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郑尚书八字 四柱八字起源哪个朝代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祖貫(祖贯),◆祖籍;原籍。○[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摺:“可憐我時乖命苦,只在[張秉彝]家暫寓權居,生受了些風餐水宿,巴的到祖貫鄉閭。”○《水滸傳》第五五回:“原來[凌振]祖貫[燕陵]人,是[宋]朝盛世第一個炮手,人都呼他是‘轟天雷’。”○《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大[唐][高宗]朝間,有一秀士,姓[王]名[勃],字[子安],祖貫[山西][晉州][龍門]人氏。”

族貫(族贯),◆家族籍貫。○[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二班》:“既至,兩人問客何來,[殷]乃自陳族貫。”

宗貫(宗贯),◆貫串其間的主旨。○[明][李贄]《聖教小引》:“五十以後,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勸誨,翻閱貝經,幸於生死之原窺見斑點,乃復研窮《學》《庸》要旨,知其宗貫,集為《道古》一錄。”

珠貫(珠贯),◆1.珠串。常以形容清泉飛瀉。○[唐][張說]《扈從幸韋嗣立山莊應制》詩:“懸泉珠貫下,列帳錦屏舒。”◆2.形容歌聲婉轉或文辭流暢。○[唐][白居易]《小童吹觱篥歌》:“急聲圓轉促不斷,轢轢轔轔似珠貫。”○[宋][蘇軾]《有美堂和周邠見寄》之二:“歌喉不共聽珠貫,醉面何因作纈紋。”○[明][宋濂]《故務光先生張公墓碣銘》:“作為文章,珠貫玉聯,有台閣之風。”

直貫(直贯),◆1.徑直穿過。○《漢書‧李廣傳》:“[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與數十騎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2.直接相通。○[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伐山二》:“按[杜]‘舍南舍北皆春水’,蓋在[蜀][草堂]詩也……此詩以‘舍’字引起,下用群鷗,而花徑蓬門,意脈直貫。”

魚貫雁行(鱼贯雁行),◆比喻連續而進,猶如魚群相接,雁陣行進。○[清][馬建忠]《上李伯相復議何學士如璋奏設水師書》:“水師之船既經分鎮各口,所隸之艦即可成隊合操,水師之魚貫雁行,即陸軍之步伐止齊,此合操時則有然者。”亦作“魚貫雁比”。○[清][張岱]《陶庵夢憶‧揚州清明》:“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邱]秋,差足比擬,然彼皆團簇一塊,如畫家橫披,此獨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里焉,則畫家之手卷矣。”

魚貫雁比(鱼贯雁比),◆見“魚貫雁行”。

魚貫而入,◆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进来。○《镜花缘》第六七回:“衆才女除卞、孟兩家姊妹在後,其餘都是按名魚貫而入。”○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卷第八章:“现在,小齐同志正端坐在大殿上,板着面孔,严肃地望着大门口鱼贯而入的披老棉袄的庄稼人,心里却在焦急地盼望着门口立即出现那个矫健、秀气的身影。”

魚貫而行,◆如头尾相接的游鱼,紧挨着行进。○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漢乾涸,皆當魚貫而行,排推而進。”○《英烈传》第三八回:“提點使又將五色旗旛總來一展,那些將官又一一的魚貫而行,序立在壇邊,向軍師總行了一個禮。”○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七八回:“金太太和翠姨带着各位少奶奶,在后面鱼贯而行。”

魚貫(鱼贯),◆1.游魚先後接續。比喻一個挨一個地依序進行。○《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唐]陳子良《贊德上越國公楊素》詩:“雁行蔽虜甸,魚貫出[長城]。”○[清][李漁]《比目魚‧竊發》:“聽軍前驅使,不勞呼喚,擺隊行,百里如魚貫。”○[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三:“出市後,前有卡車數輛魚貫而馳,塵煙騰上。”◆2.穿魚成串。比喻依次連接。○《痛史》第二二回:“﹝[胡仇]﹞把那十多個妓女,都反綁着,魚貫的拴起來。”

移貫(移贯),◆改變原先籍貫。○《金史‧王賁傳》:“其先自[臨潢]移貫[宛平]。”◆补证条目■改变原先籍贯。○《北史·于义传》:“有郡人張善安、王叔兒争財相訟。義曰:‘太守德薄不勝所致。’於是以家財分與二人,喻而遣去。善安等各懷耻愧,移貫他州。”

一以貫之(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後亦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漢書‧王莽傳上》:“而公包其終始,一以貫之,可謂備矣。”○[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中:“萬物雖殊,而其情可類,所謂一以貫之者。”○[明][李贄]《又答石陽太守》:“此數老之學所以能繼千聖之絕,而同歸於‘一以貫之’之旨也。”○[朱自清]《經典常談》十三:“到了《紅樓夢》,組織才更嚴密了;全書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參見“一貫”。

一貫制,◆指小学、中学从入学到毕业不分初级、高级等阶段的学制。○《人民日报》1951.10.3:“小学的修业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某种制度、做法等始终没有变动。○《北京日报》1982.2.22:“这些产品,造型陈旧、呆板,颜色一般,几年或十几年一贯制。”○《人民日报》1988.3.24:“30多年‘一贯制’的住房制度,使人们在住房问题上形成了供给观念和福利观念。”

一貫道(一贯道),◆會道門之一。起源於[山東]。初名“東震堂”,後[路中一]承辦道務,取《論語》中“吾道一以貫之”,改名“一貫道”。1925年[路]死後,由[張光璧]繼承。抗[日]戰爭期間,[張]投靠[日本]帝國主義並為其效勞。○[日本]投降以後,又被國民黨反動派控制利用。解放後,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締。○[周立波]《諸葛亮會》:“咱們得時刻留心,抓了這些,說不定還有。碰到形跡可疑的人,得趕緊報告。他們鬧一貫道,什麼道門的,都是遮眼法。”

一貫(一贯),◆1.謂用一種道理貫穿於萬事萬物。語出《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邢昺]疏:“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後漢書‧張衡傳》:“親履艱難者知下情,備經險易者達物偽,故能一貫萬機,靡所疑惑。”○[唐][張九齡]《故河南少尹竇府君墓碑銘序》:“形有萬殊,道以一貫。”◆2.謂同一個道理。○[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陽尊陰卑》:“夫喜怒哀樂之發,與清煖寒暑,其實一貫也。”○[唐][劉禹錫]《天論下》:“大凡入乎數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萬物一貫也。”○[宋][葉適]《宜興縣修學記》:“上該千世,旁括百家,異流殊方,如出一貫。”◆3.同樣;一樣。○《莊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韓非子‧顯學》:“磐石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敵也。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是地不墾,與磐石一貫也。”○[唐][白居易]《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窮通與遠近,一貫無兩端。”○[清][顧炎武]《太原寄王高士錫闡》詩:“貴此金石情,出處同一貫。”○[葉景葵]《<蔽廬叢志>序》:“淆良窳為一貫,因內嗛而成蚩,此又一誤也。”◆4.連貫;相聯。○[明][楊慎]《升庵詩話‧絕句四句皆對》:“[唐]絕萬首,惟[韋蘇州]‘踏閣攀林恨不同’及[劉長卿]‘寂寂孤鶯啼杏園’二首絕妙,蓋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也。”○[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若‘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貫,又覺閑雅不凡矣。”○[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上下兩句互誤例》:“‘勝’、‘升’古通用,謂十一月水方用事,而火氣已上升也,正說‘冬至火從之’之義,如此則與下文一貫矣。”◆5.從不改變;一向如此。○[唐][柳宗元]《非國語上‧大錢》:“古今之言泉幣者多矣。是不可一貫,以其時之升降輕重也。”○[清][侯方域]《湯御史傳》:“[沈相國]一貫傾其同官[沈鯉],大興妖書獄。”○[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又是你說的對,你一貫正確!”[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九章:“為了重新騎在[中國]人民頭上,你們不惜當賣國賊,不惜給外國反動派當乾兒子,這是你們一貫的作法。”◆6.表數量。古時千錢為一貫。○《漢書‧武帝紀》“初算緡錢”[唐][顏師古]注引[李斐]曰:“一貫千錢。”○《宋史‧刑法志二》:“以絹計贓者,更增一貫,以四千為一匹。”○[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摺:“我一貫本錢,賣了一貫,又賺了一貫。”◆7.表數量。用於成串的東西。○[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麴並酒等》:“以麻繩穿之,五十餅為一貫,懸着戶內。”○《北史‧趙柔傳》:“[柔]嘗在路,得人所遺金珠一貫,價直數百縑。”◆订讹条目■原引清侯方域《汤御史传》例当删去。按:文中“沈相國一貫”之“一貫”为人名。沈一贯,明万历间大学士,《明史》有传。

