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上下的悠久历史上,产生过无数的优秀人才。毫无例外三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的九十余年里,也是有着很多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人将士。
图1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荀彧,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后人对荀彧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对其赞赏有加,有人称之为不能尽忠的小人。但不可否认的是,荀彧为曹操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以至于曹操称之为“吾子之房”。
慧眼识珠,寻觅良公荀彧,字文若,颍川人。出身于世家,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荀彧的祖父荀淑,担任过兰陵县的县令,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在当地被人们称之为“神君”。荀淑的八个儿子也都是个个了得,其中荀彧的父亲,荀绲就曾担任过济南相。
图2
出身在学风浓厚的这么一个世家,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荀彧必定可以成长为一个足智多谋、正气凛然之人,也终究会成大器。不出所料,在董卓祸乱朝纲之后,急需填补人才的空缺,便看重了当时担任孝廉的荀彧。但荀彧对于董卓乱政却是十分的不满,没过多久便弃官还乡了。
回到家乡的荀彧意识到,颍川地理位置关键,以后注定是战略要地,要起战火。便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父老乡亲,劝谏大家可以提前找寻安家之地。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愿离开自己生活已久的故乡。无奈之下,荀彧便独自和亲族迁徙至了冀州。没过多久,果不其然,颍川就遭受到了战乱波及,乡人死伤无数。
图3
到达冀州之后的荀彧,受到了袁绍的热烈欢迎。袁绍用了最好的礼节来欢迎荀彧,以此来表达对荀彧的重视。虽然当时自己众多的亲族以及名人志士都在袁绍手下当职,但荀彧始终认为袁绍并非是成大事之人,于是就婉言拒绝。
随后便离开了冀州,投奔了曹操。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只不过还是一个小小的奋威将军,无论是从地位还是权势,在当时与袁绍相比,曹操都是略逊一筹。但是不得不说,荀彧眼光独到,一眼就认定曹操必定是成事的“潜力股”。此时的荀彧才不到30岁,终于找到了自己寻觅已久的“明主”。
坐镇后方,出谋划策后来,据《后汉书》《世语》记载,陶谦谋杀曹操父亲曹嵩,于是在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为父报仇,出兵讨伐陶谦,留荀彧在兖州坐镇,当时留守的军队并不多。
图4
张邈和陈宫得知此消息之后,想要暗中配合吕布,攻打兖州,扰乱曹操后方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张邈派人假传消息给荀彧说道,吕布将会帮助曹操平定徐州,同是盟友,还希望荀彧可以给吕布军队提供一些粮食。但这小伎俩被荀彧一眼识破,于是迅速召集夏侯淳,告知要做好万全准备。
没过多久,张邈的援军郭贡就带领着数万重兵到了兖州城下,提出要见上荀彧一面。夏侯淳等人听闻之后,便立刻劝阻道:“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但荀彧不这么想,他认为,郭贡虽为张邈的援军,但二人之间向来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而此次郭贡出兵这么迅速,想必是还没有拿定主意,是个劝说游说的好时机,说不定还能为我所用。
图5
于是,荀彧只身独骑前往郭贡的军营,与其会面。荀彧的镇定自若让郭贡有些不知所措。更是认为荀彧早就做好了迎战准备,难以破城。于是没有进行任何的军事冲突,就率领着军队撤离了。可以说是荀彧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就劝退了敌军,保住城池,使得曹操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平定陶谦。
陶谦死后,曹操想要先拿下徐州,而后再来攻打吕布。荀彧则认为如若弃吕布而不顾,先向东攻打徐州,则会给吕布趁虚而入的机会,民心将会恐惧,就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将会不归我们所有,兖州就算是失去了。要是徐州再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呢?况且陶谦一死,必然会使徐州各部紧密联合,加强对将军的防范,徐州也会变得难以攻破了。
听完荀彧的一席话后,曹操觉得甚有道理,于是改变主意转而先去讨伐吕布,经过一年鏖战,曹操最终收复了兖州。
