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和入土为安,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习俗。不管在外漂泊多久,老了之后都希望回归家乡,与亲人待在一起,安享晚年。等到生命终结,以土葬形式下葬,也是汉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老家在皖西南山区小县,这里四面环山,建国以前,基本上就是几周边几个县市三不管地带。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国民党为了管理方便,才把大别山腹地这一块地方,设置成了一个县,名字叫岳西。
岳西地处深山,在高速公路没有通车之前,出行特别不方便,山里的资源运不出去,外面的投资进不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老家的丧葬文化,深受道教文化影响。在殡葬方面,当地以土葬为主,但并不是像很多地方那样,直接把人埋进土里。
按照当地的习俗,人去世以后,要把棺材抬上山,请人选择好墓地,露天放置三年以上。当然,并不是将其直接裸露在外,而是用东西扎一个“房子”。过去农村比较穷,大多数人都用稻草和木料,扎一个草屋,将其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条件逐渐改善,因此不少人家选择砖头瓦片,在棺材外砌一个小房子,将其包裹,为其遮风挡雨。
棺材放置的时间,最少是要满三年。这是一个最低的要求,三年以上,并没有严格限制。但是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条件许可的话,家里人都会尽快将其安葬。
这里的条件,既包括自家的经济条件,毕竟将棺材重新起出来,找一个新的墓穴安葬下去,要通知所有的亲朋好友,还要找邻居来帮忙,另外还要请风水先生,要一大笔开销。过去家里穷,很多人家都因为经济不允许,暂缓安葬亲人。除此之外,在农村里逝者下葬,必须先找人算一下。
逝者下葬时间特别讲究,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个时辰,都要请人仔细看看。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逝者下葬时间,必须不能与直系亲属的生辰八字和属相等相冲,否则的话,对后人不利。
正是因为这点,有些逝者家族人口多,犯冲的概率大,下葬时间就可能一拖再拖,十几二十年还没下葬,都是有可能的。
在看好位置和时间后,就要通知亲朋好友,等到下葬当天,来看逝者最后一面。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下葬前要开棺一次,这是死者最后一次呈现在亲人面前,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从此将长眠地下,受子孙后代祭拜。
当然,意外情况也有,比如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或者更严重的地震,将墓穴破坏了。又或者因为拆迁修路等必须迁坟的事情,才会去动棺材。
下葬前开棺,必须请农村专门的主事人,将棺材里的身外之物都清理出来,等时辰一到,即可将棺材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墓穴的深度,跟当地环境有关,一般在2米深左右。
下葬时,还有很多仪式,一唱一和,跪拜烧香。仪式结束后,邻居们就过来填土。为了防潮,一般会用生石灰,与泥土掺杂在一起,分层填土。最后,表面会堆起一个坟头,立下石碑。整个流程,就算结束了。随后,主人招呼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和帮忙的邻居,回家吃饭。
截止到目前,我们老家还在用这种方式安葬去世的人。我不知道在安徽其他地区,是否还有这种习俗存在。但在我老家岳西,目前还没有沿袭传统习俗。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欢迎留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