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老例儿就是多
在中国的农村,民俗老例儿太多,多的数不胜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 无不受老例儿的约束。贫苦人家一般不怎么太讲究,那些大户人家,尤其是豪绅贵族就不同了,有诗为证:
修宅立坟看风水,娶妻嫁女挑时辰。
走亲访友翻黄历,初一十五供财神。
一些民间习俗,看似无稽之谈,却根植于千家万户,之所以能流传千八百年,自有它神奇的魅力、法力和道理。我们的祖先从美好生活的愿望出发,对每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农村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风土人情的地方,讲究和在乎的东西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生活节奏的加快, 一些习俗已经淡化,甚至被遗忘,但一些习俗毕竟还需要知道,老话说入乡随俗,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因此,笔者特地搜集整理了西蒿坡一带的一些民间老例儿。
(一)一年四季的习俗:
1、春节。
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一个节日,现在有些传统民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没有了,但好多过去的风俗还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这些民俗让自己记忆中的春节存着浓浓的年味儿。到了岁末,一年的农事全忙完,农民手里有了钱,柜里有了粮,这时,是农民最富有的时候。带着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欢欢喜喜庆祝丰收,消除疲劳,走亲访友、互通信息。
鞭炮声是春节到来的前奏。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空气中就有了火药味。起初是零星的,逐渐增多。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响起了鞭炮声。这告诉人们春节来到了,自此以后,人们便进入购置“年货”的大忙日子, 俗称“忙年”。有首古歌谣说道: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对联;三十,合家团圆包饺子。
(1) 吃饺子。初一早晨一定要吃饺子,而且吃的越早越好,有的人家夜半钟声一过,就开始下锅煮饺子,当然更多的人家是天不亮才煮饺子,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吃完了。在众多的饺子中,需包上一只带有硬币的饺子,谁吃着了,就预示着谁在新的一年里有福。饺子包好后,需用冥钱纸盖上,直到下锅的时候再揭开。煮饺子必须由家里的男人来煮,暗示着男人当家主事,来年发大财,即便这个男人再妻管严,这家的妻子也会让男人煮饺子,以求来年好运。如果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禁言就是了。
如果女儿出嫁了,在吃之前,要在桌上放上她们的碗筷,并在碗里放上几只饺子,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要包她们的饺子并在拜年的时候一并带过去。
除了初一吃饺子之外,初五“破五”这天要吃饺子,以后入伏要吃饺子, 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更是吃饺子,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说明了饺子是所有美食中的美食。
吃完了饺子,就是拜年了。这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活动。 人们在吃饺子之前,先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除了家里的女孩外,其他人都不能免除这项活动。吃罢饺子,就开门外出,给众乡亲拜年了。先从自家的长辈家里开始,依次是叔伯、堂叔伯等,然后是外姓的长辈们,整个上午都是在村里转。不管村子多大,各家各户都必须转到,都要把拜年这个礼节完成。在街上遇到众乡亲,彼此都要打声招呼“过年好啊?给你拜年了”,“过年好,也给你拜年”。
从初二开始,就是到外村去姥姥家、舅舅家、姑姑家、姨家拜年了。过去人们没有自行车、汽车,都是靠两条腿走过去,那是人口也多,亲戚多,这一个年拜下来,少的七八天,多的十几天,路远的时间就更长,有时候到正月十五了, 拜年的活动还没完成。现在好了,有了汽车,当天就走完了五六个村子。
(2) 理发。从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理发,如果理发会克(死)舅舅,所以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3) 正月初五这天叫“破五”。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铛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大吉大利,顺顺当当。这一天不走亲访友,生怕遇到小人。
(4) 正月十五元宵节。早餐依旧吃饺子,中午蒸包子,晚上吃元宵。这一天,禁止出嫁的女儿来娘家,说是看见娘家灯,死公公。
(5) 正月十六。有的地方有遛百病的习俗,西蒿坡没有。
(6) 正月二十五,添仓。早晨起来从灶膛里掏出来的灰不要倒在外面的粪堆上,要用它在院子的空地上画个大大的圆圈,圈内再划个十字,圆圈意味着粮囤,然后,往囤里面扔几把谷子、玉米、豆子等粮食粒,意味着今年风调雨顺粮满仓。
2、二月初二“龙抬头”。
传说武则天废唐立周,惹玉帝大怒,命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降一场大雨。玉帝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黎民感龙王降雨深恩,日日向天祈祷,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 的传说。这一天,农人们耕田施肥,开始了一年的农耕生活。
经过一个正月,人们的头发也都长长了,就都去理发店理发。这一天也是理发店新年开业的第一天,更是最忙碌的一天。
3、寒食“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这一天,是人们给故去的人烧纸的日子,前七天后七天,清明一共十四天。在清明节的这十四天里,哪天都可以烧纸。处在阴间的人(俗称鬼),一年就放十四天假。在这十四天里,修为能力高的,就在夜间来到人间,看望阳世的后代子嗣。修为能力低的就只能等在黄泉路口,让来往的人给他们捎来冥纸。因为还是能力低的人占大多数,所以阴间才放假十多天,为的是让他们都能接到来自阳间的冥钱。
在这一天,人们要修坟敬祖。最好是出了太阳后再烧纸,否则阴天冥钱到不了那边。在这一天,不能动土盖房、开业庆典、结婚、出差等,可以这么说, 除了上坟外,其他诸事不宜。
4、五月单五“端午节”。
五月单五就是五月初五,这一天要送粽子,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给未过门的儿媳送粽子,粽子的数量有要求,必须是 60 个、80 个或 100 个,数量为双数,不能有单数。粽子是在初三、初四这两天包出来并煮熟。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正常的粽叶应该是黄绿色略显陈旧, 包出的粽子有一种粽叶的香味。
此外,大门的门鼻上挂几棵艾草条,去邪。
5、七月十五“中元节”。
这一天俗称鬼节,也是给阴间的人烧纸的日子。这一天,除了烧纸敬祖外, 其它也是诸事不宜。
6、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国家为此还放了假,以示重视。这一天中午吃包子,晚上吃月饼,全家赏月。孩子们做到庭院里,听老太太讲月宫里嫦娥偷吃仙丹的故事。
在这一天之前,要给亲朋好友送去节日的礼物。
7、十月初一“下元节”。
这一天也是鬼节,是给阴间的人烧纸、送寒衣的日子,寒衣是用红、黑、蓝、三色纸剪成的衣服,随同冥纸一同焚烧。
8、腊月初八“腊八粥”。
一大早,勤快的女人就把早饭做好了,但不同往常的是,今天的饭有些特殊。是以八样东西混合煮成的粥。由大米、小米、白菜、花生、豆子、莲子、白果、红枣等八种食材熬制而成。之所以熬制腊八粥,是为了警醒人们勤俭过日子, 否则就吃不上、喝不上,只能吃从各个仓房缝隙里清扫出来的粮食。
