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SKS/56半是一支非常经典的老枪。这款枪械皮实耐用、性能可靠,既是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也寄托着对以往的怀念。然而在我看来,撇开情怀,SKS/56半只是一支平庸的步枪,它的总体设计相对过时,部分设计奇葩而让人莫名其妙,甚至处于诞生即落后的尴尬境地。
SKS/56半的基本知识SKS设计定型于1945年,实际大规模装备于1949年,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谢尔盖·西蒙诺夫设计,也俗称为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是的,你没有看错,按照苏联人的名称,SKS并不是一支真正的步枪,而是一支卡宾枪。相比于此前的步枪前辈们,SKS的长度、重量确实要略小一些,卡宾枪的名号也算是实至名归。
SKS采用短活塞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偏移闭锁设计,采用10发固定弹仓供弹,射手需要使用10发桥夹对弹仓进行装填。SKS重3.85千克,长1020毫米,在1950年代确实算得上短小轻便。SKS枪管长度为520毫米,发射7.62×39毫米中间威力枪弹,枪口初速为735米/秒,枪口动能约2100焦,威力比同期的半自动步枪略小一些。
从左到右依次为莫辛一纳甘、毛瑟、SKS、FAL。相比之下,身为卡宾枪的SKS的确比较小巧
SKS是一款真正的世界步枪。伴随着苏联红色巨人的脚步,SKS的足迹同样踏遍全球。中国、南斯拉夫、东德、朝鲜等国都曾仿制过SKS,装备SKS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在越南战争中,SKS成为越南游击队的标志之一,将自己的身影与历史永远绑定在一起。
我国仿制的SKS被称为1956年式半自动步枪,简称56半。56半伴随着我军战士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一系列战争,堪称功勋卓著,也为自身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如今每年的大学生军训中,我们依然能看到56半的身影。
乌克兰的礼兵。SKS外形修长,整枪外形较为美观,至今为止依然是多个国家的仪仗用枪械
不中用的半自动步枪对于半自动步枪,我一直有一个独特的看法:它们可能是所有枪械中混得最惨的一批了。当然,我不是说今天的半自动步枪不行,而是说当年,准确说是一战、二战前后的半自动步枪不太行。从服役的“履历”看,这些半自动步枪都是典型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我们都知道,栓动步枪是一位优秀的同志。从1886年勒贝尔步枪诞生,到二战后“大栓”们普遍退役,栓动步枪在步枪岗位上连任了足足59年。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老一代栓动步枪,比如毛瑟98、李·恩菲尔德、春田M1903、有坂步枪,都是从一战前连任到二战后的老资格,堪称是款款经典,个个争气。
越南战争中最经典的照片之一,SKS与越共的形象已经绑定到了一起,甚至成为了军迷圈中的一个梗
一战二战时期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新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武器层出不穷。在步枪之外,冲锋枪、重机枪、轻机枪、通用机枪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相比之下,步枪的世界简直就是一潭死水。这倒不是说人类钟情于栓动步枪,人类从来都是“渣男”,在“旧爱”栓动步枪服役的同时,依然研发了很多半自动步枪,奈何“新欢”半自动步枪实在不争气,迟迟无法被扶正,“旧爱”就一直连任了。
