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框架填充墙抹灰层空鼓和开裂,是工程上经常遇到的质量通病。这类填充墙选用的砌体材料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主流,其抹灰层开裂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出现在如下几个部位:
1、混凝土柱或墙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交接部位的竖向裂缝;如果墙体比较长(如4.5米以上),在墙体中间也容易出现垂直裂缝;
2、框架梁、板与砌体交界处,一般为水平裂缝;
3、施工洞口、窗台压顶处,一般为八字形裂缝;
4、门、窗过梁的上部;
5、水电管线开槽处及消防箱、配电盘背面。
从统计数字看,竖向裂缝远多于横向或八字形裂缝,且多集中于混凝土柱或墙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交接部位。
最初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于工程上时,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甚至材料供应商自身,都没有足够的工程经验去驾驭,空鼓和开裂的工程质量问题较多。
尤其让人挠头的是,填充墙部位抹灰层的开裂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许多时候业主已经入住完成装修,墙体裂缝还在陆续出现。这时去维修的成本就会很高,因为要考虑装修部分的修复。
记得最初为了减少房屋交付后的质量投诉,笔者公司宁可去“墙体办”交一笔罚款,也要用烧结粘土砖类的砌体材料,觉得还是老祖宗留下的“秦砖汉瓦”才更可靠。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目前在如何控制框架(剪)结构填充墙质量方面已经有很大改观。但要说彻底扭转,恐怕还是需要参建各方的进一步努力。
笔者结合当前工程实际,试着从“严控材料、狠抓工艺”的角度阐述裂缝出现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特点
1、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结构特点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以水泥、石灰、石膏和粉煤灰(俗称“灰加气”)或砂(俗称“砂加气”)为主要原料,以铝粉为发气剂经过蒸压养护等工艺制成的多孔块状墙体材料。本文无特殊说明,讨论对象都是工程比较常用的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为表述方便,以下简称“砌块”。
【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砌块的结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第一是铝粉与碱性水溶液之间反应产生气体使料浆膨胀,以及水泥和石灰的水化凝结而形成多孔结构的物理化学过程;第二是蒸压条件下(8~12个大气压,175~203℃饱和蒸汽)硅、钙质材料发生水热反应使强度增长的物理化学过程。
所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多微孔结构的轻质材料,其孔隙率高达70%~80%,其中由铝粉发气形成的气孔约占40%~50%,由水分子形成的气孔约占20%~40%,大部分气孔的孔径在0.5~2㎜,平均气孔的孔径在1㎜左右。
砌块的气孔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相互不通。气孔阻断了材料中毛细管的连续性,形成无渗透的毛细通道。这些构造使得砌块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内部水分子不易蒸发;砌块的干燥速度较慢;另一个特点是外部水分子在向内渗透时,运动也很缓慢,吸水延续的时间比较长。
砌块的这个特点,与下面我们要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参数有关:含水率。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含水率
现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第9.1.2条规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含水率宜小于30%。
工程实践证明,控制加气混凝土制品在砌筑或安装时的含水率,是减少收缩裂缝的一项有效措施。
首先,必须控制砌块上墙时的含水率,不得在饱和状态下上墙;
