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上有电灯,下有懒凳。内有回事房、管事处、传达处。二门四扇绿屏风洒金星,四个斗方写的是‘斋庄中正’,背面是‘严肃整齐’……院里有对对花盆,石榴树,茶叶末色养鱼缸,九尺高夹竹桃,迎春、探春、栀子、翠柏、梧桐树,各种鲜花,各样洋花,真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
——《夸住宅》
这是著名相声《夸住宅》里的一小段节选。说的不是别的,就是咱们著名的老北京四合院。
单看四合院的外部,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这都是过去大户人家门口的一道风景。
在汽车和自行车没有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前,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轿子、马匹和马车。特别在清代,只要年龄未满60岁都擅长骑马,因此骑马成了当时重要的交通手段。
人们在上马的时候,需要蹬一块石头,下马也需要有石阶相助,这就产生了固定在住宅门外的上马石。
上马石呈梯状石构件,多为上下二阶,普通的只是一块台阶形石材置放地面,阶石垂直面上有少量雕饰。讲究的石下有一层不高的须弥座,上置台阶石,除了垂直面上有突出的雕刻外,有的在脚踩的水平面上也有浅浅的雕花装饰。讲究的建筑大门前左右各有座上马石,它们像两座石雕艺术品并列在门前路边。
上马石,是在曾经老北京王府、四合院大门口左右两边,对称放置,归于一种特别的建筑附属物,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建筑配套设备”,它的首要用途就是为了行人上马便利,其次,也是这户人家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般来说四合院没有下马石这么一说。原因只有一个:作为官员来说,“下马”两个字不好听,犯忌讳。刚说了,一般府邸门口没有下马石,不那么叫。但非一般的地方还真有下马石,准确地说,应该叫下马碑。我们听评书《杨家将》里老说:天波杨府门前有一块下马石,到了这儿,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皇帝也得下撵、龙行一百单八步,因为杨家功劳太大,用此表示对杨家的重视。现实当中还真有这事儿,就在北京国子监街,孔庙门前就有这么一块下马石,这是一块对圣人表示敬仰的石碑。无论什么人到孔庙参拜孔圣人,只要是骑马来的,见此碑都要下马步行,以示对先贤的尊重。
如果客人骑马来访,从下马之后,就需要有栓马的地方,这便出现了拴马桩。
拴马石有两种形式,在倒座房临界的后檐墙上留下一个15cm*15cm大小的洞口,洞口位置正对后墙内的木柱,在木柱上安装铁环一个,马匹的缰绳就拴在铁环上。将就着还会刻有花纹加以装饰和美化。
还有一种栓马桩,将一块6寸见方的石柱埋入地下,露出地面约4尺左右,端头最多用几何形、狮子、猴等雕刻装饰,少数也有用石俑的。柱身上凿有孔穴供拴马用。来客不止一位,所以门两侧多有数根拴马石并列路边。
可以说小小的上马石、下马石和拴马桩,影射出来了一百多年前老北京人讲究生活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