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谈八字 罗辑思维认知篇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推崇自由主义与互联网思维,凝聚爱知求真,号称国内知识营销的典范。很多话题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末日迷信向死而生”、“爱因斯坦的逆袭”、“超级个体”等。我们就来看看所谓的“有种、有趣、有料”到底有没有基本的逻辑?

罗辑思维谈八字

从方法论上看有种么?

“种”的意思我们理解为方法论,而不是说知识是从哪本书看来的。什么是方法论?简单说就是知识怎么来的,以及它的适用范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对方法的分析,协调知识的目标和结果,没有方法论,任何知识都是肤浅的。我们先讲讲什么是方法论,再看看罗辑思维有没有种。

在古希腊的时候,亚里士多提出了逻辑三段论,或者演绎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就是受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的影响。古希腊人是轻视实验和经验的。

现代科学的真正发展,要到文艺复兴时期,比如牛顿,培根就提出了一套方法论,通过实验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这就是归纳逻辑。一个理论既要有逻辑推演,又需要实验,知识与应用、观察必须相结合,重视经验和效果。

到了1940年,波普尔提出靠实验的归纳逻辑,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人的认知有限,经验并不靠得住,所以归纳逻辑很可能会出现黑天鹅现象。比方说,大家平时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大家就认为这是个真理,所有的黑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某一天会突然发现世界原来还有黑天鹅。

所以,我们只能假设一个理论目前是对的。直到某一天,一旦出现了跟它相反的例子,这个理论就都被推翻了,但是认知还是在进步。

在经济学领域,弗里德曼提出实证主义的理念,假设是否合理并不重要,但在一定时间框架下,经济学理论的预测结果必须是可以证伪的。例如以前有经济学家说丈母娘决定中国房价,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如果追踪丈母娘的变化能预测房价,那这个理论还真的有点价值。

罗胖的方法论---理性乐观派

《理性乐观派》里说,“理性乐观派的所有观点,就是人类通过分工协作,获得更多的技术、更多的经济繁荣。”《阴谋是可能的吗》里说,“谁和谁发生了良性的、有行为规范的合作,这个世界才会中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发现乐观派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不计成本。虽然他自己在《认知差距的本质》里说,“经济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选择一个东西,请问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

那人类的分工协作也是需要成本吧,经济理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是这种成本。协作不可能不计代价地无限发生,当协作的交易成本太高时,加上不确定性,协作能否进行下去?协同和协作不是万能的手段,事后看到的协作很可能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事前,很多协作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大的协作失败会产生经济危机,如公司破产,失业和金融机构倒闭无不是协作失败的表现。

按照他自己的讲法,文科思维讲究形象、具体、情感抒发,只讲愿望而不讲代价,即使实现目标愿望的成本非常高,事实上目标无法实现。虽然他自己认识到这种思维的局限,但却在他自己身上很多处都有体现,这是自相矛盾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要乐观呢?《傻帽悲观派》里说,“《罗辑思维》的逻辑和煽动者的逻辑起点就不一样,那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会越变越好,还是会因为某个迫在眉睫的危机而变得一团黑暗?我们是要当一个傻帽悲观派,还是一个理性乐观派呢?”这句话的逻辑起点就有问题,抛开个人的境遇不讲,一上来就是世界未来的悲观乐观这么空洞的话题,有意义么?对人类未来的整体乐观,和对个人某些处境感到悲观从而躲避灾害完全两回事,悲观者也有活得很好的,并不傻冒,而乐观者掉坑里的也不在少数,2015年股灾就是个例子。并非因乐观而浅薄,因知识结构而浅薄。

那他的理性是什么呢?在《认知差距的本质》里说,“我们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用精密的计算,要用理性去权衡,最后找到一个均衡点,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顾代价去追求的。”但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理性分析在他的讲述中却难得一见,基本没有严谨的有统计显著性的分析,一到需要严格论证的时候,就给你讲两个故事。以故事替代逻辑,就是以现象来解释现象,还停留在国内初高中议论文的水平,基本不可能有什么方法论体系,是一种假理性。

比方说《反贪到底反什么》,假设“如果明君在位,又痛下决心,利用自己知难而上的君王权力跟整个官僚系统作战,有没有可能成功呢?那我再给你讲两个来自清代的故事。”

缺乏逻辑、实证和证伪的方法论体系,使他的论证过程经常漏洞百出,论证总结一句,信罗胖,得永生。文中多处出现这句,“所以就看你信什么,”其实就是没有种。

从逻辑上看有料么?