其次,控制墙体抹灰前含水率,墙体砌筑完毕后不宜立即抹灰,一般控制在15%以内再进行抹灰为宜。对于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制品以及相对湿度较高的地区,制品含水率可适当放宽,但亦宜控制在20%左右。
研究表明,“加气混凝土的收缩是由于毛细孔水和部分凝结水蒸发而引起的,毛细孔水的蒸发使得毛细孔内水面下降,弯月面的曲率变大。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毛细孔内便形成毛细管收缩应力。随着孔内水分的不断减小,这种收缩应力不断增加,致使加气混凝土制品收缩”【1】。
为了控制砌块的上墙含水率,减少加气混凝土收缩,工程现场必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砌块存放应有防止雨淋施;二是砌筑时,砌块出厂龄期要大于28d。
砌块存放要防止雨淋比较好理解,因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出釜时的含水率一般都在35%以上。如果再被雨淋到,只会“雪上加霜”,不利于砌块内部水分挥发降低含水率。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防雨防潮存放措施】
那“砌筑时砌块出厂龄期要大于28d”的依据是怎么来的呢?实验表明,“当砌块含水率≤5%时,干缩变形才趋于稳定.一般地,在28d内主要是干燥收缩,收缩量占全年总收缩量的60%,同时减重;在29~180d主要是碳化过程,收缩量占全年总收缩量的15%;在18l~360d,收缩量占全年总收缩量的25%”【2】。
可见规范中强调“28d龄期”,未必是完全解决砌块干燥收缩问题,但会释放大部分收缩应力。
顺便说一句,砌块在运输装卸时,要尽量避免碰撞,防止掉角和折断。这绝非单纯是为了美观,而是缺边少角的砌块,易造成表面收缩率和张力分布不均匀。不均匀的张力,也是产生裂缝的直接原因。
砌筑工艺控制要点
1、砌筑前的浇水润砖
根据笔者观察,很多时候,工地上都是临到砌筑时,才“临时抱佛脚”匆匆忙忙泼上几桶水。这种浇水湿润后立即砌筑的做法,弊端很多。砌块吸水较慢,临时泼水,会在砌块表面形成水膜,反而阻碍了砂浆与砌块之间的粘结。没有被吸收的水,还会导致砂浆的流动性增大,砂浆中水泥浆流失,使砂浆强度降低。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砌块砌筑前,提前1~2d浇水湿润,砌筑时,再向砌块适量浇水。
砌块浇一遍水后,被其表面吸收的仅是一部分,大部分水会流掉。实验表明,充分浇一遍水渗透深度为5mm左右,第二遍大约在9㎜,第三遍大约14㎜【3】。浸润到这个深度比较适宜上墙,不可过量,否则会导致砌体收缩期变长。
至于每遍浇水的时间间隔,这个倒是比较难以精确。因为要结合砌块自身含水率、气温、空气湿度等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摸索、研判。
2、选择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
前文提到,填充墙出现竖向裂缝的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形式裂缝。且竖向裂缝多在竖缝砂浆处,那为何如此呢?
当前很多工程,要么是不够重视,要么是出于成本考虑,采用普通砂浆进行填充墙砌筑的情况还比较多。普通砂浆干燥收缩值大、和易性及保水性差。砂浆往往因为失水导致水化反应不充分,不能形成具有胶凝性质的水化产物,降低了与砌块的粘结强度。
砌体竖向灰缝,因为操作比较困难(砌块块体较大),当饱满度不足时砂浆和砌块之间的粘结强度就低,拉应力作用下,墙体更容易出现竖向裂缝【4】。
所以规范中明确,加气混凝土砌体的竖向灰缝饱满度不得小于80%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是砌体抗拉的薄弱部位。
《砌体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7-2021)第3.3.1项明确:“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最低强度等级应为Ma5”。注意,规范规定砌筑砂浆种类是“Ma”,即须使用加气混凝土的专用砂浆。
该规范全文是黑体字,即所有内容都是强制性标准。那么工程上那种“你写归写、我做归做”的情况,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另外使用砌块专用砂浆,砌块也不用提前浇水润砖。
3、日砌高度不宜过快
控制填充墙的每日砌筑高度,主要是为了控制砂浆水平缝的塑性变形。因为在砂浆达到一定强度之前,砂浆的徐变过程都在进行。如果砌体的砌筑高度过快,水平砂浆势必会在砌块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
