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八字纹身 按八字三个字的名字怎么取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85篇文章

最近在家呆着无聊,只好把以前一些书拿出来重新读读。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这本书其实还是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的。我从小就很喜欢《水浒传》,到现在反反复复读了几十遍了,次读都会对书中的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进行一些梳理,从中会得出一些新的感悟。

按八字纹身

《水浒传》其实可以认为是古代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水浒传》中,我们能看到落魄的秀才、刺配的罪犯、杀人放火的和尚、勾栏瓦肆的女子;什么渔夫屠户,什么小偷马夫,什么节级押司,什么都头孔目。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古代民间生活的博物馆。而其中人物的很多生活细节,也反应了古代的一些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

比如文身这个现象,在《水浒传》中就比比皆是,光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身上有文身的就很多,这其实就反应了古代的文身文化在底层民众中的接受和普及程度。今天的话题,我们就通过《水浒传》中的这些文身现象,来聊聊中国古代的文身文化。

一、文身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

文身这种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文献中,文身有着很多别名,比如“雕题”、“黥面”、“刺青”、“雕青”、“镂身”、“镂臂”、“札青”、“札刺”、“文刺”、“点青”等等都是文身的意思。文身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黥刑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

根据《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曰夷,披发文身。”唐朝孔颖达注解说:“越俗断发纹身。”这里的越,指的应该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庄子·逍遥游》中也提到:“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就是说有人给少数民族卖帽子,结果人家剪掉头发还文身,根本用不上帽子。从这些记载中看,文身这事,往往被中原认为是蛮夷的做法,细品还有那么点歧视的味道。

因为这种歧视,所以在中原往往把文身的方式用作惩罚犯人,当然了,既然是刑罚就得找最明显的地方了,那就得上脸上了。早在《周礼》中就将“墨”为五刑之首。东汉郑玄注解说:“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就是在脸上刻字,然后糊上墨,这样刻的字就消除不掉了。从秦汉到唐宋,这个脸上刻字的黥刑一直都在使用,到了宋朝,官方往往把脸上刺字和发配流放这两个刑罚合在一起使用,就是《水浒传》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刺配”。

按八字纹身

林冲刺配

在中国古代,主流儒家文化中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毁坏,而文身这事毫无疑问是跟儒家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也正因为如此,文身除了作为刑罚之外,还无形中添加了一些反传统、非主流的意味。所以文身这种行为意外的受到了一些在儒家主流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民众群体的广泛欢迎。一旦遇到社会氛围比较宽松的历史阶段,文身文化就迅速在市井民众中开始广泛普及开来。

这种广泛普及在唐、五代到宋这一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在唐朝,万国来朝,汉胡杂居,社会风气包容程度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在社会的开放和包容下,文身文化也摆脱了刑罚的局限,逐渐在市井中流行,然后逐渐搅动了唐代的整体社会,甚至影响到了社会上层王公贵族的审美喜好。文身文化仿佛一个石子投入了唐朝社会平静的水面,随即荡起一层层涟漪。

按八字纹身

唐代的文身,不仅是涉及阶层广泛,而且文身手段各式各样,文身内容丰富多彩,文身动机五花八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文身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文身在哪文的都有,什么胳膊、前胸、后背哪哪都有,文身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什么山水人物诗词歌赋什么的都有“上身”的记录。

到了宋朝时,民间对于文身的爱好仍然方兴未艾,《水浒传》中的刺青就是集中体现。此外,由于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所以武人在宋朝地位比较低,再加上宋朝外战方面不够强硬,所以很多武人士兵都非常义愤。他们往往通过在身上文身刺字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了。

按八字纹身

在明清时期,社会风气趋向于收紧,文身文化由于其“非主流”的思想性质而终究为统治者所不容。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系列严格的禁令之下,文身终于从社会上逐渐销声匿迹。即使后来偶尔也有一些人文身,但是终究不再是市井文化的重要部分了。

从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文身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向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即代表官方的“黥面”刑罚,和代表民间流行文化的“刺青”。前者主要是刺在脸上,后者主要是刺在身上。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区分这两个方向——刺脸上的是罪犯,刺身上的是FASHION。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方面。

二、黥面:刺脸上是罪犯,或者军人

其实严格来说,如果把黥面的人全部归结为罪犯,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在宋朝,除了犯人脸上要刺字,招募的士兵脸上也得刺字,这主要是防止士兵逃跑,便于管理的需要。所以准确点应该说,刺脸上的是罪犯,或者军人。

先说罪犯脸上刺字。

前面我们说过,宋朝往往把脸上刺字和充军发配这俩放一起说,也就是“刺配”。这事在《水浒传》中比比皆是。比如书中第一个出现的刺配人物,就是林冲,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陆谦买通了押解林冲的董超、薛霸,要他们在路上害死林冲。作为信物,要“必揭取林冲脸上金印回来做表证”,林冲脸上的金印就是他作为罪犯被在脸上刺字的痕迹。