業貫滿(业贯满),◆見“業罐滿”。

業貫(业贯),◆謂積惡。○[元][曾瑞]《青杏子‧騁懷》套曲:“蜂妒蝶羞,惡緣難救;痼疾長發,業貫將盈。”○《醒世姻緣傳》第九九回:“小[濃袋]回家,將[素姐]在任裏作的那業貫都學了個不留。”

葉貫(叶贯),◆謂若樹葉之脈理貫通。形容知識融會貫通,皆有條理可尋。○《淮南子‧俶真訓》:“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枝解葉貫,萬物百族,使各有經紀條貫。”○《淮南子‧兵略訓》:“古得道者……下至介鱗,上及毛羽,條脩葉貫,萬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漢][王充]《論衡‧薄葬》:“通人知士,雖博覽古今,窺涉百家,條入葉貫,不能審知。”

雁行魚貫,◆形容众多人有次序地排列行进或做某事。○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師從是聲振蔥嶺,名流八國,彼諸先達英傑聞之,皆宿構重關,共來難詰,雁行魚貫,轂駕肩隨。”○宋汪元量《燕歌行》:“戰車軋軋馳先鋒,甲戈相撥聲摩空。雁行魚貫彎角弓,披霜踏雪度海東。”

新貫(新贯),◆新意。○[唐][韓愈][張籍]等《會合聯句》:“析言多新貫,攄抱無昔壅。”○[宋][蘇軾]《和頓教授見寄》:“仄聞[頓夫子],講道出新貫。”○[王十朋]集注引[趙次公]曰:“時[頓起]為教官,以其能出新意講授也。”

心貫白日(心贯白日),◆謂心地與太陽一般光明。極喻坦誠,磊落。○《晉書‧宣帝紀》:“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校貫(校贯),◆核點經費。○[宋][惠演]《正定府龍興寺鑄銅像記》:“奄有封略不過千里,所調租庸不豐邊備。校貫屢空於軍實,筭口莫濟於時須。”

鄉貫(乡贯),◆籍貫。○《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乃問船人曰:‘先生姓何名誰?鄉貫住在何州縣?’”○《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多謝兄長厚情,願聞姓名、鄉貫。”○《鏡花緣》第六三回:“誰知剛才[秀英阿姐]所說之人,恰與這個姓名、鄉貫相對,年歲又一樣。”

無貫(无贯),◆沒有戶籍。○《隋書‧食貨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

萬貫(万贯),◆一萬貫銅錢。形容家資富有或價值貴重。○[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摺:“我見他家私裏外,倒也着意,將這萬貫家財都與他掌管着。”○《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不怕你腰纏萬貫,落了店都是店家的干系,用不着客人自己費心。”○[李準]《不能走那條路》:“他借錢他就借,只要他有錢!哪怕他借給人家萬貫江山哩!”

統貫(统贯),◆系統;條貫。○[清][姚鼐]《贈錢獻之序》:“[唐]一天下,兼採南北之長,定為義疏,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說文字原課本書後》:“世遠失傳,非專門名家,具兼人之資,竭畢生之力,莫由得其統貫。”

同條共貫(同条共贯),◆1.事理相通,脈絡連貫。○《漢書‧董仲舒傳》:“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野叟曝言》第六二回:“[文素臣]同[田氏]等在安樂窩,聽[水夫人]講忠孝仁三字同條共貫。”○[章炳麟]《文學說例》:“同條共貫,無取於甘辛相忌也。”◆2.謂行事相仿,可以相提並論。○[唐][李白]《大獵賦》:“登封於[太山],篆德於[社首],豈與乎七十二帝同條而共貫哉?”

同貫(同贯),◆1.猶一體,一例。○《後漢書‧周景傳》:“﹝[周景]﹞常稱曰:‘臣子同貫,若之何不厚!’”◆2.同籍貫。○[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詩之三:“惟予與子,本不同貫,交重情親,欲面無筭。”◆3.並列;同列。○《三國志‧魏志‧邢顒傳》:“[楨]誠不足同貫斯人,並列左右。而[楨]禮遇殊特,[顒]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此指與……并列、同列。○[宋][葉適]《姚君俞墓志銘》:“聖賢之所自,盡不與世同貫也。”◆补证条目■犹一体;一例。○南朝齐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朱綈叶祉,緑字摛英。升配同貫,進讓殊聲。”

通貫(通贯),◆1.通曉,貫通。○[宋][陸游]《楊夫人墓志銘》:“二子未從外塾,而於幼學之事,各已通貫精習。”○《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王勃]﹞幼有大才,通貫九經,詩書滿腹。”○《新華月報》1954年第7期:“但通貫古今的俄語史,至今還缺乏權威性的著作,因為條件還不成熟。”◆2.溝通,連接。○[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有禮星石,獅子石,好事者傳玩之”原注:“獅子石,高三四尺,孔竅千萬,遞相通貫,如獅子,首、尾、眼、鼻皆全。”

條入葉貫(条入叶贯),◆比喻深入精微,融會貫通。○[漢][王充]《論衡‧薄葬》:“有知無知之情不可定,為鬼之實不可是。通人知士,雖博覽古今,窺涉百家,條入葉貫,不能審知。”

條貫部分(条贯部分),◆謂條理貫穿,部位分明。○《弘明集‧正誣論》:“佛經說天地境界,高下階級,悉條貫部分,敘而有章。”

條貫(条贯),◆1.條理;系統。○《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白中令知人》:“[漢祖]見之,睹其儀貌敦厚,舉止閑雅,訪以時事,對答有條貫。”○[清][惲敬]《與紉之論文書》:“雖然[退之]、[子厚]、[習之]各言其所歷者也,一家之所得也,於天下之文,其本末條貫有未備者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六篇:“似取經故事,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漸漸演成神異,且能有條貫,小說家因亦得取為記傳也。”◆2.指體系。○[漢][東方朔]《答客難》:“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鍾,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後序》:“[許叔重]《說文》始一終亥,而更之以韻,使古人條貫不可復見。”◆3.條達,貫穿。○[唐玄宗]《<孝經>序》:“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注錯經,理亦條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乃述《詩》《書》《禮》《易》《春秋》,為古五說,條貫源流,備古今之變。”○[清][戴名世]《禹貢錐指序》:“彼其穿穴經傳,條貫古今,搜抉奇異,冥心孤詣,積數十年而成一書。”◆4.條例。○[宋][范仲淹]《奏乞重定三班審官院流內銓條貫》:“臣竊見審三班院並銓曹,自祖宗以來,條貫極多,逐旋衝改,久不刪定,主判臣僚,卒難詳悉。”○[宋][馬永卿]《元城語錄‧薰籠》:“[太祖]怒曰:‘誰做這般條貫來約束我?’”[清][侯方域]《豫省試策二》:“今皇帝創制顯庸,運世以禮,一切綱紀條貫,固可以次第舉矣。”

世貫(世贯),◆籍貫;祖籍。○《新唐書‧文藝傳中‧呂向》:“[呂向]字[子回],亡其世貫,或曰[涇州]人。”

如雷貫耳(如雷贯耳),◆見“如雷灌耳”。

榮貫(荣贯),◆榮寵備至。○《魏書‧高道悅傳》:“臣既疏魯,濫蒙榮貫。”

全神貫注(全神贯注),◆謂集中全副精神。○[茅盾]《子夜》二:“[雷參謀]此時全神貫注在[徐曼麗]身上。”○[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可是他們捨不得浪費一點點時間,一個個都是全神貫注地讀起書來。”