出嫁女不在娘家过腊八,“吃了娘家腊八饭,要死当头汉”,这是典型的没有道理的老例儿、
9、腊月二十三“蒸年(粘)糕”。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在灶膛上方的墙面上,贴着灶王爷的画像,两边各有一副竖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所谓的送灶王爷上天,就是把灶王爷画像烧掉,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叫做“接灶王爷回家”。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蒸年糕,以示年节快到了,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10、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四这一天是大扫除的日子,家家户户把被褥、衣服拿到太阳底下晾晒。室内、室外都彻底清扫一遍,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戴上帽子、口罩,把笤帚绑在长杆儿上,清扫房顶上的榻灰(即灰尘),之后该洗的洗,该涮的涮,该擦的擦, 室内、室外焕然一新。
11、二十五,糊窗户。
从前,没有玻璃窗,窗户都是纸糊的。一到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家家户都把旧窗纸扯掉,糊上新窗纸,还贴上用红纸剪成的窗花。
12、二十六,炖大肉。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炖肉,炖出来的肉放到厢房里,以防在屋里放坏了。炖出的肉不是当时吃,是留着到过年时候再吃。什么鸡、鸭、羊、猪,家里有的都要宰杀一些,以备春节来客招待之需。
13、二十八,把面发。
这一天都需把面发了,并蒸很多馒头、花卷,到过年的时候就不再蒸馒头了, 这一天蒸的馒头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够吃的。
14、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过了这一天就是新一年的开始。那么, 阳间的人过年,阴间的人也要过年,于是这一天对于家里的男人们来说,最隆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带着烧纸到坟地里去,给阴间的人送去钱财,让他们在那边买面、买肉、买菜,包饺子过年。凡是稍微懂事的男孩子都要随同大人们到坟场里去,给故去的长辈们磕头。女人们在这一天则不去坟地。
有的地方到了初一吃完饺子后才去上坟,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我本人认为还是我们西蒿坡这边的风俗更有人情味,阳间、阴间都过年,阳间有吃有喝,难道让阴间的人瞅着吗?不像话。
与此同时,还没有贴春联的,必须在午后贴完。农村大门口的对联是必不可少的,对联的尺寸要大,内容要吉利。大门口对面的墙上贴上一条“出入平安”,在车辆上贴“车马平安”,在牲口棚上贴“槽头兴旺”(现在基本上没有牲口了),在水缸上贴“福水满缸”,在柜子上贴“金银满柜”,在居室的迎面墙上贴“人口平安”,同时在窗户上贴窗花,挂吊线,在门口上挂灯笼,总之越喜庆越好。
与此同时,家里凡是有借别人家东西的,如各类工具、钱物等,都要在今天还回去或还清,意味着屋宅(无债)平安。
另外,家有南瓜的,不管剩下多少,一律扔掉,不能跟着过年,南与难同音,不吉利。
除夕守岁。传说三十晚上,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在这一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品,通夜秉烛,上香三遍。禁止孩子们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止打开箱柜,以免跑财;禁止女人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所有的房间包括厕所,都要点灯且要通宵达旦, 不能熄灭,熄灭了就预示着来年诸事不顺。
(二)拉土垫宅盖新房的习俗:
1、选址。
盖房首先要选址,有这么几个地方不能选。
(1) 房前有朝向自家方向来的道路的,不能选,这条路就是穿心箭,非常要命,是第一不能选的。
(2) 在道路的转弯外延方的,即弧形的外方,不能选。左右两边的车辆如同箭头,穿向此处,住在这里经常会被高速行驶的汽车因在转弯处刹车不及,受离心原理而将该处房产撞倒。
(3) 房前有高宅基、高楼、高压线的、房后有水坑、坟场的等不能选。如果房前有水塘、房后和左右有高坡、整个地形如同一把圈椅,这是最好的风水格局。这是阳宅的选址,阴宅的选址跟阳宅大同小异。
2、取土:
取土不要取废弃的房屋宅基地上的土、盐碱和沙土、被化工厂污染过的土。如果在取土或者挖宅基时挖出骨头、翁罐之类的地下老物件,千万不要随
便扔掉,要把他们埋到一时动不着的地方。在夯实宅基的时候,要在挖出物件的地方放上一个萝卜,这叫一个萝卜一个窝。
3、盖房。
一般盖房前,房主到风水先生家里求盖房的日子,一般风水先生会根据你的生辰八字来选几个好晌,但初一十五这两个日子不会选,因为这两天是给各路神仙上供的日子。
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前后左右相邻的各家,房子的高度和跨度要基本一致。后面的可稍高于前面的,但前面的绝不能高于后邻,否则会压了后邻的风水和运气,人家的大灾小难都要归罪于此,从而招致邻里纠纷,甚至结下仇怨。房后要留滴水,房山墙忌正冲对家大门,否则,出檐的“梢头”会被认为是“以箭射人”。修流水的阳沟或下水道,不能通过别人的宅院,认为会把别人家的财冲走。建大门时,如与邻家相对,忌讳正冲,更忌讳门矮、门小,人们认为二门相对,双方不吉,高门对矮门是“压人一头”,大门对小门是“大口吃小口”。若实在不能避开,需各自在门内垒影壁墙,以挡辟邪物的侵袭。这或许是出于保护双方隐私而逐渐形成的习俗。这些禁忌,目的都是为了提示、约束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房檩一般是单数,中间是坨梁,在坨梁驾稳后,要在中间那间房子的坨梁下部贴上用红纸画的阴阳鱼,两端贴上一副对联:上梁正逢黄道日,立柱又遇紫微星。同时在各个房间的窗户上面的坨眉上贴吉利的横贴。贴完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搬迁。
房子盖好后,要考虑搬迁了,同样需求好晌,这样搬进去后才不会出事故, 家庭才会平稳顺畅。有如下几点需注意:
(1) 一定要在正午以前搬入。
(2) 摆五果,是指凤梨、柑橘、梨子、枣子、苹果,分别代表旺、甘、来、早、平安。家中经常拜五果,无形中就能开拓好财运,带来成功机会。而且每个月至少要用五果拜一次,这样就能让家中财运源源不断,而且家人平安,鸿图大展。
(3) 入住前三天将所有灯打开,连续三天三夜不停,至入住当天为止,这样可以增加阳气,增旺财运。
(4) 搬入之前,在各个房间内燃放鞭炮,以驱走混入房内的鬼邪之物。
(三)娶妻嫁女的习俗:
这是一个内容不多、程序繁杂的习俗。说内容不多,无非就是求媒人帮忙、批八字、看好晌、交往、办酒席、结婚、回门等几个环节,但具体到每个环节上涉及的程序非一般人而不能明白。笔者为此删繁就简,力求简单明了。
1、说媒。
古人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都要经人从中说合, 才能“搭丝罗”、“携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就是“说媒”, 也即“介绍人”,文学作品里称之为“月下老人”。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是媒人的基本技能。既要掌握男女方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做到门当户对,又要尽可能地避讳对方的一些缺陷而多多地褒扬对方的长处,从而达到双方婚嫁的目标。媒说的好,双方都满意,逢年过节都要受到小两口的拜望;说的不好,男女婚后纠纷不断,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成为罪人。
题外话:古时候的老人,非常看重屁股大的媳妇。臀部在相学上代表财运, 以大、翘为好。屁股小的人,较奔波,难享福。从健康上看,屁股小的人精力较差,缺乏耐心,不稳重,抵抗力差,不利生育,即便生也是多生女孩。现在虽然有很多女人屁股虽大却扁平,是典型的缺乏锻炼形,其实也意味着工作辛苦,钱财难聚。所以想要富,先把屁股养起来。
2、批八字。