奉迎天子,安抚主公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击败了黄祖。随后,曹操打算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昌,但这一提议受到了手下很多人的反对,大都认为山东尚未平定,害怕制服不了韩暹、杨奉。
图6
正当意见无法统一时,荀彧谏言:现在天子蒙受战乱的纷扰,也是将军您首先率兵起义勤王。如果能趁此机会迁都,便是做到了“大顺”、“大略”、“大德”。
“大顺”:现如今天子已经返回洛阳,而此时的洛阳已经是狼狈不堪,一片荒芜,义士们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们也因为念及旧主感到十分痛心,现在迁都必然是拥戴天子以顺民心。
“大略”:秉持着大公无私的心,能够被天下所有英雄豪杰所信服,这是大略。
“大德”:主持正义来广纳天下有才之士,这便是大德。
图7
这样一来,韩暹、杨奉便不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此时如果再耽搁,不及时扶正朝廷,以后再考虑这些,恐怕为时已晚。听完一番谏言,曹操感觉深深地讲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当即决定将汉献帝带到许昌。不久,曹操就被任命为了大将军。
奉迎汉献帝之后,袁绍不服,但也不把曹操看在眼里,大放厥词。曹操听闻后非常生气。荀彧看出了曹操气从何来,于是便好言相劝,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曹操优于袁绍的原因,这不仅平复了曹操的怒气,而且给了曹操极大的战胜袁绍的信心。这便是著名的“四胜说”。更是帮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一跃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实力大增。
举荐人才,一统北方击败袁绍后,曹操计划想要继续进攻刘表,但是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认为当务之急不应该是攻打刘表,应该趁机先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以备后患。这样才得以稳定北方,然后就可以进一步收复江南。
图8
于是曹操听取荀彧的建议,连根铲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期间曹操深感人才空缺,便向荀彧打听可重用之人。于是荀彧举荐了荀攸、郭嘉等人。
荀攸在官渡之战中,计斩颜良,又计斩文丑,又策起兵火烧袁绍粮草。擅长灵活多变的军事技术和策略,被称之为曹操的“谋主”。后改投曹操的郭嘉也是为统一北方立下了不小功勋,被曹操本人称之为其“奇佐”。
分道扬镳,怀忧而终可一生都在不遗余力辅佐曹操的荀彧并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当时曹操准备要攻打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去慰劳下军队。到达谯县之后,曹操便以此为由将荀彧留在了军中,并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等到曹操率兵到达濡须之后,荀彧因为疾病缠身就留守在了寿春,没多久就忧虑而死了。其实关于荀彧之死众说纷纭,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但大多都认为荀彧之死是受到曹操所逼。
图9
曹操和荀彧早期相识时的志同道合,在曹操势力日渐壮大之后便荡然无存了。在建安17年初,时任军师的董昭向曹操进言,建议恢复“五等爵制”,并让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这样曹操也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魏王”。但是这一提议受到了荀彧的强烈反对,荀彧从刚开始跟随曹操时就一心只想匡扶汉室,眼看曹操要自立为王,兴建一个新的王朝,荀彧感到十分无力,但终究也没有违背初心,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对此曹操心中非常不满,开始积累了对荀彧的怨恨。
当时的荀彧所在的颍川集团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是曹操手下的主要支撑力量。荀彧此次的反对更让曹操心中警铃大响,在多种原因之下,便有了后来的曹操相逼,荀彧忧郁至死的结局。
结语:
纵观荀彧一生,为曹操立下了诸多汗马功劳,也是东汉时期为数不多的奇才。更是忠肝义胆,未报汉时所受恩惠,虽招致杀身之祸,但更是凸显了他的仁者无惧。袁宏在《三国名臣赞序》中这样评价他:“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实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久之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名臣赞序》
《后汉书》
《世语》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