清貫(清贯),◆1.清貴的官職。指侍從文翰之官。○《南齊書‧張欣泰傳》:“﹝[世祖]﹞謂之曰:‘卿不樂為武職驅使,當處卿以清貫。’除正員郎。”○[唐][陳鴻]《長恨歌傳》:“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貫,爵為通侯。”○《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九年》:“上始命宰相選公卿、大夫子弟文雅可居清貫者。”○[胡三省]注:“[史炤]曰:‘貫,事也。’清貫,猶言清職也。”◆2.指鄉籍。對籍貫的敬稱。○《梁書‧文學傳上‧鍾嶸》:“臣愚謂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僥競。”○[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天宮》:“[郭]研詰仙人姓氏,及其清貫、尊行。”

錢貫(钱贯),◆1.穿錢的繩子。○《後漢書‧翟酺傳》:“倉穀腐而不可食,錢貫朽而不可校。”○[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又以錢貫繫杖腳。”◆2.指成串的錢。○[唐][元稹]《贈呂二校書》詩:“共占花園爭[趙辟],競添錢貫定秋娘。”

前貫(前贯),◆猶舊制,前例。○《宋書‧顏竣傳》:“時移俗易,則通變適用,是以[周][漢]俶遷,隨世輕重。降及後代,財豐用足,因循前貫,無復改創。”

名貫(名贯),◆姓名與籍貫。○《魏書‧盧同傳》:“其實官正職者,亦列名貫。”○[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七‧心頭小人》:“唱崑曲,音節殊可聽;說白自道名貫,一與己合。”○[清][吳敏樹]《書謝御史》:“引見時,唱陳名貫畢,皇上問曰:‘汝[湖南]人,作京語何也?’”

滿貫(满贯),◆1.謂錢穿滿繩子。比喻達到了極限。多指罪惡。貫,穿錢幣的繩子。○《韓非子‧說林下》:“有與悍者鄰,欲賣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貫將滿矣,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滿貫也。’遂去之。”○[漢][王符]《潛夫論‧忠貴》:“而後人貪權冒寵,蓄積無極,思登顛隕之臺,樂循覆車之蹟,願裨福祚,以備員滿貫者,何世無之?”[清][袁枚]《新齊諧‧漢高祖弒義帝》:“[羽]以坑[咸陽]卒二十萬,上帝震怒,戮於[陰山],受無量罪,今始滿貫,方得訴冤。”◆2.打麻將牌用語。指湊滿番數或同花式的牌而攤牌取勝。○[茅盾]《多角關係》十三:“‘啊!三抬!滿貫了!滿貫了!’忽然那邊牌桌上轟起了這樣的叫聲。”○[丁玲]《慶雲里的一間小房裏》:“吃黑呢,只除了人沒輸去,什麼都精光了。背了三個滿貫,五個清一色。”○[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二二章:“你又坐在這裏,盡是煙!快去打牌,我剛才和了副滿貫。”

律貫(律贯),◆指法律系統。○《荀子‧成相》:“臣謹脩,君制變,公察善思論不亂,以治天下,後世法之,成律貫。”○[楊倞]注:“律貫,法之為條貫也。”

龍精貫斗,◆宝剑的精气贯穿斗牛。形容人才具不凡,志气超迈。○明沈璟《双鱼记·师中》:“身佩吴鉤,降魔神鬼愁。龍精貫斗,須斬亂民頭。”参见“豐城劍”。

連貫(连贯),◆連接,貫穿。○《漢書‧律曆志上》:“斗綱之端連貫營室。”○[宋]程大昌《演繁露‧百丈》:“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上》:“道旁荒塚如奕,草深沒踝,路燈如螢,連貫不絕。”○《燈下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戲的困難之處是歷史時間太長,人物的線索太長,無法連貫起來。”

軍貫(军贯),◆軍籍。○《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五年》:“丙申,下詔:‘諸州鎮軍貫,非有罪配隸者,皆免為民。’”[胡三省]注:“貫,籍也。”

舊貫(旧贯),◆1.原來的樣子。○《論語‧先進》:“[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宋][岳飛]《奉詔移偽齊檄》:“儻能開門納款,肉袒迎降,或願倒戈以前驅,或列壺漿而在道,自應悉仍舊貫,不改職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四》:“舊治經寇,故卜築新邑,而市舍猶仍舊貫也。”◆2.舊制度;舊辦法。○《漢書‧段會宗傳》:“願吾子因循舊貫,毋求奇功。”○[唐][元稹]《授劉悟昭義軍節度使制》:“勉受新恩,無移舊貫。”○[明][歸有光]《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狀》:“蓋國以次削平僭偽,田賦往往因其舊貫。”○[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殷]人祀天,[周]人也祀天;[殷]人祭祖宗,[周]人也祭祖宗……所有一切的內服外服也一仍舊貫。”

精貫白日(精贯白日),◆精誠上通天日。○《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君執大節,精貫白日,奮其武怒,運其神策。”○[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楚]人三戶,[蜀]郡五丁。氣擁玄雲,精貫白日。”○《新唐書‧文藝傳下‧李翰》:“﹝[張巡]﹞城陷見執,卒無橈詞,慢叱兇徒,精貫白日,雖古忠烈無以加焉。”

講貫(讲贯),◆猶講習。○《國語‧魯語下》:“晝而講貫,夕而習復。”○[韋昭]注:“貫,習也。”○[唐][黃滔]《啟薛舍人》:“金口開時,講貫則處其異等。”○[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蘇仲芬》:“[王]子弟朝往暮還,從[仲芬]講貫。”

寄貫,◆寄居他乡;在他乡落户。○《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张君墓志序》:“君諱温,字長仁,南陽人也,今寄貫河南焉。”○又《唐故赵处士墓志序》:“處士諱端,字端政,緱氏人也,今寄貫河南縣。”

籍貫(籍贯),◆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魏書‧食貨志》:“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正德]年間,有個舉人,姓[楊]名[延和],表字[元禮],原是[四川][成都府]籍貫。”○[楊沫]《鄉思的朝和暮》:“多少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的籍貫時,我總是這樣自豪地告訴對方。”

積貫(积贯),◆猶積慣;慣習。○《淮南子‧修務訓》:“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漢][賈誼]《新書‧保傅》:“夫開於道術知義之指,則教之功也;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矣。”

華貫(华贯),◆顯要的行列。○《舊唐書‧杜審權傳》:“踐歷華貫,餘二十年。”○[宋][范仲淹]《遺表》:“肝膽摧落,精魄飛揚,然臣起於諸生,歷此華貫,雨露澤於數世,圭組煥於一門。”

戶貫(户贯),◆戶籍。因其上列鄉貫,故稱。○《魏書‧韓麒麟傳》:“往年校比戶貫,租賦輕少。臣所統[齊州],租粟才可給俸,略無入倉。”○[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置士籍》:“欲自後舉始,行下諸路運司,牒州縣先置士籍。編排保伍,取各家戶貫,三代年甲,娶誰氏,兄弟男孫若干之數。”

橫貫(横贯),◆1.橫向貫穿。○《新唐書‧郭子儀傳》:“[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宋][司馬光]《古詩贈興宗》:“度矩苟不愆,寵辱徒喧喧。有如清[濟]流,橫貫長[河]渾。”○[楊朔]《黃河之水天上來》:“[長江]是[中國]最大最長的一條河流,橫貫在[中國]的腹部。”◆2.引申為貫串。○[巴金]《<往事與隨想>譯後記》:“書中散發着淡淡的哀愁,有時也發出懷疑的嘲笑和悲觀的嘆息,但橫貫全書的始終是作者對未來的堅強信心。”

歸貫(归贯),◆返回原籍。○[宋][彭乘]《續墨客揮犀‧王告好學有文》:“[廬山][簡寂觀]道士[王告],好學有文……[告]後歸貫登科為健吏,至祠部員外郎。”◆补证条目■返回原籍。○唐王梵志《天下浮逃人》诗:“天下浮逃人,不啻多一半。南北躑縱横,誑他暫歸貫。”○宋彭乘《续墨客挥犀·王告好学有文》:“廬山簡寂觀道士王告,好學有文……告後歸貫,登科爲健吏,至祠部員外郎。”

