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条名为 #大妈吃浸泡 2 天木耳次日住进 ICU# 的 tag 盘踞在热搜榜上。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报道,这位大妈翻出冰箱里泡了 2 天的黑木耳打算凉拌食用,凉拌前特意在水里煮了一遍,食用后 1 小时出现腹痛等症状。
次日早晨,家人发现不对后迅速将其送医救治。经检查,王大妈肝肾功能恶化,需进行肾脏透析治疗。经 ICU 医护人员抢救,王大妈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食物中毒的后果是可怕的, 你知道食物中毒最多的发生场所是哪里吗?
答案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家里。
根据 2017 年各省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2017 年,全国 26 个省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 348 起,其中 91% 的死亡场景发生在家中。
看上去最安全的地方,实则最危险。
一些常见的饮食习惯,或者不起眼的失误,可能暗藏致命风险。
今天,我们总结了避免家中食物中毒的 4 个原则和可能引起中毒的 16 种食物。希望,能帮大家避开那些不显眼的隐患。
原则一:自制食品要谨慎
自制食品依靠的都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经验,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能控制有害物质的条件。
而且吧,绝大多数自制食品都涉及一个重要的过程——微生物的发酵。
用得好,能增加食物的风味;但万一用不好,后果可以非常严重。
所以说不要迷信自制,工厂的制作条件比家庭严苛多了。
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的正规产品,经过层层杀菌、检验,比自己在家做的要靠谱得多。
尤其这 3 种自制食物,风险更大👇
原则二:该扔就扔别心疼
家里食物变质(发霉、腐败)是常有的事,虽然勤俭节约是美德,但是!有些食物原本是安分守己、岁月静好,一旦变质,就可能产生毒素,变成潜在的威胁!
更可怕的是,很多毒素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没那么容易被清除。
这个时候最靠谱的做法是——
扔!扔得越远,家人越安全。
值得提醒的是,当食物部分发霉时,即使看起来完好的地方也可能存在霉菌,所以千万不要挖一挖、切一切继续吃。
这 5 种变质食物,该扔就扔👇
原则三:山珍海味别乱吃
我们常吃的蔬果鱼肉,大多都经过了长久的选育与改良,才达成中毒风险低的结果。
天然、野生、农家……这些词汇或许代表着田园牧歌、诗意栖居,但多数时候也与质量不可控、食用风险高挂勾。
所以,最好不要为了一时口舌之快而追求什么山珍海味。
4 种常能引起中毒的「山珍海味」👇
原则四:该做熟时要做熟
这条原则,或许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知道。
买回家的生肉一定要做熟才能吃,这是常识。但容易被大家忽略要做熟的,是生鸡蛋、生牛奶。
细菌污染问题在这两种食物中一样存在。像很多人直接用开水冲鸡蛋、现挤出来的牛奶直接喝……这些行为其实都有风险。
除了细菌污染,也有一些食物本身(比如豆浆、四季豆、白果)就含有有毒物质,只有经过彻底加热才能食用。
4 种食物,一定记得要做熟👇
最后再复习一遍:
该做熟时要做熟,
该扔就扔别心疼,
山珍海味别乱吃,
自制食品要谨慎。
或许会有人说:上面这些我都吃过,不也没事好好的吗?
但说到底,中毒是一个概率性事件。运气好,可能吃了也没事;运气不好,上吐下泻进医院,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都有可能。
希望我们和家人,都不要去赌这把运气。
本文合作专家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秦武丽, 银朗月. 4起食用自采野生蜂蜜引起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4, 030(003):298-299.
[2] 张强, 刘志涛, 赵世文,等. 2005-2013年云南省食用蜂蜜中毒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019):3496-3497.
[3] 姚海春, 姚京辉, 陈云. 蜂蜜中毒机理及防治原则[J]. 蜜蜂杂志, 2012, 032(012):34-36.
[4] 于琴芳, 邓放明. 鲢鱼 小黄鱼 鳕鱼和海鳗肌肉中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农产品加工(下), 2012.
[5] 吕霞. 如何分辨"真假鳕鱼"[J]. 安全与健康(上半月版), 2012, 000(007):54.
[6] 丁艺. 2起野生蘑菇中毒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5):37-37.
[7] 邓国兴, 姜随意, 高志贤. 1999-2014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通报资料的汇总与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10):149-152.
[8] 李娟娟, 万蓉, 万青青,等. 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8(4):431-435.
[9] 付萍, 刘志涛, 梁骏华,等.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 30(06):628-634.
[10] 屠鸿薇, 池岚, 陈洪升,等. 2015~2019年广东省市售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半定量风险评估[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11(09):287-291.
[11] 王丽. 保山市2014-2017年野生菌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 2018.
[12] 涂建飞. 菜豆豆荚中化学成分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2013.
[13] 刘富来, 冯翠兰, 林崇瑜,等. 肠炎沙门氏菌及其毒素灭活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05(08):19-21.
[14] 陈会良. 大豆毒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当代畜牧, 2017.
[15] 游金明, 李德发. 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C]// 全国动物营养与饲料4s研讨会. 四川农业大学, 2006.
[16] 王储炎, 艾启俊, 阚建全,等. 大豆皂苷的研究进展[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5, 012(006):31-34.
[17] 管华诗. 河豚毒素中毒机理与临床救治探讨[J]. 中国海洋药物, 23(3):49-53,14,30,56.
[18] 崔竹梅, 陈爱英, 胡秋辉. 河豚毒素中毒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3(08):179-182.
