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1

坊间传闻,雍正私自篡改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成功登上帝位

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坐在龙椅之上,文武百官跪倒在大殿之上,呼喊万岁之声震耳欲聋,胤禛平静的看着这一切,内心却是血脉贲张。这一天他已经等了整整13年,这13年他经历了残酷的九子夺嫡,最终打败了所有的兄弟,登上了这梦寐以求的龙椅,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这一天是公元1722年12月20日,也是雍正元年。

而随着雍正登基为帝,各种质疑也是纷涌而至,坊间流言四起,各种有关雍正非法篡位的说法传遍了大街小巷。在这些说法中,雍正通过篡改康熙遗诏,踩着皇十四子胤祯的肩膀才登上了皇帝宝座的说法流传最广。

那么传说中被雍正踩着肩膀的黄十四子胤祯到底是何许人也?

康熙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yìn zhēn)错失最佳时机

爱新觉罗·胤祯是康熙最为重视的皇子之一,也是雍正帝最大的对手,这两人不同于别的皇子,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连他们的名字也是同音不同字。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在不见硝烟的宫廷斗争中,无论怎么说胤祯都应该支持自己的亲哥哥雍正才对,可由于雍正比胤祯大了整整十岁,而且雍正从小就不是自己的生母抚养大的,再加上雍正性格冷淡,经常板着一张脸,所以兄弟两从小关系就不怎么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该亲密无间的兄弟渐渐地走到了对立面,胤祯虽然是雍正的亲弟弟,但是却成为了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康熙对自己的这个儿子也是宠爱有加,在清朝的皇宫中有一个规矩,皇帝可以赋予自己喜爱的皇子一项支取宫物的特权,通常是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皇帝决定是否继续延续。

康熙的诸皇子中不止一位得到过这项特权,但胤祯是享受这项特权时间最长的皇子,从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康熙去世,整整七年,康熙始终特批胤祯一家支领宫物,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去世,估计这项特权会一直延续下去。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皇城附近军号震天,紫禁城内却是一片庄严肃穆。一只威风凛凛的大清军队矗立在太和殿前,队伍前随风飘扬的大旗上写着“抚远大将军王”几个大字。

在队伍的正中间,一员大将罩袍束带、顶盔掼甲、手提马鞭、要悬宝剑,端坐于马背之上,好不威风。在他的身后是随军出征的将士们,均是全副武装,不苟言笑。

这位将军就是康熙皇帝刚刚亲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康熙末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康熙命令胤祯挂帅以天子御驾亲征的规格出征,率军平叛,这一幕正是胤祯出征之时的场景。

经过四个多月的行军,胤祯率军到达西宁,胤祯的大军刚刚到达西宁,康熙的圣旨就接踵而至,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在当地服从清朝号令的蒙古各部配合下,胤祯分军两路分别从青海和川滇分别进入西藏,战事进行得十分顺利,同年八月,平叛战争告一段落,胤祯威震西北。胤祯自己也明白,这是他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这次出征立功,就是他争夺帝位最大的一个筹码。

康熙六十年十一月,他返回北京向康熙汇报军情,在北京待了半年之后返回前线准备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准备一举击溃准噶尔部。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谁料这一别竟然就是永别,仅仅半年以后,康熙驾崩,而他远离京城,空有军功在身,然而鞭长莫及,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来争夺那本已手到擒来的帝位,只能远远的看着自己的亲哥哥登上皇帝的宝座。

无论是康熙赐予胤祯长达七年的特权还是康熙允许胤祯以天子御驾亲征的规格率军出征,都能看出康熙对于十四子胤祯独一无二的重视,而这也是日后演变出各种各样有关于雍正是篡位登基的传闻的主要原因。

私改遗诏

关于雍正私改遗诏一事一共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康熙遗诏原文是“朕十四皇子,即继承大统”,雍正通过手段知道了遗诏的内容和存放遗诏的地点,于是潜入畅春园将“十”字改成了“第”字,然后弑父杀君,登上皇位。登基之后的雍正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下令

以后凡宫中文牍,遇数目字,饬(chì)必大写亦必其掣矩之一端也。

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反清人士所著,其来源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意向,而且要将“十”字不留任何痕迹地改成“第”字,难度相当之大,基本上无人可以做到,被识破的风险很大,所以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几乎为零。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第二种说法

这种说法是说,康熙遗诏原文是“传位十四子”并把遗诏交给了隆科多保管,雍正与隆科多勾结隐藏了康熙召胤祯回京的圣旨,然后将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了“于”字,这样雍正才顺利登上了帝位。