至于砌筑高度多少是合适,各地规范也略有差异。根据试点工程的经验,日砌高度在1.5m左右为宜吧。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一次砌筑到半高墙时,在最后一皮砌块上要再“浮压”一皮砌块,为的是让下皮砌块与砂浆能更好的结合。
梁底填充墙空隙处理
1、细石砼塞缝,工艺控制是关键
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并停歇至少14 d以后,再将其补砌挤紧;也可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塞紧、填嵌密实。
填充墙最上一皮砖,通常采取倒八字的“①定制斜砖+②预制混凝土三角块”砌筑形式,所谓“斜砖顶砌封山”,以抵御墙体所产生的正八字形裂缝。
【填充墙梁底斜砖顶砌示意图】
“斜砖顶砌”的关键是要每块砖挤紧顶牢,但目前工程上去定制斜砖的很少见,至多就是采购灰砂砖直接作为斜砖使用。而且在图纸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施工单位自行处置一般都会选择干硬性的细石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塞缝。
采用细石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塞缝,一般都会内掺膨胀剂,根据笔者的工程经验,这类微膨胀剂通常对于养护条件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注意后期7d的看保湿养护,不能一掺了之。
塞缝的缝隙高度在30~50mm比较适宜,而且应该用防腐木楔塞紧,木楔间距600mm左右。
【填充墙梁底“塞缝”工艺】
笔者也在工程上看到用聚氨酯发泡填充的方式,所谓“柔性连接”。确实施工方便,但没有看到这种做法的依据何在,工程最终的效果如何也不得而知。
2、梁底空隙工艺间歇期,14天是底线
前文提到,墙体砌至接近梁、板底时留一定空隙,并停歇至少14d以后再进行补砌或填塞。这个停歇14d,并非是最合理的,而是一个基本条件,甚至是底线。
有实验表明,普通干粉砂浆7天收缩完成60天收缩的75%,28天完成60天收缩的89%;专用砂浆7天收缩可以完成60天收缩的72%, 28天完成60天收缩92%【5】。
所以,墙体砌筑完工28天后,再施工墙体项部的斜砌砖及墙面抹灰方才是比较合理的周期。只不过在目前“高周转”、“穿插提效”的鼓噪之下,没有办法实现罢了。
墙面抹灰前的基层处理
1、基层湿润,有个小技巧
基层的清理,重点是清除浮灰和砌块出厂切割时留下的鱼鳞状酥松颗粒。其他污斑、油渍、尘土等污物也应清理干净。
基层清理、清洁之后的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控制墙面的含水率。
基层过于干燥,将造成基层的吸水率过大,使抹灰层过快失去流动性和失去凝结硬化所需的水分,抹灰砂浆会失去粘结力而空鼓。
基层过于潮湿,含水率过大,此时基层的孔隙被水充满,灰浆不能深入基层的孔隙,造成抹灰层无法粘附。或者基层的水分向外渗出,将抹灰层稀释产生流浆引起开裂。
就如本文2.1中所讲砌块的湿润一样,抹灰前的基层湿润也是一个比较难以精准控制的步骤。“浸润砌体内深度为10~15mm为宜”,却又不能直观判断。
笔者觉得比较可行的作法是:用喷雾器(方便操作能保证洒水的均匀性),向墙面喷洒水3遍。每遍喷洒水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墙表面似干非干,水在砌体表面呈现自然流淌状,此时浸润深度基本在10~15mm,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毛化”处理。
2、专业界面剂怎么选?
《浙江省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技术规程》(DB33/T1022-2005)第7.0.4项规定:墙面抹灰前,基层应清扫干净后再抹或喷专用界面剂处理,界面剂厚度宜为2~3mm,界面剂处理后应及时养护,待浆面凝结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根据抹灰层厚度做灰饼、冲筋。
专用界面剂具备两个特点:良好的粗糙面以增加抹灰层的附着力;良好的防水性能以保证抹面砂浆充分水化。两方面的作用不可偏废。
3、甩浆层两次预裂,增加粘结力
基层面处理的另外一种常用工艺就是传统的“甩浆”方式。原来多以人工操作为主,近些年来则用墙面拉毛喷浆机实施作业。
喷浆完成一段时间后,一般是24小时以后,进行浇水养护,保证浆粒能达到预期的强度。甩浆应达到摸上去有扎手的“毛刺”感,并养护到手掰不动,方可抹灰。
甩浆层达到一定的强度后,让其自然开裂,这是第一次预裂。基层抹灰(底糙层)后应间隔1~2d,待干燥后可能继续出现开裂,此为第二次预裂。
经过两次预裂,可以吸收并消耗砌体与抹灰层间因变形产生的应力,消除早期裂缝,增加粘结力,对防止墙面空鼓和开裂有利。
墙面抹灰砂浆选用
1、普通抹灰砂浆,为何容易开裂?
