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有书共读”,私信【福利】,送你一张VIP听书卡片,千本好书畅听
有书君说
1921年上海嘉兴的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我们对这句话几乎耳熟能详,然而对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的人却知之甚少。
此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蔡和森。
他是毛泽东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和毛泽东并称“救国二子”。
今天有书君就为您解读蔡和森为中国共产党立下的不朽功勋。
志存高远,勤奋好学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出生在上海。
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发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越来越多的国人从天朝大国的梦中醒来,投入了火热的救国图存中。
但蔡和森的父亲却在顽固、腐朽、堕落的人生之路上越滑越远,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受不了这样的丈夫,毅然带着4岁的蔡和森以及其他子女,回了娘家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在那里,她结识了近代女权提倡者秋瑾。
秋瑾的进步思想,让葛兰英欣喜若狂,也让11岁的蔡和森感到新奇和震撼。
不幸的是,第二年秋瑾就因准备推翻清廷遇害。
当时荷叶镇的人民智未开,认为秋瑾一个女人却想把皇上拉下马,这是犯上作乱。
然而,葛兰英却坚定地要蔡和森像秋瑾一样,将来做一个为天下百姓着想的人。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蔡和森受母亲影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而父亲却不以为然。
秋瑾就义那年,父亲从上海回到湖南。第二年,也就是蔡和森13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了辣酱店去做学徒。
蔡和森只好偷偷地自学,但还是被店主发现,撕碎了他的书。
好歹熬到学徒期满,蔡和森决定无论如何要去读书。
他对读书的态度是与众不同的,那时候有人坚守国粹,对西方先进知识不屑一顾;有人全盘西化,对传统知识鄙夷厌恶。
但蔡和森却认为文化不论东西,知识不分中洋,都应该好的学,坏的抛。
就这样,一直学国学的他,在16岁的年纪,去小学三年级补习西方近现代文化知识。
不用说,这肯定会遭到嘲笑,学生们送蔡和森一个外号“太学生”。
然而,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岂会在意他人的嘲笑。
蔡和森就笑笑,从不说啥。
他疯狂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连续跳级,不过两年时间,竟然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成为一名大学生。
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毛泽东。
(葛健豪)
志同道合,学子楷模
蔡和森和毛泽东可谓志同道合,都有救国之志,都认为要救国必须读书。
和其他人相比,他们二人的求知欲格外旺盛,不管是国学、西学,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然后在互相讨论中,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过有字之书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也要读,蔡、毛二人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做调查研究。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们总是说三两天就回来,实际上哪一次没个十天半月都回不来。
不只出去的时间长,二人还很少带食品、物品等。
有一次葛兰英忍不住问他们:“你们身无分文,在外生活怎么过?”
他们说:“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别人就给我们饭吃。”
他们不仅学会了野外生存之道,还渐渐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天下农民是一家,只要乐于助人,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们这种既注重文化学习,又不忘社会实践的做法,让他们早早就有了名气。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二人就以“毛蔡”并称,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老师、教育家杨昌济先生,曾向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的章士钊郑重推荐二人:
“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不过蔡、毛二人只做了一年半的同学,蔡和森就又跳级到了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科。
不再同窗共读,他们的关系反而升华了。
每逢周末,他们仍然在一起讨论“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这类话题。
1917年末,22岁的蔡和森毕业了,他的家成了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讨论人生、漫话社会的基地。第二年,新民学会在蔡家成立。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尚不成熟,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主张走思想革命的路。
而蔡和森因为当过学徒,更能从劳苦大众的角度出发,革命性更为彻底。
毛泽东后来思想的转变,蔡和森居功至伟。
这要从新民学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说起。
(蔡和森)
猛学猛译,开拓创新
新民会成立后,大家一致认为应“以才为基,向外发展”,于是组织成员去法国勤工俭学。
蔡和森去北京为大家联系留学事宜,拜访了李大钊,受其启发,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中国该走的路。
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热情地说道:
“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墨翟(即墨子)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怀着进一步了解革命思想的渴望,1919年底,蔡和森登上了去法国的邮船。
去了法国,自学能力特别强的蔡和森一个月后就不再跟着教师学了,而是自己找书看。
他手拿一本字典,“猛看猛译”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源源不断地把原汁原味的新思想,传回国内,特别是毛泽东那里。
1920年7月,蔡和森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认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8月13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重申:
“我意中国于二年内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
而此时的毛泽东,一方面吸收着蔡和森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仍在探索救国之路。
9月,湖南自治运动爆发,毛泽东重度参与其中。
但这次运动很快阶段性地失败了,毛泽东夜不能寐,意识到这种“社会改造”难以救中国,必须有一种新的主义来拯救中国。
他由此认识到蔡和森主张的俄式革命道路是可行的,因此对蔡和森的建党主张表示深切赞同。
当然,毛泽东思想的转变也受了其他共产主义人士的影响,但蔡和森的启发至关重要。
也正是因为蔡和森一再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加上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才有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诞生。
同年,蔡和森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个时期,党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宣传。
而深谙马克思主义的蔡和森无疑是最合适的宣传领袖,为此他废寝忘食,常常夜深人静时还在读书写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主编的《向导》周报发行量一度达到十万份,让这份报纸成为“国民革命的导师”和“工人阶级的喉舌”,直到1927年因国共合作破裂停刊。
为了开拓新局面,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提出了与蒋介石、汪精卫三分天下的战略。
蔡和森听了,深为叹服,力荐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为毛泽东日后缔造新中国立下一大功勋。
不幸的是,蔡和森没能等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剧照)
绝不叛变,壮烈牺牲
1931年春夏,蔡和森在香港开展工作。
此时,“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已经盯上了他。
6月10日,香港要召开一次海员集会,同事们出于安全考虑,建议蔡和森不要出席。
但蔡和森放心不下这次会议,还是决定参加,只是临走前叮嘱妻子向警予:“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
妻子望眼欲穿,但再也没有见到蔡和森。
蔡和森一入会场,就被逮捕了。
中共立刻展开营救行动,但并没有成功。
蔡和森被引渡回广州,遭受了严刑逼供,仍不肯透露丝毫组织秘密。
反动派折磨了蔡和森近两个月,一无所获,决定杀害蔡和森。
最后一刻,反动派升级了对蔡和森的侮辱与伤害,情形之惨烈让人不忍付诸笔端。
8月4日,蔡先生英勇就义,年仅36岁。
毛泽东评价道:“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是的,如果没有蔡先生这样的先烈赴汤蹈火,哪里有我们今天的平安喜乐?
我们当然要向前看,但也别忘了时时回望过去。
因为那里,有我们力量的源泉。
学习知识时的那种渴望,躬身实践时的那种扎实,创造未来时的那种勇敢,奉行信仰时的那种坚定,无一不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得之,幸也;用之,兴也。
私信回复【福利】,送你一张免费VIP听书卡,愿你在往后余生中收获幸福,在岁月中骄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