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失的”华人首富
提起华人首富,你会先想到谁?李嘉诚?王健林?马云?马化腾?还是钟睒睒?这些大富豪们的名次尽管在不断变化,但是他们的名字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可有一个名字,曾经连续多年当选华人首富,如今却少有人知,连他所创建的财富帝国,也同样“消失”在人海。
这个名字,叫做郑周敏。
1996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儿子被悍匪张子强绑架,勒索了10.38亿港元,创下吉尼斯纪录。当人们惊叹于李嘉诚的财力之时,在华人世界,还有一位比他更有钱的人,连李嘉诚见了他都以“大哥”相称的郑周敏。
1996年,郑周敏以130亿美元的资产排进了世界十大富豪的行列,而当时李嘉诚的总资产为80亿美元。
这样一位资本巨鳄,为什么现在都没人听说过了呢?那是因为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后人就将百亿美元的财富帝国败得一干二净。
2017年,曾经在台湾耸立了半个世纪的亚洲信托大楼被拆迁,这座大楼曾经见证了郑周敏的崛起和风光,当年他花了数亿新台币买地建起的大楼的“塌”掉,也彻底让郑周敏的财富时代成为了历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郑周敏白手起家,从第一枚铜板开始积累,才有了后来的财富帝国。
1949年,13岁的郑周敏,因为家境贫寒,被父母送到菲律宾马尼拉的亲戚家学徒。因为从小辍学,郑周敏对知识无比渴望,也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白天学徒,晚上读夜校,想尽办法来使自己有逆袭的资本。
后来他还苦学过一段时间的乒乓球,成为职业运动员,但收入依然微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一个纺纱厂里看朋友,正好厂子的老板对着一堆滞销的纱管产品发愁,郑周敏自告奋勇,满怀信心地跟老板说,自己有门路可以把这些产品卖出去。老板信以为真,以为遇到了救星,哪里知道郑周敏根本没有门路,他当时的打算是:只要用心找,就一定能找到卖家。
他一出厂门口,就马不停蹄地跑遍了马尼拉的各个角落,真的找到了一个犹太人的买主。最后他以1个比索的价格买进3个纱管,然后5个比索卖给犹太人1个纱管。一下子轻松轻松赚到了十几万比索,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的“横财”,让郑周敏意识到自己的商业潜能,开始正式成为一名商人,开启了财富帝国之门。
2、
首富崛起,
镀金时代
70年代初,30几岁的郑周敏,已经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尽管年纪轻轻,他却已经拥有菲律宾最大的纱厂,共20万枚纱锭,5千多台布机,两万多名员工,稳坐纺织业的头把交椅。
不过传统的纺织业,也已经满足不了郑周敏的胃口,他认识到了资本运作的魅力,开始同时进军金融、地产开发等领域。尤其是在结识了在菲律宾号称“天才土地投资家”的何塞.罗哈斯之后,两人第一次合作的地皮项目,就轻松获利百万。这让郑周敏的事业重心开始转移,将绝大部分的资源都放在了地产生意上。
此后的数十年间,郑周敏成立了“亚洲世界集团”,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充足的银行贷款,在菲律宾、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购买了数以百计的土地。光是在台湾买的土地和资产,就一度达到了50亿美元。
在菲律宾,郑周敏和政府合作建立了一座年产量320万吨的水泥厂,巅峰时期身家130亿美元的他,还曾经计划过投资200亿美元,把苏比克湾的两个前美国军事基地发展为旅游区。足以见得他当时对地产行业的乐观,以及和菲律宾政府的亲密关系。
那曾是这一代地产商们的“镀金时代”。
在香港,趁着移民潮的兴起,李嘉诚、李兆基这些地产商在市面上大肆收购物业,囤积地皮,后来更是靠着“卖楼花”稳赚不赔。
而在台湾,郑周敏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投资眼光,在80年代初大家都不看好,资金纷纷撤出的时候,在台湾大量购置地皮,一度成为台湾最大的地主。他总共在台湾购置了近四十块地,坐落的地点当时看来并不理想,如汐止、内湖、基隆等地,但后来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区域。
郑周敏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土地上,当有人问他这样做是否有风险时,他说:
“人民的粮食和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靠土地;人口日增,土地日少,任何货币都会贬值,只有土地长期增值。在欧美各国,从事地产业被社会所尊重,被誉为商场上英雄,政府民间都赞美鼓励。经营地产可分为三大类‘投资、开发和营建’,我偏向于投资型。西方哲学家有句名言:投资土地是一万七千种行业中最高智慧的行业。”
的确,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投资,让郑周敏更加坚信自己选对了“最高智慧的行业”,他成为华人地产教父级别的人物。
1989 年 , 郑周又斥巨资6800万美元买下了菲律宾173公顷的填海地 , 即“黄金海岸 ” , 用于建设名为“亚洲世界新城市 ”的卫星城 , 预算投资总额227亿美元 , 15年内建成 , 兴建包括全球最大的马尼拉环球大饭店 、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医疗中心、马尼拉世界贸易中心 、菲律宾最大规模的室内室外运动场 、最大规模的购物商场等十大建筑。
当时 , 菲律宾人欢呼:“新城市 ”建成后 , 将带动菲律宾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 标志着菲律宾和亚洲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可是,还没有等到这些“最大”成为现实,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将菲律宾人的希望和郑周敏的雄心摧残殆尽。
3、
一个“泡沫帝国”的现形记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都在这场风暴中损失惨重,有一些国家甚至至今都还没有恢复元气。
简单来说,这场风暴是一系列泡沫的破碎,让被泡沫掩藏的本体原形毕露。
上述这些亚洲国家,经过了数十年的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成为了当时世界热钱的流入地。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拥抱全球化,向着“世界工厂”的方向高歌猛进,大批工作岗位迁移到了拥有更多人口红利的中国。
而这些国家却并没有警醒,依然靠着玩弄资本游戏,推高股价和房价,在能很容易获得贷款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盲目扩大了对房地产投资商的贷款。资产价格的过度不健康的繁荣,推高了土地价格、国内物价和工资上涨,进一步让这些国家失去了过去的优势。
其实早在1994年,经济学家,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曾经发表过“盛世危言”,他说,“亚洲经济奇迹”,是长期以来增加资本投入的结果,并不是长久繁荣之计。
但当时并没有人能给这场资本游戏刹一下车。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大鳄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向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举起了屠刀。
最先倒霉的是泰国,索罗斯以一己之力,狙击泰国,使得泰铢暴跌,股市更是在一年内下跌了84%,紧接着,就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因为“裙带资本主义”,情况更为复杂,也更加不堪一击。
政府部门和地产商们相互勾结,地产商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大量银行贷款用于收购地皮,开发项目,几乎是无成本的扩张。
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郑周敏的公司原形毕露,再也没有银行贷款的支持,周转资金连利息都付不起,只能不断低价卖地输血,苦苦支撑。
2002年,郑周敏在美国去世,留下了一个号称资产百亿美元的公司给女儿郑绵绵,但其实已是负债累累。
没过几年,公司接二连三陷入了欠债、拖薪、被接管的死循环,曾经在台湾叱咤风云的郑氏家族,兵败如山倒,到了想“卖身”都难以找到买家的地步,2008年,最大的一块业务“亚洲信托”也被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接管。
而郑绵绵此后退出商界,改名为Elena Coyiuto,成为了一名与世无争的艺术家。有人说是郑绵绵败光了父亲的资产,但其实她很冤枉,要怪,也只能怪她接手了一个烂摊子,而她并非有回天之力的商业奇才。
在苦撑的日子里,郑绵绵曾经道出了自己的绝境:“房地产泡沫破裂,利率高达35%。大多数企业遭受损失,银行开始停止放贷并要求贷款。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和一场警钟。”
一代华人首富,用传奇跌宕的一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