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太后之中,有这么一位特殊存在,既非前朝皇后,也非皇帝生母,只是前朝皇贵妃,但却被新帝晋封为皇太后,而且在位9天以后便死去,她便是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丈夫是道光帝,儿子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訢,养子则是“四无皇帝”咸丰帝。
那么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何可以被晋封为皇太后,为何在位9天以后便死去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般来说,古代的皇太后,要么是前朝皇后,为六宫之主,新帝继位以后,自动晋升为皇太后。要么虽非前朝皇后,但却是新帝生母,所以母以子贵,被新帝晋封为皇太后。
如果新帝继位,嫡母和生母都在,便是两宫并尊。一般嫡母皇太后要比生母皇太后政治地位高一些,但新帝因为血缘关系,往往是偏向生母。像清朝同治年间,同治帝嫡母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便是两宫并尊。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于道光年间通过选秀入宫,初封静贵人。后来日益得宠,先后为道光帝生下三子一女,也因此屡屡晋封。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帝悲痛之下决定不再立皇后,同年晋封已经是贵妃的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称呼为静皇贵妃,成为实际上的六宫之主。
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三子一女中最为著名的是道光帝第六子,也就是后来的恭亲王奕訢,道光帝还将逝去的孝全皇后留下的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交付博尔济吉特氏抚养,这两兄弟年龄相仿,又朝夕相处,所以从小便有着很深的感情。
到了咸丰帝登基以后,也许是为了报恩,也许是为了做给天下人看,以示自己仁孝之心,或者说两者都有之,至于哪点更多就只有咸丰帝心里清楚了,因此对静皇贵妃很不错,尊其为康慈皇贵太妃。
并且参考父亲道光帝侍奉孝和太后的方式来对待康慈皇贵太妃,是宫居寿宁宫,园居绮春园,生辰定名为“慈寿节”。没有重要事情的话,每日都亲自去请安,可以说除了没有给皇太后的名分,其他都是按照皇太后的标准来的。
咸丰帝之所以没有晋封康慈皇贵太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礼制上来说,康慈皇贵太妃只是她的养母,按照清朝制度,只有皇帝生母可以尊封为皇太后,养母并不能。更何况清朝乃至之前朝代,也没有皇帝尊封养母为皇太后的先例。
所以咸丰帝不尊封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礼制上也说得过去,毕竟这是于礼不合。而且以皇太后的规格对待康慈皇贵太妃,已经是逾制了,已经是很可以了。
二是咸丰帝对于自己精明能干的六弟恭亲王奕訢太过猜忌和防备。
道光帝晚年,对于继承人选,其实就是在咸丰帝和恭亲王两兄弟之间选择。
虽然清朝在康熙年间有着残酷的九子夺嫡,但等到雍正帝继位以后,有鉴于此,对于皇子的权力是大为限制。不过好歹还有点实权,比如说派皇四子弘历和皇五子弘昼办理苗疆事务。到了乾隆帝以后,对于皇子的限制更大,没有什么实权,平常也就是派遣修个书什么的。
可以说自乾隆帝以后,清朝的皇子并没有实权,即使想要夺嫡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因为没实权。因此咸丰帝与恭亲王之间的皇位竞争,并没有拼个你死我活,是以文斗为主。
咸丰帝自知才干不如恭亲王,在师傅杜受田的指点下,以仁孝之心打动了道光帝,因此道光帝认为这个儿子人品比六子奕訢要好,最终选择了他,实现了弯道超车。
但即使如此,兄弟二人也因此心里留下了疙瘩。更要命的是,道光帝在遗诏不只是指定咸丰帝继位,更是破天荒的立六子奕訢为亲王,这足以说明他复杂的心情,但更是使得咸丰帝大为猜忌自己的六弟。
虽然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康慈皇贵太妃在这兄弟二人争储期间是什么表现,但肯定是偏向于自己的亲生儿子恭亲王奕訢。当时野史记载中更是有着康慈皇贵太妃病重之际,将前来看望的咸丰帝误以为是儿子恭亲王,提到道光帝曾有意立恭亲王为储的故事。
综于以上几点原因,咸丰帝是不可能尊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毕竟恭亲王是他潜在的最大威胁者,加上他在登基之初并没有子嗣,若是尊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是进一步提高恭亲王地位,那么将对自己很不利。
还好的是当时清朝正是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咄咄逼人,所以咸丰帝并没有打压自己的六弟恭亲王,反而是重用,还破例将其入值军机处。
不过到了咸丰五年七月,随着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咸丰帝和恭亲王兄弟二人开始反目。康慈皇贵太妃虽在道光后期实际掌控六宫,并且在咸丰年间实际享受皇太后待遇,但终究不是真正的皇太后,因此能再进一步成为皇太后,成为她念念不忘的一块心病。