[19] 刘鹏飞, 夏惠治, 李兆申. 河豚鱼中毒239例临床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1(003):232,238.
[20] 邹淑蓉, 柳启沛. 鸡蛋蛋清粉中抗生物素蛋白的分析[J]. 营养学报, 2001, 23(2):150-152.
[21] 胡国强, 冯群星, 许让贤. 急性白果中毒25例临床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06, 7(3):133-134.
[22] 何仁尧, 董新华. 两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报告[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 9(4):224-225.
[23] 赵晓玲. 某市2008~2012年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食物中毒预防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9):442-443.
[24] 董攀, 赵燕, 杨有仙,等. 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赖丙氨酸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1, 32(015):312-316.
[25] 唐惠英. 食用四季豆中毒的调查报告[J]. 广东卫生防疫, 2001.
[26] 连孝华, 曾鹏. 野生毒蕈的中毒症状及识别[J]. 农家科技, 2003, 000(004):39-40.
[27] 蒋顺友. 野生菌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0a0):163-164.
[28] 李慧霞. 野生蘑菇中毒7例报告[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6, 017(001):60.
[29] 朱伟. 以鸡蛋试验法检测银杏叶提取物中烷基酚类的毒性[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2.
[30] 肖扬, 黄路圣, 徐曙东. 银杏急性中毒16例诊治体会[J].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0.
[31] 范志红. 怎样吃到美味又营养的溏心蛋[J]. 中国食品, 2017, 000(008):155-155.
[32] 王刘庆, 王瑶, 王多,等. 坚果和干果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检测与控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22):5791-5798.
[33] 贾珍珍. 北京市各类食品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1976~1989)[J]. 中国公共卫生, 1988, 7(S1).
[34] 童宗武, 孙伟民. 45例急性鱼胆中毒患者抢救体会[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9(7).
[35] 林颖, 王旭太, 刘仁奉. 酸菜在腌渍过程中的变化及毒理学研究(综述)[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0, 12(5):38-39.
[36] 刘丽, 刘渠, 罗展纲. 菜豆食物中毒的快速检测[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6):986-986.
[37] 庞宇辰, 李远志, 乔倩,等. 降低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研究[C]// “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 0.
[38] 郑泽璇, 郑泽红, 陈树干. 深圳市罗湖区市售盐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6):987-988.
[39] 徐宏伟, 何燕刚, 姚晓芳. 2011年海盐县盐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022(012):2966-2967.
[40] 方跃珍, 林龙武. 一起食用咸菜引起的亚硝酸盐中毒[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6):34-35.
[41] 陈满全. 酱腌菜防腐措施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 025(003):141-144.
[42] 伍汉霖. 中国有毒及药用鱼类新志[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3] 胡祥仁, 陆林, 王云生. 急性鱼胆中毒86例临床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 2000, 039(004):273.
[44] 石朝周, 毛宇峰. 鱼胆毒性成分的研究[J].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2, 021(003):168-171.
[45] 孟新科, 邓跃林. 鱼胆中毒的研究进展[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007):437-438.
[46] 赵志宏, 周莉. 食用发芽马铃薯中毒致房颤1例[J]. 急诊医学, 1997, 04:216-216.
[47] 王代贵. 一起发芽土豆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8(01):71-71.
[48] 郑旭, 刘佳萌, 孙玉凤,等. 贮藏期影响不同品种马铃薯龙葵碱风险的主要环境因素[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10(09):49-61.
[49] 沈晓文, 梁缘, 王崇宇. 实验小鼠食用死虾蟹导致胃黏膜损伤发病机理探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9):1261-1262.
[50] 汪应瑞, 张玉石. 进食死河蟹后死亡1例报告[J]. 罕少疾病杂志, 2015, v.22;No.113(06):65-66.
[51] 吉宏. 葫芦素及其药理学研究[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6, 018(006):13-14.
[52] 崔竣杰, 李波, 程蛟文,等. 苦瓜苦味物质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15, 42(009):1707-1718.
[53] 李宗扬, 秦智伟, 周秀艳,等. 黄瓜果实苦味性状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54] 尚轶, 马永硕, 周渊,等. 黄瓜苦味形成的机理[C]// 中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 0.
[55] 邱建伟. 日光温室黄瓜苦味瓜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 农业工程技术, 2016, 036(028):49-50.
[56] 代养勇, 曹健, 董海洲,等. 大豆食品豆腥味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07, 22(004):50-53.
[57] 田维丽, 周长林, 潘俊. 一起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01):63-63.
[58] 王静, 刘秀梅.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米酵菌酸的研究进展(综述)[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1996(2):43-46.
[59] 李德风, 黎迅, 刘焱,等. 发酵蔬菜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16, 35(4):11-14.
[60] 柳智豪. 百色市7起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6):982-983.
[61] 孟昭赫, 刘秀梅. 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椰酵假单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J]. 卫生研究, 1993, 022(002):99-101.
[62] 姜国瑾, 李荣坤, 郭宝林. 7起酵米面食物中毒资料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1992, 8(5).
[63] 世昌,陈浩勤,李鸿, 等.281例四季豆中毒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5,5(3):627-628.
[64] 杨明芳,陈纬,易炎忠, 等.一起四季豆皂素中毒事件的实验室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12):1520-1522.
[65] 孙林英.食发芽马铃薯引起龙葵碱中毒调查报告[J].中华卫生杂志,1966,11(2):108.
[66] 沈莹,刘军,黄兆勇, 等.1990~2006年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14-815.
策划制作
策划:Chaos、塔盖 | 监制:fe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