男女双方见过面后,双方老人首先要请算命先生批八字,看看两人是否相生。如果相生,两人继续交往,如相克,就早早分手,以免节外生枝。批八字无非就是把男女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四个时间段(风水学上叫四柱),每一柱都是由两个字来表述,谓之八字。其实很简单,批八字只要记住了以下两首中的任何一首,就不用求人了。
(1) 五字诗
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
龙兔云端去,鸡狗不到头。
虎蛇如刀断,亥猪怕申猴。
(2) 七字诗
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
蛇虎婚配如刀剉,兔见龙王泪交流。
金鸡玉犬难躲避,猪与猿猴不到头。
以上属相配好了,天做良缘,同心永结,家道大振,财盛家宁、富贵荣华, 子孙昌盛;属相配不好,夫妻不和,忧愁不断,家庭难有幸福,有破财之兆,甚至骨肉分离,事业无成功之望。
3、交往。
交往也叫“住熟”。过去的男女不能自已来往,女的到男方住几天,熟悉未来公婆家的生活习性,这叫“住熟”。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男女每天都可见面, 也都互相到对方家庭走动。期间男方父母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给女孩零花钱。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磨合、融洽,随着双方的不断了解和感情的增温,谈婚论嫁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4、相家庭。
随着男女双方的感情融洽,双方老人认为可以进行实质性婚姻的第一步了, 那就是相家庭。相家庭一般是女方除自家全体人员外,还邀请了近门亲属一行十多人(双数)到男方家来,做最后的一次实地考察。女方认为没问题,当场确定婚姻关系并收下男方馈赠的礼品、礼金。这些礼品一般是:烟 4 条、酒 2 箱、糖
块 4 袋、糕点 4 盒、现金根据当时情况而定,给的现金是给女方买三金饰品及衣服等结婚用品用的。
另外,在女客的宴席上,未来的媳妇在认识未来婆家的叔叔大伯、婶子大娘、哥哥嫂子、姑妈舅妈、姐姐姐夫等人的时候,这些人是要掏钱的,少则 100 元, 多则上千元不等,这叫“改口钱”。
5、选婚期。
选择“吉日”结婚,是男女双方交往的升华,是人生另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定婚期先由男方提出拟定的几个日期,然后由女方选择其中的一个日期,双方家庭便共同确定这个日子就是婚期的吉日,一旦确定了吉日,没特殊情况是不能更改的,民间俗语:“动一动、死婆婆”。选定婚期需兼顾双方老人和亲朋好友都有时间参加,都能目睹喜庆和谐的场面最佳。
其实择日就是择吉,择吉的要旨就是“趋吉避凶”。尤其是婚姻嫁娶这种喜事更应该重视择日。
6、嫁喜帖。
是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婚嫁帖,又叫“四书”。为什么叫四书呢?这是因为此帖写了四句话,说了四个事。上面有结婚的日期、要求女方有哪些不适宜的送客人员、礼车车头朝向方向、到达时间及途中注意事项等。
7、下催妆。
在过去,只要男女双方择定了结婚日期,男方就自然会于结婚的前二天到待嫁的女方家里去下催妆。这下催妆的人必须是新郎的叔伯大爷或堂叔兄弟,一般由新郎的长字辈担此重任,最好是儿女双全的人。
所谓的下催妆就是去送待嫁的礼物,一般都是送“八色礼”:一是“离娘肉”。这是半扇猪肉,要一刀割下来,带四根肋骨,此肉是给新媳妇吃的,吃完肉要离开娘家到婆家去了,故曰“离娘肉”;二是鲤鱼两条;三是两只红公鸡; 鸡鱼取其谐音“吉庆有余”;四是粉条四绺。表示夫妻情长意久,亲密无间;五是挂面四把。谐音“挂免”,表示女儿出嫁后爹娘免去挂念;六是大米四包(用红纸包裹);七是棉衣一身。即便是在炎炎夏日,出嫁那天新娘子也要穿上这身棉衣,棉与绵同音,取其夫妻绵长之意。棉衣和大米共同组合构成“丰衣足食、富贵绵长”之意;八是糕点四盒。糕与高同音,表示“步步登高”之意。
下催妆在时间上也颇有讲究,不管路途远近,不等日头露出就必须赶到女方家中,意思是催促女方快送嫁妆,新娘子要早点出嫁。然后,双方把一些未尽事项商议妥当,如说好出嫁的当天有多少送客、需要几桌子宴席等等。
女方家要给下催妆的人开喜钱,喜钱要开双不开单。要把肉剔下来,把四根肋骨让下催妆的人带回去,这叫“留下肉回去骨,两家都有福”,鱼留一条回一条,鸡留一只回一只,留下的这只鸡可以卖掉但不能宰掉,卖了钱买盐吃,粉条留一半回一半。
女方也要给男方带八色礼回去。一是挺杆儿十双,挺杆儿俗称秫秸杆儿, 要粗细均匀溜直的那种;二是筷子九双,挺杆儿和筷子意味“十梁九柱”;三是艾叶两棵,艾与爱同音,夫妻恩爱;四是葱两棵,因为葱的生命力顽强,象征夫妻永久;五是盐两包,盐与缘同音,象征着美满姻缘;六是麸子两包,麸同福; 七是面元宝两个,象征着发财;八是豆腐两块,意思是两家都有福。
8、磕头。
这是新婚前夜男方家庭举行的一个仪式。新郎官要给所有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磕头,以示感谢。在农村,一般是在院子里,墙上贴着大红的囍字,囍字两边贴着对联并有横批,上联是:良辰巧逢三合日,下联是:典礼正遇吉庆时,横批:天作之合。墙根放一桌子,谓之“天地桌”,上披红布,红布上面摆着两盏红蜡烛。在桌前的地上铺着大红的毡子,新郎官就站在毡子前,面对天地桌,等候着执事的吩咐。执事一遍遍地喊着需要被磕头人的称呼,新郎一个个地磕头。期间,凡是被磕头的亲朋好友们都要在新郎磕头完毕,掏出少则一百多则上千的人民币递给专门收钱的另一个执事,从爷爷奶奶、叔叔大伯、婶子大娘到姥姥姥爷、舅舅舅妈,姑妈姑父、姨妈姨夫,从姐姐姐夫、表姐表姐夫到表哥表嫂、盟兄盟嫂,按辈分大小、亲疏远近依序磕头,凡是比新郎官辈分大的、岁数大的都要磕头。
9、添香。
添香是女方在结婚前一天晚上待客时,亲朋好友送给姑娘的钱物,叫添香。跟男方一样,女方也是把家族近门亲属和姑姨娘舅、表哥表姐等接来宴席招待。新娘子晚饭要吃下催妆送来的肉所包的饺子,叫吃“离娘肉”饺子。同时,女方要包 40 个素馅的饺子,其中要包几个特殊馅儿的饺子,有盐馅儿的,叫“美满姻缘”;有麸子馅儿的,叫“多福多子”;有豆腐馅儿的,叫“富贵白头”等。这些饺子包好后,摆在一个圆托盘上,再擀四根宽面条搭在上面,这叫“饺子面”。次日出嫁时,这些饺子要带着,古时抬饺子面的人要提前出发。现在都是一起走, 到后交给男方执事。这些饺子待典礼完毕,酒席开前,要随他男方的饺子一起下锅,所有亲属都要吃掉。
10、梳妆与送客。
新娘子一般在凌晨二三点就要开始盘头梳妆。女方炕上要铺棉被,新娘子就在棉被上梳头、洗脸、换衣服,此时的新娘子不能粘炕、碰门,“粘了炕、碰了门,娘家要受贫”。在梳妆时,新娘子要面向“四书”上说的方向,头发要梳成爪髻形,穿上男方送来的嫁妆衣服,用盖头布蒙上头,等待上轿。
娘家的送客人数都是双数,男送客有:打灯笼的 2 人、放鞭炮的 2 人、打锣的 2 人、打伞的 2 人、架毡的 2 人、抬小饭的 2 人、挂门帘的 2 人、送客 4人共 8 组 20 人;女送客 3-7 人(含新娘子凑成双数)。一般男女人数不超过20 人,给男方陪客留出空位,凑成 3 桌官席(每桌 8-10 人)。
送客临走前,男方要给送客中挂门帘的、打灯笼的以及伴娘等人给开赏钱, 这个漏千万不能丢。
11、迎娶:
迎娶者一般是女客担任,去女方接亲。接亲女客受男方父母委托,重点是迎接娘家人。到娘家后陪娘家人寒暄致意并拿出带去的喜烟、喜糖散发给娘家人, 同时给娘家人道喜。出门时陪同引导娘家人上礼车,到指定的酒席位就座,使女方客人自始至终感觉有专人照顾般地自豪感。
新娘子由娘家哥哥背着上轿。轿车的方向按“四书”上写明的方向停放, 新娘子上轿前,由娘家嫂子拿着手电、香、笤秫和公鸡在轿车里照一照、晃一晃、扫一扫、亮一亮,这叫“净轿”,意思是驱除车里的仙魔鬼物。车队按照既定路线往男方驶去,路上遇到路口坑塘、桥梁涵闸、坟地村庄,都要放鞭炮,沿途撒喜字纸。
12、典礼。
女方的车队来到指定地点前,男方要鞭炮齐鸣,以示欢迎。此时,彩车(载着新娘子的车)按照停车方位稳稳地停下,新郎官首先来到车前,对着新娘子连鞠三个躬,身旁闹玩的小伙要按着新郎的头,不让他抬起头,意思是要对新娘子深深表示敬意,以后永远听媳妇的。接媳妇的陪客们来到车前,打开车门,给伴娘发赏钱,伴娘满意了,才允许新娘子下车。新郎随后把一束鲜花献给新娘子, 双手抱起新娘子,脚踏红毡快步走向典礼现场。
由于大家对婚礼的环节非常清楚,笔者不再叙述了。
13、官席。
官席是指送客们坐的宴席,宴席菜码标准高,高档酒、高档烟。陪客者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能喝酒的人。典礼已毕,这些人便都来到屋里,按辈分高低分主次就座。陪客者拿来用热水烫湿的毛巾递给客人们,擦手净面,点燃香烟,吃着瓜子、含着糖块、边喝茶边唠嗑,宾主间谈笑风生、气氛浓厚。这时,“四干四鲜”(四样干果和四样鲜果)端上来,宾主开始动起了筷子,接着是“四荤四素”。上菜是有讲究的,四个碟子用一个条盘一次性端上来。陪客打开酒瓶,给送客们斟酒。然后是炒菜一个一个地上,酒也是一杯一杯地干。往桌上放菜也是有说道的,尤其是鸡、鱼和红白肘子及红白坡刀菜,如果主座上的送客是在机关单位上工作的(过去叫文人),那么鱼腹要朝向送客,如果是在部队上当兵的(过去叫武将),鱼背要朝向送客,这叫“文腹武背”;红肘子红坡刀要朝向送客, 白肘子和白坡刀朝向陪客(白事正相反);鸡头要朝东,象征东方亮。