这种说法是在坊间流传最广的,其实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按照清朝的正式称呼,在圣旨这么重要的官方文件中,一定会称呼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而不会仅仅简单地写上“传位十四子”这么笼统的称呼,所以正式的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如果把“十”字改成“于”字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字”,这明显不符合正常的语法,可能性不大。

其次,在圣旨这种重要的官方文件上一定会用繁体字书写,如果突兀地出现一个简体的“于”字是不是太引人注目了,因此将“十”字改为“于”字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做法,雍正是不会做这种没有把握的事情的。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最后,就算真的有人有这么大的能耐,瞒天过海地改动了汉字,但是清朝的统治者不是汉族,而是满族。按例,圣旨上除了汉字,还会有满文和蒙文,这两种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文字是几乎不可能毫无痕迹地改动的。

因此,我认为,这种把“十”字改动成“于”字的说法更不可信,而故宫博物院公布的康熙遗诏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十四子胤祯的名字繁体字“禎”和雍正的名字胤禛的“禛”字非常像,发音又相同,所以是雍正在宗人府的玉碟上做了手脚,瞒天过海,代替皇十四子做了皇帝。

因为清朝玉碟确实有改动的痕迹,这种说法看起来可信。实际上在雍正继位后,为了避讳,要求其他皇子中的“胤”字统一改成了“允”字,胤祯的名字也直接被改成了“允禵”。所以就算胤祯的玉碟真的有改动的痕迹,也不能作为证据是雍正动的手脚。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第四种说法

这种说法是说压根就没有什么康熙遗诏,所谓的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自己编造的,从头到尾都是雍正的自说自话,那道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遗诏》其实是出自雍正的手笔。

这种说法目前确实无法证实,也存在着一些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雍正伪造圣旨的前提是他要保证康熙真的没有遗诏,一旦雍正伪造圣旨后,康熙真的有遗诏,并且被雍正的对手得到,那雍正所面临的就是伪造圣旨的杀头之罪,就算是皇子的身份也保不了他的身家性命。而且这个方案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除非雍正长期在康熙身边安插了眼线,掌握康熙的一举一动才能办到,而以康熙的英明,能被雍正监视的毫无隐私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认为雍正完全没必要兵行险着。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所以我认为雍正的继位可能有问题,但问题绝对不是出在那份《康熙遗诏》上。

父以子贵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有关于雍正继位的,不过这条说法是有利于雍正的,那就是康熙看上了他的孙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才选择了雍正。而这种说法在历史上确实是有据可查的。

康熙六十一年,已经十二岁的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在圆明园和自己的祖父康熙“偶遇”了,这是乾隆和康熙的第一次见面。实际上这一次的“偶遇”实际上是雍正精心安排的结果,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弘历资质出众,于是打算把弘历推荐给康熙,以此增加自己争夺帝位的筹码。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年老的康熙和年幼的乾隆可谓是“一见钟情”,乾隆眼中透露出的灵气与沉稳,得体的举动,还有优秀的功课,这一切让康熙确认乾隆确实是自己所有孙子中最优秀的一个。

仅仅几日之后,康熙便命令雍正写下乾隆的生辰八字交给康熙,1929年故宫博物院公布的档案中,清楚地记载着康熙对乾隆生辰八字的评语,

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此命贵富天然,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

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来到圆明园,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命令,要将乾隆带回宫中抚养。在此之前,康熙也不过是和乾隆有过一面之缘而已却如此重视,甚至要亲自抚养,可见康熙确实是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所以,康熙是因为喜欢乾隆才立雍正为帝业不是没有可能。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疯狂报复

不管怎么样,最后雍正登基了,同样被康熙寄予厚望的皇十四子胤祯只能不甘地看着。成者王侯败者寇,在这场夺嫡之战中失败的胤祯遭到了雍正的疯狂报复。

雍正即位后立即对胤祯下了一道圣旨

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

被父皇去世与失去帝位双重打击的胤祯根本想都没想,稀里糊涂地就回到了京城,刚一进京,就被雍正削去了兵权,留在墓地为康熙守灵。

雍正元年五月,雍正下旨将胤祯一顿羞辱后“进为郡王”,仅仅三年后,就又降为贝子。又过了一年,雍正的统治彻底稳固下来,对当年参与夺嫡的皇子们进行了残酷的打击,胤祯革去固山贝子,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直到雍正去世。

八字成格根基稳固五行缺金

幸亏胤祯活得要比雍正长,在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不久就释放了自己的这位十四叔,幸亏胤祯的这位亲侄子乾隆对他不错,在他晚年的生活中还算自由富足,也算是弥补了雍正对他长达十三年的迫害,乾隆二十年,胤祯逝世,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