貫族(贯族),◆冠族;望族。貫,用同“冠”。○[唐][許敬宗]《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上柱國嘉川襄公周君碑文》:“由茲以降,擅[汝][潁]之多奇;代襲英賢,為中州之貫族矣。”

貫注(贯注),◆1.貫穿;貫通。○《參同契》卷上“須以造化,精氣乃舒”[宋][朱熹]考异:“此時陰陽對待,分為二物,莫不含情互結,兩相貪戀,交通貫注,而後化生萬物,以舒展向來自具之精氣。”○[明][莊元臣]《叔苴子內篇》卷六:“善養生者,閉其下流而通其上流,使循環貫注而無滲漏,則精神充溢,榮衛悅澤,內足以制火,而外足以防邪,卻病延年之術也。”○[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澀之中有味、有韻、有境界,雖至澀之調,有真氣貫注其間。”◆2.灌注。○[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卷下:“其西作龍首,自牆外汲[太液池]水貫注之。”○[清][黃式權]《淞南夢影錄》卷四:“塔下廣開深池,以機器吸[浦]水。將泥沙汰淨,貫注於各處水管中。”◆3.傾注;集中。○[清][馬曰琯]《春草書堂詠盆梅》:“精神貫注之,造化自我主。”○[茅盾]《子夜》五:“然而全心神貫注在家鄉失陷的[吳蓀甫]卻並沒留意到少奶奶的神情反常;他站起來踱了個步,用力揮着他的臂膊,然後又立定了。”

貫珠(贯珠),◆1.成串的珍珠。○《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貫珠。”○[孔穎達]疏:“言聲之狀,纍纍乎感動人心,端正其狀,如貫於珠,言聲音感動於人,令人心想形狀如此。”○《初學記》卷一引《易緯坤靈圖》:“至德之朝,五星若貫珠。”○[明][王世懋]《閩部疏》:“尤重元宵,十三日始放燈,數步一立表,一表輒數燈,家聯戶綴,燦若貫珠。”○[清][俞蛟]《夢廠雜著‧臨清寇略》:“砲聲如貫珠,纍纍不斷。”◆2.比喻珠圓玉潤的詩文、聲韻。○[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詩序:“適[白翰林]又以百韻見贈,余因次酬本韻,以答貫珠之贈焉。”○[唐][錢珝]《史館王相公進和詩表》:“但思參列輔臣,安敢首違聖旨,輒同擊壤,仰和貫珠。”○[前蜀][魏承班]《玉樓春》詞:“春風筵上貫珠勻,艷色韶顏嬌旎旖。”○[金][元好問]《贈鶯》詩:“山城無與樂,好鳥亦求侶;時將貫珠來,有唱當和汝。”◆3.念珠。○[唐][無名氏]《玉泉子‧翁彥樞》:“手持貫珠,閉目以誦經,非寢食未嘗輟也。”○[宋][范浚]《贈清鑒上人》詩:“尚看秀色帶峨眉,墨玉貫珠常在把。”◆4.穿戴珠寶。○《周書‧异域傳下‧吐谷渾》:“婦人皆貫珠束髮,以多為貴。”◆5.猶貫通。○[唐][李華]《著作郎壁記》:“[胡諭德]遊刃詩騷,[韋庶子]貫珠今古。”參見“貫通”。

貫周(贯周),◆周到;周密。○[清][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奚以見明明穆穆,貫周萬慮,一備百順,至簡易,可久大,永永與天地無極?用敢拜手而為之記。”

貫眾(贯众),◆亦作“貫渠”。亦作“貫節”。◆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短,葉叢生。羽狀複葉,小葉鐮刀形。孢子囊群圓形,排列在葉子的背面。以根狀莖及葉柄殘基部入藥,性寒,味苦,有小毒。功能清熱、解毒、止血、殺蟲。可作止血劑和驅蟲劑。○《爾雅‧釋草》:“濼,貫眾。”○[郭璞]注:“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貫渠,《廣雅》云貫節。”○[晉][葛洪]《抱樸子‧至理》:“萑蘆貫眾之煞九蟲,當歸芍藥之止絞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貫眾》:“此草葉莖如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貫節、貫渠。”

貫知(贯知),◆習知;熟知。○《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天下未定,孽類猶存,士民勤苦,誠所貫知。”○[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摺:“今日箇[濉河]邊戰退英雄輩,四海聲名貫知。”

貫戰(贯战),◆慣戰;善戰。貫,通“慣”。○[清][錢謙益]《天啟元年浙江鄉試策問‧第五問》:“[璘]以一軍破[金]人貫戰之老酋,其所謂戰士心定,敵不能當者,此古人用法之妙也。”

貫約(贯约),◆猶制約。○《舊唐書‧李淳風傳》:“第三名四遊儀,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遊筩而貫約規矩。”

貫玉(贯玉),◆1.成串的珠玉。形容文章之美。○[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引《新集孝經十八章殘本》:“[開元][天寶]親自注,詞中句句有龍光;白鶴青鸞相間錯,連珠貫玉合成章。”○[明][方孝孺]《王氏兄弟字說》:“嗚呼!綬以貫玉而鳴乎朝廷宗廟之中,[孟縕]嗜學,綴文煥爛而和平,某深願[孟縕]之貫道以鳴國家之盛也。”◆2.形容容顏體態之美。○[元][袁桷]《劉敏叔畫八君子圖贊‧韓王》:“燕尾之眉,貫玉之姿,炳靈丹青,庶或類之。”○[明][吾丘瑞]《運甓記‧緘報平安》:“俺老爺彩筆生花,清標貫玉。”

貫魚之序(贯鱼之序),◆見“貫魚之次”。

貫魚之次(贯鱼之次),◆亦作“貫魚之序”。◆1.像成串的魚一樣,先後有次序。謂按次銓敘進官。○[漢][應劭]《風俗通‧過譽‧南陽五世公》:“舉其子,如無罪,得至後歲貫魚之次,敬不有違。”○[王利器]校注:“此用為銓次而進意。”○《晉書‧蔡謨傳》:“今猥以輕鄙,超倫踰等,上亂聖朝貫魚之序,下違群士準平之論。”◆2.謂君王依次御幸宮人。○《後漢書‧楊賜傳》:“宜絕慢傲之戲,念官人之重,割用板之恩,慎貫魚之次,無令醜女有四殆之歎,遐邇有憤怨之聲。”○[李賢]注:“言王者御宮人,如貫魚之有次序也。”○[宋][劉攽]《故尚宮吳氏可贈安定郡夫人制》:“早服貫魚之序,端習彤管之訓。”參見“貫魚”。

貫魚(贯鱼),◆1.《易‧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王弼]注:“貫魚,謂此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貫魚也。”○[高亨]注:“貫,穿也。貫魚者個個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順序……爻辭言:統治者如貫魚之排定順序,用宮人而寵愛之,輪流當夕,則宮人不致爭寵吃醋,相妒相軋,乃無不利。”後因指以次進御,不偏愛。○《後漢書‧文苑傳上‧崔琦》:“爰暨末葉,漸已穨虧,貫魚不敘,九御差池。”○《周書‧皇后傳序》:“宮闈有貫魚之美,戚里無私溺之尤。”○[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或不知生育繼嗣為重,而寵注于一人,未能溥貫魚之澤。”○[清][厲鶚]《題<七姬權厝志>拓本》詩:“雉經聊酬貫魚寵,鬼妾肯奉他人娛。”◆2.借指妃嬪媵妾之屬。○[宋][吳淑]《江淮异人錄‧耿先生》:“上好文雅,悅奇異之事,召之入宮,蓋觀其術,不以貫魚之列待,特處之別院。”○[明][葉憲祖]《鸞鎞記‧仗俠》:“[小旦]我一縷微軀,原賤同侍兒,你兩口無虞,我心甘貫魚。”◆3.喻有次序。○[南朝][梁][武帝]《立選簿表》:“故前代選官,皆立選簿,應在貫魚,自有銓次。”○[唐][元稹]《遣行》詩之九:“每逢危棧處,須作貫魚行。”○[明][馮惟敏]《不伏老》第一摺:“油鹽醬醋,流水而來;鵝鴨雞豬,貫魚而進。”◆4.成串的魚。○[宋][王禹偁]《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然後起二萬人,以十人為率,皆反接之,若連雞貫魚,桴江而下,以兵衛之。”○[宋][文天祥]《移司即事》詩:“行行桎梏如貫魚,憐我龍鍾遲明早。”◆5.佩戴魚袋。○[清][朱珪]《祭竇閣學母太夫人文》:“佩龜貫魚,北向拜受。”

