪水充饥肠”;
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漠河县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01万公顷,受灾群众5万余人,伤亡400余人,中队40余名队员奉命赶赴火场,历时20天,转战20多个火场,扑灭火线125公里;
这是一支披荆斩棘的队伍——
这是奇乾中队的营地,距离最近的城镇约150公里,被称为“林海孤岛”(5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02年7月28日,乌源、乌玛、平坡山三个林场发生特大火灾,中队50余名队员一边扑火,一边用肩扛、手推、脚蹬的方式挖掘防火隔离带,指甲抠掉了,裤子撕破了,最终挖出了一条宽0.8米、长7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阻挡了大火的蔓延……
“奇乾中队在全总队内有‘四个最’:防区面积最大、灭火任务最重、参与重特大森林火灾次数最多、打硬仗攻坚战最擅长。”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支队长刘雪峰说,这里的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这里的火场烈焰达上百摄氏度,但只要一声令下,队员们便会化身为最可靠的“森林守护神”,在火场中冲锋陷阵。
奇乾中队消防队员在户外进行综合训练(5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冰雪中勇往直前;烈火中淬炼锻造。
50余年来,奇乾中队完成过1987年“5?6”、 2006年“5?25”、2018年“6?1”等多场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任务。中队屡建功勋,组建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5次、三等功4次,2012年6月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北疆森林卫士”荣誉称号,2015年8月被原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评为灭火作战先进集体。
身处绝境,却迎难而上;载誉而来,仍不改初心。
“保护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尤其是原始林区这道绿色长城,对于我们奇乾中队森林消防员来说,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奇乾中队中队长王德朋说。
奇乾中队的消防队员在营地内训练(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外面的人不愿意来,里面的人不愿意走”
在奇乾中队有这样一句话:“外面的人不愿意来,里面的人不愿意走。”
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儿布约小兵,对此感触颇深。
“2008年3月份,我被分配到奇乾中队。去的路上,两边都是冰天雪地,看不到人,也看不到住房,只有看不到头的原始森林。”布约小兵坦言,这与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除此之外,冬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常年只说彝语造成的交流障碍,都让这个来自西南深山的汉子曾经想要远远逃离奇乾。
奇乾中队的消防队员在营地室内训练(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让他发生改变的,是中队里的人。
“班长郭喜知道我不大认识汉字,就买了好几张字帖让我练习,还主动跟我聊天。天冷,就给我的衣服加厚。”如今,写得一手好字的布约小兵已经在中队待了12年,日常还会参与制定队员的训练计划。
这几乎是每一名队员都会经历的过程:开始对极度封闭和原始的生活环境充满不适,随后在与队友的相处中逐渐忘记孤独,最后在扑火作战中找寻留在这里的意义。
2006年6月3日,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伊木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火借风势迅速扩大,严重威胁原始林区和边防连队的油库,情况万分危急。
“党员突击队,跟我上!”时任中队指导员的吴迪带领党员骨干冒着被倒木砸伤的危险,在大火必经之地开挖防火隔离带,阻挡火线蔓延。
裤脚被荆棘划开刺入肉里,就用手简单地拨弄一下;火焰把鞋底烤化了,垫一把草穿上接着扑火;极度的劳累和高温让部分队员晕倒了,用冷水淋醒了再上……10多个小时的奋战,火势减弱了,油库保住了,林子安全了。虽然指战员们脸上是一片片烟熏色,身上是一条条红血痕,但心里却充满了打赢胜仗的骄傲与自豪。
奇乾中队消防队员在户外综合训练中查看地图(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一群舍生忘死的男子汉,这也是一群天真纯良的大男孩——
2016年8月,队员王熙杰就要离开中队,2年没有走出营地的他得到了一次下山的机会,他却拒绝了,“我在中队也待不了多久了,我不想现在就离开,我想珍惜最后的时间……”
在奇乾中队营地,一名消防队员在大棚中给蔬菜浇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17年5月,中队经空投参与扑打一场入境火,但由于空投飞机投入到另一处火场作战,中队只能步行返回。返程的路上,中队干部们用所剩不多的给养熬了汤,带头舀最上面的汤水喝,却把底层的米和面留给了队员们……
2018年5月31日,队员徐建鹏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这个1998年出生的大男孩本想请假回去,但第二天接到救火命令后却没有说什么,6月8日从火场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和妈妈通话,却得知奶奶已经入土为安了……
这样一群稚气未脱的男孩,经历了冰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变得成熟起来,留在林海深处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奇乾中队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一名队员的留言似乎给出了答案:“有时想不通会来奇乾这个苦地方,现在看来反倒觉得十分幸运。为什么?因为有你们呀。”
奇乾中队队医为营地附近仅有的几户村民测量血压(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戎装虽脱,使命不改,继续传唱冰与火之歌
身处林海腹地,电与信号是这里的奢侈品;与外界隔绝良久,时间也走得有些缓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奇乾中队也在发生着变化——
2010年,中队营区后山上修建了第一个微基站,队员们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6年后,这里通了4G信号,队员们甚至可以与家人视频通话;
在奇乾中队营地,消防队员以班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15年,中队建起了停机坪,可以利用直升机快速向火场投入兵力,过去因车辆无法前行需要背近百斤物资徒步进入火场的经历成为历史;
同一年,中队营房前的太阳能电池板从20块增加到了100块,充满电后可以保证中队3天的用电量,队员们笑着说,再也不用摸黑上厕所了……
中队的条件越变越好,中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
在奇乾中队的营地,消防队员将运来的蔬菜搬入菜窖中(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18年11月9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庄严举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就在宣誓声响起的那一刻,党和国家对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期望和嘱托,已融入了这支队伍的血脉。
“成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分子,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承担更重的使命。”王德朋说,森林消防队伍转隶转制后,不仅要完成扑灭森林火灾的本职工作,还要提高自身山岳、水域、地震等多方面的救援能力。为此他制定了详细全面的训练表,不仅能提高队员们的身体素质,更能满足未来每一种救援的不同需求。
奇乾中队消防队员进行晨练(5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如今我们的日常训练与以往相比,强度更大了,内容更多了,但我们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中队队员赵恩豹说。
承载使命,换羽新生。在改革的浪潮中,中队党支部也深刻意识到,不仅要在日常训练上迎头赶上,更要让每一名队员能够时刻谨记过去的优良传统。
在奇乾中队的营地,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儿布约小兵在示范整理床被(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忠诚、务实是历史留给奇乾中队的鲜明烙印,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从多种角度宣贯训词精神,目的就是要夯实大家的思想。只有触动了内心,才能听到来自思想深处的回音。”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政委康建有说。
为此,中队积极转变思路,在日常训练之外广泛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队员们许党许国的决心与血性。
脱掉“橄榄绿”,换上“火焰蓝”,肩上承载的使命不改。如今中队队员的被子依然是四四方方的“豆腐块”,早晚操点名也依然在不间断进行着,他们的青春就像大兴安岭上的杜鹃花一样,在这里燃烧和绽放。
这片北纬53度的林海,依然是他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这首冰与火之歌,依然会在未来继续传唱。
在奇乾中队的营地,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儿布约小兵用粉笔修饰黑板报(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