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实体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指南之
二、钢筋的松扣和脱扣
1、现象描述
钢筋骨架松散(如图1.1所示)。
图1.1 钢筋绑扎松散实例
2、原因分析
钢筋未按照规定绑牢,在搬运钢筋骨架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钢筋骨架发生绑
扣松脱或松散。
3、防治措施
3.1 施工措施
3.1.1 严格采用八字扣顺序绑扎,容易松脱的部位应采用十字扣绑牢,绑丝采用
两股或两股以上,绑扎牢固,成型后应加强成品保护,免受冲击荷载(如图3.1.1.1所
示)。
图3.1.1.1 八字口绑扎示意图
3.1.2 在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中心和两端均应绑扎牢固;双向钢筋的交叉点必须
全部进行绑扎、不得跳扣;直径12㎜以下钢筋应采用22 铅丝绑扎,直径14mm、16㎜
的钢筋应采用20 铅丝绑扎,直径18㎜及以上钢筋应采用双根22 铅丝绑扎。
3.2 管理措施
3.2.1 施工单位应在工人进行施工前做好钢筋安装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
进行检查,保证工人操作正确。
3.2.2 监理单位应在钢筋隐蔽验收前,对钢筋绑扎、钢筋定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
问题及时纠正。
4、质量控制重点
严格采用八字扣顺序绑扎,容易松脱的部位应采用十字扣绑牢,确保绑丝铅号规
格使用准确,绑扎牢固。
三、保护层超差或露筋
1、现象描述
1.1 保护层厚度不足或个别部位超厚。
1.2 拆模时出现露筋(如图1.2.1所示)。
图1.2.1 钢筋保护层超差实例
2、原因分析
由于保护层垫块脱落或振捣器撞击,使得钢筋位移或者钢筋骨架松散,导致个别
部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超厚,个别部位厚度不足,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出现露筋。
3、防治措施
3.1 施工措施
3.1.1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的外缘计
算。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保护层厚度确定梁、板垫块厚度。垫块不得混用、乱用,
常用垫块基本种类(如图3.1.1.1所示)。
图3.1.1.1 垫块种类实例
3.1.2 对砂浆垫块应采取可靠固定措施,垫块强度不应低于M20,尺寸宜为40x40
不大于1m,垫块上预留18 #绑扎固定铅丝,对塑料垫块应满足强度要求并用
铅丝固定,不得采用碎石片等代替垫块使用,不宜使用大理石垫块。垫块设置(如图
3.1.2.1、3.1.2.2所示)。
图3.1.2.1 墙体垫块设置实例
图3.1.2.2 楼板垫块设置实例
3.1.3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钢筋采取有效固定措施,并搭设供浇筑人员行走的
施工通道和操作平台,禁止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踩踏。振捣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振动
捧不得随意触及钢筋骨架或垫块。
3.1.4 地下室顶板等需作板底保温的混凝土构件,不得将保温板直接铺在模板上进
行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后粘保温板方法施工,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3.2 管理措施
3.2.1 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
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2.2 监理单位在隐蔽验收时,对钢筋位置、垫块设置进行检查,保证采用的垫块
种类正确,放置规范。监理人员旁站时,对违规操作应及时制止,发现钢筋移位或垫
块脱落时,应要求操作人员及时校正或补垫。
4、质量控制重点
垫块材质、尺寸、设置间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及垫块成品保护。