貫一(贯一),◆統貫於某一個基本觀念。語本《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楊伯峻]注:“貫,貫穿,統貫。”○[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然則博聞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唐][楊炯]《<王勃集>序》:“仰貫一以知歸,希體二而致遠。”○[明][湯顯祖]《<蜀大藏經>序》:“象帝摽玄竅之觀,似已涉其空實;[素王]開貫一之宗,亦未消其所能。”

貫序(贯序),◆序次;按順序排列。○《後漢書‧獨行傳序》:“而情跡殊雜,難為條品;片辭特趣,不足區別。措之則事或有遺,載之則貫序無統。”○[宋][葉適]《沈氏萱竹堂記》:“然後遲客有亭,延月有臺,蘚梅、露藥、草木之奇品,莫不貫序以先後。”參見“貫魚之序”。

貫心(贯心),◆1.深入心中。○《晉書‧涼武昭王玄盛傳》:“富貴而不驕者至難也,念此貫心,勿忘須臾。”○[唐][于邵]《與蕭相公書》:“由此而言,痕累未盡,每一念至,驚危貫心。”○[宋][洪適]《報庵十六尊者偈》:“我等痛貫心,歸命諸尊者,願以大利益,作我罔極報。”◆2.貫穿心臟。○[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既一發箭,使往覘之,奴已貫心而斃矣。”○[明][陳繼儒]《虎薈》卷四:“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觸機,箭乃中其三斑,貫心而喑。”

貫想(贯想),◆猶深思。○[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陳厚耀》:“少頃,出御書筆算,問知此法否?對曰:‘皇上此法精妙簡便,臣法不可用。’上諭曰:‘朕將教汝。汝其細心貫想,以待朕問。’”

历史上的郑尚书八字 四柱八字起源哪个朝代

貫鮮(贯鲜),◆謂穿魚成串。○[宋][黃庭堅]《次韻曾子開舍人游籍田載荷花歸》:“剝芡珠走盤,鉤魚柳貫鮮。”

貫系(貫系),◆籍貫世系。○[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書教中》:“[東京]以還,文勝篇富,史臣不能概見於紀傳,則彙次為文苑之篇。文人行業無多,但著官階貫系,略如《文選》人名之注,試牓履歷之書。”

貫頭錢(贯头钱),◆[宋]代交鈔納舊易新所交的貼換錢。○[清][法式善]《陶廬雜錄》卷二:“[紹興]五年始創抄紙場於寺旁……凡引一界滿,納舊易新,率千文取錢六十四,曰貫頭錢。”亦泛指錢鈔。○[元][施惠]《幽閨記‧詔贅仙郎》:“今日遞絲鞭,仙郎肯受,多贈貫頭錢。”

貫頭(贯头),◆1.古代某些民族在布匹中央挖一圓洞套入頭頸,作為衣服。○《漢書‧地理志下》:“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顏師古]注:“著時從頭而貫之。”○《後漢書‧東夷傳‧倭》:“女人被髮屈紒,衣如單被,貫頭而著之。”○《三國志‧吳志‧薛綜傳》:“椎結徒跣,貫頭左衽。”借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清][劉大櫆]《送張福清序》:“先生仁人長者,以仁人長者,膺重任,治僻壤貫頭鴃舌之民,民何修而得此也。”◆2.借指錢鈔。○《禪真後史》第十一回:“﹝[葛鵻]﹞捱身幫襯,管喪儀簿,陪吊奠客,照理出入賬目,一來圖嘴頭肥膩,二則饕餮些貫頭微利。”

貫統(贯统),◆貫通。○[唐][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其為學恢博而貫統,數無以躓其道,悉取向之所以異者,通而同之。”○[元][吳萊]《送楊文仲典史歸餘姚》詩:“交游已定肯論心,學習相符須貫統。”

貫通(贯通),◆1.謂全部透徹地理解,通曉明白。○[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正貫》:“然後援天端,布流物,而貫通其理,則事變散其辭矣。”○[唐][韓愈]《順宗實錄三》:“聰明強記,歷代史傳,無不貫通。”○[田北湖]《論文章源流》:“及一旦豁然貫通,不拘成格,累牘盈篇,俯拾即是。”◆2.連接;溝通。○[宋][岳珂]《金陀粹編‧行實編年》:“清[湖][湘]累歲蕩泊之菑,增[秦][蜀]千里貫通之勢。”○[清][湯斌]《寄孫微君先生書》:“若稍有夾雜,便成隔礙,稍有虧欠,便不充滿,安能上下古今,貫通一氣。”◆3.穿透。○[魯迅]《集外集‧說鈤》:“X線者,一八九五年頃,[德]人[林達根]所發明者也。其性質之奇異:若(一)貫通不透明體,(二)感寫真乾板;(三)與氣體以導電性等。”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六章:“隨着這震撼天地的聲音,貫通祖國大西北與大西南的鐵道,迅速地向遠方伸展。”

貫鐵(贯铁),◆《晉書‧劉曜載記》:“﹝[劉曜]﹞雄武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之,於時號為神射。”後遂以“貫鐵”形容力大善射。○[清][顧宗泰]《晉十六國詠史詩‧劉曜》:“雄才貫鐵力能殫,十五年來久據鞍。”○[柳亞子]《寄題黎沙紀念碑及銅像》詩:“當年貫鐵心非石,此日熔金貌似花。”

貫天(贯天),◆猶滔天。形容罪惡、災禍極大。○《禪真逸史》第二五回:“﹝將官﹞指着岸上罵道:‘尋死賊奴,殺人放火,罪孽貫天,逃往何處去?’”

貫索城(贯索城),◆牢獄。○[清][湯燕生]《思悲翁》詩之五:“明明貫索城,纍纍君子繫。”

貫索(贯索),◆1.星座名。屬天市垣,共九星。○《晉書‧天文志上》:“貫索九星在其(七公)前,賤人之牢也。一曰連索,一曰連營,一曰天牢,主法律,禁暴強也。牢口一星為門,欲其開也。九星皆明,天下獄煩;七星見,小赦;六星、五星,大赦。”○[宋][范成大]《冬至日天慶觀朝拜》詩:“五更貫索埋光後,萬里鉤陳放仗時。”○[宋][劉克莊]《九和甲辰書事》詩:“貫索星明方用事,金花帖至枉標名。”○《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2.喻牢獄。○[明][趙南星]《明山西右布政使王君墓志銘》:“貫索竟虛,鴸鳥為鸞。”○[清][方文]《偕吳次尾陳定生梅朗三泛舟秦淮因過侯朝宗》詩:“海天未捲[蚩尤]氣,耆舊爭歸貫索星;此際[賈生]惟痛哭,不堪紅袖依[新亭]。”○[王漢章]《讀周實丹烈士<無盡庵遺集>》詩:“詩文慧業千秋定,貫索沈冤一夕成。”◆3.錢串。○[宋][陶穀]《清异錄‧甘草癖》:“[子華]因言前世惑駿逸者為馬癖,泥貫索者為錢癖。”○[明][劉元卿]《賢奕編‧官政》:“嘗聞[劉文靖]誚[丘瓊山]‘有散錢而少貫索’,[瓊山]還誚曰:‘公有貫索而卻欠散錢。’雖然,世博綜者,恃此休休心為貫索更妙也。”◆4.長繩。○[唐][張說]《奉和觀拔河》:“長繩繫日住,貫索挽河流。”○[明][張四維]《雙烈記‧酋困》:“艨艟貫索橫江截,歸途阻交絕。”◆5.綁縛以繩索。○[明][吳應箕]《答沈眉生書》:“然則[漢]之數千人伏闕,至有貫索、負鑕者何事?”[清][李圭]《思痛記》卷下:“當進城時,賊防余等乘間逃逸,仍貫索以行。”

