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今天我们的穿戴,大多是舶来品,保留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的服饰少之又少。当下中国人穿的服饰,从里到外,有几件是我们传统的服饰?
古代中国服饰内涵丰富,包含了官职、等级、文化、历史等多种内容,而且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远非今天的服饰可以比拟。想想传统服饰已经离我们远去,不免有很多惋惜。
穿越时空,让我们回到上古时期,那时候中国人怎样穿戴的。其形式无外乎两种:上衣下裳制与衣裳连属制。前者形制上面是衣,下面是裳;后者上下连体,不分衣与裳。按照这两种形制,西周时服饰主要是前者,衣裳分为两截,穿在上身的是“衣”,穿在下身的是“裳”,以后的袴褶、襦裙都属于这一类;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主要是后者,上下衣裳连为一体,成为一件衣裳,后世的袍服、长衫属于这一类。
【图5-1,战国曲裾窄袖女服展示图】
何为深衣?就是将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合并为一件衣服。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上古时期的代表性服饰,《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曰:“所以此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的衣与裳相连在一起,深衣的长度大致至足踝。《礼记·王藻》记载:“朝元端,夕深衣。”上朝的礼仪讲究,所以早朝穿元端;晚上的礼仪简便,因此夕朝穿深衣。深衣还有“身”藏不露之意。上古时期的服装非常宽松,下裳不是裤子,而是类似裙子的直筒,没有裆;上衣也没有纽扣,用系带维系。服装并不是严密遮掩,身体活动时,就可能露出身体的一部分。而且上古时没有桌子、椅子,人们会面谈事,都是坐姿,就是盘腿坐在垫子上,这样很容易走光。
【图5-2,宽袖深衣部位标识】
礼仪活动中,身体一部分露出来,非常不雅,也是不文明的表现。正是因为由于这样的原因,出现了深衣来避免身体或内衣露出来。对于深衣的形制,前贤记述略有差异,如汉代的郑玄、许慎,唐代孔颖达、颜师古,宋代朱熹、聂崇义,明代方以智、张璁,清代江永、黄宗羲、任大椿都有论述,对于深衣的形制,历代有争议。但是大致上都认为裳的一边相连,一边曲裾遮掩。相连着者在左边,有曲裾掩之者在右旁。深衣之所以续祍钩边,是因为出于掩裳开露的需要,在深衣的前襟被接出一段,穿戴时必须绕至背后,形成了“曲裾”,汉代称之为“曲裾”。
深衣的用途广泛,《礼记·深衣》曰:“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傧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深衣是士人除祭祀、朝服的吉服之外最为重要的服饰;对于平头百姓来说,深衣就是他们的吉服(礼服)。
【图5-3,汉代深衣实物】
深衣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广泛,社会各界人士普遍穿用,而且男女皆有深衣。男性的深衣因身份不同,场合不同,而有所区别。相对而言,女性的深衣比较单一。到了汉朝深衣略有变化,西汉早期,深衣演变为曲裾,另有直裾。到了东汉,男子一般不再穿深衣,而改穿直裾(衣袍)襜褕(短衣)。襜褕与深衣的共同点在于衣裳相连,不同点在于衣裾的开法。襜褕的款式较为宽松,不像曲裾深衣那样紧裹于身。
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深衣实物,对于了解秦汉时期女性深衣形制帮助很大。马王堆出土的下裳,以四片完整的一幅而斜裁,汉代妇女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因此汉制称妇女礼服为深衣制。不过这时候的深衣与战国时期有所不同,衣襟的绕转层数增多,衣服下摆增大。穿着者腰身大多裹得很紧,并用一根绸带系扎在腰间。
【图5-4,仿制的深衣(黄强摄)】
深衣产生于上古时期,是汉民族服饰的最早形式,对中国服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后世的袍子、衫子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产生的。汉代的命妇将深衣作为礼服;唐代的袍子加襕;宋代士大夫复制深衣;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撒都采用上下连衣的形式;甚至如今的连衣裙也是上古深衣的遗风。
说明:本文系头条签约作者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授权联系微信:njjinxiushufang
黄强,字不息。以服饰史研究著称,兼治置业经济史、民国史、南京地方史、金瓶梅等。出版中国第一本内衣史专著、第一本置业经济史专著。已出版《南京历代服饰》《消失的南京旧景》《另一只眼看金瓶梅》等著作1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