还有宋江,杀了阎婆惜被刺配江州,脑门上也是带着字的。此后宋江总是谦虚说自己是“黥余之人”,也就是被刺过字的人。还有像武松,也是被刺配,后来穿了头陀的衣服,把头发从两边披散下来,也是为了遮挡脸上的金印。

按八字纹身

宋江被刺字

宋朝的刺配,其实是作为一种对死刑的宽大处理,是当时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根据罪的轻重来决定刺配距离。根据《宋史·刑法志三》所说:“凡应配役者傅军籍,用重典者黥其面。”比如南宋就规定,凡是强盗图财害命被抓,如果免死,就要在额头上刺“强盗”二字,脸上刺上发配的地点,这样犯罪的人一旦被刺脸,很难洗刷掉脸上的痕迹,成为了终身的耻辱,也就起到了警示犯罪的作用。

再说军人脸上刺字。

在宋朝除了犯人之外,士兵脸上也会被刺字。对此,《宋史》中解释说是为了把“犷暴之民收隶尺籍”,使得征募的士兵能够处在国家的强力控制之下,所以“虽有桀骜恣肆而无所施于其间”,可以让桀骜不驯的人乖乖听话。

比如北宋最为知名的将领,最高做到枢密使的狄青,脸上就有着刺字的痕迹。后来宋仁宗觉得狄青都已经做了大官了脸上还带着刺字痕迹影响国家形象,就给他药让他把字迹消除。在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记载,狄青是这样回复仁宗的:“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健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意思是我这样脸上刺字的都能做大官,这件事可以激励那些将士奋勇杀敌,让他们将来也能像我这样受到国家的优待。这话回的掷地有声,让人击节叫好。(关于狄青的故事请移步《狄青:他是北宋最闪耀的将星,却为何成了朝廷中的众矢之的?》)

按八字纹身

京剧舞台上的狄青

在北宋被金国灭亡后,南宋的将士都悲愤不已,有的就采用文身的方式,提醒自己不忘靖康之耻,表明自己不忘国仇的报国之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彦的“八字军”了。在《宋史·王彦列传》中说他:“王彦部曲相率刺面,作‘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无他意。”王彦和部下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以表明自己斗争到底的决心。八字军最盛时发展到十万多人,多次击败金兵。后来王彦率军南下,转战川陕,归刘錡统领,在绍兴十年(1140年)大败金兀术,取得了顺昌大捷。八字军因此名标史册。

三、刺青:刺身上才叫FASHION,才是时尚

与黥面所带来的耻辱感相比,在身上文身则无疑代表了古代的时尚潮流和流行趋势。

刺青在《水浒传》中那就更加普遍了。《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就有一位满身刺青的帅哥出场了。说的是王进教头跑到了延安府史家村,在人家家里住着,有一天四处闲逛,看到了一位满身刺绣的帅哥。“当日因来后槽看马,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这位就是九纹龙史进了。

按八字纹身

九纹龙史进

除了史进的刺青比较帅气以外,还有一位帅哥也是靠着一身刺绣成名,那就是浪子燕青。燕青在《水浒传》中的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中出场:“为见他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卢俊义叫一个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一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这里有一句“若赛锦体”,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要是比文身的话,都得输给他。我估计这个“赛锦体”估计就跟现在健美比赛差不多一个意思吧,大家一起比赛看谁文身漂亮。

按八字纹身

浪子燕青

除此之外,还有花和尚鲁智深,也是因为一身好文身才被称为“花和尚”,还有杨雄也有描写他刺青的段落。由此可见,宋代民间刺青是蔚然成风的,甚至还有刺青的比赛,看谁刺青更漂亮。

按八字纹身

其实,从唐朝开始,文身就已经成为了民间流行的风尚,成为最FASHION的潮流。参与文身的人群,下至地痞流氓,上至王公贵族都有,这体现出文身在当时成为了全社会的普遍性的文化现象。

比如唐朝很多地痞流氓就很喜欢文身,为此甚至还触怒了地方官员。在唐朝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就记录了这么一个人,名叫张干,在自己左臂上文了“生不怕京兆尹”,右臂上文了“死不畏阎罗王”,惹怒了当时的京兆尹叫薛元赏,这位大人直接来了一次抓捕,把这些地痞流氓一网打尽,抓了三十多个,全部杖杀,其中就有这位张干。

按八字纹身

唐长安城的地痞流氓

还有一个地痞更绝,也是记录在《酉阳杂俎》中。说四川有这么一位叫赵高的,特别喜欢打架,一打架就得进牢里。每次衙门里的人要打他板子的时候,发现打不了。因为这哥们满后背文了个毗沙门天王,也就是四大天王里的北方多闻天王。唐朝时候,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还是很广泛的。这背上是天王,衙门里的差人也怕把天王打坏了。(关于毗沙门天王的问题请移步《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为啥不叫水吒?4个问题让你秒懂哪吒缘起》,有详细的解读。)因此这哥们每次都毫发无伤的出来了,更加有恃无恐。