貫屬(贯属),◆連貫,連屬。○[宋][彭龜年]《策問》之七:“天下之勢,當使如脈絡貫屬,而郵置者,蓋脈絡之所以行者也。”○[清][唐甄]《潛書‧為政》:“舉數千里之內,轉相貫屬,視聽指使,如在一室。”

貫熟(贯熟),◆熟習;熟悉。○[明][湯顯祖]《紫釵記‧怨撒金錢》:“你敢也承受俺貫熟的文鴛,又蘸上那現成釵燕。”

貫世(贯世),◆冠世;蓋世。○[元][楊暹]《西游記》第十七齣:“[孔夫子]文章貫世,天下傳揚。”○[明][李日華]《南西廂記‧回春柬藥》:“我愛他風流才俊,貫世聰明。”

貫石(贯石),◆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是虎,引箭射之,竟射穿石頭。後遂以“貫石”形容武藝高強,多力善射。○[唐][李德裕]《與紇扢斯可汗書》:“[漢][北平]太守,材氣天下無雙,結髮事邊,控弦貫石,自後子孫多習武略,代為將門。”

貫射(贯射),◆上射,照射。○[元][袁桷]《沉香石記》:“受成而不可變者木與石,至積之歲月,則貫射於日星,磅礡於霜露,光怪駭愕,充然黝然,為珀為玉,有不可悉名者矣。”

貫日(贯日),◆1.積日;累日。○《荀子‧王霸》:“若夫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列之。”○[楊倞]注:“貫日,積日也。”○[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王逸]注《離騷》云:‘貫,累也。’言以累日之治而辨之於一日也。”◆2.遮蔽太陽;干犯太陽。古人常以之為君王蒙難或精誠感天的天象。○《戰國策‧魏策四》:“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裴駰]集解:“[應劭]曰:精誠感天,白虹為之貫日也。○[如淳]曰:白虹,兵象。日為君。”○[前蜀][杜光庭]《賀黃雲表》:“蒙輪挾輈之士,壯氣凌空;拔山扛鼎之夫,雄心貫日。”○[元][王惲]《經史總帥戰處》詩:“千年帶礪河山誓,輸與[汾陽]貫日誠。”○[柳亞子]《哭龔鐵錚烈士》詩:“成敗空天問,精誠貫日明。”

貫氣(贯气),◆迷信的人稱風水上地脈貫通為“貫氣”。認為會走好運。○[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信八字望走好運,信風水望墳山貫氣。”

貫木(贯木),◆帶枷。○[清][吳應箕]《和周仲馭十四哀‧楊忠烈公漣》:“悲哉[陳竇]身,鍛煉銷金石;貫木骨已糜,埋草字成碧。”○[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雖[李紱]、[孫嘉淦]之無過,猶一切被赭、貫木以挫辱之。”

貫滿(贯满),◆1.謂惡貫滿盈。○[元][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二十齣:“[李瓊梅],料造惡,貫滿當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諸奸貫滿,相次就斃。”○《明史‧倪元璐傳》:“[維垣]以為真小人,待其貫滿可攻去之,臣以為非計也。必待其貫滿,其敗壞天下事已不可勝言,雖攻去之,不已晚乎!”◆2.充滿;灌滿。○《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爐內香煙噴溥,貫滿殿庭。”○[巴金]《春》十一:“只有那些縛在它們尾上的哨子貫滿了風,號角似地在空中響着。”

貫率錢(贯率钱),◆每貫按一定的比率所抽的稅款。○《新唐書‧崔從傳》:“[揚州]凡交易貲產、奴婢有貫率錢,畜羊有口算,又貿麴牟其贏,以佐用度,[從]皆蠲除之。”

貫列(贯列),◆排列。○[唐][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遂召工賦程,不日而成,峭麗齊平,粉繪耀明,玉粹雲輕,隨顧而生,貫列豪英,使千萬齡無缺無傾。”

貫連(贯连),◆連接。○《釋名‧釋親屬》:“來孫之子曰昆孫。昆,貫也,恩情轉遠,以禮貫連之耳。”○《晉書‧桓伊傳》:“[淮]南之捷,逆兵奔北,人馬器鎧,隨處放散。于時收拾敗破,不足貫連,比年營繕,並已修整。”

貫利(贯利),◆猶事利。指事功和利益。○《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鄭玄]注:“貫,事也。”○[賈公彥]疏:“使同其事利,不失其所也。”○[唐][杜頠]《兵部尚書壁記》:“辨九州之國,知其姦宄,同其貫利。”

貫類(贯类),◆謂從同類事物的比較中貫通其理。○[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今夫天子踰年即位,諸侯於封內三年稱子,皆不在《經》也,而操之與在《經》無以異,非無其辨也,有所見而《經》安受其贅也,故能以比貫類,以辨付贅者,大得之矣。”○[凌曙]注引《廟殿火災對》:“《春秋》之道,舉往以明來,是故天下有物視《春秋》所舉與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倫類以貫其理,天地之變,國家之事,粲然皆見,亡所疑矣。”

貫口(贯口),◆貫索(天牢)星座中位於牢口的一星。喻牢門。○[清][錢謙益]《獄中雜詩》之十五:“台星落落夜寥寥,咫尺垣牆貫口遙。”“貫口遙”,謂出獄無期。參見“貫索”。

貫絕(贯绝),◆冠絕。謂高出一切;遠遠超越。貫,用同“冠”。○《宋書‧始安王休仁傳》:“斯誠弘風曠德,貫絕通古,然非所以棄惡流釁,懲懼亂臣者也。”○[唐][韋貫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幼秉忠壯,蹈茲武節,韜略懸解,藝能貫絕。”○[明][陸世儀]《思辨錄‧治平》:“[程子]謂[堯夫]立歲差法,貫絕古今。”○[清][盧文弨]《宋龍泉山普濟禪院碑銘跋》:“至‘冠絕’作‘貫絕’,容可通用;‘樊籠’作‘煩籠’,殆不可通矣。”

貫金石(贯金石),◆謂金石雖堅,亦可穿透。形容精誠之力偉大無窮。典出[漢][劉向]《新序‧雜事四》:“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知石也。卻復射之,矢摧無跡,[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唐][裴子野]《南齊安樂寺律師智稱法師碑》:“誠感人天,信貫金石,直心般若,高步道場。”○[明][卓發之]《上葉曾城師書》:“因思天下精誠之極,可以貫金石,孚豚魚;不平之鳴,可以呼父母,訴上帝。”○[清][魏源]《書<明史稿>二》:“[淳古]([夏宗淳])十五從戎,十七授命,孝烈貫金石,視匪黨如糞壤,豈有堪挂其齒之理?”亦省作“貫金”。○[唐][楊弘貞]《貫七札賦》:“善乎[養由]之為弓也,挾穿楊之技,推貫金之誠,左烏號兮右青莖,睨七屬之甲,收百中之名。”

貫金(贯金),◆見“貫金石”。

貫節(贯节),◆見“貫眾”。

貫結(贯结),◆用繩子穿起來結牢。形容牢記在心。○《太平經》丙部之五:“真人請問神人:‘前所賜不達之生策書九十字,未知趨向、義理所歸,願為一一解,以遺後世,貫結而不忘。’神人言:‘為子直解之。’”○《太平經》丁部之十五:“善哉,子之難問,可謂得天意,迺入天心,可萬萬世貫結著不復去也。”

貫甲(贯甲),◆1.洞穿衣甲。○[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以刺[王僚],貫甲達背。”○[清][李漁]《風箏誤‧習戰》:“可喜的是弓彎夜月,劍倚秋霜,槍能貫甲,箭似穿楊。”○[清][李調元]《南越筆記‧粵人善鳥槍》:“其曰爪哇銃者,形如強弩,以繩懸絡臂上,遇敵萬銃齊發,貫甲數重。”◆2.穿上衣甲;擐甲。○《晉書‧李歆傳》:“[士業]聞,引兵還,為[遜]所逼。○[士業]親貫甲先登,大敗之。”○[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摺:“人人開弓並蹬弩,個個貫甲與披袍。”評彈《再生緣》第十八回:“看她身上是神氣活現,頂盔貫甲,哪能想到是位小姐。”◆3.把衣甲的葉片串連起來。○《管子‧五行》“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馬衍組甲厲兵”[唐][尹知章]注:“組甲,謂以組貫甲也。”