笔者第一次接触蒸压加气凝土砌块大约是在二十年前,那时大家对砌块的材性了解不多,没有区别对待,设计图纸中的建筑做法仍然是1:1:6水泥混合砂浆,等同于粘土砖。
记得工程交付后,空鼓、开裂的情况明显偏多。当时笔者所在项目的项目经理,根据他的工程经验,要求后续工程将1:1:6水泥混合砂浆,配比改为1:1:8甚至1:1:9(那时还是自拌砂浆),最终结果确实改观了不少。
现在回看那段经历,可以很容易找到抹灰层空鼓、开裂的原因:
(1)普通抹灰砂浆的保水性差,其水分易被砌块吸收而影响砂浆硬化,其强度、粘结力随之下降,容易出现空鼓现象。
(2)砂浆强度偏高,其弹性模量也高,砂浆收缩而产生的应力较大。这种应力往往超过砂浆层的抗拉能力而导致开裂。
(3)自拌砂浆,还可能存在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石灰膏质量差、砂子过细或含泥量高等等因素,让抹灰层质量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现在工程上已经普遍采用预拌砂浆,但根据《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223-2010)中预拌砂浆和传统砂浆对照表,DP5.0(或WP5.0)抹灰砂浆基本等同于1:1:6水泥混合砂浆,笔者还是觉得这不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选择。
【预拌砂浆和传统砂浆对照表】
2、石膏砂浆降空鼓开裂效果明显
其实随着加气混凝土类的墙体材料越来越多地应于工程,新型墙体抹灰材料也随之不断研发出来。新型墙体抹灰材料主要在如下五方面进行了迭代:(1)增加基层砂浆的粘结力;(2)降低砂浆自重;(3)降低砂浆的弹性模量,减少收缩应力;(4)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配制;(5)抹灰层与基层的物理力学性接近,如两者的膨胀系数相近。
笔者单位曾在上海闵行浦江镇某项目二期采用石膏砂浆作为抹灰材料,与采用预拌砂浆的一期工程相比较,在控制空鼓、开裂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
这些优势表现在:石膏砂浆与基层的粘结强度高,不易产生空鼓开裂;石膏凝结硬化快,硬化后体积稳定,不易产生收缩开裂;石膏砂浆与加气混凝土的收缩率、导热系数接近,有利于避免热胀冷缩变形相差太大而形成的空鼓或开裂。
【某品牌石膏砂浆技术参数表】
当然石膏砂浆也有弊端,比如不耐水,不能用于厨房、卫生间的抹灰等。且石膏砂浆的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厂家不多,采购时难以形成比选优势。
抹灰层的抗裂措施
1、钢丝网or网格布?
根据规范,在墙体与框架梁、柱、板及构造柱、剪力墙界面处,应双面沿缝两侧各通长设置不小于200mm宽的钢丝网或玻纤网格布。那两者作用是否等同呢?
笔者比较主张在抹灰层中使用钢丝网,因为钢丝网使用保温钩钉固定,可以将网片绷紧。底层抹灰时可以将砂浆挤揉进网孔内,形成有效握裹,从而提高抹灰砂浆的抗裂能力。
钢丝网孔的规格在20×20㎜以内,丝径0.7~0.8㎜即可。丝径不能过细,因为从墙面挂网到底层抹灰,往往还要有一定的施工间歇。丝径过细极易氧化生锈失去抗拉作用。工地上曾看到过丝径只有0.3㎜左右的钢板网,上墙时间不长,锈蚀很严重,轻轻一拉就断裂了。
在一些地方性规范中,要求钢丝网的丝径要达到1.2㎜,且是热镀锌。这个规定的初衷挺好,只是笔者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钢丝网的丝径太粗(比如0.9㎜以上),网片的弹性就很大,抹灰操作比较困难,来自工程一线的抗性比较大。
耐碱玻纤网格布虽然方便施工,但是质地比较柔软,基本是紧贴于墙面,并不能与抹灰砂浆形成有效握裹。所以耐碱玻纤网格布,更适合使用在石膏腻子材料,或者薄抹灰(厚度5㎜以下)系统中。
2、顶部楼层的抗裂措施
建筑物的顶部楼层,由于受到外界温度变化影响大,砌体填充墙在温度应力和干燥收缩共同作用下,出现抹灰层裂缝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顶层端部开间尤为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地方性规范都会做出相应规定。比如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16-2005)中第6.1.1项第8条就明确:当框架顶层填充墙采用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时,墙面抹灰应采取满铺镀锌钢丝网等措施。
某些项目的建筑设计说明,要求顶部三层内外墙抹灰都采取上述措施。笔者比较建议在内墙批嵌腻子时,内墙面满铺耐碱玻纤网格布。业主的自行装修,也应该采取这样的防开裂措施。
减少填充墙裂缝的新工艺
对于填充墙开裂这一质量通病(其实说顽症更合适),工程界的同行们也在不断探索,寻找更有效的新工艺,下面就来看看两者颇为新颖的工艺做法。
1、“后浇填仓柱”的工艺
这是一种在剪力墙与砌体墙衔接部位增设“后浇填仓柱”的工艺。待填墙体砌筑完成后,支设后浇填仓柱模板,浇筑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后浇填仓柱”可以与砌体墙通过马牙槎进行有效“咬合”连接。
【“后浇填仓柱”】【7】
这种方法应该会好于传统设拉结筋(柔性连接)的做法,只是这个成本会比较高。模板支设是一方面,混凝土的浇筑也是问题多多,不方便振捣。对于这种费人工、产值又不高的工艺,施工方都是比较排斥的,所谓“赔钱买卖”。
2、“斜砌法”填充墙