期间,小辈的孙侄们、平辈的弟兄们、长辈的叔叔大伯们、新郎的父母和新郎官依次前来给送客敬酒,新郎官斟酒意味着酒席宴接近尾声。新郎官斟酒已毕,上主食。主食是馒头和八个碗及汤,此时陪客首先拆开鸡,让送客们吃,然后再拆鱼,这叫“先鸡后鱼”,接着对八个菜每个菜先动一筷子,随后大家再随意吃自己喜欢的菜。在大碗汤端上来的时候,送客要掏出红包递给陪客,让其送给厨师,以表谢意,这叫“锅子钱”。在吃饭期间,新郎官在执事的陪同下,给送客们磕头上拜。执事把毯子铺到地上,按送客的长幼大小,依次磕头。凡是辈分大的,岁数大的都要掏出红包给新郎官,这叫“上拜钱”。
女客那桌的菜肴和宴席程序跟男客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锅子钱”这一项。但是有一项是值得在这里表一表的,那就是从新娘子娘家带来的饺子此时要跟男方事先包的饺子在一块煮熟吃了,这是在刚就座,酒菜还没有上桌之前开始的(过去是在晚上全家自己吃,现在在饭店办事就在饭店提前吃了)。煮饺子的时候,先捞几个半生不熟的饺子端给新娘子吃(也有的把饺子都煮熟了,一齐端上来),这时会有人问新娘子这饺子“生不生?”新娘子必须回答:“生”,不能说“不生”,意思是说能生孩子。新郎的母亲此时要把四个饺子的角掐下来, 在饭店办婚宴的就用红纸包起来,回家后拿出来,把掐下来的饺子角掖到床单底下,表示“生骄子”。
14、铺被褥与掏灰。
晚上客人走后,由一位“全可人”(即有儿有女有丈夫的嫂子)帮忙铺被褥,并在被褥的四角及床单底下撒花生、瓜子、莲子、小枣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男孩女孩叉花着生。铺被褥的人边铺边唱歌谣:“这头儿轮,那头儿轮, 闺女小子一大群。这头儿拉,那头儿拉,明年生个胖娃娃”。
新娘子在前三天基本上不做饭、不刷锅、不洗碗、不干家务活。第三天新娘子要早早起床,手拿簸箕和掏灰耙来到灶膛掏灰。这掏灰实际上不是掏灰,是掏钱,是婆婆事先藏到灰里的钱,双数,20 元、40 元不等。这叫“扒灰见钱, 日子越过越甜”。现在城里都住楼房,没有灶膛,也没处掏灰了,婆婆事先把200 元放到厨房灶台上,新媳妇看到后不用客气,拾起来揣到兜里就是了。
15、看三。
为什么叫看三?过去新娘子在前三天不做饭、不刷锅、不洗碗、不干家务活,就在床上坐了三天。第三天娘家父亲、哥哥等众多近亲属来看姑娘,顺便带个包袱来,里面有针、线、顶针、剪子、鞋垫等衣物的花样图案等,意思是已经坐了三天了,该干针线活了。
现在简化了结婚程序,看三和当天合并一起进行。看三的人一般都来双数, 没有单数的。由男方安排专人负责作陪,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新娘子的父亲拿出礼钱给陪客,让陪客给亲家续礼。续礼的人都是女方近门宗亲,表示认亲, 也叫续亲。续礼已毕,新郎官过来给岳父大人磕头上拜,给在座的叔叔大伯磕头上拜,受拜者要给拜钱。
宴席结束,看三的人要到新房坐坐,看一眼姑娘,嘱咐几句。特别要给亲家父母说些拜托的话,并特别强调对媳妇不要客气要严加管束等等。男方父母也很谦虚,表示一定把媳妇当成闺女待,不会让媳妇受屈并请亲家父母放心等等。末了,把来时带来的两盒蛋糕带走一个(过去是蒸的大花糕,一切两半,留一半带走一半)。临走前,女方父亲会征询男方父母哪一天来接姑娘回娘家,这是男方的父母要给个准确的时间。接送有个论道,叫“接十送九,越过越有”、“接十送八,越过越发”。意思是婚后十天,女方把闺女接回娘家“住家”,媳妇临走时,要给公公、婆婆、叔叔大伯、婶子大娘等长辈磕头,受拜者要给媳妇钱。新娘子在娘家住八天或者九天皆可,由娘家哥弟送回来,现在是由丈夫接回来的。媳妇从娘家回来,要带回一些东西,送给丈夫、公公婆婆及伯叔、婶娘等,这叫“回房活”。
16、认祖坟。
结婚第三天,由男方父亲领着新郎、新娘小两口带着果品到祖坟烧纸祭奠、认祖坟。尤其是新媳妇,要给祖先磕头。回来后,由一位婶子或大娘领着到族门近支各家去磕头,名曰“拜三”,其实也是去认门,表示以后咱是一家人了,请多关照。
(四)丧事习俗:
1、倒头。
丧事习俗套路相对喜事要少地多,好坏都是自家人的事,喜事则不然,需两家共同配合。但也是一项负担比较重的事务。麻烦、累人是经此事务的共同感受。为了减少篇幅的描述,笔者仅简要说明一下流程。
人在亡故(本地方言为倒头)前的十天半月甚至更早期间,儿女们会给老人准备丧衣(本地称之为老衣,一般都是女儿安排),老衣包括:帽子、棉衣、棉裤、大衣、棉鞋、棉袜等,注意没有背心、裤衩之类的内衣,更没有衬衣、单裤等,此类人们称之为褂子(乃单衣的方言),死者穿褂子走,谐音挂儿子走, 不吉利,故死者都不穿褂子,光身穿棉衣棉裤走。寿衣的外衣里子用红布,子孙后辈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顶子,亦象征后辈儿孙红火。男人寿衣外面多为杏黄色,女人外衣多为青蓝、古铜色为主。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后继有人。
死者的头就枕在莲花枕上,两脚放在脚枕上,同时脚要蹬着墙,民间俗语“脚不能蹬空”。袖口里装上麸子,两只手里攥着打狗棒,是用面做成的面团粘在秫秸杆头上。
民间的说法是“铺金盖银”,即底下铺黄色的褥子和床单,上面盖银色或者白色的单子和被子,也有单子是红色的,一般年纪不到六十的都盖红色的单子。
死者的头前摆着一个小方桌。一个香火罐放到桌上,紧挨着死者的头部, 上面插着三棵棒槌(也是用一根木棍儿或梃杆儿做的,一头裹着面团,上面还挂着一串片饼,跟五角钱的钢蹦大小差不多,用线串起来,片饼的数量跟岁数有关, 五十岁以上的做六十个,六十岁以上的做七十个,七十岁以上的做八十个,依此类推;在香火罐的左右放着五个小碗,每碗五个饺子,饺子的个头比较小,跟人们平常吃的馅大皮薄的饺子正好相反;同时还有五盘水果,分别是苹果、香蕉、橘子、鸭梨和蛋糕,也是每盘 3 个或 5 个,在数量上都是单数;另外,在方桌的最外边就是香炉了,用麸子把香炉填满,首先点燃一棵香,要两头点燃,这叫“倒头香”,随后再插进香炉里让香自燃,香不能灭,要有人盯着随时更换,要一直燃着,直到出殡时为止;同时在香炉的旁边有一盏蜡烛(过去是煤油灯或菜籽油灯),也是不能熄灭的。与此同时,在方桌的前面,有一个火盆,是烧纸用的。这烧纸是要一张一张的烧,不能几张摞起来烧,更不能卷起来烧,这第一次烧纸叫倒头纸,烧完后,在院里再烧一个提前准备好的纸轿,这叫烧倒头轿,连同纸轿旁边的纸人也一并烧掉,意思是让纸人抬着死者走。
上述工作做完之前,不准哭,怕泪水滴在死者身上,如果滴在死者身上,再投胎转世时,此人就爱哭。只有等一切工作安排妥当了,才能举家大哭。同时在院外放鞭炮,邻里旧居听见后,便纷纷赶来帮忙料理后事。
另外,在丧主家里,所有的带亮光的东西要遮盖起来,如梳妆镜、桌上摆的带有彩花的摆设都转向后面,穿衣镜、电视、相册镜、墙上悬挂的字画、钟表、箱柜上的铜活配件等要用布帘等遮盖起来,孝子屋内的床单、门窗挂帘、椅套垫等全部换上白布的;丧家不能扫地、扫炕,出殡结束后要倒着走清扫,而且要一扫到底,不能停留干其它的工作或跟他人聊天;死者儿孙不能刮胡子、洗脸,女儿孙女不能梳头、妆扮。
2、封门:
丧主家的大门左右两扇要贴上白纸,把原来春节时粘贴的对联遮盖,意为封门。尺寸在 40 公分宽、60 公分长左右的样子,以告示周围邻居本家有丧事。封门只封死者所居住的住宅大门和其儿子的住宅大门。同时根据死者的性别和男左女右的规则,在相应的门框外面倚放一个纸箍垛,是用木棍缠上烧纸做成的, 在烧纸的外面缠绕一串串首尾相连的纸条,每串三条,男性下端剪成尖头形状, 女性下端剪成凹形形状。烧纸的张数也是跟死者的岁数有关,如果是少亡的,纸条的数量比实际岁数就多一条,超过六十岁的,纸条的数量就比实际岁数少一条。如果死者的父母健在,则这个纸箍垛不能放在门口,需放在门洞里。来吊丧的人一看纸箍垛放的位置和烧纸的数量便知死者的性别和年纪。
封门一般封三年,第一年是死者倒头后封的第一张白纸,直到五期或自然脱落甚至到腊月三十这天,其他人家贴大红的春联,丧主家则不能贴,只能贴蓝色的春联(有的人家干脆什么也不贴,任由白纸在门扇上贴着),蓝色的对联为第二年;第三年贴绿色的对联。第四年就可以贴大红的对联了,意味着吃服三年结束。
3、孝子头。
民间有个谚语:“孝子头,满街流,见人就磕头。”孝子见到人,不管年老年幼,不管是否宾客,见了就得磕头,而且是双膝跪倒,孝子头是不用作揖的。一般磕头的人是丧家的儿女、儿媳。
孝子头第一个是要磕给操持帮办丧事的总理,这些总理们是要磕头跪请的。请人时,孝子身穿重孝,到人家门口,唤出来,纳头就拜,不管他是平辈还是晚辈,这个头一概不能免。
下跪磕头,是老百姓最庄重的致谢、恳求礼仪。孝子“扑通”一头磕在地上,被请者纵有千为难、万不愿,也要答应。单位里人手紧,你想办法找人替班; 地里的麦子熟过头了,你也得扔下镰刀。乡村邻里的道德约束胜过法律,家有千万用人一半,谁家不老人?谁敢说一辈子就不用人?