貫籍(贯籍),◆1.在戶籍簿上登記入冊。○[隋煬帝]《答智顗遺旨書》:“又以僧末貫籍,許其出首。”◆2.指戶口冊。○《舊唐書‧楊炎傳》:“[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而諱,不以死申,故其貫籍之名不除。”◆3.謂遷至新地經過一定時間,取得入當地戶籍的資格。○[宋][宋祁]《孫僕射行狀》:“遷至[汶上],樂其風土,遂貫籍焉。”○[元][姚燧]《轉運鹽使曹公神道碑》:“至[金]初,曾祖[儀]貫籍[睢]之[考城]。”

貫華(贯华),◆見“貫花”。

貫花(贯花),◆亦作“貫華”。◆佛教傳說,佛祖說法,感動天神散落各色香花。後因以“貫花”喻佛教的精義妙旨。亦借指說偈頌,唱導佛法。○[唐][張鷟]《滄州弓高縣實性寺釋迦像碑》:“貫花之句,光如水上之蓮花;說偈之音,皎若星中之月。”○[宋][贊寧]等《宋高僧傳‧讀誦二‧唐上都大溫國寺靈幽》:“偶疾暴終,杳歸冥府,引之見王,問‘修何業’?答曰:‘貧道素持《金剛般若》已有年矣。’王合掌,屢稱‘善哉’,俾令諷誦。○[幽]吮唇播舌,章段分明,念畢,王曰:‘未盡善矣,何耶?勘少一節文,何貫華之線斷乎?’”華,一本作“花”。○[清][錢謙益]《秦淮水亭逢舊校書賦贈》之九:“貝葉光明佛火青,貫花心口不曾停。”

貫行(贯行),◆1.貫徹實行。○《漢書‧谷永傳》:“以次貫行,固執無違。”○[顏師古]注:“貫,聯續也。謂上所陳眾條諸事,宜次第相續行之,不當更違異也。”○[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三》:“貫,可訓為聯,不可訓為續。今按貫行,猶言服行,謂以次服行之也。○《後漢書‧光武十王傳》‘奉承貫行’,義與此同。”○[宋][宋祁]《代薛參政乞致仕上皇太后第一表》:“翊長君而在宥,統先烈以貫行。”◆2.水暢通而行。○[清][袁枚]《太傅鄂文端公行略》:“督三省時,疏一切水道:[滇]之[昆明]、[海口],[黔]之[磁硐]、[八達],[粵]之[楊][林]諸河,俱宣流貫行,商賈麇至。”◆3.指穿行,通行。○[清][阮元]《清遠峽記》:“然而三郡千里之水,舍此無由入海,觀其曲折夾東貫行之勢,亦奇矣。”

貫古(贯古),◆猶博古。○[清]徐世溥《與錢牧齋先生書》:“不知[虞山],由於無淹古之學,無貫古之識,且無希古之心。”

貫弓(贯弓),◆彎弓;張滿弓。○《史記‧伍子胥列傳》:“[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司馬貞]索隱:“[劉氏]音貫為彎,又音古患反。貫謂滿張弓。”○[宋][王十朋]《與汪中丞書》:“悍將為之落膽,狂虜不敢貫弓。”○[明][陳繼儒]《群碎錄》:“弔字,矢貫弓也。古者葬棄中野,禮貫弓而弔,以助驅鳥獸之害,今從口從巾,失其義矣。”

貫革(贯革),◆1.射穿甲鎧。○《禮記‧樂記》:“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鄭玄]注:“貫革,射穿甲革也。”○[孔穎達]疏:“貫,穿也;革,甲鎧也。所謂軍射也。言軍中不習於容儀,又無別物,但取甲鎧張之而射,唯穿多重為善,謂為貫革也。”○[宋][曾鞏]《飲歸亭記》:“其貴力而尚技以立武,《記》之所謂四時教士貫革之射是也。”○[清][錢謙益]《梅長公傳》:“虜酋小王子入謝,公返其金玉,取所貢矢與諸將耦射,十射皆貫革,矢矢相屬。”借指兵事。○[元]王逢《淮安忠武王箭歌‧題垂虹橋亭》:“[宋]家降璽朝暮得,思罷貫革垂無窮。”◆2.兵器名。亦用作儀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兵器‧貫革》:“貫革之狀,略如鞀鼓,兩邊皆有皮耳,動搖有聲,貫於矛上。每隊約二十人,大禮則以千牛左右仗衛軍執之。”○[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節仗‧次千牛衛》:“鼓角之次,即有儀物,貫革鐙杖,千牛軍衛執之,相比而行。”

貫耳(贯耳),◆1.古代刑罰之一。以箭穿耳。○《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漢書‧原涉傳》:“諸豪則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縛,箭貫耳,詣廷門謝罪,於君威亦足矣。’”[明][唐順之]《條陳薊鎮練兵事宜》:“其不用命者,縱不能盡如臨陣之刑,而軍令所謂鞭抶、貫耳等類,許將官督操亦時一行之以示威。”○[清][韓菼]《江陰城守紀》下:“而號令嚴肅,凡偷安不法者必貫耳、鞭背示眾,雖豪右不少貸。”◆2.指穿耳戴環以妝飾。○[晉][郭璞]《山海經圖贊‧神武羅》:“有神[武羅],細腰白齒,聲如鳴佩,以鍰貫耳。”○[元][白珽]《湛淵靜語》卷一:“婦人不纏足,不貫耳。”◆3.借指有穿耳習俗的方外民族。○[明][張居正]《聖壽節賀表》之一:“嘉木靈毳,紛呈動植之珍;貫耳雕題,畢集梯航之貢。”◆4.古代投壺術語。○[明][江禔]《投壺儀節‧投壺圖》:“貫耳,謂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故賞之。”○《孽海花》第二十回:“說話未了,忽然微風中吹來一陣笑語聲。一個說:‘我投了個雙驍,比你的貫耳高得多哩!’一個道:‘讓我再投個雙貫耳你看。’[小燕]道:‘咦!誰在那裏投壺?’”◆5.入耳;充耳。○《水滸傳》第六二回:“小可久聞員外大名,如雷貫耳。”○[感惺]《游俠傳‧俠蹤》:“上至王公,下至臣虜,誰不貫耳如雷。”

貫惡(贯恶),◆1.一貫的罪惡。○[明][無名氏]《民抄董宦事實》:“府示:本府備知[陳明]貫惡,已拏正罪。”◆2.指惡貫滿盈者。○[清][吳俊]《過石灣感上年捕大盜何德廣事》詩:“人心憤貫惡,天道憐氓蚩。”

貫斗牛(贯斗牛),◆謂上通於斗、牛星宿間。形容光芒強烈或正氣浩然。○[唐][陳章]《斗牛間有紫氣賦》:“貫斗牛於九霄,正當[吳]分;藏轆轤於午夜,,遠在[豐城]。”○[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岳武穆]﹞題詩[青尼市]蕭寺壁間云:‘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直節報君讎。’”[清][秋瑾]《寶劍歌》:“君不見劍氣棱棱貫斗牛,胸中了了舊恩仇。”亦省作“貫斗”。○[宋][秦觀]《陳令舉妙奴詩》:“俊詞偉氣森開張,玉杓貫斗生怒芒。”○[清][查慎行]《壽山田石硯屏歌副相揆公屬和》:“想當欲出未出時,其氣貫斗如煙虹。”

貫斗才(贯斗才),◆指超群拔萃的文才。○[明][陳與郊]《文姬入塞‧紅衲襖》:“[蔡夫人],[蔡夫人],你本是翠幃[班][馬],到做了玉帳[姬姜],可不道埋沒了[豐城]貫斗才。”參見“貫斗雙龍”。

