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海的会馆建筑,这座历经增修重建后,在上海各类会馆中面积最大,建筑格局与型制排在前列的会馆——商船会馆可谓独树一帜。它位于董家渡核心腹地——黄浦区会馆街38号 ,建于1715年,见证了上海从偏居一隅的海港渔村,到华灯璀璨现代都市的时代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座会馆建筑,了解它千帆过尽,焕彩重生的故事……
行业发展催生会馆的诞生
上海优越的沿海地理位置促进了海上航运业的发展。从明代开始,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名邑和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海上航运的主力。
上海南市绘图和历史照片
当年,常聚于上海的沙船总数达到3500余艘,十六铺至董家渡一带桅帆林立,店铺栉比,百业兴旺,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至沓来。建立在同乡、同业基础上的会馆、公所应运而生。
董家渡江面沙船云集
上海商船会馆诞生后,建筑规模宏大,占地近20亩。会馆整体坐西向东,面对黄浦江。会馆建筑群以砖木结构为宗,除主体大殿和戏台,还曾设有南北两厅、看楼、钟鼓楼等。现存大殿为歇山顶,与二层高三开间戏台相对而立,两栋建筑遗存皆为苏州香山帮的建筑风格。
1948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商船会馆、商船小学平面图
在远洋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里,设立商船会馆是为了集众船商之力,应付突如其来各种风险,振兴沙船业。
商船会馆老照片
门楼戏台大殿,各具特色
门楼
门楼高大,墙面贴方砖,石砌拱券,砖雕斗栱。墙面开辟一个正门和南北两个偏门,均为拱券形门洞。正门两边有一对石狮子,门额上刻“商船会馆”四个大字;两侧偏门额分别刻“海晏”“河清”。
戏台
戏台坐东朝西,面向大殿,为砖木结构。戏台前台三开间,花篮厅,三面轩廊,前廊柱为石柱,上部设八角形藻井,施彩绘,为宋代式样。前台采用歇山式屋顶,后台采用硬山式屋顶,屋面采用仰覆蝴蝶瓦。
双合式大殿
大殿坐西朝东,三开间,为扁作式厅堂构架,彰显气势恢宏。其为双合式大殿,分为前大殿和后大殿,前、后大殿采用轩廊相连。
修旧如旧,恢复建筑风格
自会馆建立后,先后经历过多次修缮,随着商船会馆所在的董家渡地区旧改开发项目开始,2019年全面启动商船会馆保护修缮工程。
修缮前后建筑外观对比
本次工程设计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依据历史考证,力求恢复会馆(以最后一次重建为标准)的建筑特色风格,同时加固结构、更新机电,融入现代建筑展示功能;努力实现建筑修缮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与增设现代功能相融合、确保工程质量和控制修缮成本相协调的目标。
修缮前后建筑外观对比
重点围绕大殿和戏台中的龙凤纹滴水小青瓦、八角形藻井、八字墙等特色部分,以及柱梁大漆、构件贴金、彩画遗存等传统工艺体现出商船会馆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修缮前后建筑外观对比
建筑打卡点
天花斗拱藻井
戏台中央天花斗拱藻井的原貌已无从考证,现如今的藻井是参考《营造法原》中的样式修缮,成为建筑中一道风景线。
商船会馆集地方沙船文化,上海航运发展,客商文化往来于一身,见证了上海‘以港兴市’的历史进程。
开放信息
该建筑暂不对外开放。
周边打卡点
火警钟楼
火警钟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六层,约36米;钟楼下宽上窄,第4层原有铜铸警钟,现已不存。
地址:黄浦区中华路581号
开放信息:办公场所,暂不开放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商船会馆→外马路→上海民政博物馆→上海外滩建筑群→火警钟楼和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上海老街→豫园
资料:市文化旅游局
编辑:孙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