总理是筹备操持这项丧事的负责人,他有操办此事的经验,并能与社会有关行业联系。同时还要配备几位副手听他的调遣,以有条不紊地挑起这副担子, 丧家的白事能否办得顺当,与总理的关系非常大。
4、报庙。
人死了,需到阴曹地府生活,那么提前报告是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这个报告任务是需要到土地爷庙去完成。每个村都有一个土地爷庙,土地爷庙一般设在村里的十字大街上,那里四通八达,人到阴间后,被分配到什么地方是不定的, 也许往东,也许往南,土地爷,顾名思义就在地下,地上是看不到庙宇建筑的, 因此,十字街就是土地爷庙的最佳选择。
到了村头十字街后,一众人等跪地大哭,由领队人在地上画个圆圈,点燃烧纸,孝将们对着圆圈内燃烧的烧纸磕头四遍,起身返回家里,依然是边走边哭。
以后,每天三次到土地爷庙报庙,直到死者入殓。
5、戴孝:
戴孝是门学问,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事。什么人扯什么孝,扯多大尺寸的孝,这是有规定的,有的地方儿女九尺一寸,叔伯侄子侄女是八尺半,其余的是七尺半,一般来说根据死者家里的经济情况来定孝布的发放范畴。儿子儿媳女儿都是全身大孝,穿孝袍和孝裤,腰间系着一条麻绳。孝子的肋头布从太阳穴两边垂下到脖子处,而且戴在头上 24 小时不能摘下,哪怕临时躺下休息会也不能摘。孝子的鞋要用白布封漫,但是如果还有一个老人健在,在鞋后跟处留一条缝,如果没有长辈了,就需全封;儿媳妇需披头散发,扎上麻绳,肋头布长过臀部;没有出嫁的女儿和儿媳穿戴一样,但是已出嫁的女儿头发不需打散;侄子、侄媳妇、侄女、外甥、外甥媳妇跟儿女孝服一样,但没有麻绳;孙子辈的只给孝帽和肋头布,没有孝袍孝裤。十岁以下的重孙子们在孝帽上还给缝上一朵红布球。女婿们(这里通指女婿、侄女婿、孙女婿)除给孝帽和十字披白外,另外给一条孝带系在腰上,这是女婿与其他人最重要的不同点和标志,女婿在穿戴齐全后,还需拿出钱来给忙活人们买糖买烟,以示感谢。
6、报丧。
报丧是给亲朋好友的丧事通知,也叫送信,农村人一讲送信就知道是有死人的了。送信的对象为姑、舅、姨和儿女亲家,出嫁的侄女、孙女以及叔伯侄女、孙女或者堂叔伯侄女、孙女等。现在都是手机通知,非常快捷方便。
7、倒枕头。
在死者抬上灵床,孝将们去报庙的时候,家里的忙活人们便把死者的枕头拆开,将枕头里面的荞麦皮倒在大门外,而且要朝向出口的方向,枕头皮和死者用过的被子、褥子都要散开扔到厢房顶上,出殡结束收下来,拆洗干净接着用。
为什么要扔到房顶上呢?因为人上天了,他的被褥要带走。
8、吊纸儿。
实际上就是吊唁。吊纸儿的人来到后,在死者遗体前先哭后拜。男客来了, 由孝男陪吊,女客来了由孝女陪吊。吊纸儿的人磕头拜礼后,孝男孝女要出来叩头、还礼谢孝。儿女亲家父母没有特殊情况是必来吊唁的,但来到后只能在门外吊唁,在门口要有门帘遮挡,双方不能见面,俗语说:“亲家不见面,见面死亲家”。凡是小辈的都必须趴下吊唁,外甥和娘家侄子们要哭两次,第二次不行礼, 第二次哭完后,要到孝将们当中去,跟着陪灵趴吊,其他亲友们吊纸儿完毕即可回去,待到出殡时再来。平辈的人则是上半身弯下,双手扶着膝盖,低头哭几声, 然后跪下磕四个头。长辈的一般不吊唁,尤其本族的长辈。本村外姓有亲戚关系, 且儿孙又不能回来,丧家还给了信,出于礼节,长辈就需要到丧家吊唁,长辈一不弯腰、二不哭、三不磕头,只是站直身子双手作四个揖而已。
9、开光与入殓。
这个工作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完成。她一手端着碗,碗里有少许的香油,另一只手拿着棉花球,从死者的眼、耳、鼻、口开始到全身上下,象征性地点拭, 旁边的一个人拿着一面镜子在前面指引,镜子照到哪里,就在哪里擦洗,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开眼光、瞅嘛亮;开耳光、听八方;开鼻光、闻菜香;开嘴光、吃八方;开心光、心亮堂;开脚光、走四方;开手光、拿稳当(男),抓供香(女, 供为供品)”。开光已毕,盖好衫子。
入殓禁忌双日进行,这里特指农历的日期,这就是我们经常疑惑的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家在早晨入殓,有的人家却在傍晚入殓?因为入殓的那天必须是单日子,迷信说法双日子入殓必出双丧。
入殓要等外出的儿女到齐后方可进行。如果死者是女性,还要有娘家人在场。棺材外面刷黑漆,内里裱糊白纸,白纸外再裱糊一层层由女儿、侄女、孙女等人准备的五颜六色的彩布,名曰“挂材里”。在棺底用七枚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状, 死者尸体入棺时,上面用床单等遮挡阳光,不能让死者见天。死者入棺后,在死者身上盖的单子上扯下一条布来,给长子围在腰上,名曰“扯福”。扯福后将死者平稳地侧放在棺内,周围空隙用由白纸包裹的草木灰包填塞。一切安置妥当了, 即可盖棺。棺木的左上角钉上一串铜钱,用耙榉把棺材钉死。随后,在棺材前, 摆放香案、仙食罐、供品、燃香和蜡烛。
10、棺木与题柩。
棺木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本宅早为老人存好的“材”,人死后,由村里的木匠现场制作。其二是人死后由丧家到材铺看成棺。最讲究而贵重的是十三花棺材, 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的一棺。在棺头写字也叫题柩(白色宋体横长竖短的扁字),棺后画莲花。题柩的格式基本一样,但男女的用词不同,尤要注意,这也是经常在白事上遇到的,好多人并不明白“考、妣”之意,有很多所谓的帐房先生“先、显”混用,造成笑话。
按照中国的传统规矩要求,父母去世以后,不能写“父、母”二字。他们活着时称父母,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如果牌位一开端是先考, 外面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父亲死了,儿子立的牌位,知道亡者还有父亲母亲健在,最少有一个人还在,或者是他父亲母亲不在了,但岳父岳母还在。只要父母长辈中有一个人在世,只能叫先,先走的意思,写“先考”,因为在这个家庭里面, 还“显”不出他,所以称“先”。如果他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一个都没有了, 他在家里面是辈分最大的一个人,就写“显”。他在家庭里面的地位最尊贵,称“显考”。但是如果他没有孙子辈,还不能称“显”,只能称“先”。只有有了孙子辈,才能写“显”。
11、叫地狱门。
入殓后的当夜 12 点一过,死者的女儿、侄女们就需要到停放在院子的棺灵前高声大哭,名曰“叫地狱门”。据说,如果不把地狱门叫开,死者的灵魂就无了去处,就成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的游魂。为什么必须是由女儿去叫呢?因为阎罗王自己没有女儿,可偏偏又喜欢别家的女儿。女儿一叫,阎罗王一高兴,便吩咐小鬼把地狱门打开了。叫地狱门的哭声不必过长,有三二分钟即可。
12、道爷班与吹鼓手。
道爷班也叫老道班,是白事上必不可少的班子,他们负责念经、领魂、超度等诸多与天上各路神仙沟通的工作。吹鼓手则有两种,一种是吹奏乐的班子,使用唢呐、笙、管、笛、鼓、钹、锣等,他们负责宾客吊唁、发丧等环节时候的吹奏,另一种是现代电声乐器班子,使用电声伴奏、歌舞表演、戏曲、杂技等,他们有一个专门的舞台,从上午九点开始直到下午出殡前,一刻不停地表演各类节目,这里也是围观的人群最多的地方。
13、领魂儿。
出殡的上午,用轿子抬着死者的牌位到土地爷庙把死者的魂接回家来享祭。在土地爷庙,吹鼓手停奏,众人也闪开现场。长子从轿内把牌位捧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老道们分站前后两排,在那里肃立念经,他们念的经文是“土地赞”:“当庄土地,福德正神,合村喜恶你知闻,不差半毫分,上奏玉帝君,降福多临,萨摩呵,呵摩萨,呵摩萨 ”经文念完,长子依旧把牌位捧回轿内,回到家后,把牌位放到屋里的桌子上后,由老道们在这间屋里,对着牌位开始念经超度亡灵。
14、账房与上礼。