后来有一次一位叫李夷简的出任剑门节度使,一听这事大怒,直接把赵高按倒,不管你什么天王不天王,直接就是一顿打,打了三十多板,直到把他背后的天王都给打烂了,才轰出去。结果赵高这哥们也挺有性格,第二天开始沿街要饭,要给自己背后的天王“修理神像”。这事真是流氓到家了。

按八字纹身

唐代地痞

再比如,文身还可以用来“追星”。《酉阳杂俎》里还有这么一位,叫做葛清。这哥们有一位偶像,那就是大诗人白居易。为了表示自己对白居易的崇拜,在自己的身上,脖子以下,全身都文满了白居易的诗,甚至还根据诗句的内容配了插图。图文并茂。“凡刻三十馀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简直就是一幅行走的白居易诗集。

这个行为在现在,估计怎么也得算个“饭圈大佬”了,绝对骨灰级的粉丝了。

【懒龙说】

说了这么多文身的历史和段子,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前面说过,古代儒家主流文化是反对文身的,而官方其实也曾经对文身的人有过惩戒的行为,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张干和赵高。可是,为什么主流文化这么反对的情况下,文身这种行为依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历史巅峰,乃至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自己总结,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市民阶层的产生,使文身作为一种俗文化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唐宋时期,城市社会经济的逐渐兴起和迅猛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迁,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百万级人口的大都市,这使得原来依附于士族门阀的大量农民逐渐具备了转变为市民的条件。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审美意识,社会信仰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在社会转型期,开始表现出向主流文化挑战的行为。这也是文身能够在大众中流行起来的一个深层原因。

另外,世俗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娱乐文化,而娱乐文化总是向着追求新鲜刺激的方向进展。在宋朝,以勾栏瓦舍为代表的市民娱乐文化蓬勃兴起,其中也有展示文身的“锦体社”。而文身的这种反传统非主流的角色,为市民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刺激性元素,这大概也是文身能够流行的重要原因吧。

按八字纹身

第二、唐宋时期各民族融合和社会风气的包容开放,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文身习俗与中原文化结合。

隋唐以来,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中原文明也在于各个地域文明进行碰撞和融合。这也为少数民族的文身习俗传入中原创造了条件。唐朝统治者本身就具有胡人血统,而唐朝人也很多以胡服胡语为美的流行时尚。

《新唐书》中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可见少数民族的民俗对于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民俗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文身这一本来是蛮夷民俗被汉人社会同化和吸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按八字纹身

海南黎族现在还保留着文身的习俗

第三、中唐以来佛教的广泛传播对文身风俗流行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唐朝本来是主要信道教的,甚至为了攀亲戚,唐朝皇帝拜了道教始祖老子为祖先。唐高宗曾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以此奠定了道教在国内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来武则天称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改为尊奉佛教。所以造成了在中唐以后皇室对佛教愈发崇尚。

当时的佛教曾经规定僧人必须文身以表示对佛的虔诚信仰。《酉阳杂俎》中这样记录道:“释僧祇律涅槃印者,比丘作梵王法,破肉以孔雀胆、铜青等画身,作字及鸟兽形,名为印黥。”后来由于皇室的引领作用,民间对佛教也越发崇拜,日趋狂热。甚至有的人要烧顶灼臂、刺血写经的行为。为了表达虔诚不惜毁坏自己身体。于是就有的人开始将佛教人物文在身上了,前面我们提到那位赵高,身上文的毗沙门天王,就是此种类型。

这种借自伤来表达自己虔诚的心态,也是文身能够流行的一大原因。

唐宋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时代的文化气息无比昂扬,社会风俗兼收并蓄,这些都让后面的时代难以企及。唐宋阶段社会经历了城市化的社会变迁,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纳八方友人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域的文明。在时代和社会观念都无比开放的情况下,文身这一风俗也由最早的刑罚逐渐转变成为市民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还被赋予了反传统、非主流、追求自由,解放个性的思想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能够从《水浒传》所能够管窥到的时代风貌,以及风貌背后的精神特征吧。

参考文献

1、《痛苦造就的美——中国文化中的文身现象》 霍发水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邱志诚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刺青”习俗漫谈》 陶易 文史杂志 2004年第2期

4、《从《酉阳杂俎·黥》看唐代的文身风俗》 汤夺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5、《地痞流氓的“时尚”——唐代“刺青” 文化一瞥》 刘紫云 文史知识 2012.02

6、《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 朱瑞熙 中国史研究 1998年第1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