在我看来,苏联的SVT、美国的M1伽兰德、德国的G41/G43等一大批半自动步枪,都是不争气的典型。相比于二战后诞生的AK47、FAL等自动步枪,这一批半自动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像栓动步枪。从“传承”上讲,半自动是栓动的钦定接班人,“子不类父”怎么能行?但时代变了,枪械也要敢于创新,不能守住一些栓动时代的旧认知不放。然而这些半自动不知道着了什么魔,偏偏走上了栓动的老路,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謝尔盖·加夫里洛维奇·西蒙诺夫。据传,他和托卡列夫关系不好,但和卡拉什尼柯夫私交甚笃。
机匣能很好地体现栓动与自动步枪的区别。我们都知道,栓动步枪是没有自动机概念的,只有枪机。枪机是人力操作的,体积很小。所谓小矮人住小房子,栓动步枪容纳枪机的机匣也很瘦小。在机匣外侧,栓动步枪还会包裹一层护木。栓动步枪的这套做法非常经典,今天新诞生的栓动步枪依然保留了这种架构。
但自动步枪就不一样了。自动步枪是“自己动”的,由火药燃气驱动后坐,由复进簧驱动复进。人力是一个随叫随到的动力来源,而火药燃气和簧力就显得非常不听话。为了驾驭火药燃气和簧力,自动步枪的自动机需要一定的体积和重量,行程和速度也有精细的要求。说的通俗一点,栓动步枪的枪机就像是自行车,而自动步枪的自动机就像是汽车。
汽车的车道肯定比自行车的车道要豪华。也正因如此,自动步枪的机匣往往非常巨大。仔细观察一下Stq44、AK、FAL等自动步枪,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硕大的机匣。传统的一体式枪托一护木则被机匣拦腰截断,成了护木、枪托前后两段。由于机匣实在太大,自动步枪的机匣外面往往不会包裹木头。
半自动步枪虽然是栓动步枪的继承人,但本质上也是由火药燃气和簧力驱动的,有着一颗“自动心”,本应该配套较为巨大的机匣。然而,无论是M1、G43还是SVT,它们的机匣一个比一个小,机匣外面依然包裹着木头。为了将就小机匣,这些半自动步枪的自动机往往奇形怪状,太高太瘦、重心差劲、强度不足等BUG也屡见不鲜。
我国后期生产的56半将剑形刺刀改为了更易加工的三棱刺刀,成为了我国56半的一大特色
除了机匣,握把也很能体现栓动/(半)自动步枪的区别。栓动步枪的机匣很短很瘦,大多采用直握把/枪托颈,射手握持时非常舒适,枪械外表面也没有任何钩挂。但直握把/枪托颈占用了整枪长度,会让枪械变得更长,或者说,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自动机行程、机匣长度就会被压缩。
作为一支典型的半自动步枪,SKS机匣自然也是又瘦又小又短,且由于机匣太短,SKS的自动机后坐行程也非常短,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恶果。
民用版的sajga/AK步枪,
机匣长度的必要性前文中我一直在强调自动机行程和机匣长度,因为它们和空膛故障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把枪械复进/前推到位的位置称为A,把后坐/后拉到位的位置称为C,在A、C之间,还有一个推弹位置B。只有枪机被后拉到B后方,或者自动机后坐到位B后方,枪械才能完成推弹。如果枪机/自动机在AB之间就开始前推/复进了,枪械自然是不可能推弹上膛的,必然会出现空膛故障。
对于使用人力的栓动步枪而言,枪机是一个“随叫随到、拾手即停”的乖宝宝,对A、B、C的位置要求不苛刻。因此,栓动步枪的B、C位置十分接近,甚至是重合的。相比之下,自动步枪的自动机没那么听话。A、B之间的位置很难调节,设计师往往只有两条路:要么拉长B、C之间的距离,要么让自动机猛然撞击C,避免因能量不足停在B、C之间。
M1半自动步枪(上)与M14自动步枪。
拉长B、C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很好理解的做法。只要B、C之间的距离足够长,自动机后坐时,即使由于外界環境恶劣、能量不足,停在了B、C之间,也是可以完成推弹的。说白了,只要B、C之间距离足够远,安全余量就足够大。但B、C之间距离增加了,机匣长度必然会增加。
A、B、C位置示意图,A、C之间的距离即自动机行程。自动机行程+自动机本身长度+机匣前后方向的厚度=机匣长度