丧家一般是找字写得不错的人担当账房先生,两个人或四个人,一个写帐一个收礼。登记亲友送来的奠资、挽联、祭布、花圈、纸活等,除了礼钱留在账房外,其它的都由领让人拿到灵棚那,该挂的挂起来,该剉的剉起来,这些宾客是要到现场查看的,这是一个丧家与宾客的脸面问题,祭布与花圈愈多愈好。宾客们送来的祭桌,更是要摆在供桌上,而且娘家的祭桌要摆在最前面,祭桌上的活鸡、活鱼都插满了松树枝条和白色的纸花,每个祭桌上都有上下两幅灵条,上联写对死者的称呼,下联写送祭桌(或花圈、祭布等)者的姓名。这个灵条的下端裁剪成男为凸形,女为凹形的形状。
15、搭灵棚:
过去搭灵棚都是用木棍、苇席搭设,现在高档豪华了,有专门租赁白棚的。从搭设灵棚的铁管、白布、罩棺、棺骄、孝服等一应俱全。灵棚搭好后,从远处看,跟一座高大豪华的庙宇相似。走近跟前,原来都是充气的棚房,旁边有台鼓风机在嗡嗡的响着。琉璃瓦的挑檐大门、大门两端分别有只威武高大的狮子。进了大门后,就是长长的过厅,过厅两侧挂着布幔,上面有八仙过海图,十大孝子图等等。再往前便是对厅,这里挂着女婿等人的挽幛,还有的是女儿们用百元人民币拼接的诸如“鹤归华表、驾返瑶池”等挽联。随后里面便是灵堂了,先是供桌,供桌上摆着亲家、姑家等亲友送的祭桌(指活鸡、活鱼、酒等菜肴),死者的排位、香罐、燃香和蜡烛等都悉数摆放在那,庄重的棺木赫然停在灵堂的正中, 男女孝将分左右跪在棺木的两侧,迎接前来吊唁的亲朋。
16、跪经。
是死者的女儿、侄女们跪在屋里,一边烧纸一边听老道们念经,经文的大体意思是说死者生前多么的不容易,拉家带口、扶老携幼、邻里相处、省吃俭用等等,当然跪经的这些女眷们基本是上听不懂的。诵经已毕,跪经的人要掏出钱来给老道们,以表谢意。
17、送灯。
送灯是女儿、侄女们送给死者在阴间的灯。送灯一般在上午的十点半至十一点前后,这时来吊唁的宾客们基本上来的差不多了,她们集中来到死者的房间, 跪下对着牌位烧纸,老道们接着诵号念经。一番经文念诵完毕,她们在每一个馒头上插一棵蜡烛,共九棵,放到一个大圆盘上,几个人双手托着往外走,头顶上有布单遮盖,不能见天。要慢慢地走,不能快。因为是圆盘,前头的人只能倒着走,所以想快也快不了。后边有吹鼓手吹吹打打一路跟随,来到灵棚,跪下。这时早已守候在灵棚的众儿媳们也赶紧跪下,接过来,把灯放到供桌上。
18、开吊。
开吊就是开始吊唁的意思。过去以三声神枪为准,现在枪没有了,便以点燃三挂鞭炮为准。那些领让宾客的人听到信号后,便开始了一天中最为繁忙的领让宾客的吊唁活动,也是孝男孝女最受折腾的一天。
在灵棚的大门外,有四五位吹鼓手,一遇有宾客进门,他们就吹奏,以通知灵棚内的孝将们,这时执事赶紧从棚内出来,迎接宾客吊唁。
宾客祭吊都是先哭后拜。哭分弯腰哭和跪趴哭两种,猫腰的都是平辈的人, 哭完再跪下行四扣头礼。跪趴哭的是晚辈,双膝下跪,双手附地,头触地,哭罢起身,再下跪行四扣头礼。这叩头分单扣和连扣。单扣是作一个揖扣一个头,起来再作一个揖,一共四回,这种单扣头一般是姑爷们行的礼,谓之“四礼八拜”; 连扣是作一揖后,跪下连扣四个头,起来再作揖结束。长辈的只作四个揖,不磕头。执事们负责在旁劝免、搀扶,待宾客磕头已毕高喊:“还礼 !”其声高亢悠远。孝子们马上起身来到宾客前,跪下磕头还礼谢孝。除了长子出来外,谁那一方的亲友谁也要跟着出来谢孝,磕头还礼已毕,由长子按亲友的远近发给宾客或重或轻的孝帽、孝服,接孝服也有说道,平辈的作揖还礼,晚辈的则叩头致谢。女宾客们来吊唁,都是一手拿着烧纸(规范的叫法叫“上纸儿”),一手拿着手绢捂住鼻嘴,老远就哭着进了灵棚。在进灵棚的时候由女执事接过“上纸儿”,这些女宾客们便来到近前哭吊。平辈的站着,晚辈的跪着。女执事一一劝免停哭后,女执事在香炉里抽出一支燃香递给头前的女客。女客双手接过燃香,双手捧着,对着灵柩摇了摇,将燃香揽到胸前,随即点下头,把香递给女执事,待女执事把燃香重新插到香炉后,便双手停顿在右肋部,对着灵柩点头四下。晚辈的程序也是如此,但是需跪下对着灵柩点头四下。一一拜毕,由长儿媳发孝,发孝程序跟男的一样。
机关单位的同事们来吊孝,不跪趴。一排人站好,在执事的高声诵喊声中, 连鞠四个躬,然后接过孝子送来的孝布后退出灵堂。执事的诵喊是有说道的,因为是鞠躬四个,所以这诵喊的“一二三四”是不能按正常发音来喊的,“二”与“儿”,“四”与“死”发音类同,故执事躲避谐音,把‘“二”喊成“再”, 把“四”也喊成“再”,就成了:“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再鞠躬”。
19、饭棚。
在出殡的那天上午十点后,招待宾客吃饭就开始了,其实饭蓬也叫“坐席”。过去是丧家自己置办酒席招待宾客,买菜、打酒、杀猪宰羊、端盘子洗碗,一干人马忙的不亦乐乎。现在基本上都是雇佣“一条龙”服务班子,说白了就是一流动的小饭店,从桌椅板凳到杯盘碟筷,一应俱全。整个酒席办的忙而不乱,井井有条,宾客们轮番坐席,个个酒足饭饱,给丧家省去了许多麻烦。
凡是腰系孝带的姑爷们是不进这个饭棚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由总理安排在一间比较干净的房间内,由专人领着邻里小辈的人,好烟好酒好菜伺候着。姑爷们被伺候是有代价的,少则五十多则几百甚至上千的要掏出来,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而定。姑爷们在这里得老老实实,哪怕你是县府的科长、局长也不行,在这个桌上,陪酒的人说啥你就得听啥,让你拿多少钱就得拿多少钱。当然讨价还价也是常事,办事的人恨不能你掏的越多越好。最后双方满意了,你掏钱,他给你筷子,你就可以随意吃喝了。否则,只能是人家吃着你看着。当然这种情况基本没有,哪个姑爷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让人看笑话。姑爷们掏的钱交到总理手里, 由总理安排专人买烟和糖块,然后分给所有忙活事的一班人。
20、吊孝。
吊孝一般是村里爱好唱戏的人表演的节目,一般在午饭后进行。吊孝者均为女性,她跟丧家女儿一样,披麻戴孝。她站在棺前,边哭边唱,声泪俱下,凄凄惨惨,比亲女儿哭的还厉害。旁边喝彩的人要掏钱给她,这钱一般插到她的发髻上,都是百元一张的大票,一场哭戏下来,最少可以挣三五百元。当然掏钱的以姑爷居多。那么,吊孝者唱的都是什么呢?无外乎是豫剧《秦雪梅吊孝》、《十二月哭灵》等。这《十二月哭灵》可以把现场的所有人感染地跟着哭。
21、渡桥。
渡桥又是农村丧事上常见的一个仪式,是在午饭后开始的第一个仪式。用两辆两轮车的尾部相连,对顶形成桥的拱形样式,车板做桥身,车的两厢板做桥栏杆,在栏杆的外侧垂下画布,画着桥洞和潺潺的流水,远远看去,跟真的桥一样。老道在前面敲着卜鼓,念着经文,孝子捧着灵牌随后,其余人跟在孝子后面,从桥上走过,上来下去往返数趟。
为什么要渡桥?传说去西天的路上有一条奈河,奈河上本来有座桥,可是五道将军在此拦着不让过,别处又没有桥,而且水流险恶又不能泅渡,怎么办?就需要临时搭座桥,让死者顺利过河,以帮助亡灵上西天。渡桥时,念经的老道往桥下不停地扔撒壹份钢蹦,名曰“买过河钱”,引得大人孩子都来抢,据说抢到手后,回家用线穿上,挂到脖子上,可以长命。
22、送路与路场行礼。
这是丧事礼仪中最重要的也是比较隆重的一个环节,村里的老老少少基本上都在这个时候出来观看。长子双手抱住牌位,扛着幡,左右有儿子或侄子搀扶着, 长子需深深地弯着腰,跟在提斗人的后边,次子抱着纸箍垛,也是深深地弯着腰, 两旁有人搀扶着,紧随其后,其余男女孝将们跟着一路哭号。前面远远的依然是放鞭炮的,随后是吹鼓手,提香斗的人则领着孝子们边走边撒纸钱,在队伍的最后是另一拨吹鼓手。
这支队伍行走非常缓慢,提斗的人掌握着行程和速度,那步伐如同戏台上的演员走步,迈一步退半步,迈一大步又退一小步,稳稳当当,不急不忙。走了不到百八步停下来,把斗放在地上。那些孝将们就赶紧停下,跪趴在地。这时,前后两拨吹鼓手们便各显神通,开始了吹奏大比赛。唢呐、笙、管、铙、钵通天价响个不停,吹奏手们鼓足了腮帮子,使尽了绝活。
来到土地爷庙前的路场。吹鼓手停奏,众人也闪开场子。长子把牌位放到早已备好的桌子上,次子把纸箍垛立在桌子后边的椅子上,其他孝将们则成八字状,分跪两旁,中间铺好了宾客行礼用的毡席。提香斗的在桌前烧纸,旁边放着一瓶酒,待宾客行礼完毕,老道们站在桌前对着牌位念经。女孝将们在桌后的椅子旁, 一一接过女执事送过来的燃香,死者的女儿及儿媳用纸钱往纸箍垛上沾贴,不是用浆糊沾,而是象征性地做粘贴的动作,边粘贴边说:“爸爸(妈妈),抱钱, 爸爸(妈妈),抱钱吧”,粘贴完毕,用镜子照照,梳头洗脸,都是一晃而过走走样子。这些仪式完了,老道那边也念完了经。此时执事大喊:“亲戚们行礼了!”