貫斗(贯斗),◆見“貫斗牛”。

貫洞(贯洞),◆穿孔;穿透。○《釋名‧釋言語》:“通,洞也,無所不貫洞也。”○[南朝][齊][王琰]《冥祥記‧程道惠》:“又有群鳥,其喙如鋒,飛來甚速,鴆然血至,入人口中,表裏貫洞;其人宛轉呼叫,筋骨碎落。”

貫頂(贯顶),◆通達頭頂。星相家稱伏犀貫頂是貴者之相。○[明][如惺]《明高僧傳‧紹興寶林寺沙門釋大同》:“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明][劉若愚]《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此子頂圓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貫頂法,宜令讀書。”◆补义条目■刺穿头顶。○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遵〕乃攝女,令人守屍,云:‘當有枉。’吏白:‘有蠅聚頭所。’遵令披視,得鐵錐貫頂。考問,以淫殺夫。”

貫的(贯的),◆射中靶心。○[唐][姚承構]《張侯下綱判對》:“矢流貫的,侯服親於主皮;樂奏《采蘩》,笙鏞備於和體。”

貫道(贯道),◆1.謂徹悟至理。○《關尹子‧五鑒》:“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說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三國志‧吳志‧顧譚傳》:“[薛綜]為選曹尚書,固讓[譚]曰:‘[譚]心精體密,貫道達微,才照人物,德允眾望,誠非愚臣所可越先。’”◆2.猶載道。○[唐][李漢]《<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於斯道,有至焉者不也?”[宋][劉本]《<初學記>序》:“《禮》《樂》之文,隨世而存亡,不見其大全,惟是《詩》《書》垂世,煥乎其可觀者,皆貫道之器,非特雕章繢句以治聾俗之耳目者也。”○[清][錢謙益]《<蘇州府重修學志>序》:“[朱伯原]之文曰:‘為文足以貫道,為經足以通理。’其緒言具在也。”

貫達(贯达),◆貫通。○[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鄴侯]尚文,其於古記,無不貫達。”○[元][王惲]《太一二代度師贈嗣教重明真人蕭公行狀》:“然精一之誠,貫達幽顯,降度之功,洋溢一世矣。”○[清][方苞]《與徐貽孫書》:“吾兄居遠州部,夙少人事,宜以數年掃除百務,聚古聖賢人之書,沈潛翻覆,使其義意貫達於心。”

貫次(贯次),◆謂前後有序。○[南朝][宋][羅含]《更生論》:“聚散隱顯,環轉於無窮之塗,賢愚壽夭,還復其物,自然貫次,毫分不差。”參見“貫魚之次”。

貫船(贯船),◆首尾連接的船隻。○[宋][趙蕃]《昨見子暢尉曹與靈鷲長老年公用蕃船字韻唱酬佳什用韻呈年老》:“幾思杖策禮金仙,聞道客來如貫船;政恐方成過溪送,不能容此對床眠。”

貫城(贯城),◆1.刑部的別稱。因貫索星主刑獄,故名。○[明][沈德符]《野獲編‧畿輔‧廟市日期》:“城隍廟門市在貫城以西,每月亦三日,陳設甚夥,人生日用所需,精粗畢備。”○[明][袁宏道]《送黃竹石還江陵序》:“引而之貫城之市,則[夏]之璜,[周]之天球,若日之璧,若月之珠,東夷北狄之珍異陳焉。”○[清][錢謙益]《獄中雜詩》之七:“貫城西畔鐵城幽,紂絕陰宮抵夢游。”◆2.指牢獄。○[明][黃淳耀]《擬上念歲祲獄繁頒詔中外悉蠲十二年以前未完錢糧特諭輔臣會同三法司官清理淹禁務稱好生至意群臣謝表》:“是以農政脩而蠶繭被於山谷,馴致斷獄少而鵲巢依於貫城。”○[清][周亮工]《羈室中客因予客歲可憐明日又清明之句為數絕句予復用原韻》:“天雞盡夜有高聲,一曜新開古貫城;不識春光何地是,鋃鐺影裏拜清明。”

貫變(贯变),◆謂通事物變化之理。○[宋][劉敞]《辭不受詳定官制敕》:“[歐陽修]、[吳奎],皆學該今古,窮極貫變,欲定大典,非其人不可。”○[宋][呂陶]《賀蘇內翰啟》:“恭惟某官,道造本元,才周貫變,語默繫時之休戚,出處為國之重輕。”○[宋][洪適]《又迎新守趙監丞啟》:“德備忱恂,獨樂[東平]之善;學該貫變,盡讀[河間]之書。”

貫比(贯比),◆排列比較。○[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若是,則《春秋》之說亂矣,豈可法哉。故貫比而論,是非雖難悉得,其義一也。”

历史上的郑尚书八字 四柱八字起源哪个朝代

貫百(贯百),◆指錢鈔的票面數額。貫,一千錢;百,一百錢。借指錢鈔。○[宋][樓鑰]《先兄嚴州行狀》:“況作偽者他皆可為,惟貫百例不能亂真,故多敗。”○[明][無名氏]《白兔記‧訪友》:“日間在賭坊中搜求貫百,夜宿[馬鳴王廟]安身。”

共貫同條(共贯同条),◆串在同一錢串上,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脈絡連貫,事理相通。○[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涕笑皆神之所行,逡巡皆氣之所應,固可於此得吾兄……共貫同條之精爽。”參見“共貫”。

共貫(共贯),◆貫通;連貫。○《漢書‧董仲舒傳》:“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唐][劉知幾]《史通‧疑古》:“斯則當[堯]之世,小人君子比肩齊列,善惡無分,賢愚共貫。”○[郭沫若]《論古代文學》:“北方文化係[殷]民族奠定的,南方文化係[殷]民族傳播的,故南北共貫。”

附貫(附贯),◆猶附籍。○《新唐書‧李晟傳》:“七年,以[臨洮]未復,請附貫[萬年],詔可。”

洞貫(洞贯),◆1.穿透。○《三國志‧吳志‧魯肅傳》“[瑜]之東渡,因與同行”[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曜]《吳書》:“﹝[魯肅]﹞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新唐書‧薛仁貴傳》:“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仁貴]一發洞貫。”○[清][錢學綸]《語新》卷上:“身被十八創,且以兩手足合掌,用尖刃洞貫,索縛如豕。”◆2.通曉,透徹瞭解。○《太平御覽》卷二六四引[晉][袁山松]《後漢書》:“[岑晊]字[公孝],高才絕人,五經六藝,無不洞貫。”○《朱子語類》卷一○四:“今日看此一段,明日且更看此一段,看來看去,直待無可看,方換一段看,如此看久,自然洞貫。”

大滿貫,◆源于英语grandslam。原指桥牌比赛中全赢十三墩牌。后泛指同一年在某项运动中,尤指在网球、高尔夫球、业余英式橄榄球中赢得所有锦标赛或比赛。现亦引申为在某一领域中取得全胜。○《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7期:“今年3月正好是美国经济进入周期性高涨的第九个年头,也就是说从1991年起,已高速运行了90多个月,若能确保今年不滑坡,就能赢得整个90年代居高不跌的大满贯。”

誠貫(诚贯),◆誠實的習慣。貫,同“慣”。○《文選‧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知言有誠貫,美價難克充。”○[李善]注:“知汝之言有誠實舊貫。”

參貫(参贯),◆間雜,貫串。

博貫(博贯),◆博覽並貫通。○《後漢書‧班固傳》:“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明][劉基]《陳司戶墓志銘》:“博貫經史,蜚聲庠序。”

變貫(变贯),◆變化而貫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文》:“[胥公]有啟謝[歐陽秀才]云:‘……敏學該乎變貫,英識極於覃研。’”

本貫(本贯),◆原籍。○[前蜀][韋莊]《秦婦吟》:“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摺:“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宋]朝[崇寧]年間有一個姓[王]的公子,本貫[浙西]人。”○[魯迅]《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梅蘭芳]博士,戲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貫,則為[吳]下。”◆补证条目■原籍。○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取顧夫錢糴米充數,即注夫逃走,下本貫禁父母兄弟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