相比之下,第二条路就非常粗暴了,设计师根本不打算增大机匣长度和自动机行程,而是让自动机“铆足干劲”、增大达到C点的速度,即自动机后坐到位速度,彻底避免自动机停在A、B之间并随之复进。作为代价,自动机后坐到位的撞击会非常猛烈,射击时的后坐也会大得多。
SVD与SKS。SVD是一款真正优秀的半自动步枪,它采用了典型的大型机匣,以及高度变形的手枪形握把
不出意外,SKS选择了第二种做法。SKS的自动机后坐到位速度达到了惊人的5.2米/秒。很多人都在吐槽,AK47/56冲的自动机后坐到位速度太大了,导致自动机猛烈撞击机匣,产生了巨大的后坐力。但AK47/56冲的后坐到位速度才3.9米/秒,比SKS低多了。SKS是一支半自动步枪,如果把它改造为全自动,它的后坐力一定要比AK47还要大得多。
以上关于A、B、C的解释只是一个高度简化的举例。真实枪械在推弹时,除了A、B、C三点的位置要合适,A、B、C三点上的自动机速度也要合适。大家只需要记住,大型机匣是半自动、自动步枪的必由之路,SKS、M1伽兰德等枪械依然采用小机匣+直握把/枪托颈的设计,其理念是十分落伍的。
优秀的复进簧组件记得有一年,我在南理工的枪库里意外发现了一支SVT步枪。我非常震惊,惊讶于国内居然还有这款枪械,于是就抓紧时间把它拿出来研究一番。南理工的SVT状态不好,是一支典型的“老年病危”枪械。对于这样的枪械,我拆解时也要多加小心,避免給枪械带来意外损伤。
我查找了大量关于SVT的资料,发现很多人都在抱怨SVT的复进簧导杆:在拆解SVT时,复进簧导杆大概率要原地起飞,简直是一个反人类设计。尽管我已经有所准备,拆解SVT时,复进簧导杆依然起飞了,并且飞到了一个犄角旮旯、有很多杂物的地方。我和师弟搬了半天东西,才终于找到了“着陆”的复进簧导杆。
相比之下,SKS的复进簧组件简直是天使一样的设计。SVT的复进簧预压簧力很大、复进簧很细,很容易就会打弯,复进簧导杆也很细,且分为前后两根,彼此不相连,是一种典型的“望之不似靠谱”的设计。而SKS的复进簧很粗,复进簧导杆采用了套合结构,彼此像天线一样套接在一起,把复进簧封装在导杆之内(导杆两端有两个小扣子,复进簧在扣子内),彻底避免了复进簧导杆“起飞”的BUG。
SKS的复进簧组件设计彻底解决了复进簧或者导杆起飞的BUG,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设计。后续的枪械,比如AK47就果断沿用了这个设计。
奇特的导气系统根据一些小道消息,西蒙诺夫和托卡列夫之间是有一些私人恩怨的。苏联(二战)前后装备过3代步枪,第一代是AVS36全自动步枪,由西蒙诺夫设计。但这款步枪并不给力,被托卡列夫的SVT取代了。相传,对于AVS36被SVT取代这件事,西蒙诺夫本身相当不爽,他和托卡列夫之间还打起了口水仗。然而SVT依然不争气,也没有完全替代莫辛-纳甘步枪,最终灰溜溜退出现役。
拆下后的SVT复进簧和导杆,可见导杆分为前后两段,复进簧又细又软,也分成了前后两段
SKS是一支卡宾枪,但卡宾枪也是步枪,从这个角度来看,SKS也算是西蒙诺夫卷土重来的复仇之作了。因此,SKS的很多设计都很有针对性,特别是SVT几个著名的BUG,SKS都做出了对应的补丁,比如前面提到的SVT复进簧BUG,SKS解决得相当漂亮。除了复进簧组件,SVT的活塞组件零部件众多,拆装也较为繁琐,BUG一点也不少。在SKS上,西蒙诺夫解决了SVT活塞组件的全部BUG,却也意外引进了一个新BUG。
SKS的活塞破天荒地采用了前后两节式活塞:前活塞是真正的活塞,没有活塞簧,后活塞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活塞簧的顶杆。拆解SKS时,射手需要旋转分解钮到位,只取下活塞和活塞筒即可,活塞簧和顶杆远离导气孔,不容易被污染,也没必要勤加清洁,并不需要取下,分解十分方便。
SKS的活塞组件设计唯一的缺陷在于:射手一不小心就会把分解钮转过头,顶杆和活塞簧就会原地起飞。最为麻烦的是,顶杆较为短、小、细,又是一个完全装入枪内的“缩头乌龟”,表面十分光滑,而又小又短的活塞簧是一根三股簧,簧力相当大。
记得第一次拆解SKS时,我拆下了活塞筒和活塞,惊讶于SKS的活塞组件设计居然如此简洁。然后,我又继续转动分解钮,顶杆“嗖”地一下弹出去了,足足飞出了1米远。在一阵懵逼之后,我只能手忙脚乱地安装顶杆和活塞簧。但顶杆太滑太小,又在枪内“埋”得很深,活塞簧劲又大,简直就像是跳跳杆,实在是不好装。不出意外,我失败了好几次,顶杆也起飞了好几次,仿佛在嘲讽我的手忙脚乱。