这个行礼是整个路场祭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仪式。此时,整个路场鸦雀无声,全没了刚才的鞭炮声、鼓卜声和女眷们的哭声。这时,姑爷们率先出场,全场关注的焦点此时到了最高潮。只见一个个的姑爷们迈着方步依次进场,脸色肃然,目视前方,双手从左右下抄往上到胸前位置合拢,举过头顶作揖,迈左腿前进一大步,右脚跟进一小步,右膝下跪的同时,左脚收回跪下,双手触地的刹那间头也触地,站起来作个大揖,这是第一拜,接着再重复上述动作三次,这四礼八拜就完了,执事对着孝将们高喊:“还礼---!”孝将们纷纷原地磕头谢礼。姑爷的这个四礼八拜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许多人都瞅着,有心理素质差的,不是多行了一个叩头礼就是少了一个叩头礼,要么就是迈错了腿,要么就是直接下跪, 忘记了作揖,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接着是其他亲友宾客们行礼,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一块行礼。
行礼已毕,就是送亡灵上西天的仪式了。在路场的一侧堆满了纸人、纸马、
纸轿等纸活。有的扎制精细,高如真人,有的扎制房屋、空调、电视、汽车等。如果死者为女性,还糊有一头大黄牛。为什么要糊大黄牛呢?因为女人一生做饭洗衣弄脏了很多水,到阴间后,必须都要喝掉。这么多水,亡灵哪能喝掉呢,于是糊一头牛带过去,让它替喝。
23、摔老盆与出堂。
从路场回来,灵棚的伞盖门墙等都已拆掉了,只剩下一顶大红的花轿,棺材就在花轿里。过去人们用轿杠抬,分雇杠和助杠两种,雇杠是死者生前人缘不好, 没多少人帮忙抬杠,花钱雇人抬杠,所以叫雇杠。助杠则不然,丧家不花钱,自愿帮助抬杠的人很多。抬杠又分八杠、十六杠、二十四杠和三十二杠。现在这些都没有了,都是用拖拉机运载。出堂前,几个儿媳每人端着簸萁和笤秫去扫棺材盖,如果一个儿子,那就全扫,如果两个儿子,就一人扫一半(老大左边,老二右边),如果三个儿子就把中间的留下给三儿媳,依此类推。扫完端回自己的家倒在床单底下,接着屋里点燃一盏灯,灶膛里烧一把火,水缸里放一个孝帽,意为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细水长流。
接着就是摔老盆了。这老盆都是泥盆,便于摔的粉碎。因为摔的越碎越好, 这也是连日来,长子做的最卖力气的一个活。从坟地回来后,摔盆的人还要到这来看看地上的足迹是人的还是动物的,如果是人,说明下辈子肯定投胎为人,如果是动物的,是什么动物的足印就转投什么动物。
24、打幡。
也叫扛“引魂幡”。引魂幡是用秫秸在灯火上烤出鹅脖造型,然后用白纸糊上,并用笔画出图案,由长子扛在肩上。放鞭炮的在前带路,吹鼓手随后,依次是花轿灵车、提香斗的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名曰“买道走”。扛幡的孝长子以及扛花圈等众孝将紧随其后,一路奔向坟场,中间不得停留。其中长媳怀抱“仙食罐”坐在灵车花轿的前头,其他的女眷们坐在后面的车里,也是白布蒙头。
说起这打幡,在农村,尤其是过去的农村,规矩是非常严格的。第一,长子打幡,长子死了,由长孙打幡,次子、三子等及女儿没权打幡;第二,谁打幡谁继承家产;第三,过去没儿子的家庭过继了一个外姓男丁,在打幡的时候也可能被侄子们抢去,表示两家一样亲,也有事后反悔争夺财产的。现在这种抢幡的风俗没有了,次子等也能按照法律继承角度可以打幡了。
25、下葬。
下葬就是把棺材埋入坟墓。墓穴基本上是上午挖好的,叫打坑,或叫打坟坑。打坑之前,要先放鞭炮和烧纸,然后孝子哭几声。父母有一个提前埋在坟坑里的, 叫开坟。如果属于开坟,则娘家舅要随同,要买盒烟,散给开坟的人们,让众人手脚轻便些,别惊动了地下的先人。将棺材从车上抬下来稳稳地放到坟坑里后, 按照风水先生的要求调好向口,正确无误后,执事还要高声喊娘家的舅爷们来看看,行了不?在舅爷们非常满意的情况下,执事将引魂幡插到棺材上面,如果已经有一个在这里埋着了,那么这个幡就插到两个棺材的中间,如果是新坟坑,依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将幡放到棺材或左或右的那一边。在坟土埋到幡能立住的情况下,要把引魂幡往上提一提,叫长幡,共提三次。不过此时要注意,男人的棺材要稍稍靠上一点点。
这时,孝将们把孝袍脱下来,铺在地上,依旧成八字形跪在两边,由至亲们做最后的一次叩头行礼。其他帮忙的人们用铁锹继续往坟坑里填土,基本上把坟坑填平即可。这时孝子们过来给这些人磕头表示感谢。
同时,几个儿媳们在坟坑的四角各抓两把土,一把扔到坟坑里,一把用孝袍兜着,另外随同其他女眷们把带来的馒头掰成块扔到坟坑里。接着几个儿媳展开赛跑比赛往自己的家里跑,谁先跑到家,谁就有福,就有好日子过。在进家门之前,吃一口馒头,不能空腹进门。进门后把土撒在炕上的褥单底下。
笔者看过青县境内许多地方的坟茔埋葬现场,其向口基本上都是属于乾巽位或坤艮位。
26、圆坟。
在出殡结束后的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这一天所有的至亲和家人都要重新穿上孝服,吃罢早饭,早早地到坟地上去给新坟添土。先是女眷们带着煮熟的水饺、糕点、水果及烧纸等祭品在旁边祭奠、哭丧、磕头,仪式完毕相携回家。男孝子们则要在坟场外取土配置新坟,直到达到一定高度为止,在坟顶上摆着一块比较大的硬土块,名曰“坟顶”,在放坟顶前,把引魂幡的头折断烧掉,注意不能拔掉,拔掉就意味着断子绝孙了,这也包括以后坟地上长的草、树等,用镰刀割掉,不能拔。
夫妻亡一存一,亡者坟上不准添上,哪怕坟茔坍塌,只能等到另一个亡故, 才能每年添土。
27、烧七。
也叫烧五七,也有的叫烧五期。烧七分烧三七和五七,总之是从去世之日起, 儿女们每七天到坟地上烧一回纸,其中第四七不烧,第五七带的祭品要隆重些。如果父母有一个还健在,就减一天,即每六天烧一次。
28、居丧。
过去的居丧讲究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剩下百日内不能串亲访友;当年春节初一那天倒插门,不走亲访友,也不接待来客,名曰“持服”;三年内大门不贴春节喜联。其他的如三年内不得办婚事、不得穿鲜艳衣服、不得吃荤腥等现在基本没有了。
尤其是过去在朝廷为官的大臣们,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后方能赴任。现在新中国把这个制度取消了,在反腐倡廉制度的高压态势下,依然有部分官员借机敛财,实在有违党规党纪。
29、祭日。
就是在死者下葬后的三年内,儿女们在老人去世的那一天集体到坟前吊唁, 给死者送烧纸、冥币、水果、糕点、鲜花等祭品。出差在外,或者工作在外,一时不能赶回去的,就在当地十字路口朝向家中的方向烧几张烧纸,以表祭奠之心。
(五)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举止礼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行为规范。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人品态度,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 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的习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1、串门。
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不要任意抚摸桌上的东西,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在主人未坐定之前,不宜先坐下。坐姿要端正, 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 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话题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