恭亲王知道生母的想法,所以想要向四哥咸丰帝求下这个名分。有一日,恭亲王从生母处离开,遇到前来看望的咸丰帝,咸丰帝先问康慈皇贵太妃病情如何,恭亲王便含泪说出了自己想法,说道已经不行了,就等着一个封号才能咽得下气。
咸丰帝其实也知道自己养母的心思,但为了打压和防备六弟恭亲王,所以一直没有松过口,其他人自然也不敢说,恭亲王突然这样说出来,使得咸丰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话,只能含糊不清的哦哦了两声,意思是自己知道了。
恭亲王一听到四哥咸丰帝哦哦两声,有可能单纯地以为是同意了,更有可能是事已至此,只能先假装糊涂,先将母亲心愿了了,于是立刻跑到军机处传旨,要求礼部查制具奏。
礼部接到命令自然照办,很快将请尊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的奏折呈于咸丰帝,咸丰帝一看是勃然大怒,没想到自己哦哦了两声,竟引发这么个后果,感觉自己是被六弟恭亲王算计了,这分明是矫旨。
但咸丰帝被逼到这个地步,已经退无可退,他对康慈皇贵太妃的孝顺是天下皆知,如果就这么驳回礼部奏折,岂不是出尔反尔,病重的康慈皇贵太妃听到肯定受不了。如果说出是恭亲王乱传旨意,恭亲王也坐实矫旨罪名,这可是要杀头的,他虽然对这个弟弟有猜忌有防备,但也不至于想杀了他,更何况杀了他,这不是落下养母病重未亡先杀兄弟的骂名,所以咸丰帝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无奈同意。
康慈皇贵太妃终于得偿所愿,升级为康慈皇太后,不过已是病入膏肓,即使有此喜讯,也于病情无补,九天以后便死去。史书记载:“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
咸丰帝被弟弟恭亲王如此摆了一道,吃了一个哑巴亏,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开始了他的反击和报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首先是针对恭亲王而言,在康慈皇太后的梓宫从紫禁城移至圆明园之绮春园以后,咸丰帝下了一道朱谕,责怪恭亲王“礼仪多有疏略之处”,是“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
恭亲王对自己生母的丧礼怎么会多有疏忽之处呢?
这其实不过是咸丰帝对他的反击和报复罢了,同时朱谕最后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俾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以副朕成全之至意”。很明显就是在敲打恭亲王,以后不要自作主张,不要替我做决定了。
从此以后,恭亲王再未进入权力核心,是起起落落。直到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以后,恭亲王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谈判,才算是再度得到起用,不过只是临危受命收拾烂摊子罢了。
等到咸丰帝临终立幼子同治帝,留下八大顾命大臣,名单中亦是没有恭亲王,依旧将其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可见对其防范之深。
其次康慈皇太后的身后待遇也是大打折扣,咸丰帝以不想违背祖制为由,为康慈皇太后上的上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只是8个字,不是惯例的12个字。而且还没有至关重要的“成”,因为道光帝死后,谥号中最重要的是“成”字,所以三任皇后都是“成皇后”,没有“成”字,是不系道光帝谥,不能升祔太庙。
按照清朝制度,皇后先死于皇帝,是与皇帝合葬,后死于皇帝的则是另建陵寝。
在康慈太后的陵寝安排上,咸丰帝也进行了大降格,将其葬于道光帝慕陵之东的慕陵妃园寝,与道光帝的妃子们埋葬在一起,改建了一番,升级成为“慕东陵”,成为清朝皇太后丧仪的特例。
恭亲王为自己母亲争来皇太后的名分,代价却是自己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母亲虽为皇太后,却是身后待遇大减,还葬在有些不伦不类的慕东陵。
不过还好的是,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并非是一时分胜负,而是看谁活的时间长,往往是活的时间长者获胜。
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的烟波致爽殿驾崩以后,虽留下顾命八大臣,但没多久恭亲王就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是再度掌权,成为议政王,后来更是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随着恭亲王的水涨船高,他的母亲康慈皇太后的身后待遇也是一高再高,先是加谥为“成皇后”,又祔太庙。后来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累加谥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简称为孝静成皇后。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