既然工程实践总结表明,加气混凝土填充墙主要为竖向裂缝,并且大部分是先在灰缝处破坏,于是有研究者提出,填充墙组砌工艺采用“斜砌法”替代“平砌法”。
【“斜砌法”填充墙示意图】【8】
“斜砌法”的控制裂缝的理念,是通过改变砌块组砌形式,将竖向灰缝引向斜向,通过砌块的重力来对灰缝处砂浆的变形、裂缝的产生及开展进行抑制。
这个防裂思路很像本文3.1节中填充墙梁底处采用斜砖砌筑,应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尝试。只是笔者还没有接触到哪个项目采用这种组砌方法,工程实际效果怎样还不得而知。
结 语
1、回归规范的严肃性
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想到在江苏某地的一个项目的经历。当时江苏省针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推出了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16-2005)。
《标准》中规定,在门窗洞口都要设置现浇混凝土的“加强框”,填充墙体也要设置通长混凝土“腰带”(见下图)。当时公司内部,包括笔者在内,都觉得这种“花架子”费工又费时。在潜意识里,觉得砌体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并不在这些构造措施上。
【江苏泰州某项目防质量通病构造措施】
后来看到研究者关于填充墙洞口有无构造措施的主应力分析(见下图),发现构造措施可以有效地将应力集中进行了分解,使填充墙体的受力更均衡,避免因应力集中造成的开裂问题。
【填充墙洞口不同构造措施主应力对比图】【9】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窗台梁明显降低了梁上部墙体的主应力;采用构造柱相对平均地降低了各部分墙体的主应力;同时采用构造柱和窗台梁的效果要比单独采用其一的效果好得多,所以建议二者同时采用。【10】
针对砌块填充墙的开裂问题,各地方也比较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许多规范性文件或标准,笔者接触到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江苏、浙江省防止质量通病地方标准之外,还有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规程》(DG/TJ08-21-2013)、上海市建筑设计标准《砌体填充墙防裂构造》(DBJT08--102-2005)、辽宁省地方标准 《混凝士结构砌体填充墙技术规程》(DB21/T1779-2009)、《山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措施手册》等等。
只是这些地方标准,落地程度表现的参差不齐。即便同一个省、市、区,差异也会很大。这其中有个现象不能忽视,就是大家面对规范时的严肃性不够。比如规范中用“宜”字来表述的内容,本意是如果具备使用条件,就尽量使用。现实情况却是,“宜”字相对温和的表述语气,在实际工程中就变成“能不用尽量不用”。
2、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本文是从工程角度论述如何加强对砌块填充墙体抹灰层空鼓、开裂的控制。
可能有工程同行觉得,道理我当然明白,但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现状。怎么办?
其实,笔者也曾经、并正时不时地经历着这样的困惑。确实,控制填充墙体空鼓、开裂需要参建各方的重视。即便如此,笔者还是认为,认真厘清问题的缘由是非常必要的。
认知正确的解决方法,或许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就有你可以参与、掌控的环节,你就有机会去改变那么一点点。不指望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但事态在向好的方向转变,那努力就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李海洲·加气混凝土墙体收缩、开裂及空鼓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唐声飞,胡小芳·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产生的机理及防治[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06):P67-03)同1.岳增国·框架砌体填充墙干缩机理及裂缝控制研[D]杭州:浙江大学·2014李海洲·加气混凝土墙体收缩、开裂及空鼓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庄梓豪·抹灰砂浆与加气混凝土墙体的黏结性能提升技术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0(05):74-04图源:小竹说事公号(ID:xiaozhu_shuoshui)图源:姜安民· 框架填充墙 加气混凝土填充墙斜砌法裂缝控制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图源:于飞·框架填充墙裂缝调查分析与控制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2006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