四、梁面或梁底多排纵筋排距超差
1、现象描述
梁面或梁底多排纵筋下落、移位(如图1.1所示)。
图1.1 梁二排钢筋下沉实例
2、原因分析
制作箍筋时,箍筋弯钩角度不足135°;现场绑筋时,钢筋排距无控制措施,造成
纵筋下落、移位。
3、防治措施
3.1 施工措施
3.1.1 使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短筋作为分隔筋,以保证梁的上下两排纵筋之间的
净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1.2 分隔筋设置要求:一排、二排纵筋与分隔筋三者紧贴,用十字扣绑牢。梁
面起始分隔筋设在距支座0.5m处,中间部位每隔3m设一个;梁底初始分隔筋设在距
支座1.5m处,中间部位每隔3m设一个;上述分隔筋每跨不少于两个(如图3.1.2.1、
3.1.2.2所示)。在纵横梁、主次梁相交钢筋相互穿插处,不设分隔筋。
图3.1.2.1 分隔定位筋安装示意图
图3.1.2.2 分隔定位筋设置实例图
3.2 管理措施
3.2.1 施工单位应在钢筋安装前向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对所采用措施进行认
真讲解。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2.2 监理单位应隐蔽验收过程中进行检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分隔筋设置合
理。
4、质量控制重点
4.1 箍筋制作时,确保箍筋弯钩角度满足规范要求。
4.2 严格按要求设置分隔筋,保证二排筋位置正确。
五、主次梁、梁柱节点处钢筋位置超差
1、现象描述
1.1 主次梁相交节点处各向钢筋交叉,钢筋密集,钢筋位置偏差较大(如图1.1.1
所示)。
1.2 在梁、柱节点处,易发生钢筋位置偏差较大,柱箍筋间距超差或漏设等现象
(如图1.2.1所示)。
图1.1.1 梁柱节点钢筋位移
图1.2.1 箍筋间距超差实例
2、原因分析
2.1 梁、柱截面偏小,设计单位在节点处钢筋过密。
2.2 主次筋层次不分明,节点钢筋绑扎前,未能预先计划钢筋绑扎顺序。
2.3 在梁、柱节点处,梁主筋插入柱节点,各向钢筋交叉。
3、防治措施
3.1 设计措施
3.1.1 适当加大梁、柱截面,梁、柱宜优先选用大直径钢筋,以确保钢筋间距。
3.1.2 在节点处钢筋复杂密集区,设计单位应在设计图纸上注明柱、梁、板钢筋摆放
方式并绘制详图,或采用三维CAD软件确定钢筋位置,并以此确定构件有效截面高度。
3.2 施工措施
3.2.1 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图纸,绘制主次梁、梁柱节点钢筋排列二维或三维详
图,确保合理的绑扎顺序,根据板、次梁、主梁和墙、柱的实际截面,按钢筋排列的
位置,计划好主次梁交叉处的主筋、箍筋的穿筋和绑扎次序,然后按方案进行绑扎
(如图3.2.1.1、3.2.1.2所示)。
图3.2.1.1 板、次梁、主梁钢筋排列
图3.2.1.2 纵、横梁钢筋排列
3.2.2 主、次梁交接处箍筋应按设计要求加密,一般设计要求主梁附加三道间距
50mm的箍筋,如图3.2.2.1所示,图中:s为主梁箍筋加密区范围,b为次梁宽度,h1为
主次梁的高度差。
图3.2.2.1 主、次梁交接处箍筋加密做法
3.2.3 绑扎梁、柱核心区钢筋时,先插梁的底筋,然后绑扎柱箍筋,再插梁上部钢
筋。
3.2.4 框架梁与柱侧面齐平时,如设计无说明,柱主筋在外,梁主筋在内,可将梁
外侧纵筋按1:12缓斜度弯折入柱,梁箍筋应做相应调整。边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
40mm时,应附加 12的构造筋(如图3.2.4.1所示),防止混凝土开裂。
图3.2.4.1 梁外侧纵筋弯折入柱
3.2.5 梁、柱节点核心区内,柱箍筋应按设计要求加密,计算核心区需要的柱箍筋
数量,不得遗漏。
3.3 管理措施
3.3.1 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详细研究钢筋排列方法和绑扎顺序,对工人做
好技术交底,并有专人在工人施工时进行现场指导。
3.3.2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质量控制重点
4.1 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预先计划钢筋绑扎顺序。
4.2 隐蔽验收时,重点检查钢筋位置、核心区箍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