怎么来判断是否有料或者有价值呢,正如他自己所说,判断一个理论体系是不是有价值,关键是看三点。

一、自洽,有没有发现它内部的逻辑问题,例如偷换概念和循环论证,如果没有就叫自洽。为了自洽,要先进行语理分析,讲的到底是什么,定义是什么?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冷,但是有的人可能从南极过来的,他觉得零度以下才算冷,而我们南方人,10度以下就觉得冷。如果没有一个清晰定义的话,那我们后面的交流可能就有问题了。要不要加衣服?这个人要加衣服,那个人不加衣服。这个定义如果在中间进行了篡改的话,那我们再往下推理,很可能会偷换概念,比如后面贫民窟的例子。

二、他洽。它能不能解释现在人类知识总量中发现的那些事实。

三、续洽。这个理论体系成立之后出现的新知识、新事实,能不能放到这个理论体系中加以解释。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既不自洽,也不他洽,更不续洽的。

《傻帽悲观派》里说,“资源的本质不是客观物体而是知识,例如石油和铀矿,人类的知识足够发达之后石油和铀矿成为了资源。”后面说解决人类历史几百年的文明进展,有两个办法一是市场,二是知识,而且得用资源才能产生知识,知识越用才会越多。“知识→资源→知识”,这变成了典型的循环论证,资源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偷换概念的贫民窟

《土地私有化,到底有多痛》中,为了论证贫民窟是另外一个动态的、生机勃勃的所在,他举了迈阿密的例子,是这么说的。古巴革命之后,有大量古巴难民逃到迈阿密,所以那里原来就是个贫民窟。“有一个社会学家问过我一个问题,是监狱里面的犯人平均智商高,还是外面的普通人平均智商高?这个问题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监狱里面的犯人智商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可能很低,但是他们长期跟社会各种规则进行非常频繁而艰难的博弈,所以智商普遍较高。迈阿密就是这种情况,卡斯特罗当年送去祸害美国的这帮人,恰恰是智力上的精英,所以反而激活了这个城市的活力,成就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诞生。这是贫民窟的一个特征,它是精英会聚的地方。”因为迈阿密,贫民窟成了高大上精英会聚的地方。

然后,贫民窟又变成了诺曼底盟国的阵地。“说到贫民窟的话题,我突然想到一个场景,就是诺曼底登陆,盟军的战船卸下大量的士兵,在诺曼底海滩上建立自己的滩头阵地的时候,对面是谁?对面是隆美尔将军建立了好几年的豪华的、坚固的、非常有秩序的那些城防堡垒。那你说哪边好看?当然滩头阵地这边脏乱差了。可是,如是世界历史的趋势不变的话,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谁?”二战时美国的国力远高于德国,因为脏乱差,滩头那点阵地就成了贫民窟么,啥逻辑?

再后来,《中国经济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里面说相比中国,印度走错路了,“比如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它的核心区跟美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墙之外可能就是贫民窟,大量人口没有卷入到全球的分工当中。”

一个贫民窟的概念就这么换来换去,到底哪个是真的贫民窟?

这种概念问题在他很多的解说当中都出现过。扒开认知,协同,物种,媾和,连接,群团等等这些天马行空且定义不清的概念,里面空空如也。

消费者就能决定价格吗?

例如,《阴谋是可能的吗》里说,“商家和顾客之间从来不是竞争关系,他们永远是合作关系。是谁在竞争?是消费者自己,价格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决定的。就算是天上掉馅饼,也得看底下有多少人抢,天上掉下的馅饼本来是不要钱的,但是底下饿汉太多了,馅饼的价格仍然会涨。经济学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经济学的道理居然简单到价格只有需求曲线,根本没有生产者成本概念,也没有供给曲线。消费者就能决定价格,这可能是我所听过的最大的阴谋论了吧。

经济学思维就是唱好市场,唱衰政府?

还有就是所谓的自由市场理念,一句话就是好的就归于市场,坏的就归于政府。理性乐观派认为市场成为协同人类的最重要的手段。《阴谋是可能的吗》里说,“信息你是不可能掌握的,这就是市场的优越作用,分头决策,最后加一个非常精妙的、集成的价格信号。”因此,哪怕是泡沫也是顺理成章的,所谓投机泡沫,都是基于自我愿意、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交易。《是非功过话泡沫》里说,“什么样的泡沫一定是坏泡沫呢?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泡沫、投资泡沫,有可能就是坏泡沫。”。。。“所以,在市场经济当中,现在的主流观点非常清楚,只要是基于自由意愿的自由交易,永远别说它一定是一个坏东西。”

那政府要做什么事呢,拿政府里的央行来说。《阴谋是可能的吗》里说,“我要告诉你,根据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格林斯潘根本没这权力。权力是市场给的。央行—不管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美联储—能干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跟在市场的屁股后头,想办法把市场已经决定的那个利率表达出来,仅此而已。”。。。“这个决定很重要,如果把利率定低了,没有跟上市场,大家会拼命来借钱;如果定高了,没有人来借钱,会导致市场的银根不足。”