后来我发现,苏联二战前后的枪械似乎各个都想“上天”,TT33手枪的复进簧帽、SVT的复进簧导杆都很爱“起飞”。以至于我经常向别人吐槽:知道苏联航天技术为哈那么强吗?因为人家的枪械都想着上天。作为苏联“航天枪械”中的一员,SKS的顶杆也是一件货真价实的“飞行器”。
但话说回来,相比于SVT复杂的活塞,SKS已经有了巨大进步,整个活塞部件零部件数量少,拆装也相对容易一些。但前后两节的设计,实在是过于奇葩了。
奇葩的机匣盖SKS的复进簧组件设计优秀,活塞组件设计尚可,而机匣盖设计就是一场灾难了,并且是一场大灾。一般而言,机匣盖只是一个薄薄的盖子,厚度小、成本低,重量也不会很大,比如AK步枪的机匣盖就是如此。而SKS的机匣盖异常厚实、重量极大,几乎独此一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SKS的刺刀固定环上有一个让位倒角
后来,我在SKS的机匣盖上发现了一个更加邪门的设计——SKS的机匣盖可能起到了枪机框导轨的作用。一般而言,枪机框导轨往往设计在机匣上,导轨是连贯的,就像高铁的铁轨一样追求完整,绝不能是几段拼接的。而SKS是个例外,它的机匣上只有前半截加工有导轨,后半截则是“断头路”。
与此同时,SKS机匣盖的底部明显加工有台阶状的导轨,很可能就是枪机框导轨——这些复杂而难以加工的台阶一定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的。机匣盖往往是一个薄皮零部件,和机匣的连接也不紧密,而枪机框导轨则需要稳定和精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KS不得不设计了超厚机匣盖,和机匣的连接也十分紧密。
SKS的机匣盖设计大幅度增加了加工难度和成本,也变相增加了枪械的重量,是一个典型的多余、无用而有害的设计。
从上到下依次为莫辛一纳甘、SVT与SKS,SKS要比两位“大哥”短很多,先天不利于拼刺,却设计了固定刺刀
卡宾枪加刺刀记得那是一个春天,一位师兄为我演示56半刺刀的用法。他把56半的刺刀环捋下,让刺刀脱离折叠位置、半悬在空中,然后晃动一下枪口,刺刀被惯性甩到枪口上,
“啪”得一声自动安装到位。尽管那天的风很急,尽管当时的环境很吵,但那干脆的金属碰撞声、冷峻的银白色的刺刀,还有师兄略带痞气的笑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我也学会了师兄的动作,经常给新师弟们表演。
在很多人看来,SKS/56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就是刺刀了。从个人感情上讲,我非常喜欢SKS/56半的刺刀,它独具特色,又像解压玩具一样好玩。仅仅从刺刀本身看,SKS/56半的刺刀也非常优秀:它折叠/展开切换迅速,体积小巧、且固定在枪身上,永远不会丢失。SKS的刺刀并不开刃,和枪身融合得很好。折叠状态时,枪械表面没有钩挂,携行也不会割到射手。SKS的刺刀表面还进行了镀铬,防腐性能也是一流的。
尽管SKS的刺刀有这么多优点,但在结合了枪械的定位之后,我依然认为它是一个荒诞的设计:别忘了,SKS可是一支半自动卡宾枪啊!
身为卡宾枪的SKS,长度比此前的莫辛一纳甘、SVT等正牌步枪要短得多。长度短的枪先天就不利于拼剌,刺刀能起到的十分有限。就算要加装刺刀,也要设计可以拆卸的刺刀。SKS的刺刀折叠/展开方便,本身却是不可拆卸的。刺刀的重量并不小,安装在枪口的刺刀还会大幅度前移枪械的重心。
最为关键的是,刺刀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当装饰的。如果使用频率很低,不可拆卸的刺刀就成了典型的无用而精致的花瓶。如果一个军队缺枪少弹,非常依赖于拼刺杀敌,采用SKS风格的固定刺刀还算情有可原。二战时期苏联坦克遍地走,冲锋枪多如狗,火力水平世界顶尖,居然在一款半自动卡宾枪上设计固定刺刀,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仅仅从刺刀而言,SKS的固定折叠刺刀并不落后,反而极具特色,但刺刀本身却和SKS半自动卡宾枪的“身份”八字不合,也和苏联的步兵火力水平高度不相称。所幸苏联人幡然醒悟得足够快,在SKS之后,固定刺刀就此退出了苏联人的枪械舞台。
《兵器知识》