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人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异响,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
2、吃饭。
吃饭前,小孩子们要坐好,没有大人的允许,不能先吃饭。做什么饭就吃什么饭,不能挑三拣四,不能好吃的抢着吃,不好吃的就不吃,甚至埋怨饭菜做得不好吃。吃饭时不要吧唧嘴,筷子夹菜要夹自己这一边的,不要伸进菜碗的另一端。筷子不能竖着插进米腕里,平放到桌子、碗碟上都可以。
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不要上桌,要等客人走了后再上桌。过去还有女孩不许跟大人尤其是男人们在一个桌上吃饭的陋习,女孩没有地位,只能在旁边吃饭, 有时候要等着他们吃完了,才能上桌吃。
擤鼻涕、咳嗽、打喷嚏时要尽量离开餐桌,如果事发突然就扭头避开餐桌。饭一定要吃干净,不能剩饭。不拿自己用过的筷子给别人夹菜,这一点看似客气, 实则不卫生,这一现象,现在依然存在。
公公、大伯子哥一般在家里不与儿媳、弟妹同桌吃饭。但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初一,全家不分岁数、辈分大小,也不分男女,可同桌吃喝。有爷爷奶奶的,先让他们入正座。没有爷爷奶奶的,父母坐上座。其次是兄弟们依次坐下。儿媳妇们都在丈夫的右侧就座。喝酒时,当长辈端起了酒杯,别人方可端杯。长辈不动碗里的菜,晚辈人不可先动手。
3、睡觉。
现在农村的土炕基本上是南北方向,少数年轻人睡不惯土炕,睡木板床。睡觉时头朝北,脚朝南,这是千年来的习惯,自有他的道理。按现在科学来讲,地球是一个南北两极的大磁场,人本身也有个小磁场。地球磁力线从北极发出,经地面伸向南极,人的睡眠采取头北脚南的方向顺应了磁力线,使生物电加强,利于血液通畅,提高睡眠质量。按着传统文化来讲,人体的头为阳,足为阴,而南为阳,北为阴。所以,头抵北方阴位,脚抵南方阳位,正好是阴阳平衡。在刘伯温的《奇门遁甲》里,提到了“八门”,其中东为伤门,西为惊门,东、西两个方位都是不好的方位。而北为休门,南为景(风景绿色之意)门,而休门正是人的头部方向,乃休息之位,景门则为人的脚踏之地。因此,人睡觉时头朝北、脚朝南最好。睡觉过程中,胳膊不要伸出床外。
4、邻里关系。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是民间耳熟能详的俗语,说明邻里关系对同一村落的人们是多么的重要。自然形成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有许多习俗看似以迷信的方式出现,实际上大多含有礼法的内涵。
如见面作揖、问候。一般都是小辈人先说话,然后大辈的人也要回答问候。族亲的晚辈直接称呼辈分,稍远的就在辈份前带上名字(不含姓),如果是外姓的,也按族亲关系排辈称呼。
瞒天瞒地,瞒不了隔壁邻居,谁家有事不用请,只要听说了,就都主动上门帮忙,都不要报酬,谁家缺少应急的东西了,家里只要有,拿去便是了,用完了归还。谁家孩子没人看了,抱过来吧,老太太精心着呢。几个老太太坐在门前大树底下掐辫子,就把全村的安全都管了,村里来个生人,不用喇叭喊,瞬间全村人就都知道了。谁家都不锁门,谁家没人,只要告诉一声就行。突然变天下雨了, 你不用惊慌,晾晒在院里的衣服准会有人给你拾屋里,包括怕雨淋的其他东西, 有的连生火做饭的柴火都给你抱到屋里一部分,你回家不用操心没柴做饭了。农闲季节,几个合适不错的乡亲,凑在一块聊天打牌、抽烟喝酒,俨如一家人一般。
谁家娶个好媳妇来,就是待嫁女孩的榜样,到了婆家也比着嫂子的样子做, 给娘家争脸。不孝顺的媳妇、非打即骂的男人、偷瓜挒枣的孩子,一般没人搭理, 生怕自己被大伙归为那类人。
儿媳妇见到公公或弟媳妇见着大伯子要主动说话,如果公公或大伯子主动说话,则被村民视为不正经。公公和大伯子不进儿媳或弟媳的房间,有什么事需要知晓了,就由儿子或弟弟通知,儿子或弟弟不在家,就由方便的人通知,或者在房间外面高声咳嗽一下,示意屋里的人出来搭话。
5、妇女产俗
在农村把生孩子叫“坐月子”、“倒下了”。当婴儿呱呱落生后,民间有很多风俗,如给新生儿穿别人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等等,下面就我知道的描述如下, 当然有的风俗可能没有科学道理:
(1) 产前:
孕妇不能喝酒、不能吃兔肉,据说吃兔肉,生下来的孩子是豁嘴。有病不能乱吃药。孕妇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不能到新娘身边去,忌摸新娘的轿子、嫁妆, 忌到洞房,忌坐新人的婚床。更不能到丧事现场观看,进寺庙、重要活动都不得参加。
(2) 产后:
①孩子生下来,首先在门帘上拴个红布条儿,窗户里面挂个红窗帘,这叫“挂红”。外人一看就知道生小孩了,不能随便进产房。
②有的家长非常看重第一个抱孩子的人,据说婴儿第一次见到谁,长大了就随谁的秉性,所以必须经全家商议由谁来抱这孩子。
③孩子生下七天,要吃一顿饺子。十二天是“十二晌”,也得吃饺子。婴儿到一百天的时候,要给孩子过“百岁儿”。在这天,亲友们来庆贺,还要请德高望重的岁数最大的老人来吃饺子。要包一百个小饺子,饺子包得越小越好,为的是让老人能吃下去,如果一百个都吃完,主人会更高兴。吃得越多,意味着孩子越能长命百岁。
④寡妇、光棍儿,在十二天之内是绝对不让进产房的,一般没儿子的妇女也不主动去产妇房间。
⑤头一次住娘家由娘家来人接,并要在小孩的鼻子头上抹点锅底黑灰。从娘家回来后,婆家要去人接,也要在小孩的鼻斗子上抹点白面粉。
⑥孩子生下来到对头一年的时候,过“生日”,也叫过“周岁”。这一天把近亲也请来。姑、姨、姐、姥姥都来。把准备好的如乐器、书本、算盘、纸、笔、玩具枪、炒勺、食品等器物,一一放在炕上,让孩子去抓。有的器物是来人带来的,有的是自家准备的。据说先抓到谁的东西,谁就能长寿。抓到什么器物,就说明孩子长大后,有可能就是个什么材料。如果抓到书、笔,这孩子将来是读书、做官的。抓到算盘就是个做买卖的。抓到鞭子、镰刀,将来就是个赶车、种地的等等。当然这是迷信说法,但也表明做父母的盼子成龙的心情。
(六)60 岁不死就活埋。
在人们讲述崔广彤戒大烟被关进小屋子的过程中,忽然想起了我在北官亭上初中时候的一件往事。那是 1976 年的春天,学校刚刚组建,我们的劳动课就是去东冯村村南拉土垫学校的院子。在取土的时候,挖出了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高约一米,宽约一米半,长约两米。小房子四周没有门,只有侧面的上半部有一个方形的小窗户,长宽十多公分,里面没有棺材,只有一条高不到半米的土炕, 土炕上有一个骷髅和几棵骨头,地上有一个破碗,再没发现有其它的物件。那时候人们说,过去人到了六十岁还不死的话,就修这么一个小房子,把人弄进去, 只留一个小窗户,每天有人送饭,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小屋子里,直到死了为止, 这个小屋子就可能是活埋人的一个地方。
关于六十不死就得活埋的传说版本很多,但每个版本的情节基本相似。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有本事的人造反,便颁布了“60 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后来秦王根据某人的请求,就废除了这一法令。
那么,我们当年挖土发现的这个小屋子及小屋子里的死人怎么解释呢?这就与我在前面提到的崔广彤戒烟有关了。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末期, 鸦片进入中国,给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更多的富裕家庭因此倾家荡产。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一些人家为了更好的取得戒烟效果,不得不对吸烟者采取捆绑、关闭、隔绝等方式,强迫吸烟者戒毒。其中之一就是在村外修这么一座小屋子,把吸烟者关进小屋子里,一日三餐送水、送饭。
据有的老人讲,像这种小屋子在过去很多,一般都在村外。这种小屋子就是强制戒毒用的,并不是活埋六十不死的人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