那这里的问题是,既然市场决定了利率,那就让它自己决定好了,为什么还要通过政府这个不靠谱的渠道来表达呢。一方面有求于政策,一方面一有问题都甩锅给政府,不知道这是哪家的经济学理论。所谓分工协作等概念无非来自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浅显版,亚当•斯密的另一本《道德情操论》看了么?市场经济下,现代经济学更多的是做实证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是做事实判断和预测,而非价值判断。自己赚了就是自由经济,好的泡沫,赔了就就政府干预,坏的泡沫,这不是应有的经济学思维,别忘了政府不是天外来客。

罗辑思维谈八字

美国经济的辩证法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说到辩证法,“根据辩证法,一朵浪花喷薄而起,就一定会有衰落下去的时候,所以,美国迟早会衰落”,原来辩证法就是这种逻辑?涨多就该跌,跌多了就该涨,这不是散户炒股么。

前脚刚唱衰完美国迟早会衰落,后脚《傻帽悲观派》开始又夸美国,“很多人指责美国人,说他们能源用得太多了,美国人不服,说我们创造了知识,知识可以分享给全人类。咱们不妨算一笔帐,假设这世界上只有最后一吨石油了,你是地球妈妈,你会分给谁?假设只有两个分配对象,一个是非洲丛林里的土著,很节省,一吨石油他们可以用100年,点个小煤油灯,就这么凑合过着。一个是美国人,一吨石油只能用一个月,但是很可能会产生新知识,新的解决办法,请问你会分给谁?当然给美国人用,分给土著使100年也是没有进展的100年,又有什么用!”

这里的会产生新知识的美国人跟前面辩证法的美国人待遇明显不同。好像他都在算账,其实是个算假账,前后都对不上,原来是这样的理性的乐观派。

自由主义不相信任何权威只相信专家

在《认知差距的本质》里讨论到思维方式,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文科讲究形象、具体、情感抒发,文科生思维的缺陷,这是一个由是非、善恶构成的世界,有一些目标是值得不管不顾地去追求的。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很正能量,但是它忘掉了代价。”而理科思维“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用精密的计算,要用理性去权衡,最后找到一个均衡点,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顾代价去追求的。。。但是怎么贯彻理工科思维呢?就是相信专业人员,因为这是人类社会构成一个大协作体的基本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封装复杂、接口简单。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相信专家。”洋洋洒洒论证了半天,没有得出半点靠谱的逻辑分析方法后,最后来一句,相信专家。

而在《阴谋是可能的吗》里却不是这种态度,“因为《罗辑思维》的受众当中,智商特差的估计没有,但是我们都有一颗自由主义的心,自由主义就是不相信任何权威。”

自由主义到底相信啥?

关于“爱知求真”的口号,改口道“所以,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越是要求真,就越不能执着于真。”一句话,方法论上的致命弱点,是无论讲多少都不可能掩盖的,所谓的“爱知求真”的大旗只能是高高地举起,又无力地放下。

所以,虽然罗辑思维涉猎了很多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社会、民主,但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和坚实的逻辑,彼此之间无深刻关联。实际上就是在理性外衣下的鸡汤,鸡汤的特点是给你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但却没有勺子,所谓的“穷人思维就是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富人思维就是怕被已有的东西绑架”。

真正的知识能导向行动

《傻帽悲观派》里说“很多商业广告的逻辑都是煽动者的逻辑—列出问题,摆出解决方案,然后把问题再强调一遍,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说得无比美好。这都是煽动者。”而他的一本书的名字就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不正是自己所说的煽动者么?一方面号称理性乐观派,一方面又在煽动大家的知识焦虑。

《认知差距的本质》里说,“人类社会的大协作不是乌涣乌涣70亿人全部在一块儿,你帮我,我帮你,而是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模块,然后再组装在一起其模块内部极为复杂,这就加封装复杂。但是,模块和模块之间的接口变得非常之简单。”但是,存在严重逻辑问题的知识模块是没办法封装和接口的,因为知识是有体系,有传承的。罗胖虽然抓住了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人们无所适从的信息焦虑,利用自己媒体出身的优势,将碎片化的信息,以更碎片化的方式传播出去,但卖的是段子而不是知识。所谓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无非是把当年的热点话题使用上面的套路的大窜烧,半点看不出“天才的演讲”,知识的盛宴来,不出几年就得打烊。结果,用户知道得越多只能使自己更加焦虑,这种快餐式的终身学习只能是越吃越饿。

我们倡导系统化的知识可以碎片化、娱乐化地传播。因为真正系统而有用的知识是能导向行动的,是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最终结果是做人逻辑和做事逻辑的高度一致。

罗辑思维谈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